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超采与环境地质灾害

合集下载

呼和浩特市承压地下水超采现状

呼和浩特市承压地下水超采现状

呼和浩特市承压地下水超采现状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呼和浩特市的承压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突出。

地下水资源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但由于长期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使得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处于极度超采状态,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

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属于冰蚀水文地质类型,地下水资源总量有限,再加上全市工农业用水需求增长速度较快,导致地下水资源逐渐枯竭。

过度开采地下水不仅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还加剧了地下水污染和地表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据统计,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每年下降约1米,有些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更是达到每年2至3米。

地下水超采给城市地质环境带来了许多巨大的隐患。

地下水超采会导致地面塌陷、地下管道破裂、地基沉降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害着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下水充实层出现空洞,一旦地下空洞塌陷,将会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房屋造成严重的危害。

地下水位下降还会导致地表土壤干旱裂缝增多,给城市带来洪涝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地下水超采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地下水资源枯竭导致了地表水资源的匮乏,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些湖泊和河流干涸,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一些植被和动物失去了生存的条件。

地下水超采也引发了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化问题,加剧了城市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

为了解决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超采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超采行为,制定地下水开采的总量控制、定量核发和配额制度,引导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要推广水资源替代技术,鼓励利用地表水和集雨等新型水源,减缓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降低地下水开采压力。

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地下水保护区和河湖湿地保护区,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保护好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

还应加强科学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超采地下水所引发环境地质问题

超采地下水所引发环境地质问题

探讨超采地下水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摘要】文章中提出了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区域降落漏斗、引发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过量开采深层水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和进展。

【关键词】超采地下水环境地质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p315.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工农业和城市居民需水要求的急骤增长,地下水开采强度也逐年增加。

因地下水超采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相继出现, 而且程度越来越严重。

现已影响和制约到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如任其恶化,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已出现的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和恢复。

已引发地质的问题(山东省潍坊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实质上是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的宏观表现,地下水的动态平衡体现了补给和排泄的平衡,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的平衡,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便导致了地下水位的逐年下降。

据地下水观测资料分析,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始于1980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由1980年的5.41m下降到20年的4.71m,年平均下降0.4 m,最大年下降达1.62m。

几个漏斗区的地下水位下降更为严重, 如寿光一昌邑漏斗区的中心地下水位埋深从1980年的3.20m下降到2仪旧年的 9.40m,年均下降1.25m,潍坊城区漏斗区中心地下水位埋深从1980年的8.38 m 下降到1998年的49.90m,共下降31.52m,年均下降1.75m,地下水位已低于海平面25.51m。

由于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自1980年起,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先后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漏斗区并不断扩展。

据统计,1980年全市平原区有漏斗区4处,范围面积265000㎡,无水位负值区,到1984年漏斗区发展到6处, 漏斗范围面积扩展到885000㎡,水位负值区面积35000㎡。

大同市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大同市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大同市区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邢冬霞(山西省大同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大同037008)【摘要】文中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列举由于地下水开采引发了一列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地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地下水;开采;环境地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X14 文献标识码:B1 大同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大同市区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东与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相接,西、南与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区为邻,总面积2 080km 2。

属高原地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地表水资源紧缺,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水需求,形成了以地下水作为本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其开发利用程度较高,200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2 798 万m3,地下水开采量为51 648.1万m3,占总资源量的60.6%,但由于有限的地下水资源不能承受无节制的开采,导致了本市的许多地方出现了地下水位大幅下降.2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随着大同市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水量越来越大。

长期以来由于对地下水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造成水源地布局不合理,开采井群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中,不合理的开采状况改变了区域地下水天然流场,形成了以城市水源地为中心的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并由此引发了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水井枯竭、泉水衰减或断流、水质恶化等多种环境地质问题。

2.1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了大范围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大同市区由于对地下水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高强度不合理的开采,改变了区域地下水天然流场,出现了水井分布不均、地下水水位下降、局部地区超采,使区域内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四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截止2008年底漏斗面积已扩展为117.0km2。

(1)城西漏斗。

1982年首先在十里河西水磨开采出现了机车厂、柴油机厂两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漏斗面积分别为 3.2km2和 2.3km2,1990年两个漏斗合并,面积21.17km2,中心水位标高1 024.80m, 2006年中心水位为1 005.72 m,2007年为1 001.13 m,2008年1 000.55 m。

浅析地下水过度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浅析地下水过度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浅析地下水过度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农村的用水量在不断增加。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变化,衍生出的地质灾害问题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此,本文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和防治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下水;开发利用;地质灾害;影响;防治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关系到百姓生产和生活供水问题,对自然生态和地质灾害都具有巨大的影响。

随着人类危机意识的不断提高,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和防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

1.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1.1地下水资源过度利用引发的地震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会使地下水位发生变化,水库的水量加大而地下水量的减少,使地下水潜在活动,渗透到岩体内,使岩体剪切力降低产生断层;由于水库水的渗透作用改变了水体与岩体的热平衡,产生热传输运动,增加了额外的应力,导致断层滑移,从而引发地震。

1.2地下水资源过度利用引发土壤结构变化首先,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影响到地下水位的升降,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到土层结构的变化、氧化还原条件和微生物群落变化,进而影响到污染物的降解。

从而导致地下污染物增多,改变土壤结构,引发地质环境的变化。

其次,地下水位的下降将导致土壤的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应力的变化,进而产生渗透系数的波动,影响到污染物的运动规律,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物,将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逐渐渗入到地下,造成土壤成分的变化,给地下环境带来污染。

1.3地下水资源过度利用引发的地表沉降地下水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最严重的地质灾害还要属地面沉降,地表沉降会对城市的排水体系造成巨大影响,地下管道扭曲变形,抽水井遭到严重破坏,使城市的供排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甚至还可以造成城市交通和建筑物的倾斜、下陷,给道路交通造成堵塞,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严重的还会对人们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南通市地下水超采区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措施

南通市地下水超采区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措施
微咸 水 、 咸 水 。 因此 , 全 区广 泛分 布 的 、 水 质 较好 的 、 埋深 1 8 0
长期 以来 的超 量 开采 第 Ⅲ承 压 水 而 引 起 的地 下 水 位 大 幅度
下降 , 形 成 大面 积 的地下 水超 采 区 , 导致 开 采地层 失水 压 密 ,
m 以 下 的 第 Ⅲ 承 压 含 水 层 成 为 区 内地 下 水 主 采 层 。
质问题 , 如 水位 持续 下 降 、 地 面沉 降 、 地下 水水 质恶 化 等 。因 此, 研 究地 下 水 超 采 , 划 分 地 下水 超 采 区 , 对 于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管 理和 保护 地 下 水 资 源 , 防 止 有 害 的 环 境 和 社 会 问 题 的 发生 , 具 有 重 要 的理 论 和 实 践 意 义 。
缩 地下 水 开采量 , 2 0 0 0年 地 下水 开 采 模 数 为 1 . 0 8~1 . 2 9万
m / a・ k m 。2 0 0 2年 地 下 水 开 采 模 数 为 1 . 1 4万 m / a・k m 。
中, 潜 水水 质较 差 , 第 1、 Ⅱ承 压水 多 为 矿 化 度 大 于 2 L的
2 0 1 4年 7月 第3 6卷 第 4期
地 下 水
Gr o u nd wa t e r
J u 1 ., 2 0 1 4
V0 L 3 6 N0. 4
南 通 市 地 下 水 超 采 区 环 境 地 质 问 题 及 治 理 措 施
乐 峰 , 方 瑞 , 朱 骊 , 吴 健
的8 0 4 0万 m , 压缩 开采 量 2 7 8 8万 m ( 见图 1 ) 。但 区内 中 东部 地 区 由于长 期 以来 的大量 或 过 量 开 采 , 第 Ⅲ承 压 水位 持 续 下降 , 水 位 降 落漏 斗 影 响 范 围在 不 断 发 展 变 化 , 已导 致 了 地面 沉 降 、 地 下水水 质 恶化 等环 境地 质 问题 的发生 。

浅析地下水过度开采的危害及防治预防措施

浅析地下水过度开采的危害及防治预防措施
3 . 建 立地 下水 污染预警与应急预案
主要发生在 松散覆盖层较 薄岩溶化石染信息进行 实时监控 , 对地下 大幅下 降 , 表层岩 溶洞穴形成空 洞 , 土体 与地下水之 间的力学关 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地下水 系突然 发生 了变化 , 第 四系松散覆盖层失去原有 的顶托力塌 陷于 水污染严重 的地 区及时预报 ,
地表水 、 大范 围的使用农药化肥 以及生活垃圾或有 害物质 的随意 段 , 提高全社会 对地 下水 污染危 害的认 识 , 增强全 民的环 境意识 , 堆放 , 都会渗入地下 , 污染地下水 。
三、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用, 产生了 显著的经济效益 , 这是有 目 共 睹的。但是 , 由于过去一味 1 . 分 区控制 开采地 下水 根据地下水超采造成危害 的程度 的预测评估 , 并考虑地下水 偏重于追求经济的增长 , 忽视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的保
过量地开采地下水 , 引起一 系列 水环境 问题和生 态环境 问题 , 资 源的恢复 、 补给能力 , 将地下水开采管 理划 分为禁采区 、 限采 区 护 , 而水资源的短缺及水环境 的恶化又将进一步 和控采 区或 不同的保护 区 , 进行分 区开采 。深层地下水 和浅层严 产生严重 的负效益 。 因此 , 如何实现水资源与环境 、 社会 重超采 区实行禁 采政策 。 如 市区内、 长期农业灌溉 的严重超采 区; 制约社会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 2 1 世纪所面临 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浅层地下水一般超采 区 、已引发地 质灾 害地区和受污染地 区, 并 经济的协调和谐发展 ,
1 . 完善 地 下水 环 境 保 护 的 法 律 法规 体 系建设
对于农 田 , 灌 区内地下水盐碱不 能 向外排 除 , 但 同时增加 了 低限度。 面对 地下水污染 的严峻形势 , 以及地下水环境管理 中存在 的

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方法

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方法

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方法作者:刘莹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6期[关键词]地下水;防治;开采;地质灾害;方法地下水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中,作为最重要的一种供水来源,对保障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与基本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1]。

可是,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多项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容易引发地下水的水位出现大幅度、不规律波动现象,而且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会受影响而下降,结果使其不符合城市供水标准,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数量的大量减少,甚至可能会逐渐枯竭。

除此之外,地下水开采还会降低开采土体的稳定性,从而造成周边地面需要面对随时可能沉降的危险[2]。

基于此,在地下水开采期间,采取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对保护环境、保障社会安全、创造经济效益至关重要[3]。

本文主要针对岩溶地区矿山开采过程中,因抽排地下水而引发的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并且根据其中突显的相关灾害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改善地下水开采活动的安全性与效益性。

1. 矿山地质概况该矿山位于海拔高度为40~469.8 m的地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高度为240 m。

山坡的坡度范围为10°~25°,局部位置存在较为陡峭的地形。

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对山体的整体稳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引发滑坡、崩塌之类的地质灾害。

该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706.8 mm,平均气温为17.6 ℃。

降雨较为充沛,可能导致地下水位的大幅度升高,降雨量大时,还会出现地下水涌出现象。

地下水位的升高必然会增加地下水给矿山地质体带来的压力,可能引发地面下陷、塌陷之类的灾害。

此外,矿床中水的来源比较多,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和构造断裂水。

这些水源的同时存在,导致地下水在开采过程中,其水位可能突然出现明显变化,进而引发多种地质灾害。

断层F1、F3和F4的倾角范围为50°~80°,其中断层F4的破碎带宽度为50~70 m,长度为3~4 km。

超采地下水对邢台市水文地质情况的影响

超采地下水对邢台市水文地质情况的影响

超采地下水对邢台市水文地质情况的影响摘要:地下水是地质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质环境不可分割的部分。

通过对邢台市平原区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研究由于超采地下水对水文地质环境影响,有针对性的制定控制开采地下水的措施。

关键词:超采地下水;地质环境影响;恢复措施;邢台市平原区1、基本情况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西向东,可分为山前冲、洪积扇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两部分,二者基本上以滏阳河为界。

滏阳河以西称为滏西平原区,面积3229 km2,海拔高程一般在75~40m之间,坡度2.5‰~1‰。

滏阳河以东为黑龙港平原和滹滏平原(简称滏东区)。

黑龙港平原面积4934km2,主要是古黄河与海河水系长期泛滥淤积而成,地势平坦,坡度1/10000左右,高程多在35~30m之间,最低处24m。

滹滏平原面积748 km2,环境与黑龙港平原类似2、地下水分布情况概述邢台市可分为山区和平原两大水文地质单元。

西部山区地下水以裂隙水和岩溶水为主,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片麻岩夹大理石岩裂隙岩溶层;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寒武、奥陶系石灰岩,以中奥陶统灰岩为主。

水量来源是降水入渗和河流渗漏补给。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泉水出现断流直至干枯,地下水动态类型已转变为降水入渗—人工开采型。

平原区地下水为赋存于第四系地层中的孔隙水,自上而下划分为四个含水组。

每个含水组由多个含水层组成,自西往东,含水层呈扇状、舌状、条带状分布,岩性由沙卵石变为粉细砂,总厚度由薄变厚,层次由少变多,单层厚度由厚变薄,地下水赋存条件和水质由好变差。

水量来源以降水入渗补给为主,也有地表水入渗、侧向和越流补给(其中山前地带下伏的岩溶水以侧向补给为主)。

排泄形式主要是人工开采[1]。

3、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由于邢台市地表水资源先天不足,除个别大水年份外,大多数年份地表水资源量已全部消耗利用,地下水资源成了维持需水量的主要水源。

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该区域地表水严重缺乏,不得不动用“后备水源”进行开采,近些年来,年平均开采量3.17亿m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超采与环境地质灾害研究
摘要:本文在参考多个地区水文地质状况、地下水开采情况及治理措施的基础上,总结了地下水超采的危害,并对地下水的开采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下水;地质灾害;研究
下水是地质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质环境不可分割的部分,某些地区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缺乏科学的评价与管理,常常盲目扩大开采,造成一系列环境地质灾害问题。

广西所处西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动力学背景极为复杂,在高原隆升的驱动下,新构造运动及差异升降强烈;大江、大河深切谷,动力地质现象极为发育,成为全球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同时,西南地区也是我国水能资源的主要聚集区,水力资源占全国的61%,随着我国西部开发进程的加快,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问题将更加突出。

因此,研究地下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以便对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它与岩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改变着岩土体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另一方面也改变着地下水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化学组份。

运动着的地下水对岩土体产生三种作用,即:物理作用(包括润滑作用、软化和泥化作用、结合水的强化作用)、化学作用(包括离子交换、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以及力学作用(包括
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作用)。

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着岩土体的变形性和强度,而岩土体中应力的变化(自然力和人类工程力)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改变,最终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2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分析
2.1地沉地裂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下含水介质中的水体,它与岩土颗粒共同承担着自身的和外来的压力,随着地下水的大量抽取,原来由地下水所分担的那部分压力转移,到岩土颗粒骨架上,从而引起土体颗粒的压密,产生地沉,当沉降不均匀时还可导致严重地裂问题。

例如我国河北平原、天津、上海等地,由于工业区内深井分布过于集中,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沉降区域迅速扩展,形成沉降漏斗,如河北地下水超采形成7大漏斗,面积高达4.4万km2。

地沉地裂作为一种因过分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而诱发的水文地质灾害,常常是一个渐变,起初不为人们所重视,等严重时则会导致墙倒屋塌,路断堤陷。

2.2滑坡
据统计,因地下水渗透作用引起的滑坡占90%以上。

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量大型滑坡都与降雨特别是暴雨密切相关。

在我国的寒区发生的滑坡大多与冻融作用密切相关。

在库区发生的滑坡都与库区水位的变化有关。

由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斜坡失稳,地下水空隙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起重要作用。

根据斜坡体内地下水的
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分析,由于地下水受到降水入渗补给,斜坡内地下水动态属非稳定流,在补给区的山顶地下水水力力梯度小于零(δh<0=、在径流区地下水水力梯度等于零(δη=0)、在排泄区的坡脚地下水水力梯度大零(δh>0)。

因此,在补给区的包气带岩土体的有效应力大于其总应力,在坡顶补给区的饱水带地下水动水压力增强了岩土体的强度;在坡脚为地下水的排泄区,岩土体承受很大的静动水压力,岩土体的有效应力大大减小,从地下水水动力学特征看,斜坡的顶部较安全(斜坡的顶部的拉裂缝是由于坡脚的滑移诱发的),而坡脚易失稳。

2.3矿坑水害
水文地质条件是矿产开采的一种重要控制性因素,人们若不重视或不掌握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便会在矿产开采中冒险或闯祸。

据统计,2007年至2009年1-3月,全国煤矿共发生70余起透水事故,死亡人数达300多人。

这些频频发生的水害事故,不仅给矿产的开发造成巨大损失,更对伤亡矿工家庭造成了永远不能弥补的伤害。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即是对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清,因此,深藏地下的地下水会成为为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值得警觉。

2.4水库诱发地震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座水库发生过诱发地震,我国就有20多例,其可能造成大坝、附近建筑物的破坏及人员的伤亡。

水库诱发地震是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诱发因素主要如下:1)水库水荷载作用,增加了库区岩体的自重应力,从而改变库区
岩体的应力场;2)渗透空隙静水压力作用,是由于库水沿库底岩体及潜在活动断层渗透而产生的使岩体内有效应力减小的力,使断层产生扩容,减小其抗剪强度;3)渗透空隙动水压力作用,是由于库水沿库底潜在活动断层渗流作用,这种作用尤其发生在岩溶或渗透性强的地区。

渗透空隙动水压力作用的结果,直接在潜在活动断层面上产生沿水流动方向的剪应力(γδη),以降低断层面的抗剪强度;4)水—岩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作用,导致断层带上的软弱物质软化及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断层带物质的c,φ值减小,降低断层面的抗剪强度;5)库水在沿断层向下渗透过程中,在水与岩石之间产生热流的不平衡,即存在热输运,而诱发水流向低温方向的流动。

由于热输运产生的附加应力也是断层滑移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五种因素在活动或潜在活动断层存在的地区都能诱发地震的发生,也可能为单个效应,也可能为综合效应。

2.5海水入浸,淡水咸化
一般情况下,陆地含水层的淡水水位比海水水位高,但经过长期大量抽取陆地淡含水层,会使其地下淡水水位低于海水水位,导致海水通过透水层(弱透水层)渗入陆地淡含水层中,这种现象称为海水入侵。

它使地下淡水盐碱化,从而破坏地下水资源。

在我国,发生海水入侵的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海南、辽宁、河北、山东等省(自治区)。

2.6 局部地区水资源衰减并伴随地下水污染
水源地超量开采造成水资源衰减主要是井位布局不合理,供水
井集中,以及超量开采,导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降深过大,形成地下水漏斗并逐年扩展。

水资源衰减影响生产用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岩溶塌陷,破坏上覆第四系隔水层,地表污水及劣质潜水通过塌陷段渗入;二是因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降低,水量减少,同时水在地下净化时间变短,此外,水位降低和地下水漏斗的扩展则增加了地下水接受补给的范围以至于超出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实际就是扩大了受污染面积。

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水质变化。

3建议
3.1分区控制开采地下水
依据地下水超采造成危害的程度的预测评估,并考虑地下水资源的恢复、补给能力,将地下水开采管理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控采区或不同的保护区,进行分区开采。

深层地下水和浅层严重超采区实行禁采政策,如市区内、长期农业灌溉的严重超采区;浅层地下水一般超采区、已引发地质灾害地区和受污染地区,并具有一定的补给及恢复能力的地区实行限采政策;轻微超采区实行控制开采,实现采补平衡。

并通过适当调整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费来协助施行分区管理的政策。

3.2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
要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布设地下水位、水量、水质观测井开展监测;对城市重要的工业、生活、城镇集中水源地
取水口、重点排污口安装远程监控设施,进行数据传输的控制,建立地下水资源动态自动监测系统.运用微机技术定期分析监测资料.发布监测区的水情预报和预测,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3.3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加强水循环利用等方法,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充分利用雨水灌溉,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设人工增雨作业点,灌溉季节增加有效降雨,工业生产和民用中尽量多的利用中水,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

合理利用中水、雨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恢复和养蓄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环境。

此外,还可以加强生态治理、加强地下水污染治理,通过拦蓄工程、湿地工程等,提升水体自我降解和生物降解能力。

3.4 强化地下水及涉及地下水的减灾增益的研究
一是加强对地下水的地质属性、合理开采及防止地沉地裂的研究。

地下水作为特殊的地质因子,其开采的方式和开采量的大小对区域的地质条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诸如前面所提及的由于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地沉地裂等环境地质问题便是证明。

因此,应充分肯定并认识地下水的地质属性,深化对地下水开采量度及防止地沉地裂的研究;二是地下水超采治理办法的研究。

可以采用回灌方法,恢复养蓄地下水。

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

人工回灌是防治地面沉降的有效手段之一,且方法简单,并能起到蓄水储
能的综合效果,但需水量大。

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进行回灌。

各含水层组之间水力联系较好的地区,具有接受大气降雨入渗与河水补给的特点,建设引雨回灌工程,利用雨洪资源渗漏回补地下水。

三是沿海地区海水入侵防治方法的研究。

可在供水井与海水之间打一排井,利用抽水造成水位低槽,或用注水方法形成水力屏障;在有利地质条件下,也可修建地下防水堤等。

参考文献:
【1】黄润秋,徐则民,许模,地下水的致灾效应及异常地下水流诱发地质灾害【j】.地球与环境,2005,(3):1-9.
【2】李进跃.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之地下水位危害分析【j】. 建材与装饰, 2009,(8):344-3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