法定传染病及医学媒介生物

合集下载

医防融合考核题库(附答案)

医防融合考核题库(附答案)

医防融合考核题库(附答案)《传染病防治法》一、单选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的时间为(B)A. 1978年B. 1989年C. 2004年D. 2020年2. 截止到2023年9月20日,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C)A. 甲、乙、丙3类,共39种B. 甲、乙、丙3类,共40种C. 甲、乙、丙3类,共41种D. 甲、乙、丙、丁4类,共41种3. 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具备传染病流行特征的不明原因聚集性疾病以及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于在多长时间内进行网络报告(B)A. 1小时内B. 2小时内C. 4小时内D. 8小时内4. 对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当在多长时间内进行网络报告(C)A. 8小时内B. 12小时内C. 24小时内D. 48小时内5. 最近15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了几次传染病导致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D)A. 4次B. 5次C. 6次D. 7次二、多选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ABCD)A. 包括我国的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B. 包括我国领域内的外国驻华机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等C. 包括中国人D. 包括在我国境内的外国国籍和无国籍等一切自然人2. 我国传染病防控应坚持的原则是(ABCDE)A. 政府主导B. 依法防控C. 科学防控D. 联防联控E. 群防群控3.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BCD)A. 立即电话通知当地疾控中心,并将病人转移走B. 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C. 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D. 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4. 政府实施甲类传染病隔离措施的权限和程序(ABCD)A. 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B. 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C. 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D. 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5. 当前传染病发生、发展与下列哪些流行环节或因素密切相关(ABCDE)A. 传染源B. 传播途径C. 易感人群D. 自然因素E. 社会因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一、单选题1. 下列哪些不属于全面无烟的要求(D)A. 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B. 室内工作场所禁止吸烟C. 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D. 可以在室内设立独立的吸烟室E. 可以在室外远离人员流动的地方设立吸烟室2. 《山东省爱国卫生条例》什么时间正式实施(B)A. 1996年6月15日B. 1996年10月1日C. 2002年7月27日D. 2010年10月1日E. 2010年9月29日二、多选题1. 下列哪些是健康促进的行动领域(ABCDE)A.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B. 营造支持性环境C. 强化社区发动D. 发展个人技能E.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2. 健康促进的三大策略是(ABC)A. 倡导B. 赋权C. 协调D. 设计E. 评价3. 健康传播活动的分类包括下列哪几项(ABCDE)A. 大众传播B. 组织传播C. 群体传播D. 人际传播E. 自我传播4. 下列哪些属于个体水平的行为干预理论(ABC)A.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B. 健康信念模式C. 阶段变化理论D. 创新扩散理论E. 社会营销5. 下列哪些属于群体和社区水平的行为干预理论(DE)A.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B. 健康信念模式C. 阶段变化理论D. 创新扩散理论E. 社会营销6. 健康传播材料制作包含下列哪些流程(ABCDE)A. 需求评估B. 设计C. 预实验D. 制作使用E. 监测评价7. 下列哪些属于健康教育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ABCDE)A. 熟悉基本概念B. 掌握基本理论C. 运用基本技能D. 坚持国家战略与策略E. 具备伦理道德与职业精神8. 《山东省爱国卫生条例》哪年修正过(BD)A. 1996年B. 2002年C. 2006年D. 2010年E. 2016年媒介生物防控基本知识一、单选题1.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C)传播的传染病A. 库蚊B. 按蚊C. 伊蚊D. 曼蚊2. 蚊虫布雷图指数(BI)大于10时,登革热有(B)A. 传播风险B. 暴发风险C. 区域流行风险D. 无风险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D)传自然疫源性疾病A. 蚊B. 蝇C. 鼠D. 蜱4. 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B)A. 全沟硬蜱B. 长角血蜱C. 血红扇头蜱D. 铃头血蜱5. 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是(C)A. 尖音库蚊B. 白纹伊蚊C. 三带喙库蚊D. 中华按蚊6. 全球登革热疫情显著上升,登革热病例过去50年增加了(C)倍,传播媒介已扩散至全球超过150个国家A. 10B. 20C. 30D. 407. 我国存在西尼罗热传播媒介,已在新疆(A)中分离到西尼罗病毒A. 尖音库蚊B. 白蚊伊蚊C. 三带喙库蚊D. 中华按蚊8. 疟疾主要通过(B)传播A. 库蚊B. 按蚊C. 伊蚊D. 曼蚊9. 利什曼病主要通过(D)传播A. 蚊B. 鼠C. 蚋D. 白蛉10.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有(B)种属于媒介生物传播疾病A. 12B. 10C. 8D. 6《生物安全法》一、单选题1. 2020年10月17日,(B)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A.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B.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C.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D.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2. 《生物安全法》自(D)起正式实施A. 2009年4月1日B. 2013年4月1日C. 2013年4月15日D. 2021年4月15日3. 2014年4月15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首次论述了(A)A. 总体国家安全观B. 科学发展观C. 一带一路D. 全面国家安全观4. 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A)管理,对实验室实行()管理A. 分类、分级B. 分类、协同C. 分级、分类D. 分级、协同5. 我国目前执行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是哪一版(C)A. 国卫科教发[2006] 24号B. 国卫科教发[2006] 24号C. 国卫科教发[2023] 24号D. 国卫科教发[2023] 26号6. (A)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A. 实验室负责人B. 单位的法定代表人C. 实验人员D. 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7. 微生物耐药,是指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B),导致抗微生物药物不能有效控制微生物的感染A. 耐药B. 抗性C. 协同D. 反应二、多选题1. 2015年7月1日实施的《国家安全法》增列哪些新兴安全领域(ABCD)A. 太空安全B. 深海安全C. 极地安全D. 生物安全2. 具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有关部门及时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依法采取必要的风险防控措施(ABCD)A. 通过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可能存在生物安全B. 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制定、调整生物安全相关名录或者清单;C. 发生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等危害生物安全的事件;D. 需要调查评估的其他情形3. 从事下列哪些活动,应当经国务院科学技术主管部门批准(ABCD)A. 采集我国重要遗传家系、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或者采集国务院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规定的种类、数量的人类资源。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是指针对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子、蜱虫等)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制度,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媒介生物监测体系,定期对媒介生物进行采样和检测,了解其数量和分布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媒介生物传播疾病的风险。

2. 病例报告和调查:对于与媒介生物相关的疾病病例,及时进行报告和调查,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灭蚊和灭虫控制:针对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控制措施,如药物喷洒、灭蚊灯、鱼类捕食蚊幼虫等,减少媒介生物的数量和疾病传播的机会。

4. 媒介生物生境管理:对媒介生物常见的生境,如水源、废弃物堆积等进行管理,清除和改善生境,减少媒介生物繁殖和滋生的条件。

5. 媒介生物防护措施:对经常暴露在媒介生物环境中的人群,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蚊服装、使用防蚊涂剂等,减少叮咬和媒介传播的风险。

6. 健康宣教和教育:加强对公众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和教育,提高对医学媒介生物防控的认识和意识,掌握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政府、卫生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居民等多方的合作和努力,以共同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法定报告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爆发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传染病的报告和控制。

本文将就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首先,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范围涵盖了哪些疾病?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了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痢疾、疟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艾滋病等。

这些疾病的报告工作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医疗机构和实验室也有责任及时报告相关病例。

其次,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报告程序是怎样的?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后,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情况、接触史等。

同时,医疗机构还需将病原学检测结果、病原体分离、鉴定等信息报告给相关部门。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收到报告后,要及时对病例进行调查和监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再次,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报告责任是怎样分工的?在我国,医疗机构、实验室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法定报告传染病的主要责任单位。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认识和报告意识。

实验室要做好病原学检测和分离鉴定工作,及时将检测结果报告给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的监督,确保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报告工作得到落实。

最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意义何在?法定报告传染病是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

通过及时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病例,可以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同时,还可以为疾病的监测和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为科学防控传染病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法定报告传染病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各级医疗机构、实验室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重要性,加强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管理和落实,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

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

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方式传播至健康人群的疾病。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传染病进行法定分类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传染病的法定分类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传染病按照传染性严重程度分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极强,病原体易使广大人群患病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染性极强,对人群造成的危害较大。

我国目前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有霍乱、鼠疫、霍乱、宫颈癌、钩端螺旋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对于甲类传染病的管理要求非常严格,包括报告、隔离、医疗救治等方面。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较强,对易感人群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对人群造成的危害较大。

我国目前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有霍乱、鼠疫、霍乱、宫颈癌、钩端螺旋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对于乙类传染病的管理也要求非常严格,包括报告、隔离、医疗救治等方面。

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一般,对易感人群造成危害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对人群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传播速度也相对较慢。

我国目前规定的丙类传染病包括疟疾、伤寒、痢疾、白喉、百日咳等。

对于丙类传染病的管理相对宽松,但也要求加强监测和控制。

二、传染病的法定管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对传染病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旨在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1.传染病的报告制度传染病的报告制度是指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当依法报告传染病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病原体信息。

报告传染病的单位应当及时、准确地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疫情。

而且《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具体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

医疗卫生单位应当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并且要求对疫情进行调查、处理,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2.传染病的隔离治疗传染病的隔离是指对传染病病例、病原体携带者进行隔离处理,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必须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传染病。

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体引起的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它们的传播可能导致公共卫生危机,因此必须制定法律来规范和管理这些疾病的控制与预防。

法定传染病的监管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确保传染病不会蔓延和造成大规模的疫情。

根据各国的法律法规,一般都规定了哪些传染病属于法定传染病,以及相关的报告、隔离、治疗和预防措施。

法定传染病的范围并不固定,各国根据当地的疫情和流行程度,以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会定期修订法定传染病的名单。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法定传染病,以便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和防控。

另外,法定传染病的监管还包括了病例的报告制度。

医生在发现患有法定传染病的病例时,必须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并提供详细的病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这种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及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和预防策略。

在法定传染病的控制与预防中,隔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传染病病例被发现后,患者往往需要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这种隔离可以是在医院、隔离点或居家,具体措施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风险来确定。

隔离期结束后,相应的解除隔离程序也应该被执行,以确保患者的康复和社会的安全。

除了隔离措施外,疫苗接种也是法定传染病的重要控制手段之一。

针对一些具有疫苗预防措施的法定传染病,如麻疹、流感等,政府会推动相关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公众的免疫力,从而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此外,教育宣传也是法定传染病的重要防控措施。

政府会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达有关法定传染病的知识,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免疫接种的重要性、个人卫生习惯以及疫情的最新动态等。

这些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疫情防控的能力和积极性。

总的来说,法定传染病的存在使得政府有法可依,在传染病的防控中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它们为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也为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手段。

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引言法定传染病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必须经过立案、报告和管理才能进行防控的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的存在和管理对于社会公共卫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法定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以及相关的管理措施和防控策略。

法定传染病的定义法定传染病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一类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且有一定危害性的疾病。

这些疾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有较大的危害,因此需要通过立案、报告和管理等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控。

法定传染病的确诊和病例报告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登革热等,这些病症严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2.乙类传染病:包括肺结核、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这些病症传染性较高,但致死率相对较低。

3.丙类传染病:包括痢疾、水痘、流行性感冒等,这些病症传染性较强,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严重危害。

法定传染病的管理措施为了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法定传染病的传播,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1.立案:当确诊或疑似病例出现时,相关部门需要立即进行立案登记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2.报告:病例发生单位必须及时报告疾病防控机构,并按要求提供相关的病例信息。

3.隔离: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4.病例调查:对于发病情况严重的法定传染病,需要进行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5.启动应急预案:当疫情出现明显扩散迹象时,相关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6.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物料等渠道,向公众宣传法定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法定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地防控法定传染病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策略:1.接种疫苗:针对某些法定传染病,接种疫苗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2.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等,可以减少传播风险。

病媒生物监测及方法国家标准

病媒生物监测及方法国家标准

病媒生物培训教材病媒生物从字面上说,应包括能够传播疾病的一切生物,但目前通常是指传播人类疾病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根据我国的传统和习惯,爱国卫生系统关注的病媒生物,目前主要为居民区中常见的鼠类、蚊、蝇、蟑螂、蜱、螨、蚤、虱、白蛉等,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生物。

一、病媒生物及其危害1、传播疾病由其作为媒介传播的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占我国法定传染病的1/3左右,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西尼罗热等。

这些传染病的发病人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的5%-10%,但死亡数占30%-50%,危害相当严重。

2、骚扰病媒生物的骚扰除直接叮咬可造成轻度外伤外,多数情况下可对人体精神和情绪方面产生影响,甚至有时会损害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形象,后果相当严重。

3、损物由鼠类损坏建筑、家具,咬坏电器引发火灾,横越开关造成短路,甚至撕咬文件、文物和票据,后果难以准确估量。

蝇类和蜚蠊也取食人的食物,虽然食量远少于鼠类,微不足道,但污染面大,遗留不愉快的气味,使人类不能食用。

二、监测内容鼠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蝇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蟑螂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蚊虫密度监测: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

三、监测方法鼠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23798-2009)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23796-2009)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23795-2009)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一)鼠类密度监测—鼠迹法【器具】手电筒,镊子。

【理解要点】鼠迹法的调查主要用肉眼观察,但在光线昏暗的室内或一些角落需要用手电进行照明。

对于一些肉眼不容易判断的鼠迹,如小家鼠的鼠粪、鼠毛等,需要取样后仔细鉴别加以确定,因此需要配备镊子等工具。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39种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39种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39种在我国,为了及时控制和防治传染病,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政府规定了法定报告传染病。

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共有39种。

这些传染病分为四类,分别是甲类、乙类、丙类和丁类。

下面将对这些传染病进行一一介绍。

甲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群造成重大威胁,以及易于扩散传播的传染病。

目前我国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有7种,分别是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登革热、艾滋病、病毒性出血热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这些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乙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群健康造成一定危害,但不易扩散传播的传染病。

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肺结核、伤寒、痢疾、布鲁氏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这些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对局部区域的公共卫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也需要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丙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群健康造成较弱危害的传染病。

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有6种,包括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诺如病毒性脑膜炎等。

虽然这些传染病的危害相对较低,但仍需及时控制和报告,以防止疫情扩散,保障公众健康。

丁类传染病是指国家和地方根据本地疫情和资源情况,通过立法确认的传染病。

我国法定报告的丁类传染病是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最具地区性的一类,不同地区法定报告的丁类传染病也存在差异。

在不同的地方,存在的丁类传染病种类有所不同。

比如在北京市,法定报告的丁类传染病有寨卡病毒感染病、麻疹等。

对于法定报告传染病,我国有着严格的报告制度和程序。

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必须即时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同时,相关部门要及时对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理,以控制病情的扩散。

对于未及时报告的情况,相关责任人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总之,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共有39种,它们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和丁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
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虫媒与动物媒介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指以吸血节肢动物(昆虫)为媒介的传染病,动物媒介传染病主要指动物源性传染病,如狂犬病、鼠疫等由野生动物或饲养动物作为疾病的宿主(传染源)而传播的传染病。

(1)蜱媒病:1)森林脑炎、2)新疆出血热3)蜱媒回归热4)莱姆病5)Q热6)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2)恙螨传播的虫媒病:主要为恙虫病,病原体为恙虫病立克次体
(3)蚊媒病:1)登革热2)流行性乙型脑炎3)黄热病4)丝虫病
(4)蚤传播的虫媒病:1)鼠疫2)鼠型斑疹伤寒
(5)虱传播的虫媒病:1)流行性斑疹伤寒2)虱媒回归热(6)白蛉:黑热病
(7)鼠:1)鼠疫2)流行性出血热3)钩端螺旋体病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