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诊断CT基本概念
ct是什么单位

ct是什么单位CT是什么单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成像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领域。
那么,CT究竟是什么单位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CT的含义与应用。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CT的定义。
CT是计算机断层摄影的缩写,是一种通过射线通过身体不同部位来获取图像的技术。
它利用X射线从不同角度对身体进行扫描,并利用计算机将这些扫描结果合成成具有三维结构的图像。
这种图像不仅可以提供器官和组织的形态信息,还可以提供其密度和组织结构的详细信息。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CT的应用领域。
CT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诊断、治疗和研究等。
在诊断方面,CT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各种疾病,如肿瘤、骨折、脑梗塞等。
通过CT扫描,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从而辅助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CT技术可用于导引手术、放疗和介入手术等,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CT还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如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研发等,通过CT技术可以对生物体进行非侵入性观察和测量。
那么,CT在医学成像中的单位是啥呢?CT的单位是HU (Hounsfield Unit),也称为CT值。
HU是一种表示组织或物质疏松程度的无量纲数值。
CT扫描获得的图像中,每个像素点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CT值,该值反映了该位置的组织密度。
常见的CT值范围为-1000 HU到+1000 HU,其中0 HU代表水的密度,负值表示低密度结构(如脂肪组织),正值表示高密度结构(如骨骼)。
通过CT值,医生可以对不同组织和病变进行区分和鉴别。
除了HU,CT图像还可以有其他数值指标来辅助诊断。
例如,CT 图像的灰度级别(也称为窗宽和窗位)可以调整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以便更好地显示特定组织和病变。
此外,CT图像还可以通过体素(Voxel)来表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体素是三维图像中最小的体积单元,它由若干个像素组成。
肝脏CT、MRI诊断

肝硬化结节:T2WI低信号,T1WI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无强化
小结节 大结节
T2-FS-EPI 同相 反相 T2-FSE 巨大肝硬化再生结节
临床与病理
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
常见病因肥胖、糖尿病、肝硬化、酗酒、库欣综合征、妊娠、肝炎、激素治疗和化疗等
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在原发病基础上出现肝大、高脂血症
对比剂团注
04
80100ml
05
速度:3ml/s
06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肝脏双重血供:肝动脉血供占25%,门静脉血供占75%。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短期内肝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内对比剂浓度按先后顺序在相应时间内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峰值,称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 螺旋CT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分别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行全肝扫描,称肝脏双期扫描;双期扫描后加作平衡期扫描,称三期扫描
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实质无强化或强化轻微,门脉期肝实质显著均匀强化
CT上一般以胆囊窝与下腔静脉的连线为界将肝脏分为左、右叶,肝左叶又分为内测段和外侧段,右叶分为前段和后段,经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向内突出的肝组织为尾叶。
正常肝脏CT表现
肝脏血管: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动脉,平扫静脉呈低密度条状或圆形影,肝动脉一般不显示,增强后呈高密度影。
肝动脉:平扫时,肝动脉的肝内分支不能分辨,增强后动脉期,肝固有动脉及左、右肝动脉分支的起始部可呈高密度影。
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伴随门静脉和肝动脉走行。增强后胆管呈低密度管道。
正常肝脏CT表现
门静脉期(图d~图f)扫描:可见肝右、中、左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图d),门静脉表现为高密度分支影(图e),肝实质明显强化,脾呈均一强化
CT基本知识介绍

CT基本知识介绍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常用于诊断和评估疾病、损伤和异常情况。
与传统的X射线检查相比,CT可以提供更准确、更详细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CT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多个角度的X射线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扫描图像进行处理并产生一个三维图像。
这些扫描图像包含了患者体内的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详细信息,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区分它们。
CT扫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观察身体部位,为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精确的诊断。
CT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被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和病变,如肺部疾病、心脏病、肝病、肾脏问题、中风和肿瘤等。
此外,CT还可用于导航手术操作、辅助放射治疗计划和评估治疗效果。
CT技术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CT扫描速度快,一般只需几秒钟到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扫描。
这对于紧急情况下的患者诊断尤为重要。
其次,CT图像的分辨率高,可以显示细微的组织结构和病变。
此外,CT扫描可以提供大范围的视野,有助于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
CT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特别是对于孕妇和儿童,CT应该尽量避免,除非是真正必要的检查。
此外,对于使用对比剂的CT扫描,患者可能会出现对比剂过敏反应的风险,因此需要在使用前与医生详细讨论。
最后,CT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其在医学诊断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高分辨率CT技术使得CT图像更加清晰和详细,多层面扫描(Multi-Slice CT)技术可以更快地产生大量的图像,增强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CT图像处理和三维重建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医生对图像的解读和筛查的能力。
总结而言,CT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X射线及计算机处理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多角度的身体内部图像。
CT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快速、准确、非侵入性等优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CT在未来将继续在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ECT基本知识

2021/1/7
18
γ衰变是激发态原子核(如 99mTc)回复到基态,放出γ光 子—中性光子流。γ光子穿透力强, 可用于显像。
2021/1/7
19
正电子衰变发生于缺中子或质子过 剩的原子核,如18F,衰变时发射一个正 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原核素的一个中子变 为质子。正电子射程短,仅1—2mm即 发生湮灭辐射而失去电子质量,转变为两 个能量为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 正电子衰变的核素用于PET显像。
2021/1/7
12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 一位置,是同一种元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 数不同的原子为同一元素的不同的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和生物学特性。 质子数 中子数及原子核所处
的能量状态三者中任一不同的原子就是不同 的核素。 质子数 中子数相同而原子核所处的
相机)-核素显像(+核素治疗+功能测 定+体外分析)-临床核医学( +实验 核医学)-核医学( +影像医学)-影 像医学与核医学学位点。
2021/1/7
30
4. ECT的发展与展望:
1895年 发现 X线
1896年 发现放射性核素 铀 1934年 用人工方法成功生产放射性核素 1937年 发现 43号元素Tc 1965年 Mo-Tc发生器问世 1966年 药盒试制成功 1949年 发明首台闪烁扫描机 1950年 研制成功井型晶体闪烁计数器 1957年 研制成功γ-照相机 1963年 研制成功TCT及SPECT 1975年 研制成功PET
2021/1/7
31
近年来,图像融合技术及图像融合机发展 起来, 将PET与CT及SPECT与CT两幅不同 图像融合成一张图像,利用TCT图像解剖结构 清晰,ECT图像反映器官的生理代谢和功能,
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医学影像学中用大量“概念”在日常工作中频频使用,一些概念的定义、内涵较为熟悉,但用相当多的概念使用者只有含糊的理解,特别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概念的内涵不断更新,一些新的内涵被引用、一些被扬弃、一些被优化、一些被限定。
面对这些动态变化的概念,医学影像医生和技师若不能及时地掌握其精确地定义和内涵,则必然会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医学影像专业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另有大量概念本书中已在相应章节有具体的理解,则本节不再重复。
1.密度(density)密度有双重含义,即物质密度和影像密度。
物质密度系指单位体积内的物质质量,由物质的组成成分和空间排布情况决定。
影像密度则指照片上模拟影像的黑化程度,即对光的吸收程度。
又称照片的光学密度或黑化度,简称密度。
各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照片的影响密度的内涵不同,并且与物质密度间的关系亦不同,然而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均以由黑到白的不同灰度组成的模拟影像反映其所模拟物体的某方面特性。
在X线为能源的成像技术中(包括传统X线摄影、X线电影或录像、CT、CR或DR等),影像密度反映受检体的物质密度和(或)厚度的差别,是由物质对X线的衰减特性决定的。
物质密度高,X 线吸收的多,胶片中还原的银离子则少,呈白影;反之,物质密度低,影像呈黑影。
2.天然对比(natural contrast)该概念起源于传统放射学。
指X线照片上,人体组织的模拟影像固有的、肉眼可分辨的光学密度差别。
模拟影像的天然对比主要与成像组织的密度和厚度两个参数有关。
X 线照片上的天然对比有四个主要层次,即骨骼、软组织和水、脂肪和空气,他们的密度依次降低。
密度高者在影像上呈透明状(白色)、密度低者则呈不透明状(黑色),透视时则相反。
实际X线照片上各部分组织天然对比的色调由密度与相应组织厚度的乘积所决定。
随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CR、DR等X线成像设备的密度分辨力大大提高,人体组织在相应影像上显示的天然对比层次也大为增加。
CT成像-基本概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试题库李月卿 第三章 CT 成像一、专业名词解释与翻译 1.窗口技术:window technology是显示数字图像的一种重要方法。
即选择适当的窗宽和窗位来观察图像,使病变部位明显地显示出来。
2.窗宽:window width,WW表示数字图像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
)3.窗位:window level ,WL又称窗水平,是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图像灰阶的中心位置。
(放大的灰度范围的平均值,所放大灰度范围的灰度中心值,即显示器所显示的中心CT 值。
)4.投影:projection检测器接收透过受检层面后出射的X 线束的强度(I )称为投影。
(CT 扫描装置扫描完一个层面后,获得一个方向上的一组吸收系数之和的数值与X 线束扫描位置的曲线,这个曲线称作X 线束经被测人体吸收后在该方向上的投影,投影上各点数值称为投影值。
)5.CT 值:computed tomography numberCT 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X 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
以水的衰减系数作为基准,CT 值定义为将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x μ与水的吸收系数w μ的相对值,用公式表示为:K CT wwx ⨯-=μμμ值6.采集时间:acquisition time即成像时间或扫描时间,指获取一幅图像所花费的时间。
7.半程扫描时间:half-scan time是指X 线管扫描移动角度在210°~240°时的扫描时间。
8.全程扫描:full-scan是指为了获取比较高质量的CT 图像进行360°的扫描。
9.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是将径线所通过的容积组织或物体中每个像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最大强度代表最大CT 值,故一般称为最大密度投影。
10.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nIP是在某一平面方向上对所选取的三维组织层块中的最小密度进行投影重建图像。
公共基础知识PETCT基础知识概述

《PET-CT 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概述》一、引言在现代医学领域,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中,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Computed Tomography)作为一种高端的医学影像设备,融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优势,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 PET-CT 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一种核医学成像技术,它通过探测注入人体的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来反映人体组织的代谢、功能和生化信息。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通常是由回旋加速器产生的,如氟-18(18F)、碳-11(11C)等。
这些核素在人体内会发生衰变,释放出正电子。
正电子与周围的电子相遇后会发生湮灭,产生一对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γ光子。
PET 探测器通过探测这对γ光子的位置和时间信息,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放射性核素的分布图像。
2. 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利用 X 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的成像技术。
CT 可以提供人体组织的解剖结构信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CT 扫描通过围绕人体旋转的 X 射线源和探测器,采集不同角度的 X 射线投影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重建算法,生成人体的断层图像。
3. PET-CTPET-CT 是将 PET 和 CT 两种成像技术融合在一起的设备。
它在一次扫描中同时获得人体的 PET 图像和 CT 图像,并通过图像融合软件将两种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提供人体组织的代谢功能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
PET-CT 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
三、核心理论1.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的代谢原理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取决于其参与的代谢过程。
CT的常用基本概念和术语

CT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计算机断层成像(CT)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2.1体素与像素(Voxel and Pixel)体素是体积单位。
在CT扫描中,根据断层设置的厚度、矩阵的大小,能被CT扫描的最小体积单位。
体素作为体积单位,它有三要素,即长、宽、高。
通常CT中体素的长和宽都为1mm,高度或深度则根据层厚可分别为10、5、3、2、1mm等。
像素又称像元,是构成CT图像最小的单位。
它与体素相对应,体素的大小在CT图像上的表现,即为像素。
2.2.2采集矩阵与显示矩阵(Scaning and Displaying Matrix)矩阵是像素以二维方式排列的阵列,它与重建后图像的质量有关。
在相同大小的采样野中,矩阵越大像素也就越多,重建后图像质量越高。
目前常用的采集矩阵大小基本为:512´512,另外还有256´256和1024´1024。
CT图像重建后用于显示的矩阵称为显示矩阵,通常为保证图像显示的质量,显示矩阵往往是等于或大于采集矩阵。
通常采集矩阵为512´512的CT,显示矩阵常为1024´1024。
2.2.3原始数据(Raw Data)原始数据是CT扫描后由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经模数转换后传送给计算机,其间已转换成数字信号经预处理后,尚未重建成横断面图像的这部分数据被称为原始数据。
2.2.4重建与重组(Re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原始扫描数据经计算机采用特定的算法处理,最后得到能用于诊断的一幅横断面图像,该处理方法或过程被称为重建或图像的重建。
重组是不涉及原始数据处理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
如多平面图像重组、三维图像处理等。
在以往英文文献中,有关图像的重建的概念也有些混淆,三维图像处理有时也采用重建(reconstruction)一词,实际上,目前CT的三维图像处理基本都是在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或构筑形成三维影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2.1体素与像素(Voxel and Pixel)体素是体积单位。
在CT扫描中,根据断层设置的厚度、矩阵的大小,能被CT扫描的最小体积单位。
体素作为体积单位,它有三要素,即长、宽、高。
通常CT中体素的长和宽都为1mm,高度或深度则根据层厚可分别为10、5、3、2、1mm等。
像素又称像元,是构成CT图像最小的单位。
它与体素相对应,体素的大小在CT图像上的表现,即为像素。
2.2.2采集矩阵与显示矩阵(Scaning and Displaying Matrix)矩阵是像素以二维方式排列的阵列,它与重建后图像的质量有关。
在相同大小的采样野中,矩阵越大像素也就越多,重建后图像质量越高。
目前常用的采集矩阵大小基本为:512´512,另外还有256´256和1024´1024。
CT图像重建后用于显示的矩阵称为显示矩阵,通常为保证图像显示的质量,显示矩阵往往是等于或大于采集矩阵。
通常采集矩阵为512´512的CT,显示矩阵常为1024´1024。
2.2.3原始数据(Raw Data)原始数据是CT扫描后由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经模数转换后传送给计算机,其间已转换成数字信号经预处理后,尚未重建成横断面图像的这部分数据被称为原始数据。
2.2.4重建与重组(Re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原始扫描数据经计算机采用特定的算法处理,最后得到能用于诊断的一幅横断面图像,该处理方法或过程被称为重建或图像的重建。
重组是不涉及原始数据处理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
如多平面图像重组、三维图像处理等。
在以往英文文献中,有关图像的重建的概念也有些混淆,三维图像处理有时也采用重建(reconstruction)一词,实际上,目前CT的三维图像处理基本都是在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或构筑形成三维影像。
由于重组是使用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因此重组图像的质量与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层厚的大小和数目。
一般,扫描的层厚越薄、图像的数目越多,重组的效果就越好。
2.2.5算法、重建函数核与滤波函数(Algorithm, Kernel)算法是针对特定输入和输出的一组规则。
算法的主要特征是不能有任何模糊的含义,所以算法规则描述的步骤必须是简单、易操作并且概念明确,而且能够由机器实施。
另外,算法只能执行限定数量的步骤。
重建函数核或称重建滤波器、滤波函数。
CT的扫描通常需包含一些必要的参数,有的参数可由操作人员选择,有的则不能。
重建函数核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算法函数,并决定和影响了图像的分辨力、噪声等等。
·在CT临床检查中,可供CT图像处理选择的滤波函数一般可有高分辨力、标准和软组织三种模式,有的CT机除这三种模式外,还外加超高分辨力和精细模式等。
·高分辨力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强化边缘、轮廓的函数,它能提高分辨力,但同时图像的噪声也相应增加。
软组织模式是一种平滑、柔和的函数,采用软组织模式处理后,图像的对比度下降,噪声减少,密度分辨力提高。
而标准模式则是没有任何强化和柔和作用的一种运算处理方法。
2.2.6卷积(Convolution)卷积是图像重建运算处理的重要步骤。
卷积处理通常需使用滤波函数来修正图像,卷积结束后,形成一个新的用于图像重建的投影数据。
请参见“重建函数核”条。
2.2.7内插(Interpolation)内插是采用数学方法在一已知某函数的两端数值,估计该函数在两端之间任一值的方法。
CT扫描采集的数据是离散的、不连续的,需要从两个相邻的离散值求得其间的函数值。
目前,很多螺旋CT都采用该方法作图像的重建处理。
内插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线性内插(单层螺旋扫描CT常用)、滤过内插和优化采样扫描(多层螺旋扫描CT采用)。
2.2.8准直宽度、层厚与有效层厚(Collimation, Slice and Effective Slice)准直宽度是指CT机球管侧和病人侧所采用准直器的宽度,在非螺旋和单层螺旋扫描方式时,所采用的准直器宽度决定了层厚的宽度,即层厚等于准直器宽度。
但是,在多层螺旋扫描方式时,情况则不完全一样,因为同样的准直宽度可由4排甚至16排探测器接收,而此时决定层厚的是所采用探测器排的宽度。
如同样10mm的准直宽度,可以由4个2.5mm的探测器排接收,那么层厚就是2.5mm;如果由16个6.25mm的探测器排接收,那么层厚就变成了0.625mm。
有效层厚指扫描时实际所得的层厚,由于设备制造的精确性原因,标称1mm甚至0.5mm的层厚设备制造厂家无法做到如此精确,一般都有一定的误差,其误差范围大约在10%~50%之间,层厚越小,误差越大。
一般,层厚的误差与扫描所采用的方式和设备的类型无关。
2.2.9螺距(Pitch)单层螺旋螺距的定义是:扫描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射线束宽度的比值(参见螺旋扫描一节)。
该比值(pitch)是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床运动的这段时间内,运动和层面曝光的百分比。
在单层螺旋CT扫描中,床运行方向(Z轴)扫描的覆盖率或图像的纵向分辨力与螺距有关。
多层螺旋螺距的定义基本与单层螺旋相同:即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全部射线束宽度的比值。
但在单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1时,只产生一幅图像(不考虑回顾性重建设置因素),而多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1时,根据不同的CT机,可以同时产生4、8、16或更多的图像。
2.2.10扫描时间和周期时间(Scaning and Circle Time)扫描时间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阵列围绕人体旋转扫描一个层面所需的时间,常见的有全扫描(360°扫描),其它还有部分扫描(小于360°扫描)和过度扫描(大于360°扫描)。
目前的CT机都有几种扫描时间可供选择,以前最短的扫描时间为1秒,其它有2秒或3秒,现在新的多螺旋CT机最短扫描时间可达0.33秒。
减少扫描时间除了可缩短病人的检查时间、提高效率外,并且是减少病人运动伪影的一个有效手段。
从开始扫描、图像的重建一直到图像的显示,这一过程称为周期时间。
一般周期时间与上述因素有关,多数情况下是上述两个因素的总和,但目前的CT机的计算机功能强大,并且都有并行处理和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所以,在一些特殊扫描方式情况下,扫描后的重建未结束,就可以开始下一次的扫描。
所以,周期时间并非始终是扫描时间和重建时间之和。
2.2.11重建增量(Reconstruction Increment,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Reconstruction Spacing)重建增量或重建间距是螺旋扫描方式的专用术语,它的定义是:被重建图像长轴方向的距离。
通过采用不同的重建增量,可确定螺旋扫描被重建图像层面的重叠程度,如重建增量小于层厚即为重叠重建。
重建增量大小与被重建图像的质量有关,即重建增量减小图像的质量改善,重叠重建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和改善3D后处理的图像质量。
2.2.12重建时间(Reconstruction Time)重建时间是指计算机的阵列处理器,将扫描原始数据重建成图像所需的时间。
缩短重建时间也可减少病人的检查时间,提高检查效率,但与减少运动伪影无关。
重建时间与被重建图像的矩阵大小有关,矩阵大,所需重建时间长;另外,重建时间的长短也与阵列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和计算机内存容量的大小有关,阵列处理器的速度快、内存的容量大,图像重建的时间短。
2.2.13扫描视野和重建视野(Field of View,FOV)扫描野或称有效视野,是扫描前设定的可扫描范围。
根据各厂家的设置,扫描野可有一个或数个,大小范围为16~50cm,一般单个扫描野的CT机,扫描野的大小在40~50cm之间。
单扫描野的CT机,在定位相扫描后、正式扫描前,扫描野还可再次设置,以获得诊断需要的CT扫描图像,扫描完成后原始数据可再重建图像。
该有效视野的大小仍可改变此时的有效视野大小称为重建视野,理论上重建视野只能小于扫描野。
2.2.14时间分辨力(Temporal Resolution)时间分辨力的主要含义是指扫描机架旋转一周的时间,但在多层螺旋CT中,它还与扫描覆盖范围和重建方式有关,它也是影像设备的性能参数之一,并且与每帧图像的采集时间、重建时间以及连续成像的能力有关。
在CT中表示了设备的动态扫描功能,如在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时,时间分辨力的高低则决定了CT机在这方面临床应用的适应性和范围。
2.2.15层厚敏感曲线(Slice Sensitivity Profile, SSP)层厚敏感曲线的定义是CT扫描机沿长轴方向通过机架中心测量的点分布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PSF)的长轴中心曲线。
和非螺旋CT相比,螺旋CT的层厚敏感曲线增宽,其半值宽度(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FWHM)也相应增加,即螺旋扫描的实际层厚增加。
通常,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层厚增加X线光子量也增加,并使噪声降低和对比度增加,但也使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力下降和部分容积效应增大。
理想的SSP应为矩形,非螺旋CT的SSP接近矩形而螺旋CT的SSP呈铃形分布曲线。
在螺旋扫描中,曲线的形状随螺距的增加而改变,此外曲线的形状也随采用内插算法的不同而改善,如采用180°线性内插可明显改善曲线的形状。
SSP对图像中的高对比度和低对比度的长轴分辨力都很重要,它可影响小病灶的显示。
具体地说,当病灶直径小于层厚宽度时,小病灶的CT值与背景的比值会降低。
当SSP偏离理想的矩形,并且螺旋扫描采用较高的床速和360°线性内插算法,这种负作用更明显。
但不管螺距的大小,这种负作用可由采用180°线性内插算法而大为减少。
2.2.16球管热容量和散热率(Heat Capacity and Diffusion of the Tube)X线球管的热容量大,表示可承受的工作电流大,连续工作的时间可以延长。
所以,CT机所用的球管热容量越大越好。
与球管性能指标有关的还有散热率,同样散热率越高,该球管的性能越好。
现代的螺旋CT扫描机,对球管的要求更高,因为以前的扫描是逐层进行,层与层扫描之间还可用于散热,现今的螺旋扫描一般都要连续扫描几十秒,甚至一百秒以上,所以必须要求球管有一个良好的热容量和散热率性能。
热容量和散热率的单位分别是MHU和kHU。
2.2.17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在CT中,部分容积效应主要有两种现象:部分容积均化和部分容积伪影。
CT成像时CT值的形成和计算,是根据被成像组织体素的线性衰减系数计算的,如果某一体素内只包含一种物质,CT值只对该单一物质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