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_吴莉苇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内容提要本文在对古希腊时代从至近代18世纪中期的欧洲人所绘制的地图里的中国进行简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从地图中体现出的欧洲人对于中国认知的变化,并探寻其中蕴含的中西方交流的历史。
关键词世界地图欧洲人中国观中西交流一、前言在中西交流历史方面,各位大家学者都做了诸多研究,从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各个角度都已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上课时老师曾提到的可以从西方地图里看中国这点启发了我,虽然之前也有一些学者曾经研究过这一方面,但仅仅是研究西方某一时期或者具体某一幅地图中的中国,而我认为我可以做的是在纵观西方地图绘制历史的基础上,得到欧洲人对于中国看法观念的变化历程,并且可以得出通过这些观念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的中西交流的历史。
二、中国地名见诸欧洲人所制地图之前中国和欧洲分别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横亘其间是绵延的沙漠和起伏的崇山峻岭。
长期以来,二者的文化是在地理上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
起初,二者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后来,通过居住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口耳相传和间接贸易中的商品交流,欧洲才得以获得关于中国最初的认识,其中掺杂着很多神话与传说的成分。
公元前1世纪之后,由于路上丝绸之路的诞生,中西交流开始增强,古罗马人知晓有一个盛产丝绸,茶叶的民族在遥远的东方,并称其为“赛里斯”(seres),普遍认为该名称就是由丝绸的拉丁语(sere)演化而来,并且很多古罗马诗人在诗作里都提到了赛里斯。
‘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①公元前37年维吉尔在他的《农事诗》里这样写道。
在那个模糊不清的年代,西方对于丝绸的故乡,有很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想象,例如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夏斯的《史地书》中写道,“据传闻,塞里斯人与北印度人身材高大,甚至可以发现一些身高十三肘尺(约6米)的人。
他们可以寿逾二百岁。
”②还有不少诗人作家将赛里斯描述为一个宁静祥和,气候温和的礼仪之邦,体现出①Virgil , The Georgics, 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2010.p.26②戈岱司主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 中华书局, 1987年,第6页了古代欧洲人对于中国这个产丝之国的向往。
古代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

古代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古代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的前世今生,生于明朝的它如何惊艳世人?举报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分享0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地球的脚步,我国有郑和下西洋,西方有麦哲伦环游地球。
他们都为古时候世界地图的编绘提供了最原始、最直接的素材。
关于古代世界地图,有一幅你不可不知道的国宝级文物——《坤舆万国全图》。
这张地图绘制于明代万历年间,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
他的宫廷彩色摹绘本现被保存在南京博物院,是国内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
这幅世界地图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当时最先进、最详细、最准确的世界地图,而且更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朗朗乾坤、昭昭日月,《坤舆万国全图》让当时的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了世界。
而那图上布满关于地球知识的图表和文字更像是一部关于地球的百科全书,强烈冲击了中国人固守千年的天下观。
《坤舆万国全图》真容:严谨细致,可读性强《坤舆万国全图》长380cm,宽192cm,图的开头是用楷书题写的图名《坤舆万国全图》。
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是地的意思,“舆”的本意是车底座,延伸为“承载万物”。
因此,《坤舆万国全图》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世界地图。
整幅地图由3个部分组成:椭圆形、颜色丰富的世界地图;4个角上的天文图和地理图;解释说明文字。
主图部分给人强烈的震撼。
颜色淡雅,视觉舒适,便于观看。
例如,粉红色的是南北美洲,淡黄色的是亚洲;山脉以用淡绿色勾勒,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用深绿色画出波纹。
地图还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插画形式,极具时代特色。
在各大洋中,还画有16世纪的帆船,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南极大陆上有大象、狮子、驼鸟、恐龙等动物。
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严谨、细致的程度可见一斑。
作为辅助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
除此以外,利玛窦还增加了各种便利贴式的注释,这在西方绝无仅有。
他用文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
中国人的两只眼_从欧洲人将波斯谚语转化为中国传说看文化误读_吴莉苇

— — — 从欧洲人将波斯谚语转化为中国传说看文化误读
吴莉苇
内容提要
一则产生于中世纪波斯地区的称赞中国人灵巧能干的谚语在西亚 、 中亚地
区流传了几百年, 尔后又传入欧洲。 在这则谚语流传的过程中, 谚语的表述和含义都在逐 渐改变, 及至被近代早期欧洲人视为一则来自中国并代表了中国人傲慢自大习气的谚语 , 这种观念又通过欧美文学而影响了现代中国人对自己的认知 。 本文试图通过追踪这则谚 “中国观” 语的由来和流变过程以及其对各类人的 的影响, 展现这个尚未被人深思的典型文 化误读事例, 借此讨论文化误读和文化对话的意义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误读 近代早期
: 《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 》 , : 《日本中国学史 》 转引自朱谦之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300 页; 严绍璗 亦引此句话,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95 —197 页。
①
中国人的两只眼
59
它让我们感觉如此陌生。假如是因为一句中国人未曾说过的话而被冠以傲慢之罪, 则难免感觉 色, 冤枉。为了洗刷可能招致的莫须有指责, 我们需要辨明这种以眼睛借喻民族优劣的说法出自何方, 以及若与中国人无关则为何会被归为中国人的发明 。 中国传统中也会以有眼无眼、 眼之明亮昏昧等喻象比喻个体的贤愚, 但似乎找பைடு நூலகம்到以眼睛数量比 喻一个民族之贤愚的典故。而且, 将世界人群分为中国人、 欧洲人、 其他人三部分, 这也不是朝贡体系时 “天下” “绝域” 代中国人世界观的体现。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念是 与 的合成, 华夏同周边的属国和蛮夷 “天下” 。除此之外, “绝域” 。所以尽管 18 世 一切与中国没有固定政治关系的地域都称 戎狄共同构成 纪的中国知识界已知晓欧罗巴, 也不可能为了它构筑一个三分体系。此外, 可能构成狄德罗中国知识 来源的那些传教士的报告中, 提到中国人自以为居处世界中心而视其他人为野蛮人的并不鲜见, 却找 《环球航行记》 ( A Voy不到与狄德罗上述言辞相似的话语。18 世纪中叶报道中国反面形象的典型之作 age Round the World, In the Years 1740 - 1744) — — —英国海军准将安森( Baron George Anson) 环球旅程的 — —中也没有这样的话。另外, 记录— 明末福建士人苏及宇的一篇文章提供证据, 表明这个典故对中国 《邪毒实据》 , 人而言是外来事物。苏及宇于 1638 年撰写反天主教文章 引了欧洲天主教传教士的一段 , “夷辈喜而相告曰 : ‘我西士有四眼, 日本人有三眼( 两到日本开教被其两杀, 故云) , 中国人有两眼, 话
中国人最先发现了美洲大陆?解密一千年前中国古墓里的世界地图

中国人最先发现了美洲大陆?解密一千年前中国古墓里的世界地图一直以来,历史课本中的地理大发现史在人们心目中是一段毋庸置疑、盖棺定论的“史实”。
比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美洲,麦哲伦的船队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等。
然而,随着对古地图的研究以及世界各地在考古方面的一些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历史课本中的地理大发现史或许不是历史的真实。
甚至有学者指出,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中国人就早已到达美洲,并基本完成了对美洲大陆的地理勘察。
中国古代远洋船队一、历史课本中的地理大发现历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课本中有关地理大发现的重要事件。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驾驶船舶由西向东绕过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绕过这一岬角。
1492年,意大利探险家、航海家哥伦布率领船队抵达美洲巴哈马群岛,其后的几年又到达过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勒比海岸的委内瑞拉、以及中美洲。
哥伦布由此被誉为美洲大陆的发现者。
1519年9月,葡萄牙探险家、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自欧洲向西开始环球航行之旅。
三年后,麦哲伦的船队环绕地球一周终于回到开始出发的地方。
虽然麦哲伦本人在途中死去,他还是被认定为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人。
以上人物和事迹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常识。
麦哲伦二、西方古地图中的疑惑20世纪初,西方先后发现了数幅15、16世纪的古地图,为欧洲人或者阿拉伯人所绘制。
这些古代地图中有的绘制于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但却赫然显示着美洲大陆,甚至连南极洲陆地的轮廓都十分清晰。
这说明,在15、16世纪欧洲的航海家“地理大发现”之前,已经有人完成了对全球勘测,并且结果还较为准确。
1507年的《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图》不仅呈现出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还绘制出了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和主要河流的走向。
该图中还绘制出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轮廓,且显示出太平洋的面积大于大西洋。
这副地图的出世时间早于欧洲人看到太平洋和发现美洲的时间。
九上历史第16课探寻新航路知识点总结

第15课探寻新航路o探寻新航路热潮产生的背景:经济需求:欧洲早期资产阶级的发展,市场需求扩大,渴望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神秘东方: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将中国、印度描绘的神秘富庶,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关注。
通道受阻: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商品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但是经过中间商人的层层转手,价格高涨。
再加上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贸易通道,收取高额的关税,因此欧洲人想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科技支撑:1、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相信地球是圆形的,断定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
2、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用于“罗盘”的导航技术传到欧洲后,已经被欧洲水手掌握;3、欧洲的造船技术取得突破,船的规模变大,速度变快,操纵更加灵活。
o迪亚士航行:时间:1487年。
支持国:葡萄牙王室。
到达: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好望角。
意义: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o达伽马航行:时间:1497年。
支持国:葡萄牙。
到达: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西海岸。
意义:带回大量的胡椒、肉桂等香料和大量的黄金,获得巨大的利润。
o哥伦布航行:时间:1492年8月。
支持国:西班牙。
到达:横渡大西洋,发现古巴和海地。
意义:发现美洲大陆,但是哥伦布认为是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
麦哲伦全球航行o时间:1519-1522年。
o支持国:西班牙。
o航线: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实现环球航行。
o麦哲伦环球航行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麦哲伦是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圆说是正确的。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o意义: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直接建立起了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3、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建立起来。
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客观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2、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3、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4、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学习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学习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课文解读:开辟新航路的含义: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从《中国丛报》看十九世纪上半叶西人对中国的地理认识

本 文将 《中 国丛 报 》中有 关 中 国地 理 的 文 章 进 行 分 类 ,以此 了解 当 时西 人 关 于 中 国地 理 知 识 “编 排 ”或 者 “装 配 ” 的情 况 。按 照 撰 写人 认 知 的途 径 不 同 ,本 文 将 《丛 报 》中相 关 文 章 分 为三 类 :通 过 文 献 对 中 国地 理 的认 知 、通 过 航海 勘 测 与游 历对 中 国地 理 的认 知 以及 通 过 直接 生活 在 中 国 的西 人所 撰 文 章 对 中国地 理 的认 知 。
从 15 世 纪 以来 ,地 理 探 索 是 西 方 对 整 个 世 界 认 识 的过 程 。地 理 知 识 本 身 是 客 观 的 ,西 方 对 屮 国地 理 的探 索 是 一 种 理 性 主 义 的 发 现 ,即用 更 加 理 性 、更 加 科
1
学 的地 理 知 识 对 中 国进 行 改造 。然 而 同 时 ,这 种 发 现 又 不 完 全 是 理 性 的 ,在 此 过 程 中 必 然 会 带 有 西 方 价 值 观 的渗 透 ,将 中 国 的地 理 纳 入 西 方 知 识 体 系 之 中 。中 国 的地 理 发 现 与 非 洲 、澳 洲 等 地 理 发 现 不 同 ,中 国在 五 千 年 文 明史 的积 淀 下有 自己 的一 蓝 地 理 知 识 架 构 ,故 西 方 人 对 中 国 的地 理 发 现 并 非 全 面 发现 ,是 结 合 中 国 原 先地 现 知识 的发现 ,是 中西方相 互碰 撞 、调 整 的结果 。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课件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名师解读· 1.如何评价林则徐? 林则徐是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华民族面临沦为半 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坚决执行禁烟,抵抗外国武 装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 术,发展民族工业,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4.郭嵩焘 (1)贡献: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出任驻英公 使。其日记《__使_西__纪_程__》客观记述了西行途中所见所闻,理性分 析西方长处。 (2)地位:近代中国__首__任驻外使臣。,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③句中的“长技”指的是__先_进__的_技__术__。 ④“师夷长技”的目的是_抵__抗__西_方__的_侵__略__。 3.容闳 (1)贡献: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1872年,清政府开始派遣 幼童留美。 (2)地位:被誉为“_中__国_留__学__生_之__父__”。
启示: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清醒认识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要以积极主 动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
导图整合 素养提升
寻踪背景:明朝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
结识近 代中国 最早 “开眼 看世界” 的人
人大考研-国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莉苇副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莉苇副教授日期:姓名:吴莉苇职称/职务:副教授邮箱:wuliwei2011@研究领域:中西文化关系史,主要关注16-18世纪中国文化西传、耶稣会士在华活动及天主教在华发展教育及培训背景:2003年7月,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3.10~2005.9,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年9月至今,任教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海外讲学经历:2011年4~9月,分别于台湾基督教史学会、台湾大学、东华大学、中正大学、中央大学作学术演讲。
论文:吴莉苇:《介乎国体安危与华夷之辨之间——中国古代政府对待外来宗教的基本态度辨析》,《中华文史论丛》(CSSCI),2012年第3期(2012.9)。
吴莉苇:《中国人的两只眼——从欧洲人将波斯谚语转化为中国传说看文化误读问题》,《世界历史》(CSSCI),2011年第5期(2011.10)。
吴莉苇:《关于景教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反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1年第5期(2011.9)。
吴莉苇:《从近期西文研究看明清天主教研究动态》,刊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六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吴莉苇:《从利玛窦和艾儒略的传教策略看晚明基督宗教与儒学对话机制的缺失》,《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09年第4期(2009.7)。
吴莉苇:《明清士人对圣经年代体系的接受与理解——以李祖白〈天学传概〉为个案》,《中华文史论丛》(CSSCI),2009年第1期(总第93期,2009.3)。
吴莉苇:《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刊《世界历史》(CSSCI),2008年第6期(2008.12)。
吴莉苇:《耶稣会士与清朝的全国地理测绘》,刊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1月。
吴莉苇:《17世纪耶稣会士对通往中国之陆上通道的探索》,刊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8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吴莉苇内容提要本文以对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16至18世纪西文中国地图藏品的分析为基础,论述欧洲近代制图史上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异,以及此种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地图欧洲的中国地理观耶稣会士一17世纪之前,欧洲人对/中国0仅具模糊认知,反映在地图上就是当时还没有中国的独立形貌。
随着16世纪末耶稣会士成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桥梁,中国的各个方面才逐渐被欧洲所认识,中国的地理轮廓和地理知识亦属其中一部分,从此中国地图在欧洲制图学领域有了独立形态。
多年以来,学者们公认近代早期欧洲的中国地图绘制史上有3个里程碑:一为1584年路德维科#乔里奥(Ludovico Georg i o)绘制、奥特利乌斯(Abraha m Orte li u s)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1655年卫匡国(M arti n o M artini)绘制、约翰#布劳(Joan B laeu)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唐维勒(Jean-Baptiste Bourgu i g non D.Anv ille)根据康熙朝测量成果绘制的中国地图(1735年发表于5中华帝国全志6,1737年单独结集出版)。
笔者通过对德国国家图书馆地图藏品的数量分析,印证了上述论断。
本文¹意欲在此项分析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略加论述,即3个范本所构成的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异,以及这些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这3份作为范本的地图各有鲜明特征,足资判断其他地图是否以之为参考。
路德维科#乔里奥中国地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方向坐标为上西下东,左南右北(仅因图册版面需要而采此种坐标)。
第二,中国南北纬度为20b至55b,没有经度坐标,但通过与南北距离比较可判断东西经度大约跨20度。
第三,中国的北部和西部以绵亘的山脉为国界,西部边界纬度约37b至44b处有一个紧贴界山外¹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16)18世纪欧人所绘中国地图分析:以德国国家图书馆藏品为例0;项目编号:2007000755)。
缘的长形湖泊。
第四,北部边界和西部边界几乎以直角相交,东部海岸在北纬55b至35b间几乎是垂直,自35b以下的海岸线向西南方偏移,中国的形状看起来接近一个以西部和北部边界交点(纬度约47b)为圆心的扇面状。
第五,在中国境内画出几个大湖泊,可以辨认靠南并且位于同一纬度线上的是洞庭湖与鄱阳湖,两湖中各有一大岛。
两湖所傍主水道当为长江,但长江与其他河流相比不很突出。
海岸线从南向转为西南向的转折处有一个巨大的海湾,当指长江入海口。
此图明显含有古代欧洲人对东亚和中国的想象,体现于构成北部和西部边界的连绵山脉和紧邻西界的湖泊。
但它应该也体现了一些更具实证性的资料。
图中对中国内部水系的较详细表现绝非据游记文学所能想象出来,恐有切实地图为凭。
而且该图所定中国南部边界约在北纬20b,亦与后来耶稣会士测定结果相近。
学界通常认为该图绘制者为葡萄牙籍耶稣会士¹,如是则他有条件参考葡萄牙人在东南亚获得的地图资料或者印度的耶稣会士所提供的材料。
但鉴于首批来自中国的耶稣会士报告撰成时间晚于该地图问世时间,他不可能参考初期入华耶稣会士的资料。
这张地图可以视为在耶稣会士发挥中西文化交流的主导作用之前,西方有关中国地理知识的总结之作。
卫匡国绘制中国地图时主要根据中国的现有地图和方志资料,再以其西方绘图技术和地理知识加以调整而成º。
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中国南北纬度和东西(以正西方为准)经度皆跨23度左右,东部海岸接近现代地图。
第二,北部以长城为国界,长城以南的渤海湾地带包括辽东半岛划入中国范围,朝鲜在中国之外。
第三,中国西北边界外缘有一片带状沙漠。
第四,中国西部边界为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诸省西界,其中甘肃比陕西、四川部分偏西2度左右,略呈犄角状,云南西南界则比中国正西的边界偏西5度左右,形成更大犄角状。
第五,陕西和四川的西界以东2b至4b处有一列山脉绵亘,山脉南端之东侧有一个作为黄河源头的湖泊(经度129b/纬度30b至31b,在中国界外),并画出黄河的几字湾。
第六,洞庭湖呈一只靴子状,接近今天情形,鄱阳湖介于圆形和方形之间。
第七,台湾岛的范围是纬度21b至25b,经度149b至151b(以北京为零度子午线是4b至6b),接近一个倒置长葫芦状,且位于底部的葫芦嘴向东方偏斜。
第八,今广西北部湾一带(或还有与今越南接壤处一带)在图中单独成界,名为/东京0,但仍为中国境内。
唐维勒的中国全图以1700至1717年间在华耶稣会士的中国全国大地测量结果(中文版成果为5皇舆全览图6)为基础,其资料的新鲜度和准确度不言而喻,而唐维勒负责编绘该地图的法文版时,又体现出他文献考证与地图资料相结合的一贯作风。
这份地图是突出山脉水系的地形图,轮廓接近当今中国地图的内地部分,其基本特征如下:第一,中国的行政区包括辽东或关东、北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包括台湾)、山西、河南、湖广、江西、广东(包括海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云南。
第二,全部地名以中文拼音书写。
第三,中国南北约跨25度(自海南至铁岭以北),东西约跨30度(西界按西北肃州与西南角算)。
第四,北京的纬度约是40b(经度以欧洲起点为134b,北京起点为0b)。
第五,贵州省内的南部和东南部标出两块属/生苗族0的相对独立地区。
第六,今属广西的北部湾地区归属广东。
第七,台湾岛接近于向西北方突起的羽毛状或弯月状,南北纬度约22.5b至25.5b, 112世界历史2008年第6期¹ºLudov i co Georgio(拉丁拼法Ludovicus G i orgi u s)是奥特利乌斯5地球大观61584年版那张中国地图上的署名,非作者真名,目前通行意见认为此人即葡萄牙耶稣会士绘图员Lu is Jorge d e Barbuda。
详细分析见马雍:5卫匡国在华活动及其论中国历史与地理的作品6(M a Y ong,/M arti n oM arti n i.s A cti vit y i n Ch i na and H is W orks on Ch i neseH ist ory and G eography0),梅里斯编:5卫匡国:地理学家、制图学家、历史学家与神学家6(G i orgi o M elis, ed.,M arti no M artini,G eo g rafo,Cartografo,S torico,Teologo),特里丹蒂诺自然科学博物馆1983年版,第258)262页。
东西(最西至东北角)约跨2度。
二笔者以上述3份地图的问世时间为界,将近代早期欧洲与中国的首次直接接触过程分为3个阶段:1584年至1654年,1655年至1736年,1737年至19世纪初。
关于1584至1654年间出版的含/中国0的地图(包括中国地图、东印度地图、亚洲地图和世界地图,以下同)有33份样本,其中21份可判定是以路德维科#乔里奥的中国地图为原型,另有5份隐约可见其影响,还有3份路德维科#乔里奥原图的不同版本。
1655至1736年间出版的含/中国0的地图共66份样本。
除1份是卫匡国的5中国新地图集6,有33份参考了卫匡国的中国全图,其中19份明显以卫匡国地图为范本,14份是在卫匡国地图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材料,有4份已经属于唐维勒模式,16份仍受路德维科#乔里奥模式影响,但其中至少5份亦见卫匡国地图的影响。
总之,近60%的地图在绘制中国或中国部分地区的轮廓时以卫匡国作品为参考标准。
至于1737年至19世纪初问世的含/中国0的地图,110份样本中有88份可认为与唐维勒地图有关。
这88份地图除5张为唐维勒所绘,能断定完全依照唐维勒地图的有31份,其余52份多少与唐维勒地图相关。
其中大部分在表现出唐维勒中国地图某些显著特征的同时参考了其他资料,而这些另类资料仅有少部分是即时补充的新航海观测,更多的是早于此图的资料,如卫匡国地图或更早的耶稣会士资料,甚至中世纪旅行报告。
由此可见,3大里程碑确非浪得虚名,而它们能够各领风骚近百年的原因也不难推知。
路德维科#乔里奥中国地图的流行显然与奥特利乌斯出版的世界地图集5地球大观6的风行不衰有直接关系,但同时也因为17世纪上半叶流传到欧洲的其他中国地图资料影响力十分微弱。
17世纪前半叶已经出现一些比路德维科#乔里奥地图更新更准确的中国地图材料,但它们有些是在1655年卫匡国图集问世之后才公之于众,因此根本没有机会取代路德维科#乔里奥地图,另外一些尽管在1655年之前出版,流通范围却十分有限,鲜有人知。
后者为何流通不广?对于其中与耶稣会士有关的作品,其原因可略窥一二,概与耶稣会士的策略有关。
17世纪中叶之前亦即礼仪之争升温之前,在华耶稣会士的注意力主要在于向中国人宣传欧洲,以求巩固天主教在华地位。
此期于欧洲出版的耶稣会士作品主要以教会圈子为目标读者,并因此而确立叙述重心。
珀切斯(Sa m ue l Purchase)等平信徒出版的中国游记作品虽不乏问津者,却不足以推动整个欧洲形成关注中国的风气,而且其内容太单薄。
在此情形下,附录于论中国作品之中的中国地图,其流通领域与欧洲的制图界和专业地图出版商尚有距离。
礼仪之争蔓延到欧洲后,耶稣会士意识到不仅要与神学家辩论,也很有必要向欧洲大众宣传中国并解释他们为何采用引起争议的传教策略。
于是催生出大量介绍中国各种情况的在华耶稣会士报告,并且以各种欧洲文字广泛出版。
卫匡国欧洲之行出版的3部书(5鞑靼战纪6、5中国新地图集6、5中国上古史6)正是耶稣会士写作与宣传策略转向的醒目开端。
卫匡国提供的中国地图既然承担着耶稣会的一项重要宣传使命,将其大力推广的主观原因便已具备。
卫匡国积极与当时荷兰首席制图家约翰#布劳合作,由后者负责其地图集的编辑出版。
这便意味着耶稣会士对知识界的影响范围和约翰#布劳在地图制作出版领域的影响范围就此沟通,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和对海外地图的兴趣产生大113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114世界历史2008年第6期面积交集,它能在欧洲知识界和出版界产生重大反响可谓主动策划后的当然结果。
唐维勒的中国地图本身就体现了欧洲制图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在如此大范围内开展以当时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和三角测量技术为基础的地图测绘。
欧洲制图界和耶稣会士早就对这份地图的出版翘首以待,其能大行于世本无悬念,何况还能凭借5中华帝国全志6这部18世纪欧洲最流行的论中国作品而普及。
唐维勒本人作为当时法国制图界的领军人物,保证了在华耶稣会士提供之测绘材料能被准确描绘。
因此这份地图无论其内容还是制作技术都堪称18世纪中叶欧洲最为先进准确的地图,这样一份地图理当备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