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水文地质因素是指地质灾害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与水文条件相关的因素。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触发和加剧的作用。
在水文条件不良的情况下,例如降雨量过大、降雨强度过高、降雨持续时间过长等,易导致地质构造发生破坏或地表土壤饱和,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水文地质因素也会对地壳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增加地震、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水的渗透、渗流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使土层松软,进而促使山体发生崩滑、坍塌等,造成山体大规模变形和滑坡等灾害。
水流的冲刷作用也会加速地质灾害的扩大和加剧,如洪水冲刷河岸、冲蚀堤坝,导致河道变形、堤坝决口等。
水文地质因素还会对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规模产生影响。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容易发生涌水和沉积物溶解等地质灾害,如地下水涌出导致的塌陷、岩溶地区因溶蚀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这些灾害规模较大,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更为严重。
湖泊、河流的漫滩、冲积平原等地区,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常常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是加强山体滑坡、斜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
通过对地表变形、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的监测,能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的征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的损害程度。
二是加强地质灾害预警和预防工作。
根据地质灾害的历史数据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预警和预防策略,包括加固陡坡、密实土地、改善排水系统等,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
三是规划和管理自然河流、湖泊等水系统。
合理规划和管理水系统,包括维护河道的稳定性、设立防洪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可以减少水流冲刷和涌水等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减少灾害的发生。
四是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减少地下水涌出引发塌陷等地质灾害。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与现场勘察注意事项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与现场勘察注意事项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建立在对区域内工程建设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对该区域建筑工程进行勘察、分析、评价和判断,使得建筑工程地下水文地质情况可以显而易见地呈现出来,从而获得精准和科学的数据和信息。
关键词:地下水;岩土工程;影响与;现场勘察;注意事项1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1.1 土体沉降岩土工程对于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较高,在后期进行基础防水工程施工时,需要人工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如果不排出大量的地下水,就会导致基层土体及其含水量和颗粒大量堆积流失,甚至造成基层土体掏空,导致整个工程的基层土体层产生不均匀性的土体沉降。
若地下水含量较高,还可能导致土层形成流沙,一旦流沙出现便会对土层造成破坏。
此外,由于降水井内外土层的不均匀性和周围环境的复杂性,降水井的各个漏斗往往本身方向是不对称的,因此也容易直接导致周围高层建筑物地下或其他地下排水井的管线之间产生不均匀性的土层沉降。
1.2 建筑结构腐蚀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将直接使整个建筑的地下室和地下的混凝土结构处于潮湿状态,然后会发生腐蚀,而建筑物的防腐性能也会逐渐下降,随之引起整个建筑物基础及其周围的附着物坍塌、损坏、变形。
如果仅采用人工引水的方式来降低地下断层水位,即地震时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
如果土壤水位以不规则的间隔不断上升和下降,膨胀土将充分发挥其膨胀和收缩的重要作用,不会同时出现整个建筑物倒塌的异常现象。
1.3对地下水动水压力的影响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勘察单位首先面对的水文地质问题,便是岩土地质地下水压力问题。
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实施过程中,地下水压力很容易对勘察工作带来干扰。
尤其是后期岩土工程建设中,施工行为会导致岩土工程结构发生变化,继而会引起岩土工程地下水位自然而然发生变化,严重者会出现地下水位水压失衡现象。
此时的地下水位在地质压力作用下,会出现很大的动水压力。
在动水压力下,如果对压力控制不好,反而会给岩土工程建设造成一定的地质灾害和其他不可控问题,如施工过程中的管涌施工故障等。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水文地质因素是指与水文及地质条件有关的因素,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变化。
这些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角度分析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水文地质因素对滑坡灾害具有重要影响。
在滑坡灾害的形成过程中,地下水对于滑坡的发生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地下水位上升或水头增大时,岩土体的稳定性减弱,易引发滑坡灾害。
保持地下水位稳定,控制地下水入渗是防治滑坡灾害的重要措施。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震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地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地震活动可能导致岩石的压实或破裂,并且改变原有地下水位的平衡状态,进而引发地震涌水、地壳变形等地质灾害。
减小地下水位的波动范围,加强地震对地下水位的监测是防治地震灾害的关键措施。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对地下洞室工程和地下空间利用造成影响。
当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时,可能导致地下洞室工程的渗漏或湿润,直接威胁着洞室工程的安全性。
在进行地下洞室工程和地下空间利用时,必须充分考虑水文地质因素,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如合理选择洞室位置、加强地下水位调控等。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下水过度开采或补给不足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在地下水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造成地质灾害。
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
建立健全的水文地质监测网络,对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地下水压力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水文地质变化和趋势,为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地下水调控工程的建设。
通过修建水库、调蓄池等水利工程,调节地下水位,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加强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整治,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大对水文地质因素与地质灾害关系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防治技术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能力。
地下水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

地下水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
然而,随着地下水开采的不断增加,其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最直接影响之一是地层的下沉。
由于地下水的抽取,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层上方的压力减小,进而引起地面沉降。
这种沉降现象不仅会导致建筑物、道路等设施的损坏,还会增加洪涝和土地沙化的风险。
此外,地下水开采还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当地下水位下降达到一定程度时,地层中的孔隙水会受到释放,并带走颗粒物质,导致地层的坍塌。
这种地质灾害不仅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二、地下水开采对水系统的影响地下水开采可能导致水系统的变化,进而对地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地下水开采会改变地下水的流向和水位,进而改变地下水对地层的维持作用。
这种变化会导致地质构造弱化,增加地震和地面沉陷的风险。
此外,地下水的抽取还会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使地表河流和湖泊的水位下降,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大量地下水的开采还可能引发地下水质的污染,进而影响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的质量。
三、解决地下水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为了解决地下水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
首先,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合理的开采量,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其次,应加强对地下水补给的保护。
通过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地下水的污染和过度使用,确保地下水系统的持续稳定。
此外,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来减轻地下水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地下水开采区域进行地下注水或人工补给,以维持地下水位的平衡。
同时,在地下水开采区域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采取措施减小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总之,地下水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水文地质因素是指与水文地质相关的自然因素,如地下水位、水流速度、水压力等。
这些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和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正确地了解和分析水文地质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文地质因素的角度探讨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水位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与地面间的距离,在地质灾害中影响最为显著。
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对于土壤岩石的稳定性极易产生影响,一旦超过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的孔隙度会变大,引发失稳、滑动等现象。
同时,当地下水位下降时,也会使得固体颗粒间的摩擦作用增强,从而加强了地质灾害的发展。
防治措施:重点是调节地下水位的高度。
在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区,需要采取引水排灌、轻质浮桥、抽水降渗、灌注固结等措施降低水位高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水文地质因素,影响着水体在岩土中的运动方式。
水流速度过快,会加速岩土松散,从而导致塌方和滑坡。
特别是在雨季时节,降水量大,水流速度过快,更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对于水流速度过快的地区,需要采取优化排水系统、疏浚河道、加强防洪工程等措施,逐步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水压力水压力是指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
当水压力超过了土壤或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水压力的增大还会导致岩土结构的松散,加剧地质灾害的影响。
为了减少水压力的影响,需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如水库、拦河坝、堰塞湖等工程。
同时,也可以采取加固加固岩体、修建护坡、做好排水系统等措施,以减少水压力的影响。
总之,水文地质因素是影响地质灾害危害的关键因素之一。
正确分析水文地质因素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将极大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技术专业知识点、浏览量大标题与数值分析一、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概述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指地下水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地下水在岩石和土壤中流动时,会对岩石和土壤产生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这些作用会影响地下的稳定性和地表的变化。
因此,对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对于保护水资源、防止地质灾害、合理利用地下资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颜色、气味、透明度、密度、表面张力等。
地下水的温度通常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近,但在地下深处,由于地球内部的影响,水温可能会升高。
地下水的颜色通常为无色或浅色,但受到污染或含有某些化学物质时,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
地下水的气味通常为无味或略有泥土味,但受到污染时,可能会出现异味。
地下水的透明度通常较低,因为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和溶解物质。
地下水的密度通常比地表水低,因为地下水中含有的矿物质和溶解物质较少。
地下水的表面张力通常较低,因为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溶解物质。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取决于周围环境和岩石的性质。
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包括钙离子、镁离子、钠离子、钾离子等,这些离子主要来自于岩石的风化和溶解。
此外,地下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溶解气体和有机物,这些物质的含量通常较低,但会受到污染的影响。
三、地下水的水力学特征1.地下水的流动特征地下水在地下的流动过程中,会受到周围岩石和土壤的限制和影响。
因此,地下水的流动速度通常较慢,流动路径也不规则。
在某些情况下,地下水可能会在地表以下较深处形成蓄水层,这些蓄水层的水位可能会受到气候、地形、地质等因素的影响。
2.地下水的压力特征地下水的压力通常来自于水的重力和水深度的压力。
在地下深处,由于岩石和土壤的限制,水的压力可能会增大。
地下水与地质灾害之间关系

地下水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由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6种地质灾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通常,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有三种,即物理作用(包括润滑作用、软化和泥化作用、结合水的强化作用)、化学作用(包括离子交换、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以及力学作用(包括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作用)。
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着岩土体的变形性和强度。
而岩土体中应力的变化(自然力和人类工程力)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改变。
最终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水库诱发地震、滑坡、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矿山及隧洞突水等的地质灾害。
近年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和规模的增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呈上升趋势。
大多与地下水的活动有关。
因此,研究地下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它与岩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改变着岩土体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另一方面也改变着地下水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化学组份。
运动着的地下水对岩土体产生三种作用,即:物理的、化学的和力学的作用。
一、地下水与岩土体作用1、地下水对岩土体产生的物理作用润滑作用:处于岩土体中的地下水,在岩土体的不连续面边界(如未固结的沉积物及土壤的颗粒表面或坚硬岩石中的裂隙面、节理面和断层面等结构面)上产生润滑作用,使不连续面上的摩阻力减小和作用在不连续面上的剪应力效应增强,结果沿不连续面诱发岩土体的剪切运动。
软化和泥化作用:地下水对岩土体的软化和泥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土体和岩体结构面中充填物的物理性状的改变上,土体和岩体结构面中充填物随含水量的变化,发生由固态向塑态直至液态的弱化效应。
结合水的强化作用:对于包气带土体来说,由于土体处于非饱和状态,其中的地下处于负压状态,此时的土壤中的地下水不是重力水,而是结合水,按照有效应力原理,非饱和土体中的有效应力大于土体的总应力,地下水的作用是强化了土体的力学性能,即增加了土体的强度。
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地下水与灾害

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地下水与灾害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其中地下水在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下水在不同灾害类型中的影响。
一、地下水与地震的关系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会对地下水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首先,地震会导致地下水位的变化。
在地震发生时,地下水受到岩石的破坏和变形影响,可能会发生地下水位的瞬时上升或下降。
其次,地震会引起地下水的喷涌。
当发生强烈地震时,地下水与地震破裂带的接触可能会导致地下水的快速喷涌,形成地震喷泉。
此外,地震还可能改变地下水系统的渗流路径和速率,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因此,地震对地下水系统的研究是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一环。
二、地下水与地质滑坡的关系地质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形式,而地下水在地质滑坡的发生与演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地下水对地质滑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下水的存在可以增加土壤的饱和度,使土壤的抗剪强度下降,从而促进地质滑坡的形成。
其次,地下水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减小土体的摩擦力,使土体更容易发生滑移。
此外,地下水的压力变化还可能引起土体的膨胀与收缩,进一步加剧地质滑坡的风险。
因此,研究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对于地质滑坡的预测和防治至关重要。
三、地下水与地下岩溶与地下塌陷的关系地下岩溶和地下塌陷是由于地下水溶解岩石或洗蚀岩层而引起的地质灾害形式。
地下岩溶是指地下水通过溶解岩石中的溶质,造成岩溶洞穴或塌陷坑等地下空洞的形成。
地下塌陷则是指因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或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下岩层塌缩,形成地面塌陷的情况。
因此,地下水的研究对于预测和防治地下岩溶和地下塌陷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与地震、地质滑坡、地下岩溶和地下塌陷等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其变化和演化会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加强对地下水的研究和监测,可以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06T15:15:32.2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第35期作者:康起铣
[导读] 地下水与岩土体间相互作用下将对变形与强度造成影响,岩体应力变化、补给、径流都会发生改变,将产生严重的地质灾害。
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657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地质问题,主要产生三种作用,分别是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以及力学作用等,地下水与岩土体间相互作用下将对变形与强度造成影响,岩体应力变化、补给、径流都会发生改变,将产生严重的地质灾害。
本文主要对地下水地质灾害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地质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地下水;地质灾害;分析研究
由于自然环境、人类生产的不断变化致使地质灾害频发,各项工程活动规模与强度增大致使地质灾害呈现出多样性,经常诱发滑坡、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地下水的作用有一定关系。
由此,加强对地下水的作用与变化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地下水与岩土相互作用
(一)地下水产生的物理、化学作用
地下水产生的物理作用有润滑作用、软化以及泥化作用,都是结合水产生的作用。
地下水产生的化学作用:地下水产生的化学作用主要通过地下水与岩土间的离子交换、溶解作用形成,还会产生水化作用、溶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沉淀作用、渗透作用等。
(二)地下水对岩土产生的力学作用
空隙静水压力与空隙动水压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影响到岩土体力学性质。
静水压力的作用是将岩土体的效应减少,将岩土体的强度降低,而裂隙岩体中的空隙静水则在水压作用下出现变形与扩容;动水压力会对岩土体产生切向推力使岩土体抗剪强度降低[1]。
(三)对地下水流的影响
地下水渗流介质是岩土体,地下水活动场所与运动路径受岩土体空隙结构限定,能够对地下水补给、径流以及排泄条件进行控制。
岩土体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具有地应力、地下水以及温度。
二、地下水对岩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地下水所处地层是地质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层面,产生的岩土力学性质影响是关键。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以及力学作用上。
而地下水对岩土强度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物理、化学作用下将使岩土体的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使岩土体的C、值发生改变;地下水能够产生空隙静水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使岩土体强度降低;空隙动水压力作用下能够使岩土体形成一个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就是一种剪力,能使岩体抗剪强度降低[2]。
三、地下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产生地质灾害的分析
(一)地下水与岩体相互作用造成地面沉降
地下水开采还能引发地面沉降,地面沉降量计算涉及到很多关系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为地下水渗透压下降致使增加了岩土体效应力,含水层的压密量增加,造成土体弱透水层出现固结甚至变形;随着地下渗透压的降低,能够在含水层中产生一个井群方向运动的水压梯度,使空隙动水压力增大。
空隙动水压力促使水中的颗粒不断运动,引起水层垂向变形量。
(二)地下水与岩体相互作用产生滑坡
据相关统计显示,因为地下水渗透引发的滑坡率高达80%以上。
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致使地下水渗透增强,经常发生大型滑坡,这些都与地下水和暴雨量息息相关。
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冻融作用也会出现滑坡,而库区水位变化则是库区发生滑坡的重要原因[3]。
(三)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具备开口型溶洞或者是溶隙碳酸盐岩,还要具备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地下水动力条件非常容易改变,使地下水运动均衡性遭到破坏。
岩溶塌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冲刷力使溶洞底层结构遭到破坏,使土体抵抗力降低,进而引起塌陷。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塌陷点或者断裂带过于密集的地方,也会发生在断裂的隆起位置,这些位置的沉积厚度小,并且有着较浅的基岩埋深度,受到构造应力的影响容易发生岩溶塌陷。
(四)地基变形
建筑施工或者地质开发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软土地基变形,地基结构变形因为缺少稳定性在遭到地下水影响后牢固性更低。
软土层的诸多有害特性增加了水文地质对软土地基变形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加载初期阶段,地基存在空隙水压力使地基强度降低。
四、灾害防范措施与应急处理对策
(一)实时监测
要在地质灾害发生的24小时内设置监测系统,从而准确获知地下水的运动情况,如果监测到了异常信号需要及时提醒相关人员采取有效措施。
比如,大部分山区经常发生地质灾害,当地政府部门需加强地质灾害的指导与预防,号召全体人员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比如,在雨季降水量非常大,地表水与地下水流量也相应增大,可以对地下水流量进行跟踪监测,如果发现水流量超出了规定标准则要对水流方向、流量进行调控,防止造成地下水强烈运动,引起其他的地质灾害[5]。
(二)开发利用
鉴于我国各地区地理位置复杂,地下水资源经常出现饱和,如果地下水的储量过大不仅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更会对地质结构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力,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带来了阻碍。
由此,需要对地下水防范灾害的措施进行研究与尝试,不仅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能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降低,使地表结构稳定性得以维护。
比如,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将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会定期开发利用地下水,还有部分地区使用地下水用来灌溉农田,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最后,要做好紧急状况的处理,如果突发了地质灾害,现场人员需采取紧急措施治理,将灾害造成的影响控制到最低,防止出现严重的人员损伤或者死亡,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不同地区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急处理对策,但不管是哪种处理对策都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先全力抢救人民群众,其后考虑财务、各项设施的营救。
比如,砂土液化、岩溶坍塌时可以采用加固方法防止造成液化或者地面沉降、变形等,对交通安全全面考虑,及时将灾害警告设置
出来,必要时可以封堵交通,防止意外事故造成人员伤亡[6]。
结束语: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也逐渐加大,对地下与地表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
本文主要分析了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可见,地下水异常变化是造成地质灾害的关键原因,必须做好地下水监控与灾害预防。
参考文献:[1]金速,吴珏,于颖等.辽宁省大型煤矿开采区的地下水与地质灾害演变规律及防治对策的研究[C].//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10:203-209.
[2]王永,王海棠,楼颂平等.浙江地区小型土质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方法研究——以长兴县泗安镇山门口滑坡为典型[J].科技通报,2012,28(7):182-186.
[3]陈蓓蓓,宫辉力,李小娟等.北京典型地下水漏斗区载荷密度与地面沉降相关性[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21(6):1046-1056.
[4]贺可强,王荣鲁,李新志等.堆积层滑坡的地下水加卸载动力作用规律及其位移动力学预测——-以三峡库区八字门滑坡分析为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7(8):1644-1651.
[5]黄发明,殷坤龙,张桂荣等.基于相空间重构和小波分析-粒子群向量机的滑坡地下水位预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7):1254-1265.
[6]张茂省.引水灌区黄土地质灾害成因机制与防控技术——以黄河三峡库区甘肃黑方台移民灌区为例[J].地质通报,2013,32(6):8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