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玉堂春》赏析
《玉堂春》中的苏三是否真有其人?

《玉堂春》中的苏三是否真有其人?>京剧《玉堂春》是颇出名的,其唱工做工扮工均可称绝,所以凡扮演青衣的角色,其入门戏之一,必须是先学其中一出的折子戏《女起解》,它是京剧的基本功。
这样,戏剧中的主体人物苏三(玉堂春) 也就更见红了。
中国传统戏剧涉及到男女情事,通常有两种特殊图式:一是公子和小姐.所谓公子好逑.小姐怀春,通过贴身丫头拉线私订终身,风行的`落难公子中状元,后花园私订终身’即是百说不厌的;另一就是公子和青楼妓女.大概仍是公子好色,妓女多情义,经历磨难,终於完成大团圆的理想模式.此中旖旎,似源於唐人《李娃传》传奇.我很怀疑《玉堂春》故事由此嬗变而来.但它似比公子和小姐那类图式要多些传奇味.就其主旋律的悲惨交响乐涵盖的苦中作乐、乐中有苦,这正也调谐农耕社会的士民心理机制和致思途径的,因而为人归依和认同,盛行了几百年。
据说《玉堂春》的苏三起解所以出名,走红大千世界,还有一个原因是实有其事的.唯真,才能尽善尽美,引起人们加倍的共鸣。
最早得悉与《玉堂春》有关的实证的,是十年浩劫后见到的一则报道,说是山西洪洞县修复了县衙里的虎头监狱.它是三晋大地罕有见存的一座明朝牢狱,有人还明确指出此中女监某处就是囚禁苏三的牢房.江山也要名人捧.据说当时新修复的洪洞监狱,门上还曾写有`苏三监狱’字样,地以人贵,它当然是真人真事了.因此游洪洞县,除了到城北二里地那棵大槐树下转转,寄托回归之乡情,其次就是看那因苏三得名的虎头牢狱了。
据说苏三案件还为洪洞留下不少古迹,像皮氏要砒霜的那家药铺;有人还在路旁公园内竖立一块标志:苏三於押解中曾在此休息过.总之,它要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苏三确有其人其事,也确实在洪洞县落难过.为此那个王三公子王金龙也被说成确有其人的.还说他本名叫王三善,原籍河南永城.由於父亲在南京当吏部尚书,就结识了苏三.他后来努力为苏三平反,以后双双回归永城.不久,苏三病死,葬在王氏祖茔边,据称三十年代还有人在那里见到她的墓碑,上书`亡姬苏氏之墓’。
戏剧玉堂春赏析

戏剧玉堂春赏析戏剧玉堂春赏析导语:《玉堂春》是我国传统戏剧之一,主要讲述了明朝名妓苏三即玉堂春与吏部尚书之子王景隆之间的情故事。
此剧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戏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玉堂春赏析,了解这一部戏剧吧!《玉堂春》梗概明朝年间,北京有个名妓叫玉堂春,真名是苏三。
她天生丽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官宦子弟王景隆偶遇苏三,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于是苏三以身相托。
后来,王景隆离京归里,发愤读书,一举金榜题名。
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老鸨将苏三卖给山西洪桐沈姓马贩子为妾。
其妻皮氏,即刁又泼,水性杨花,暗中与邻里赵昂私通。
皮氏因嫉恨苏三,设计将沈毒死,然后恶人先告状,嫁祸于苏三,并以重金买通洪桐县令,将苏三定为死罪。
赃官不问青红皂白,就给苏三定了死罪,关在死囚牢里,只等择日开导问斩。
正当苏三在死牢含冤负屈之际,适逢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抚。
王景隆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微服私访,终于查清了真相。
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犯罪伏法,贪官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玉堂春赏析一《玉堂春》不仅是京剧旦角的开蒙戏,也许还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
此剧是清代花部乱弹作品,作者不详,故事见冯梦龙编订的《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难逢夫》,《情史》卷 2 中亦有此事。
至于舞台剧,明代已编成《完贞记》、《玉镯记》传奇(《远山堂曲晶》),到清代,《玉堂春》传奇(《笠阁批评旧戏目》)即演出于昆曲舞台,剧本已失传。
姚燮《今乐考证·著录四》“附燕京本无名氏花部剧目”中有《大审玉堂春》的名目。
道光年间南浔人范锴所著的《汉口丛谈》引用的资料中,提到湖北通城县艺人李翠官参加汉口“荣庆部”戏班时演唱《玉堂春》等剧的情况,可见《玉堂春》当时在花部的演出已相当普遍。
各地方戏剧种在清代均有《玉堂春》演出,京剧版在嘉庆七年(1802)时三庆班就已在京演出(清代笔记《众香国》载记作者曾看到名角鲁龙官的演出),1828年所作《金台残泪记》中也有“近日三庆部陈双喜年未及冠,演《关王庙》”(《关王庙》为全本《玉堂春》中的一折)的记述。
【参考文档】京剧玉堂春赏析-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京剧玉堂春赏析篇一:京剧《玉堂春》赏析京剧历史与审美引导信息管理学院吴梦媛201X302490013京剧《玉堂春》赏析牡丹因被武则天妒嫉,贬为百花开后,仍不失为百花之王。
玉兰虽不比牡丹富贵,但春风吹动,玉堂开后,也可把春光衬托。
说起玉堂花语,还得要说那传遍千家万户的凄美动人的玉堂春故事,怎能不让此花更动情,更深入人心。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传奇故事,数百年流传不断。
书中玉堂春(即苏三)的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更为后世搬上舞台,长演不衰。
冯梦龙的笔下传奇《警世通言》刻本广泛流传,后来编成折子戏《玉堂春》,竟成就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张君秋等大家,演绎了《女起解》《三堂会审》,千古绝唱红了大江南北,成了各个剧种长盛不朽的折子戏首选。
《女起解》剧本又名《苏三起解》,家喻户晓的台辞,苏三披枷带锁走出洪洞县大街上,凄楚动人的唱腔:“低头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到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
声情足已把玉堂春的不幸与凄凉,唱得肝肠断裂,令听者潸然泪下,可怜人啊!玉堂春代表的是下层的妇女,而正因为她地位的特殊性,而更能代表广大的底层的妇女们,而通过这个人物我更体会出在封建社会妇女们也是期望得到自由、得到尊重、得到真挚的爱情、更能从她的身上体会到封建社会对劳苦大众和底层人民的残酷镇压。
五岁的弟弟看《空中剧院》京剧人物的脸谱和服饰总会显得很兴奋,因为他我偶然的结识了《玉堂春》,开始走进京剧的世界。
不会像弟弟一样兴奋地叫“魔鬼”,却也会抑不住对京剧的喜爱,爱好京剧的行当,特别是戏衣的华丽,更是中华一大传统艺术服饰。
演员穿上这些戏衣,唱的做的都能舒展自如,达到戏曲艺术表演的升华,给台下看戏人,往往成了最为完美的听觉和视觉享受。
关于玉堂春

《玉堂春》三堂会审中,王三公子王金龙,受任山西巡按,查阅刑卷见有谋死本夫一案,因事关逆伦,遂会同布政按察二使司同审该案。
京剧中的二使司用“红袍”和“蓝袍”区分。
在早年,二人其实都是红袍加身,所以三堂会审由于全场都是红色又称为“满堂红”,到谭老板时改为紫袍,而又根据梆子班的规矩改为蓝袍(李楠,载《戏曲艺术》2009年第03期, /Article/XQYS200903026.html)。
至于人物姓名,刘曾复先生曾撰文(《戏剧电影报》/xqew/477.htm )指出,红袍原叫“张能仁”,蓝袍为“刘秉义”。
但现在演出中的“红袍”人物已改成了“潘必正”。
山西富商沈宏有的作沈洪,有的作沈雁林,现作沈燕林。
《玉堂春》故事梗概:明朝正德年间,礼部尚书王樵因开罪了太监刘瑾,被贬回原籍南京,临行之时命三公子王金龙在京收银。
不想王三公子收完银帐之后,受混混诱唆闲游青楼,与妓女郑丽春(小名苏三)一见钟情。
王金龙将苏三改名为玉堂春,并在建房置具,住了不到一年,把随带银两挥霍殆尽,在寒冬中被鸨儿赶走,落魄于关王庙中。
苏三不忘旧情,两次赠银,助其返回南京。
王金龙去后,鸨儿将苏三卖与山西洪洞富商沈雁林为妾。
沈雁林之妻皮氏与同乡赵旺趁沈雁林经商在外勾搭成奸。
见苏三美貌,出于嫉妒,想毒死苏三,却不料害死了亲夫。
皮氏买通官府反诬苏三,将苏三问成死罪。
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县赴太原复审,途中苏三诉说遭遇,深得崇公道的同情,并认苏三为义女。
巡按王金龙得知苏三蒙冤,有心开脱其罪责,但又不能不走过场。
于是组织三堂会审,二使司潘必正、刘秉义陪审时看出端倪,二人相助王金龙为苏三平反了冤案,王、苏二人最终得以破镜重圆。
听张君秋先生流水那段爽脆润糯,既有少女的天真,也不失遭冤案后的沧桑,小腔、停顿都处理得严丝合缝,合情合理,余味无穷;听程先生导板回龙慢板,荡气回肠,冤情凄楚,流水段虽没有张派那么华丽,也有很多小腔,把唱段烘托得婉转生辉。
而迟小秋的唱则过于平缓,流水段更是斩钉截铁,把一些小腔都失去了,也就失去了动人心弦的婉转,不像年轻少妇,倒像扫地的大妈,韵味实在不足。
玉堂春故事

河北省曲周县民间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来这里演出的剧团演什么戏都可以,就是不准演出《玉堂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曲周民间禁演《玉堂春》的背后有个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明朝正德年间,曲周县出了一个礼部尚书叫王琼.王尚书有三个儿子按排行大小,大儿子叫大官,二儿子叫二官,三儿子叫三官.那大官生性愚鲁,二官天资一般,只有三官聪明过人,后来起学名叫王景隆,戏曲中叫王金龙。
王景隆十八岁那年遵父命进京赶考,和烟花名妓苏三相爱,待他床头黄金用尽时,狠心的老鸨把他赶出妓院.多亏了苏三有情有义,进行周济,后来王景隆魁名高中,状元及第,出任八府巡按.王景隆从妓院走后,苏三守贞,只钟爱王景隆一人,一直不接客,这下惹怒了老鸨,苏三被狠心的老鸨用重金卖给山西省洪洞县富商沈延林.沈妻皮氏很坏,和奸夫合谋药死亲夫嫁祸苏三,苏三被押到山西省洪洞县死牢,后来被王景隆相救,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景隆把苏三留在家里,苏三对婆婆孝敬,对仆人和气,从不摆三少奶奶的架子,受到了全府上下人的尊敬.相比这下,她两个嫂嫂又悍又妒,又懒又馋,对下人长工不是骂就是打,人人恨的要命,众人都说三夫人好,这样,尽管苏三处处小心,事事让着两个嫂嫂,但她俩对苏三仍然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这一天,她俩与婆婆借拉家常之机大进馋言,说王家乃是名门望族,书香门弟,三弟以妓为妻,实有伤王家体面.苏三在王家,是不祥之兆,为了王家的体面,为了三弟的前程,要把苏三除掉。
王老妇人是个精细的人,她心里明白,别看这两个蠢货,都是公卿家的闺秀,势大财大,不是好惹的,而两个大儿子都很软弱,遇事没主意,万一惹出什么事来,断送了三儿前程不说,这个家也要给毁了.想到这里,就对两个儿媳说道:"既然如此,多送苏三些银子,叫她离开咱家算了."两个泼妇听了,起先高兴,转念一想,觉得不对,把嘴一撅说道:"你年纪大了真糊涂,我那三弟对苏三爱之如命,咱们把她撵走,三弟回来还会把她请来的."老夫人说:"那你们认为该咋办?"两个泼妇道:不用婆婆费心,交给我俩办好了.不几天之后.苏三暴病突然死了,大家都知道苏三死的冤枉,但谁也不敢说,只有暗抱不平,祝愿苏三早升天界.因为苏三娘家无人,没有人替她伸冤,所以草草埋葬了事.王景隆回家省亲,见过母亲后急忙回房要看苏三,老夫人悲伤地说道:"自你走后,家里人对苏三不薄,不料她福浅,得了急病而死.儿啊不要难过,人死不能复生,为娘与你找个名门千金”。
玉堂春

玉堂春《玉堂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话本小说的发展简史,重点了解“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2、了解《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伟大成就,作适当的扩展阅读和自主学习。
3、以所选课文为主,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人物刻画、语言特点和叙事方法。
4、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5、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教学重点】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
2、介绍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3、就课文节选部分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作一些赏析研讨。
4、进一步探讨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的特点。
【教学安排】本单元两篇文章,拟以《玉堂春》为讲授课,《情真意切释猜疑》为自学课。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
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人情世态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一种,又叫“人情小说”、“世情小说”,是指立足于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明代小说时,用了大约两章的篇幅讲了“人情小说”。
他说:“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二、话本小说与“三言”1、关于“话本”中国小说,经历了六朝的“志怪”“志人”,唐代的“传奇”,在内容和体裁上逐渐丰富成熟。
肇始于唐代,繁荣于宋代的“说话”艺术,使古代小说不可逆转地朝着白话的方向发展,遂成主流,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类型。
①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戏曲大舞台》 教案

《戏曲大舞台》教案《戏曲大舞台》教案1学习目标:1、初步识记并积累戏曲文化知识,如几种主要地方戏的名称、特色和京剧的脸谱知识、行当等。
2、利用多媒体欣赏戏曲名段,说一说戏曲文化的魅力,接受一点传统文化的熏陶。
3、探讨青少年对传统戏曲的态度,针对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学生课前活动:1.自主阅读教材,同学间分组合作查找资料,通过书籍、络等渠道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
2.访问剧团专业人士或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我们家乡的地方戏。
3.调查青少年对戏曲的态度,以及应对措施。
课堂教学过程:一. 导语课堂调查学生对戏曲的了解程度,引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
我们可以欣赏河南豫剧的淳朴厚实,此外,在戏曲上,还有京剧的雍容典雅,越剧的轻柔婉转,梆子戏的高亢悲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二、在这节课上,我们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是(见上述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赛一赛,积累戏曲常识1、赛一赛(1)课前,你们在前几天的自主学习活动中,一定搜集到很多有关戏曲的资料,了解了戏曲的一些常识吧。
下面我们就检测一下,检测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分组进行,抢答题谁最先举手作答并回答正确,就可为本组挣分,最后评出评出优胜组,给予小小的奖励;每题10分,现在大题开始。
(大屏幕显示)必答题有两轮,抢答题有两轮:必答题(每题10分):第一轮第一组题1.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的剧种是哪个剧种?(昆剧)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3.与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第二组题v 1.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360多种)v 2.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个剧种?(京剧)v 3.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必答题:第二轮(连线题)第一组题昆剧芬芳的泥土气息京剧浓浓的河南特色黄梅戏中国戏曲之母豫剧东方歌剧第三组题梅派 A.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娇婉的风格程派 B.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刚健婀娜风格荀派 C.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尚派 D.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抢答题(每题10分)第一轮判断正误1、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高中音乐_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对比赏析教学课件设计

《看大王在账中和衣睡稳》 《红娘》〈一封书做到了婚姻媒证〉
表演
传统京剧《拾玉镯》: 表演虚拟性(哄鸡、喂鸡、数鸡)
现代京剧《红灯记》: 改变了传统表演的虚拟性,注重写实效果
伴奏乐器
传统京剧:
现代京剧:
人物装扮
传统京剧
现代京剧取消了传统京剧的 行头,为了塑造人物,演员 多穿现代生活服装;取消了 小生的行当,因为奶油味太
重,于革命不一致。
舞台布景
万能的“一桌二椅”
传统京剧:
(虚拟性)
现代京剧:背景用幻灯片制造气氛(林海雪原),要实要远,
近景用写实道具,要少要精
虚
拟
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 京,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
性 , 万
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的,
能
历史题材。
的 “
一
桌 二
唱腔:二黄、西皮两大声
椅 ”
腔系统。演唱时“旦角”
传统的京胡、京二胡、月 琴、板鼓、大锣、小锣、 拨
虚拟性,万能的“一桌二 椅”
历史题材
加入了西洋管弦乐,使场面 听起来更加宏大
背景丰富,用幻灯片制造气 氛,要实要远,近景用写实 道具,要少要精 现实题材
京白(以普通话为基础,念白赋予节奏感):常用 于花旦、丑角(比较少)。京白多用于现代京剧。
尖团字,上 口音
姐尖字发音(zie),想尖字发音(siang), 雀、鹊尖字发音(cue)
上口字如:脸(lian)念(jian), 可(ke)念(kuo)
唱腔(以西皮流水为例,花旦)
唱腔流动型,表现生活 语言,声音具有宽、厚、 高、亮的特点(现代)
国之瑰宝 梨园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历史与审美引导
信息管理学院
吴梦媛
2010302490013
京剧《玉堂春》赏析
牡丹因被武则天妒嫉,贬为百花开后,仍不失为百花之王。
玉兰虽不比牡丹富贵,但春风吹动,玉堂开后,也可把春光衬托。
说起玉堂花语,还得要说那传遍千家万户的凄美动人的玉堂春故事,怎能不让此花更动情,更深入人心。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传奇故事,数百年流传不断。
书中玉堂春(即苏三)的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更为后世搬上舞台,长演不衰。
冯梦龙的笔下传奇《警世通言》刻本广泛流传,后来编成折子戏《玉堂春》,竟成就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张君秋等大家,演绎了《女起解》《三堂会审》,千古绝唱红了大江南北,成了各个剧种长盛不朽的折子戏首选。
《女起解》剧本又名《苏三起解》,家喻户晓的台辞,苏三披枷带锁走出洪洞县大街上,凄楚动人的唱腔:“低头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到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
声情足已把玉堂春的不幸与凄凉,唱得肝肠断裂,令听者潸然泪下,可怜人啊!
玉堂春代表的是下层的妇女,而正因为她地位的特殊性,而更能代表广大的底层的妇女们,而通过这个人物我更体会出在封建社会妇女们也是期望得到自由、得到尊重、得到真挚的爱情、更能从她的身上体会到封建社会对劳苦大众和底层人民的残酷镇压。
五岁的弟弟看《空中剧院》京剧人物的脸谱和服饰总会显得很兴奋,因为他我偶然的结识了《玉堂春》,开始走进京剧的世界。
不会像弟弟一样兴奋地叫“魔鬼”,却也会抑不住对京剧的喜爱,
爱好京剧的行当,特别是戏衣的华丽,更是中华一大传统艺术服饰。
演员穿上这些戏衣,唱的做的都能舒展自如,达到戏曲艺术表演的升华,给台下看戏人,往往成了最为完美的听觉和视觉享受。
《女起解》是玉堂春最感人的一个折子戏。
我那时不懂听唱腔,但见苏三抗着漂亮的鱼枷,那一行一步的舞台表演,也够沉醉其中。
据说原来玉堂春所披的枷锁原是沉重的木枷,有次慈禧太后看了京剧《玉堂春》,觉得苏三戴的木枷与舞台眼花缭乱的光彩不相配,就发话要将木枷描画得漂亮起来,后就改为今天舞台上的鱼枷。
但当年苏三上路哪有这样华丽的刑具加身,她所戴是明代最令人恐惧的三孔木枷,轻则的十斤,重的三十斤以上。
不说男犯人戴枷也受不了,更何苦是玉堂春一个柔弱女子,披枷戴锁解往太原府,路途遥远,你能走多几步。
《玉堂春》中音乐表现力也十分强。
升堂中苏三的出场比其他人物打不一样,崇公道高声喊叫:“苏三走动哇!”大锣一击,引出苏三以京剧特有的拖长强调在幕后叫:“苦哇!”说明她由别处走来,有单皮滚奏伴随,使这一呼喊的情绪十分强烈。
苏三在大锣“纽丝”中出场就哭泣:“喂呀!”。
摇曳的节奏,漫长的拖腔,音乐的起伏跳跃表现她在深沉的苦难中。
接着唱了六句恐惧惶惑、忐忑不安的西
皮散板。
用委曲婉转的唱腔和音乐表现苏三凄惨欲绝的心情。
尾声中中音乐速度稍慢,曲调婉转而丰富,配以苏三从容舒展的唱腔,表现她内心的高兴。
京剧常常要把表现得事物放大,以加深观众的印象。
对王金龙乍见苏三引起的心灵震动,也用了这种变现手法。
他先叫了一声“掌起面来”在锣鼓配合下对苏三左右两望,在快纽丝锣鼓点中有几个忙乱动作,有用三句匆忙的西皮散板唱出他经不起突然与苏三重逢的激动,并因此昏过去,在用乱捶锣鼓点加深刻画他内心的骚乱。
这就是京剧动人的艺术魅力。
看戏如赏花,陶醉花间如看戏,人生亦不例外清俗相交换。
从早春花开烂漫的玉堂春,说到可怜可悲的玉堂春。
一个是大自然的给予人的欢乐,一是人的悲哀折射世间的不平。
人与世界,万物与人,都是如此的颠三倒四,弄得人世无常。
原来千百年来人与花,也是尽难离开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