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学案(2)
热力环流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学案导学一 课标解析[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二、主干知识点梳理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2、 概念: 。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3、形成:冷热不 均引起空气 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 差异,形成大气的 运动。
4、举例并图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注意:(一)理解热力环流注意的问题: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说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2、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3、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时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时低压区,即等压面的弯曲与气压高低的关系,遵循“高高低低”的原则。
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4、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凸凹状况。
(二)气压分布规律与热力环流 1、气压分布规律 (1)近地面上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这主要取决于空气密度的大小。
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
(2)垂直方向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一方面取决于不同高度所承担的空气柱的高度不同。
热力环流导学案(示范课)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利用。
【自主学习】(一)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第29-31页热力环流的相关内容,并完成1-3问题。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差异。
3、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间________不均→空气的________运动→同一水平面的________差异→产生__________________力→大气的________运动。
(二)师生共同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思考并回答4-8题4、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5、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的关系?6、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7、通常所说的高压和低压是水平方向比较还是垂直方向比较?8、等压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探究讨论】(一)海陆风a b1、在图a和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与陆地气压的高低,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
2、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3、(拓展延伸)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二)山谷风c d1、在图c和图d上标出白天和夜间山谷与山顶气压的高低,画出山顶与山谷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
2、一天之内,何时吹山风,何时吹海风?(三)探究——城市热岛效应1.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 这种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3.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课堂小结】【达标检测】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废气和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
下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A.气温高,气压高B.气温高,气压低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低,气压高2.为了减少对市区空气的污染,该城市火电厂厂址应选择在()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读海陆风形成图,回答3~4题。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答案在最后)必备知识梳理1.大气运动的原因:________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______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______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________的形式。
3.热力环流基本规律(1)一个过程:用箭头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①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
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1)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气流不一定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气流则由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区。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常见热力环流形成及影响精讲点拨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但是高空不适用于该规律。
1.常见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2.沙漠和森林之间的热力环流①白天,沙漠增温快,温度高,形成低气压;森林增温慢,温度低,形成高气压;白天在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原理较为简单,所以再学习基本内容后能够引导学生解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掌握程度较好。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2.2.2热力环流学案高一地理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撰稿人课型新授课使用日期一、标学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1.回顾前知,熟悉气压的概念、影响因素和等压线的相关知识。
2.观察实验,分析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会绘制等压线。
3.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和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二、互学板块一(对应目标1)回顾前知1、气压(1)概念: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影响因素:2、高压、低压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向运动3、等压线(面)(1)等压线: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线(2)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线组成的平面。
等压面弯曲原则:2)热力环流板块三(对应目标3)《我是大侦探找真凶》某郊区度假村晚上10:3011:00发生一起纵火案。
警方通过走访和调查,最终锁定三位嫌疑人,判断其中一人必为真凶。
可是从三位嫌疑人的笔录来看,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
现在请你作为一名侦探,利用地理知识帮助警方判别说谎者,找到真凶。
嫌犯A:……这个时间我一个人在海边散步,哦对了,我的帽子还被风吹到了海里……嫌疑人B:虽然我家住在郊区……我加完班从市区回家,在路上,我才闻到了火烧的烟味……嫌疑人C:……我在半山腰的旅馆阳台上,看山下的风景,凉风迎面吹来,非常舒服。
验证嫌犯A:锦囊: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故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海洋的温度变化要比陆地慢。
验证嫌犯B:锦囊:由于城市人口较多,建筑物比较密集,地面硬化过多,导致城市气温普遍比郊区温度高。
验证嫌犯C:锦囊:山坡上的大气因离下垫面较近,与同海拔的山谷相比,升温快,降温也快。
热力环流学案

热力环流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国故事火烧上方谷)思考:上方谷为什么会在紧要关头下起雨来?二、复习气压相关知识A: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B: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C: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相关规律:1、高度升高,气压减小2、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三、观察实验,解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自己绘制大气运动简图):四、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小组讨论)1、海陆风形成过程2、山谷风形成过程3、城市热岛效应形成过程?想一想: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与热力环流有关的例子?(对流雨、孔明灯)解决问题:上方谷对流雨的原因?AB CD受热冷却思考:1、图中空气在A、B、C、D四点的流向如何?2、A、B、C、D四点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知识拓展五、当堂检测,提升能力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A 、热力环流B 、大气环流C 三圈环流D 、季风环流 2. 相同海拔的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 )A. 气温高,气压高;B. 气温高,气压低;C. 气温低,气压低;D. 气温低,气压高; 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A.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B.夏季陆地气压比海洋高C.中纬大陆西岸往往形成季风环流D.沿海盛夏的海陆风,晚上由陆吹向海,白天由海吹向陆 读下图(a 、b 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 运动,再形成 运动。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解析[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课前[知识储备]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说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相等的,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由下到上减小。
【过渡】那么地面受热不均的话,气压值会怎样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三、教学过程(一)观察实验观察烟雾在玻璃箱内的飘动情况。
2、空气运动原因?问题处理:视频显示了烟雾在玻璃箱内的运动情况,形象直观比较简单。
让学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去阐述,进一步加深对烟雾运动情况的印象师:烟雾在玻璃箱内是如何飘动的呢?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回答。
生:垂直方向上,热水处晏烟雾是上升的,冰块处烟雾是向下运动的。
水平方向上,上部是有热水处的上空来到冰块处的上空,下部是由冰块处运动到热水处,形成环流运动。
师:描述的非常详细和正确。
【过渡】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运动现象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合作探究,找出答合作探究热力环流发生的原理绘制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和等压面图学生交流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在绘制示意图时,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热力环流发生的先后顺序师:热流环流发生过程中,气流先是垂直运动后是水平运动,并且,水平运动中,先是高空后才是近地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4.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2)

专题二热力环流微专题1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知识链接】教材必修一P36,《优化设计》P59 归纳提升【典题导入】(2024·福建·一模)某校师生暑期到龙岩山区传统民居研学,发现该地天气晴热,微风环境下常有“穿堂风”。
图为该民居(坐北朝南)的“穿堂风”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该民居“穿堂风”最明显的时段为()A.5:007:00B.9:0011:00C.13:0015:00D.17:0019:002.图示时段该民居近地面“穿堂风”的风向是()A.偏南风B.偏北风C.偏东风D.偏西风【核心归纳】一、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大关键)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差异是前提和关键②影响: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降水增多,是避暑的好地方。
注意点;海风和陆风之间存在过渡性,且受到背景风的影响。
不能简单地认为,海边白天一定吹海风,夜晚一定吹陆风。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气流,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气流,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②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在水汽充足条件下,夜晚谷地长产生降水;而白天谷风吹向山坡,有利于山谷或盆地污染物扩散,谷风将水汽带到山坡,易凝云致雨。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的形成是突破口②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知识迁移】(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学案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3.形成过程
4.常见的热力环流:风、风、风。
5.方法技巧热力环流中“五个关系”的判读方法
(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其高空形成低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详见知识点三)。
(4)气压高低关系
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图中A、B、C、D四地气压关系为D>A>B>C。
(5)气温高低关系
近地面的气温总是高于高空气温,图中A、B、C、D四地气温关系为A>D>B>C。
归纳:热上升,冷下沉;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近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相反;空气水平运动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例1.学以致用
读图,回答(1)~(2)题。
(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
(2)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降温
6.等压面分布规律和特点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导致同一地点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等压面的“高凸低凹”规律。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气压,凹向低处的为低气压,可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具体如下图所示。
反思归纳:等压面图的判读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图有以下三个重要用途:
7.判断气压高低
(1)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气压值
判断依据: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如图中P A >P a >P c ,P B >P d >P b 。
(2)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①等压面高凸低凹,如P a >P b 。
②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例如: Pb 低⇒PB 高Pa 高⇒PA 低
⇒P B >P A 。
8.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
判读依据:近地面温压相反,如P a 高⇒P A 低⇒T A 高(A 地热,B 地冷)。
9.判断下垫面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季节或月份
判读依据:夏季热,陆地比海洋更热,形成低压;冬季冷,陆地比海洋更冷,形成高压。
(2)判断城区与郊区
判读依据:城区是热岛,气温高。
例如,上图中P a 高⇒P A 低⇒T A 高(A 地热)⇒A 为城市。
(3)判断绿地与裸地
判读依据:绿地同海洋,裸地同陆地。
例2.学以致用
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__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地。
(3)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4)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弯曲状况。
及时应用:
一.单选题
1.旗帜飘动方向能反映近地面的风向,下图为我国某滨海地区不同时间旗帜飘动方向示意图。
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白天,吹海风B.乙为白天,吹陆风
C.甲为夜晚,吹陆风D.乙为夜晚,吹海风
下图中,甲、乙分别表示某滨海地区海陆表面气温变化和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
读图回答2~3题。
2.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
3.由图甲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 )
A.6时~8时B.18时~次日6时C.8时~16时D.16时~次日8时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 )
A.① B.②C.③D.④
5.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 )
6.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正确的有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二.综合题
6.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