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气

⼀、⽓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哲学是⼀个⾮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通常是指⼀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元论学说,并将其应⽤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论思想应⽤到医学中来,对⽓范围的含义作了多⽅⾯、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理之⽓为核⼼的⽓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且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问题之⼀,中医学从天地⼤宇宙,⼈⾝⼩宇宙的天⼈统⼀观出发,⽤⽓范畴论述了天地⾃然和⽣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的、⽚⾯的理解。
(⼀)⽓的哲学含义⽓是⼀种⾄精⾄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的根本属性,⽓的胜复作⽤即⽓的阴阳对⽴统⼀,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的⽓化作⽤。
中医学将这,⼀⽓学理论应⽤到医学⽅⾯,认为⼈是天地⾃然的产物,⼈体也是由⽓构成的,⼈体是⼀个不断发⽣着形⽓转化的升降出⼊⽓化作⽤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体内部⽓化运动的规律。
(⼆)⽓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命的基本物质,除⽓之外,尚有⾎、津液、精等,但⾎、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所化⽣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津、液、⾎、脉,⽆⾮⽓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说,⽓是构成⼈体和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和万物都是天地⾃然的产物。
要探讨⼈的起源和本质,必须⾸先研究⼈在宇宙中⽣存的场所和与⼈关系最为密切的⾃,然环境。
气的生理特点

气的生理特点气的生理特点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具有多种生理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气的生理特点。
一、气的来源与生成1.1 气的来源气来源于脾胃、肺和肾三个脏腑。
其中,肺主气,吸收自然界中的清新空气,将其传输到全身组织器官中;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肾主藏精化气。
1.2 气的生成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指遗传基因决定的生命力量,形成于胎儿发育期间;后天之气指通过饮食、呼吸等方式摄取外界营养物质而产生的能量。
二、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方式2.1 氣運行主路人体内部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其中包括了两个主要运行路线:任脉和督脉。
任脉起于下丹田,向上贯穿胸腹部至喉咙;督脉则从会阴起,向上贯穿脊柱,直至头顶。
这两条路线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2.2 气在人体内的作用气在人体内的作用非常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化代谢:气能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维持身体正常生命活动;(2)运输调节:气能将营养物质、水分、药物等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中,并通过调节机体内部环境来维持其稳定性;(3)保护作用:气还能抵御外界病邪的入侵,提高机体免疫力;(4)调节情绪:气也可以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
三、氣虛和氣滞3.1 氣虛氣虛指人体内部的氣不足或者運行不畅,表现为乏力、疲倦、容易出汗、肢冷等症状。
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之氣不足或后天之氣不足。
3.2 氣滞氣滞指人體內部的氣運行不暢,表現為氣血不足、疼痛、胸悶、腹脹等症状。
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是情緒不穩定或生活方式不當。
四、如何调节气4.1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通过饮食来调节气的方法,主要包括:(1)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2)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3)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
4.2 运动锻炼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内部气的运行能力,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4.3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中药配方或针灸等方式对气进行调节,常用的有益气血、健脾开胃等中药方剂。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绪论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芳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2.宋金元时期: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3.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二)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
症是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中国美学史上“气”论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word文档]
![中国美学史上“气”论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2ab2c4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a.png)
中国美学史上“气”论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word文档]中国美学史上对“气”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中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探讨中国美学史上“气”论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
第一部分:气的道家论述道家学说中,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道家将气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力量和原则。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指出天地间万物的生成过程。
而这种生成过程依赖于气的运动和变化。
道家认为,气具有无穷的变化和流动性,是世界万物生成与变化的基础。
在美学上,道家将气与艺术相联系,将艺术视为一种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来传达气的变化和流动的方式。
道家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和感悟,捕捉到气的流动和变化,将其表现在艺术作品中。
因此,艺术作品能够表达出气的自然与无限的美。
第二部分:气的儒家论述儒家学说中,气也有重要的地位。
儒家将气视为人与人相互影响、交流的精神力量。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与品德的培养,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气质能够达到美的境界。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才能充实自己的气质,从而带来美的体验和美的境界。
在美学上,儒家将气与礼仪、音乐等美学实践相联系。
儒家认为,通过参与礼仪和音乐的实践,人们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个体的气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因此,气在儒家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部分:气的美学意义气在中国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气是世界万物生成、流动和变化的基础。
它承载了时间、空间和形式的变化,是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美的根源。
其次,气与人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交流紧密相连。
通过修炼个体的气质和参与美学实践,人们可以体验到真、善、美的境界,促进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气的美学思考对于人们理解自然、人类、世界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
总结:中国美学史上对“气”的论述在道家和儒家学说中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气的生成ppt课件

(二)气的生成
1、生成之源 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 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 后天之气 清气——来源于自然界
2、相关脏腑功能
精充则气足 1. 肾为生气之根 精耗则气衰 2.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主呼吸之气,吸入自
然界清气、呼出浊气
3.肺为生气之主
肺将清气与水谷之气, 结合生成宗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气的概念的产生

气的概念的产生气的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哲学家们的思考。
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气是一种基本的存在形态,被认为是构成宇宙和人类万物的根本力量。
以下将从古代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易经》中,“天地始创,万物之本,生人之气也”(《易经·系辞中篇》)的论述表明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气的重视。
他们认为气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也是生命的基础。
气具有无形无质的特点,无处不在,并且具有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能力。
在这一观念中,气是一种非常抽象的存在,它包含着宇宙万物的真实本质。
随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气的概念逐渐得到了完善和丰富。
孔子将气和道义联系起来,他认为气是道德行为的体现。
墨子则提出了“善恶四气”和“交感四气”。
墨子认为人类的行为会通过气的相互感应产生影响,进而决定人们的命运。
这个观点在后来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在科学的视角下,气的概念也得到了解释和发展。
现代科学认为,气是一种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态。
气体具有体积可变、能自由扩散和容易被压缩等特性。
气体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和原子以高速运动,并且具有相互作用的能力。
根据动理论,气体分子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热运动是气体状态变化的基础。
除了以上的古代哲学和科学角度,气的概念在其他文化和学科中也有不同的解释和运用。
在医学中,气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在心理学中,气可以解释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物理学中,气体的行为和性质是研究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在大气科学中,气体的运动和变化是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总而言之,气的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哲学家们的思考和探索。
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来说,气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存在形态,也是生命的基础。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气是一种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态,具有体积可变、能自由扩散和容易被压缩等特性。
不同学科和文化对气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运用,丰富了对气的理解和认识。
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说的形成因素

各家学说的形成因素很多,大抵可归纳为如下方面:①汉以前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历代各家学说都是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家们除对上述著作进行校订、注解、阐发,作专门研究之外,还通过临床实践,分别在病机理论、诊疗技术等方面不断加以总结、充实和发展。
同时,或对《内经》中的部分材料进行归纳、演绎而成为一种有系统的理论;或以《内经》、《难经》等学术思想为依据,结合其临床经验而发挥成为一家之说。
徐大椿曾谓:“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见《难经经释》叙)。
故虽师承各别,但皆不离乎《内经》,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
如金元四大家,虽以《内经》病机学说为依据,但通过各自的临床实践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
明代各家的命门学说则是在《难经》命门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而阐明的专题论述。
明清的温病学说,也是在《素问·热论篇》和《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成的。
另如王清任的活血化瘀论和吴师机外治方法统治诸疾的创制,也无不受到《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的影响。
②哲学及其它学科对医学的影响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其他学科对各家学说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哲学思想渗透入中医学领域之后,对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
它在某一时期或对某一医家的学术思想方面甚至还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例如:继《内经》的精、气、神学说之后,道家对精、气、神的研究不断深入,称之为人身三宝,其所称“精气互藏”说,与宋代理学家的“阴阳互根”论颇为相近。
这些思想也反映于医学上。
如陈搏之“无极图”和周敦颐论宇宙发生的“太极图说”,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有一定指导作用。
刘河间的火热病机理论;朱丹溪的“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乃至明代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的命门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哲学的启迪作用。
又如:《内经》论天地之气有“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等论,宋哲学家张载发挥了古人的“元气”学说,重视气之“浮沉升降与动静相感”(《正蒙》),此后中医理论中“气”的学说也随之而发展,如张元素论药物气味有升降浮沉之性;李东垣提出了脾胃之气为一身之“元气”的论点,而尤重阳气的升发。
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宇宙观。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和运行的。
气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的本质
气是一种无形无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万物的根本。
它是宇宙间最初的物质形态,具有生命力和运动变化的能力。
2. 气的种类
气可分为阴阳两种,阴气寒凝,阳气温煦。
阴阳之气的消长盛衰、相合相离,构成了万物生长发展的根源。
3. 气的运行规律
气的运行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阴阳消长、升降出入、凝聚散布等,从而形成了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的周期性变化。
4. 气的等级
气可分为天地人三种不同等级,天地人三气相互作用、互为条件。
天气主宰自然界的变化,地气化生万物,人气维持生命活动。
5. 气的生成论
气是宇宙间最初的物质形态,后化生了其他事物,如水火土石等。
一切事物皆由气而生,气是万物之本源。
气学说强调气的生生不息、运行不已,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永恒变化
规律的认识,对后世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气学说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生成之原与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
而中学的气学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体内气的内涵、来源、分类、功能及其与血、精、津液和脏腑经络的关系的学理论。
在气学说的生成过程中,不但哲学的气概念促进了学气学理论的形成,而且中学中关于气的认识对哲学气学说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不管是古代哲学的气学说,还是中学的气学理论,其产生皆借助于古人的“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是古代哲人将观察天地自然的变化与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而获得的认识加以抽象、纯化的结果。
云气说是气学说产生的始基。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如《说文》说:“气,云气也。
”古代先哲们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古代先哲们在日常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
云在风的吹动下,或升或降,或聚或散,变化无穷。
天地间的这种升降聚散氤氲之气,即是云气。
风的流动,云的聚散,能引起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
风吹云聚,可致雷鸣闪电和雨,雨水可孕育万物,而雷鸣闪电及狂风暴雨又可毁坏自然界的万物。
由此产生诸多联想与推理,并萌生出一个理性概念:自然界的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幻多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与毁灭。
即《老子·四十章》所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易乾凿度》所谓的“有形生于无形”。
这类无形无状之物则被进一步抽象为“气”,认为它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又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气的升降氤氲聚散运动,造就天地万物,并推动万物的发展与变化。
于是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
中学有关气的认识对哲学气学说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是古代哲学气学说产生的土壤。
古代家通过对人体自身的呼吸、心跳、消化、排泄、运动、生殖以及神志、思维等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逐渐认识了人体内气的内涵、来源、分类、功能等,建立了中学的气学理论。
中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故中学的气,主要是指人体内存在的气。
此气是体内存在的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调控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所在。
这一气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人体的各种显而易见的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的观察、推理、抽象和纯化。
如人在呼吸时,能感受到气的存在。
这是古人对人体之气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
人在剧烈运动时,可以感受到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从而认识到人的运动与心跳、呼吸有关,剧烈的运动需要更多的清气吸入体内,然后再排出体外。
人的呼吸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从而认识到呼吸之气与人体生命至关重要。
再如人在出汗时,可见到蒸蒸热气。
大量汗出之后,又有虚弱无力的感觉,因而产生体内之“热气”随汗而失的联想。
另外,天气寒冷时,人排尿可伴随发散“热气”。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
”人排便、呕吐时,也可见发散“热气”。
剧烈吐泻时,因“热气”消耗多,可使人出现体倦乏力之感。
在战争中,肢体伤残时可见到血气喷发,宰杀动物时也会见到“热气”与血一起喷发的现象,从而产生联想,认为“热气”与血共存于体内,血出多时“热气”亦失。
“热气”脱失则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使人处于衰竭状态。
古代哲人在摄生延命的实践过程中,如气功家的练功过程中,通过对导引、吐纳等功法的修炼,体悟到气在体内上下流动或沿经脉流注。
再通过联想与类比,推测人体内的气如同自然界的云气,也不断地升降出入聚散运动。
古人在观察和体悟人体之气的同时,又在观察和推测自然界的云气、风气以及大气的流动和变化。
观察经验的积累,则产生了一个飞跃,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且运行
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既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又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源。
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自然之气、浩然之气、精气等不同概念,但最终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发展为“元气一元论”。
所谓元气一元论,是指以元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元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的本原,在元气之上,没有“道”、“太极”等的存在。
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气”。
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想,皆可称为“元气一元论”,或“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
“元气说”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该书《王道》认为,气即是本始之气,说:“元者,始也。
”同书《重政》又指出,元气存在于“天地之前”,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说:“元者,为万物之本。
” 东汉时期,元气思想广为传播。
张衡主张“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地万物由元气产生,而元气由“玄”产生。
《全后汉文·玄图》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原。
”“玄”是万物的最初本原,包含天地最大的道德,故又称为“道”。
道经过长久的运动,产生元气,元气是一种未成形的“气体”,但蕴含万物,又称为“太素”。
可见张衡的元气,是一种原始物质,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还未发展到“元气本原论”。
《古微书·春秋纬》认为:“元者,气之始。
”但元气并不是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太易”。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周易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元气生于太易,无形而动,产生天地,也并非宇宙之最初本原。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