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七步成诗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③菽以为汁。
萁④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文帝:指魏文帝曹丕。
②东阿王:指曹植,曹丕之弟。
③漉(lù):过滤。
④萁(qí):豆秸。
1.文帝和东阿王是()。
A. 父子关系B. 朋友关系C.叔侄关系D. 兄弟关系2.结合语境,文中描写东阿王很聪慧的一个词语是“()”。
A. 大法B.作诗C. 应声D.惭色3.给文中画线部分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成者/行/大法B. 不/成者/行大/法C. 不成/者行/大法D. 不成者/行大/法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中的“令”用扩词理解法来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口令B. 命令C. 令人喜欢D.法令(二)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②月中无物③,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若令:假使。
③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④瞳子:瞳仁。
1.“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的是()。
A. 徐孺子B. 瞳子C. 月亮D.嫦娥2.给“譬如人眼中有瞳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B.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C.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D.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中的“戏”指的是游戏。
B. “人语之曰”“徐曰”中的“曰”都含有“说”的意思。
C. “徐孺子”和“杨氏子”称呼都一样,这里的“徐孺子”就是这个孩子的姓名。
D.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是:假使月中没有东西,是不是应当特别明亮呢?4.从这篇文言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徐孺子?()A. 善良B. 聪慧C. 勇敢D.认真(三)智①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
部编版语文5年级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含答案

五年级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收集一、文言文阅读(一)老马识途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而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②孤竹:古代国家的名字。
③山之阳:山的南面。
④山之阴:山的北面。
⑤仞: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迷惑失道:(2)遂得道:(3)乃掘地: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1处)蚁壤一寸而仞有水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4.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郑人买履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③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④归取之。
及反,市罢⑤,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lǚ):鞋。
②度:测量。
③至:等到。
④反:同“返”,返回。
⑤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散了。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B.而置.之其坐(搁,放)C.而忘操.之(操作)D.遂不得履.(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2.郑人买鞋不试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坐等其成,安于现状,终将一事无成。
B.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C.做事粗心,大大咧咧,终将一事无成。
D.不信度而自信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三)翠鸟①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
②避患:避免灾祸。
1.文中出现了三个“之”字,都是指代作用,指代的是。
2.结合注释,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课内阅读(13分)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尽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
”①这是齐王第三次侮辱晏子,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不多于10个字)②在这场外交斗争中,晏子的表现很出色。
他把“淮南”比作了______________,把“淮北”比作________________;把“橘”比作______________,把“枳”比作________________。
言下之意是说________________。
③晏子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官”。
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不少于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略2.《滥竽充数》是一篇,讲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我们学过的成语故事还有、。
【答案】寓言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的队伍里充数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解析】略3.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3%)梁国杨氏子(),甚()。
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手不释卷(材料一)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材料二)人物: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材料三)典故原文:凡先生之游①,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②。
所至厄塞③,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④;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⑤坊肆⑥中发⑦书而对勘⑧之。
或径行⑨平原大野,无足⑩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⑪;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⑫复之。
[注释]①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
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
指顾炎武。
②自随:跟随自己。
③厄塞:险要关口。
④曲折:详细情况。
⑤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⑥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⑦发:打开。
⑧对勘:核对校正。
⑨径行:任意而行。
⑩无足:不值得。
⑪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⑫熟:认真仔细。
(材料四)对联:手不释卷识三昧,汗牛充栋满书斋。
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手不释卷,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屡建奇功。
[1]阅读材料一、二、三,思考:顾炎武成就斐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三,思考: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单写一写你读了这四则材料后的启发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材料一、四,写一句话用上“手不释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完整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

完整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
这份文档包含了完整的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练题目,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部分题目,供参考:
改正下列各句:
1.吾家有一狗,毛色黄白相间,尤善游泳。
答:我家有一狗,毛色黄白相间,尤擅游泳。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夜来风雨声,花落应难逃。
3.吾爱君如诸葛,有如施瓦辛格之爱米拉。
答:我爱你像诸葛,有如施瓦辛格之爱米拉。
阅读理解:
寒江独钓是唐朝诗人张志和所作诗,诗中借钓鱼之喻,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江独钓》是谁所作?
答:唐朝诗人张志和。
2.此诗借用什么比喻来表达思乡之情?
答:钓鱼之喻。
作文题:
请用不少于100字的篇幅,写一篇《借蝉之声》的作文。
提示:
建议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通过阅读理解所学内容进行联想,对自己的感受做出感性地思考和理性地分析,从而完成文章写作。
这些练习涵盖了文言文学习的多个方面,希望对五年级的学生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2. 小古文阅读。
引婴投江有过①于江上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注释)①过:经过。
②方:正。
③引:拉着。
④故: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这则寓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
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因人因事而异。
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3. 课外欣赏。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①,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②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方来:将要来;②诣:到……去;③曷:同“何”,什么④得无:莫非习题: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____________ 何以:____________ 何坐:____________ 避席: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撒盐空中差可拟()(3)俄而雪骤()(4)与儿女讲论文义()2.翻译下面的句子。
部编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

部编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1.阅读与理解。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①者,郑相不受。
或②谓郑相曰:“子③嗜鱼,何故不受?”对④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⑤,无以食鱼。
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注释:①郑相:郑国的宰相。
②或:有人。
③子:您,对人的尊称。
④对:回答。
⑤禄:做官的俸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故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3)吾以嗜鱼: __________________[2]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给这篇小古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 [4]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2.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
①(有志则_______;)②(有识则__________, __________,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③(有恒者则__________。
)此三者缺一不可。
[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
[2]这段话是_____说的, 他的观点是读书要“三有”, 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关于“有识”这一观点, 作者列举了两个反面例子“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中句子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者。
(2)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人买履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
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1)至之市()(2)而忘操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人有欲买履者()(2)吾忘持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宁信度,无自信也。
4.文中人最可笑的表现是: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4.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非子》注释: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走:跑,逃跑。
3.耒(le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4.冀:希望。
5.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
(1)兔走触株() 2.因释其耒而守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这个故事中的宋国人被大家嘲笑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劳动,不知道投机取巧。
B.他把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C.他不好好劳动,幻想凭运气过好日子。
D.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又荒废了自己的田地。
4.这个故事讽刺了的人。
5.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非子》注释:1.鬻:卖。
2.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3.坚:坚硬。
4.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或:有人。
6.以:有。
7.弗:不。
8.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吾矛之利()(2)其人弗能应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和“”是自相矛盾的。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6.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注释:1.揠:拔。
2.闵:通“悯”,担心,忧虑。
3.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4.其人:他家里的人。
5.病:累,疲惫。
6.槁:枯槁,枯死。
7.寡:少。
8.非徒:不但,不只。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其子趋而往视之()(2)非徒无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3.下列成语中,与“揠苗助长”意思相近的词语是(),与“揠苗助长”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A循序渐进B辛勤劳作 C 急于求成 D 好高骛远7.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注释:1.求:寻找。
2.涉:渡过江河。
3.遽:立刻。
4.契:用刀子雕刻。
5.惑:迷惑,糊涂。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舟止()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请你写一段话,用上“刻舟求剑”这个词语。
8.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吕氏春秋》注释:1.方:正在。
2.引:拉、牵。
3.岂:难道。
4.遽:就。
5.任:处理,对待。
6.悖:违反(常理)。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人问其故()(2)其父虽善游()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3.那个人要把小孩扔到江中的理由是(用原文语句回答)4.读了这则故事,你获取了怎样的启示?9.循表夜涉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注释:1.表:标记;做标记。
2.暴:突然。
3.益:通“溢”,涨。
4.循:顺着、沿着。
5.坏都舍:房屋倒塌。
此处指像房屋倒塌的样了。
6.向:从前。
7.导:引导。
此指通过。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使人先表澭水()(2)循表而夜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楚国人失败的原因是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0.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个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此酒。
——《战国策》注释:1.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祠,祭祀。
2.卮: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3.引:拿。
4.固:本来,原来。
5.安:怎么。
6.亡:失去,丢失。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数人饮之不足。
()(2)引酒且饮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4.故事中为蛇画脚的人是一个的人。
(用一个四字词语作答)11.掩耳盗钟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注释:1.氏之亡: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到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椎:槌子或棒子。
5.况然:形容钟声。
6.恶:害怕。
7.悖:荒谬。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欲负而走()(2)则钟大不可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恐从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掩耳盗钟”这个成语通常写作,现在用来比喻12.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非子》注释:1.滥竽:不会吹竽。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
2.南郭:复姓。
3.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4.说,通“悦”,喜欢。
5.廪食以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6.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宣王使人吹竽。
()(2)好一一听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湣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4.“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的人。
13.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下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注释:1.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
2.钩:衣服上的带钩。
3.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4.文:通“纹”,花纹。
5.牖:窗户。
6.施:延伸。
7.还:通“旋”,转身。
8.夫:这,那。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于是天龙闻而下之()(2)弃而还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叶公好龙的具体表现为:(用原文语句回答)4.对成语“叶公好龙”的理解,下列说确的一项是( )A.这个成语是一个褒义词。
B.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喜欢龙的人。
C .这个成语是一个贬义词。
D.这个成语赞扬了叶公对龙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