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环境地质特征与地质灾害
露天矿开采地质条件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采矿工程M ining engineering露天矿开采地质条件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孙臣鹏(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安徽 安庆 246000)摘 要:根据矿山开采设计,该露天矿的开采将形成一个面积约7.67ha,最深可达70米的采坑,不仅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挖损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问题十分严重,而且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
本文将对该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环境治理方案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露天矿开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T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7-0052-2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open pit min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SUN Chen-peng(326 geological team of Anhui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Bureau,Anqing 246000,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ining design of the mine, the mining of the open pit will form a pit with an area of about 7.67ha and a maximum depth of 70m, which not only destroys the loc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damages the land resources and the landform and landscape. The problem is very serious, and there ar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is paper, the mine'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program are discussed.Keywords: open pit min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1 地形、地貌矿区地处大别山东南缘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周围大别山余脉主要走向为北西—南东,构成次级分水岭,地貌形态主要由地山丘陵及山间坳谷构成。
安徽省安庆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三、工作区范围
工作区范围以安庆市 2020 远景规划区的范围为界线,由市辖区迎江区、大观区、 宜秀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怀宁县的月山镇。地理位置见表 1-1。
表 1-1 安庆市工作范围
城市 规划区面积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带,南邻黄山市,西连池州市,北交芜湖市,和浙江省、江苏省毗邻,系皖东南门户,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地跨东经117°58′-119º40′,北纬29º57′-31º19′。
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1万。
辖5县(泾县、郎溪县、广德县、旌德县、绩溪县)1市(宁国市)1区(宣州区),计124个乡、镇。
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全市7个县市区有5个与苏浙两省接壤,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300公里以内,宣杭铁路、皖赣铁路在市区交会,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安徽段宣广、芜宣高速和205国道穿境而过,S104、S214、S215、S217、S230、S322、S323省道纵横交错、贯穿全境。
二、气象与水文宣城市地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月平均气温28.3℃,最低月平均气温2.9℃。
多年平均降雨量1317.5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55.11mm。
辖区内河系发育,分属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徽水河、华阳河、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杨之河等。
天然湖泊有南漪河及固城湖,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三、地形与地貌宣城市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区和皖南中低山区,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势较高,分属黄山山脉、九华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属中低山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余座,最高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中部和北部为丘陵和平原,高程一般为10-100米。
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标高、切割深度等将区内划分为河漫滩、阶地、低丘、中丘、高丘、低山和中山等7种微地貌类型。
四、地层与地质构造宣城市地处江南过渡带,北连沿江成矿带,南接江南造山带,区内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发育,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宣城断陷盆地、江南过渡带、皖浙赣断裂带三大构造区。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风险的认识与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由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环境,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貌、地理位置等因素。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活动导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正确认识地质环境并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对于保护人类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环境的评估地质环境的评估是指对一个地区地质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过程。
评估地质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地质情况的基本资料,以便制定相应的地质工程规划和环境保护措施。
常用的地质环境评估方法包括地质调查、岩石物性测试、地形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获得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构造、岩石性质等重要信息,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是指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对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即地质灾害对人类、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包括损失程度和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2. 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即地质灾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可能性。
这需要根据历史灾害数据、地质构造和地形特征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3. 脆弱性和暴露度:即人类和财产对地质灾害的脆弱性和暴露程度。
不同地区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和居民密度等因素都会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修正。
通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
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提供给政府和相关部门,以便他们制定适当的灾害管理和防治措施。
三、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安徽太湖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

第31卷第1期2021年3月安徽地质Geology of AnhuiMar.2021Vol.31No.1文章编号:1005-6157(2021)01-安徽太湖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收稿日期:2019-12-12项目来源:安徽省太湖县1:50000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项目编号:AH2013-02号)资助作者简介:汤皓(1985—),男,安徽怀远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热地质工作。
摘要:太湖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南缘,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切割较大,山体陡峭,岩石风化强烈,加上人类工程活动活跃,降雨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条件,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导致该地区存在或者发育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矿山环境问题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其中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是这一地区较为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本文分析了县域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对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区评价,并就如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太湖县;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危险性评价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志码:A汤皓,杜雨彤,张礼顺(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230001)0引言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安庆市,东临潜山县、怀宁县,南连望江县,西南接宿松县,西临湖北省英山、蕲春两县,北毗岳西县。
长江贯穿全县。
全县山地1242.41km 2,占61.18%;丘陵490.27km 2,占24.14%;平原77.37km 2,占3.83%;水面222.25km 2,占10.85%。
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800m 以上的山峰有将军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华尖、芙蓉寨等16座。
太湖县境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产生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
在地貌上,崩塌、滑坡多发生于中、低山区及丘陵的坡脚部位,泥石流分布于中低山的沟谷部位。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安徽省铜陵老鸦岭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

安徽省铜陵老鸦岭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安徽省铜陵老鸦岭铜矿床是中国典型的古构造复合型铜矿床,地处南岳山质构造带西段,是中国中部及东南部最大的铜多金属矿床之一。
该铜矿床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物资源,其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对于地质研究和矿业勘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特征1、地质构造:老鸦岭铜矿床位于南岳山前陆构造带东北部,周边地质构造复杂。
其地质构造主要由鄂尔多斯运动和印支运动导致,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主要有主断层、副断层、褶皱和塌陷构造等,广泛发育的走向NE和NW向断层和NE和NW向褶皱,断层覆盖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2、地层特征:老鸦岭铜矿床主要分布在龙门山群沉积岩中的化石灰岩、砂岩和页岩层系中,该层系中灰岩的含量在40%以上,砂岩和页岩亦普遍出现,属于古构造重建期的海相沉积岩。
其中,主矿体分布在龙门山群早寒武世的深海环境碳酸盐岩中,富铜矿化主要发生在碳酸盐岩和砂岩之间的接触带上。
3、矿体特征:老鸦岭铜矿床以铜、铅、锌和黄铜矿为主要矿物,同时还有石英、方解石、云母等伴生矿物。
铜矿主要以黄铜矿为主,铅锌矿主要以方铅锌矿为主。
该铜矿床矿体形态多样,有脉状、层状、被状、散在等类型。
其中,大部分铜矿床富含铜量在0.1%-1.5%之间。
4、成因类型:老鸦岭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地质作用,属于古陆边框重建期海相沉积成矿体系。
主要成矿阶段为中生代晚期,矿化作用主要以深成岩浆热液和后期地球化学作用为主,成矿流体为高温高压的中性热液。
二、地球化学特征1、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老鸦岭铜矿床矿区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岩、砂岩、页岩和侵入岩。
其中,碳酸盐岩的主要矿化金属元素为铜、铅、锌和铁,含量较高。
砂岩和页岩中则富含有许多轻微矿化的矿物元素,如钼、钨、镓、铋等。
2、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老鸦岭铜矿床中的矿物元素含量较高,以铜、铁和锌为主,其中含铜量在0.25%-20%之间。
同时,还富含铅、锌、钨、铜、钼、铜、钽等元素,其分布规律也不尽相同。
浅谈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

摘要:地质环境是指表面坚硬外壳的物质,即岩石圈。地质环境是地球的演变而来的产物。太阳能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被释放出来,参与相关地质循环的物质活动。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沼泽,地震、火山、地热害虫。因此,我们需要认真保护环境,优化恶劣的地质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2.2滑坡的形成条件
滑坡边缘的局部稳定性,在重力的影响下,碎屑岩体滑动,沿着一个或多个破裂为整个滑动面滑动的过程形成的现象。活动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区,公共区域,为滑坡的物质来源。同时,由于软弱层或含很多断裂带硬岩,都成为滑坡的因素。人类的乱砍盗伐,使树木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也是造成滑坡的重要影响因素。滑坡的治理,可采用堵墙,增加植被面积和其他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发生。环境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重大,我们需要格外重视环境的保护、地质的保护,减少灾害的发生,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1.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认为危害的任命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活动,影响正常生活和人身安全,有12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灾害的地壳活动,火山喷发,地震是最熟悉的是比较大的,在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受到威胁的。1976年,发生了唐山大地震,震惊了世界,是在400年历史上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悲惨的地震。死亡242700人,受伤69人,这无疑是一个悲哀的事情。离我们较近的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带走了几万人的生命,同时带来了无数人的泪水和情感,失去的一个人,其实是摧毁了一个家庭。地质灾害简直就是一个恐怖分子,我们应该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避免人员伤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地下水 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为基岩裂隙水分布区,地
下水较贫乏,但该区雨量充沛,地形切割强烈,水 碘含量低,导致地甲病较流行;沿江地区地形地质 复杂、地质条件多样化,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 孔隙潜水和岩溶裂隙水,其雨量补给充沛,地下水 交替强烈,水质好、地下水资源丰富,铜陵-贵池一 带岩溶发育,由于矿井疏干排水导致岩溶、土洞塌 陷[5]。皖中江淮平原区降水较充沛,但分配不均, 区域内地表广泛分布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粘土,下
1 环境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特征与岩土组成 安徽省地形总趋势为南高北低,平原、丘陵和
山地约各占三分之一,长江、淮河横贯境内,新安 江流经本省南边。淮河过境水量有限,枯水年份上 游基本无水可供,洪水年份又超出河槽的蓄洪能 力,泛滥成灾。长江及其支流水资源丰沛。安徽省 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 明。水、旱灾害频繁是安徽省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 每年 4~7 月(江南)和 6~8 月(淮北)为集中降水期, 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
第 23卷 第 1期
王国强等. 安徽省环境地质特征与 mass,beginning with the crossfeed action among human being’s economy,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the article approaches the action regularity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geology,forecasts
地。 皖中江淮之间,山地逶迤曲折,构造了峰峦绵
延,丘坡起伏的丘陵风光,其北部丘陵为岩浆岩和 碳酸盐岩构成,南部丘陵主要为碳酸盐岩构成,中 部波状平原地表主要由中、上更新统粘性土,其下 伏为中生界红色砂岩组成[3,4]。皖西大别山中、低 山区,海拔 1 774 m的白马尖耸立其间,主要由变 质岩和岩浆岩组成,区内已建成 6 座中型水库,有 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河湖密布, 圩田弥望,地势低平,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主 要为火山岩、红色砂岩和第四系冲积物组成。长江 南岸的繁昌、铜陵一带,由于断块上升,也形成了 一些由碳酸盐岩组成的较为陡峻的低山丘陵,区内 矿藏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 基地。皖南中、低山区,黄山、九华山耸峙其间, 天目山西麓迤逦东南边缘,其组成岩土成分复杂, 有浅变质岩、花岗岩、碳酸岩盐和红色碎屑岩组成 的丹霞地貌、丘陵和盆地,有著名的黄山、九华山、 齐云山、太平湖和古民居等旅游胜地。安徽省地貌 类型构成见表 1。
Table 1
表 1 安徽省地貌类型构成 The composition of geomorphic types of Anhui province
地貌类型 面积/km2 占全省面积/%
平原 4.35 31.3
丘陵 4.10 29.5
山地 4.34 31.2
湖泊洼地 合计
1.11
13.89
8.0
100
2002 年 1 月 16 日收到初稿,2002 年 3 月 30 日收到修改稿。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0047102)和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基金(033008)资助项目。 作者 王国强 简介:男,1951 年生,硕士,1975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工程地质专业,现任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面的教学和科 研工作。E-mail:joelw@。
下降,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方病,河、湖岸冲刷、塌岸等。其发育和分布受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的制约,同时也受水文、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质灾害是以岩土、水为载体,破坏和恶化人
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区域环境地质特征、岩土体
组成及其工程性质研究为基础,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互馈作用分析入手,探讨区域环境地质作用
Wang Guoqiang,Xu Wei,Wu Daoxiang,Liu Yang,Ye Chaohan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 Anhui province is the transitional zone from subtropical region to temperate zone,where the transition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re pronounced. Anhui province is situated on the third step of east China, where the terrain is complex and the geomorphic type is parti-colored. In mountainous area,the bedrock is broken,and the cutting of terrain is intense,the trenches and vales are serried,which forms the geomorphic landscape of ravines and klints. In plain,the buttes,slopes and depressions terrain are salient. The Huaihe River and Changjiang River have many branches and lakes on their water-fronts. The pluralistic natural,geomorphic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result in all kinds of exogenic geological disasters,as karst cave and karstic earth cave collapse,toppling,landslide,land subsidence,continual descent of groundwater level,water resources pollution, soil erosion,endemic diseases,washoutting of banks of rivers and lakes,and toppling of banks,etc.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disaster are conditioned by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conditions,and effected by hydrology,human being’s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carriers of disaster are rock,soil and water. These disasters damage the geolog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human being lies on, and seriously restri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the composition and engineering property of rock and
规律,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进行地质生态环境防护和塑造人地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对保
证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环境地质,地质灾害,互馈作用,预测,安徽省
分类号 P 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4)01-0164-06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ANHUI PROVINCE
• 166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年
伏基岩为弱含水的红色砂岩,地下水贫乏,江淮分 水岭地区是严重的缺水区。淮北平原为巨厚松散岩 类分布区,区内存在多条 NW-SE 向展布的古河道, 含多层孔隙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图 1)[6],可采资源 73×108 m3/a,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平原北部地下 水位埋藏浅,迳流滞缓,蒸发强烈,导致北部黄泛 区土壤盐渍化。而中、北部广大河间区地下水氟含 量较高,地氟病较为普遍。深层孔隙承压水是目前 城镇和工业集中供水水源,常因集中、过量开采和 采矿疏干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7,8]。
第 23 卷 第 1 期 2004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