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1 微机保护的硬件原理及设计选择原则
《微机继电保护》课件

03 微机继电保护的算法与实 现
微机继电保护的算法分类
01
02
03
04
差分算法
通过比较线路两侧的电流或电 压差值来检测故障,具有简单
、可靠的特点。
傅里叶算法
利用傅里叶变换分析信号频率 特性,用于检测谐波电流或电
压。
波形比较算法
通过比较正常与异常时的电流 或电压波形来检测故障。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通过训 练学习识别故障特征。
微机继电保护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微机继电保护经历了从模拟式到数字式、从集中式到 分布式的发展历程。
详细描述
微机继电保护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采用的 是模拟式元件和电路,功能较为简单。随着计算机技 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数字式微机继电保护 逐渐取代了模拟式保护。同时,随着分布式系统和网 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微机继电保护系统也逐渐 成为主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微机继电保护将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化。
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微机继电 保护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化。这些 技术可以帮助系统自动识别和应对各 种复杂的电力故障情况。
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微机继电保护 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网络化控制 ,可以实现更快速、更准确的故障定 位和隔离。
集成化和模块化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微机继电保护系统正在朝着集成化和 模块化的方向发展。
《微机继电保护》PPT课件
目 录
• 微机继电保护概述 • 微机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 • 微机继电保护的算法与实现 • 微机继电保护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 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微机继电保护概述
微机继电保护

1.1.1 继电保护及微机继电保护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指继电保护技术和由继电保护装置组成的继电保护系统。继 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承担重要的保护任务,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迅速、有 选择地将故障设备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保证非故障部分正常运行;在系统出现不正常 工作状态时,可动作于发出信号、减负荷或跳闸。继电保护在技术上一般应满足选择 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的基本要求。 继电保护装置发展的初期, 主要是由电磁型、 感应型继电器构成的继电保护装置;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半导体二极管的问世,出现了整流型继电保护装置;70 年代,由 于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晶体管继电保护装置;80 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 电路的出现,又出现了集成电路型继电保护装置;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 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 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 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是指以微型计算机和 微型控制器作为核心部件,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继电保护,简称微机保护。 1.1.2 微机保护的发展现状 微机保护是基于微处理器的继电保护,它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 展和应用息息相关。电子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微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泛深入地 影响着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等各个领域,使各行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 电力系统的概念形象的说明了电力系统各方面受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影响的深度和广 度。 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方面的应用使得继电保护技术有了新发展, 即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出现了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研发和应用。 1.国外微机保护发展简况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国外提出用计算机构成继电保护装置的倡议。在 1965 年,英 国剑桥大学的 P. G. Mcalaran 及其同事就提出用计算机构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设想, 并发表了《Sampling Techniques applied to derivation Letter》的文章。1967 年澳大利亚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 I. F. Morrison 预测了输电线路的计算机控制的前景。1969 年美国 西屋公司的 G. D. Rockefeller 发表了 《Fault Protection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的文章。
微型机继电保护原理 第一章

微型机继电保护原理第一章 绪论一. 计算机继电保护的发展概况用计算机构成继电保护装置的设想始于60年代中期,70年代,计算机保护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作理论探索(特别是算法研究、数据适配、数字滤波)及在实验室作样机试验。
限于当时计算机硬件的制造水平以及昂贵的价格,早期的研究工作是以小型计算机为基础的。
人们企图用一台小型计算机实现多种保护功能或保护多个电气设备,这就使得计算机保护的可靠性难以保证,一旦该计算机出现了故障,所有的被保护设备都将失去保护。
到了7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批功能强足够强的微型计算机,价格也大幅度降低,这时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已具备一台微型计算机来完成一个电气设备保护功能的条件。
有时为了提高可靠性,还设置多重化的硬件,用几台微机互为备用地构成一个电气设备的保护装置。
到70年代后期,国外已有少数样机在电力系统中试运行,微机保护逐渐进入实用阶段。
国内计算机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始于70年代后半期),但进展很快,1984年上半年,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第一套距离保护样机投入试运行,年底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我国第一次计算机继电保护学术会议,推动了我国微机保护的开发运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应用、推广与实践,现在新投入使用的高中压等级继电保护设备几乎均为微机保护产品,继电保护领域的研究部门和制造部门和制造厂家已经完全转向进行微机保护的研究与制造。
将微机保护和网络通信技术结合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也已经在全国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保护、测量、控制、录波、监视、通信、调节、报表和防误操作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运行水平,也为变电站实现无人或少人值班创造了条件。
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微机保护将朝着更可靠、更简便、更灵活和网络化、智能化、动作过程透明化的方向展开,并可以方便地与电子式互感器、光学互感器实现连接。
要跳出传统“继电器”的概念,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数据处理能力、通信能力以及硬件集成度不断提高等各方面的优势,结合模糊理论、自适应原理、行波原理、小波变化等方法,设计出性能更优良、维护工作量更少的微机保护装置。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应用技术02微机保护基础-文档资料

合并单元
数字输出
电时 源钟
图 2.27 合并器的基本输入规模
22.2.2 GOOSE 报文的传送执行 当保护装置发现并判断故障出现在保护
区内时就应立即动作,与传统保护不同,将 跳闸GOOSE命令以数字帧的形式发送到通信网 络上,对应的智能一次设备接收到该GOOSE报 文命令后执2.行2.相2 应G的OO跳SE闸报操文作的。传送
第二章微机、数字化继电保护基础
2.1 微机继电保护的硬件构成原理 1)微型机系统 2)模拟数据采集系统 3)开关量输入和输出系统 4)人机对话微型机系统 5)电源系统:它是装置可靠工作的基础,
应满足精度,谐波系数、可靠性等指标要求。 常用3V, 5V,15V,24V多个电压等级。
硬件构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数字化继电保护现场信息输入由电子式互 感器和合并器完成,为适应老站改造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产品都保留了由传统电磁互感器引 入的模拟量通道模块。
图2.22 数字化继电保护现场信息采集输入系统 组成原理图
(1)电子式互感器 主要有高、低压耦合隔离,传感头,A/D 转换及数字量标准化输出等环节。
电子式是互感器、传感头的主要类型:
的构架。
工作站1
工作站2
远动站
站控层
间隔层 过程层
装置1
合并器单元
ECVT电子式互感器智接口以太网 IEC61850-8-1
装置n
光纤以太网 GOOSE +SMV
智能一次设备
图2.31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
图2.32 线路保护中的SV网和GOOSE网
监控1
监控2
远动1
远动2
...
微机继电保护原理

第一节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 任务与要求
输入量
n 被保护的设备正常运行时,输入量 不会越过整定值或边界,自动化开 关是打开的,没有输出量,保护装 置不动作;当被保护设备发生故障 或出现不正常工作状态时,输入量 就会越过整定值或边界,自动化开 关自动闭合,有输出量及保护装置 动作。
n 在继电保护技术中,将继电保护装 置的自动化开关特性,称为继电特 性,即当控制量(输入量)变化到某 一定值(整定值或边界)时被控量(输
和多CPU的结构方式。在中、低压变电所 中,多数简单的保护装置,采用单CPU结 构,而在大型发电厂和高压及超高压变 电所中,复杂的保护装置,广泛采用多 CPU的结构方式。
第三节 微机保护的硬件结构
n (一)单CPU的结构原理
第三节 微机保护的硬件结构
n (二)多CPU微机保护装置的结构原理
第三节 微机保护的硬件结构
n 保护管理机具有以下功能:保护管理机利用URPC软件,实现电气 接线画面。画面分为总画面和分画面,在分画面上,可以选出各 保护装置内的保护配置内容,调用并分析各保护装置的各种信息, 对各保护装置进行整定等。各保护装置向保护管理机屏提供的信 息至少包括:定值清单、保护事件记录、装置告警及异常、故障 跳闸报告(含故障类型、故障波形等)。保护管理机屏,至少应有 能接人各保护装置的串行口,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备用接口,以便 扩建各种保护接人,还应有串行输出接口。在保护管理机内,应 有操作许可密码,密码分为三级:一级为运行人员查看,二级为 检修人员投入和退出保护,三级为继保专业人员整定。保护装置 的参数、整定和投运情况,可作为分画面显示。在CRT画面上,应 有光字牌报警功能。
n (6)每一种保护必须使用两个各自独立的断路器脱扣执行机构。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硬件原理

在非周期分量的作用下容易饱和,线性度较差,动态 范围也较小。
一般采用电流变换器将电流信号变换为电压信号
第一章 微型机保护的硬件原理
1-2 模拟量输入系统(数据采集系统)
Z 为模拟低通滤波器及A/D 输入端等回路构成的综合 阻抗,在工频信号条件下,该综合阻抗的数值可达 80KΩ 以上
在逻辑输入为高电平时 AS 闭合,此时,电路处于采样 状态。Ch 迅速充电或放电到usr(t)在采样时刻的电压值。 AS 的闭合时间应满足使Ch 有足够的充电或放电时间 即采样时间,显然希望采样时间越短越好。这里,应 用阻抗变换器I 的目的是,它在输入端呈现高阻抗,对 输入回路的影响很小;而输出阻抗很低,使充放电回 路的时间常数很小,保证Ch 上的电压能迅速跟踪到 usr(t)在采样时刻的瞬时值。
跟随器的输入阻抗很高(达1010Ω),输出阻抗很低 (最大6Ω),因而A1对输入信号usr来说是高阻,而在 采样状态时,对电容Ch 为低阻充放电,故可快速采样。 又由于A2 的缓冲和隔离作用,使电路有较好的保持性 能。
第一章 微型机保护的硬件原理
二、采样保持电路和模拟低通滤波器
(二)对采样保持电路的要求
阻抗变换器I 和Ⅱ可由运算放大器构成。
TC 称为采样脉冲宽度,TS 称为采样间隔(或称采样 周期)。
等间隔的采样脉冲由微型机控制内部的定时器产生。
第一章 微型机保护的硬件原理
二、采样保持电路和模拟低通滤波器
(二)对采样保持电路的要求
1)Ch 上电压按一定的精度(如误差小于0.1%)跟踪上 Usr 所需要的最小采样宽度Tc(或称为截获时间),对 快速变化的信号采样时,要求Tc 尽量短,以便可用很 窄的采样脉冲,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反映某一时刻的Usr 值。
微机保护

)
M P X
)
电压形成
LPF
S/H 定时器 采样脉冲
)
数据采集系统
微型机系统
输入/输出系统
1-2 数据采集系统
一、电压形成回路
微机保护要从被保护电力线路的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 取得电流、电压信息,必须把这些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 二次电流、电压(5A或1A、100V)进一步变换降低为±3.3V 、 ±5V、±10V范围内的电压信号,供微机保护的模数转换芯片 使用。(并满足交流采样要求)
软件措施+硬件措施
(3)易于获得附加功能 可以通过配置的打印机、显示屏、网络 提供电力系统故障后的多种信息,有助于运 行部门对事故的分析和处理。
(4)灵活性大
只需通过改变软件来改变保护性能和功 能;硬件平台通用新好。 (5)保护性能得到很好改善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智能特点,数字信号 处理、人工智能算法等应用。
(三)模拟低通滤波器
电力系统故障初期,电流、电压中可能含有相当高的频率 分量(如2kHZ以上)。而目前大多数微机保护原理都是反映 50HZ工频分量的。因此,在采样保持前用一个模拟低通滤波器 把高频分量过滤掉,防止高频分量混叠到工频来。 最简单的二阶无源模拟低通滤波器是RC低通滤波器。
R R
其中 R 4.3k
(1)输入电压的电压形成回路
把一次电压互感器输出的二次额定 100V电压变换成最大 ±5V模拟电压信号,供模数转换芯片使用。 可以采用电压变换器实现。
(2)输入电流的电压形成回路
把一次电流互感器输出的二次额定5A/1A电流变换成最大 ±5V模拟电压信号,供模数转换芯片使用。 可以采用电流变换器或电抗变换器实现。
双极性模拟量的模数转换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 PPT精品课件

EPROM、 EEPROM、 F并L行AS接H口、:RAM
输 入
并行接口 连接开入开出系
统。
数据采集系统
微机主系统
10.1 微机继电保护的硬件构成
一、概述
2.单CPU微机保护硬件结构示意图★★
来
CPU
自
TA
电压形成 LF S/H
EPROM
TV
二 次 侧
.
M
EEPROM
.
P AD
FLASH
的 模
.
X
10.1 微机继电保护的硬件构成
二、数据采集系统
1.电压形成★ (2)输出电气量
一般都是电压信号。
根据模数转换器的不同,范围有0~5V,0~10V,2.5V~+2.5V,-5V~+5V,-10V~+10V等。
2.单CPU微机保护硬件结构示意图★★
CPU:
来
CPU 中央处理单元。
自
TA
电压形成 LF S/H
TV
EPROM 存储器:
二 次 侧 的 模 拟 量
.
M
.
P AD
.
X
电压形成 LF S/H
EEPROM FLASH RAM 定时器
EPROM、 EEPROM、 F定L时AS器H:、RAM
输 入
完成计时、采样
RAM
拟 量
电压形成 LF S/H
定时器 光
输 入
并行接口
电出
隔 离
口 电 路
人机对话 打印机 开关量输入
开关量输出
数据采集系统
微机主系统
开入/开出系统
10.1 微机继电保护的硬件构成
一、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微机保护的硬件原理及设计选择原则1-1概述微机保护出现20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有多个专业厂家生产微机保护装置,其硬件系统各有特点。
华北电力大学、杨奇逊院士:第一代(84-90年)MPD-1、单CPU结构、硬件示意图如下:可靠性差。
第二代:WXH-11(90年代以后)、多CPU结构系统机PRINTER整个系统有五个CPU(8031)。
四个CPU分别用来构成高频、距离、零序保护和综合重合闸,另一个CPU用来构成人机接口,A/D 转换采用VFC型。
每一个CPU系统都是一个独立的微机系统,任何一个损坏,系统仍然工作。
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和地址总线均不引出印刷电路板,可靠性较高。
交流输入及跳闸出口部分可靠性较高。
第三代:CSL101A(1994年鉴定,96年推广)多CPU结构,与第二代不同之处在于:(1)C PU采用不扩展的单片机,即构成微机系统所需的微处理器、RAM、EPROM等全部集中在一个芯片内部,总线不出芯片,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
(2)V FC采用第三代VFC芯片VFC110最高震荡频率为4M,相当于A/D精度的14位。
(3)设有高频、距离、零序和录波CPU插件,重合闸不包括在保护之中。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南瑞公司 LFP-900系列(沈国荣院士)LFP-900系列包括从35KV~66KV 中低压线路保护220KV~500KV 线路高压超高压线路保护,用于不同电压等级时,保护的配置情况有所不同。
以LFP-901为例,说明配置情况。
采用多CPU 结构,含有三个CPU ,两个用于构成保护,一个用于人机接口CPU 均为Intel 80196KC1CPU :纵联保护(工频变化量方向、零序功率方向、复合式距离元件)1Z 、零序后备保护2CPU :距离保护、综合重合闸3CPU :人机对话、起动、为出口提供?电压1CPU 、2CPU 采用VFC 型A/D 转换,3CPU 采用逐次逼近式A/D转换最近又推出RCS-9000系列保护(单片机加DSP 结构)此外,还有许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WXH-800系列微机保护、国家电力公司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生产的PSL601(602)数字式高压线路保护的等,都各有特点,不再一一论述。
各种微机保护硬件虽各不相同但一般均包括以下三大部分:(1).模拟量输入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作用:TA输出电流(计算机能辨识TV输出电压处理的数字量)构成:型:电压形成、ALF、S/H、MPX、A/D型:电压形成、VFC、光隔、计数器(2).CPU主系统作用:对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分析计算、完成各种继电保护功能。
构成:CPU、EPROM、RAM、PROME2目前的保护都有多个CPU(3).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开关量输入:断路器位置等作用:开关量输出:继电器输出(4)人机接口(5)通讯接口1-2 模拟量输入系统(数据采集系统)1-2-1 A/D型模拟量输入系统一﹑基本框图: 总线二﹑电压形成回路TV :二次额定电压为100V 。
正常运行时输出100V 左右,系统故障时,输出在0—100V 之间变化TA :输出正比于一次电流。
额定输出1A或5A 。
正常一般小于额定值。
系统故障时其二次电流可在1—20倍额定范围内变化。
ALF ﹑S/H ﹑MPX 及A/D等电子回路允许的输入信号的范围一般为-5V — +5V 或-10V — +10V (也有0—5V ,0—10V 者)因而需要变换。
电压:100V25V 或210V实现 : (1)电压变换器25或210V(2)电流变换器或210V电流(10—20)I n 25A 或210A实现: (1 )电流变换器25或210V(2)电抗变换器25或210V各变换器除具有电平变换作用外,还具有隔离的作用,使TA ﹑TV 二次回路与微电子电路之间没有电的联系。
三﹑采样保持电路(S/H )和模拟低通滤波器ALF (一)S/H 电路的作用和原理。
作用: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测量模拟输入量在该时刻的瞬时值,并在模数转换器转换期间保持其输出不变。
原理:U sc U阻抗变换器:实际是电压跟随器(运放型),有很大的输入阻抗和很小的输出阻抗。
AS :受控电子开关,逻辑输入高电平,AS 接通。
逻辑输入低电平,AS 断开。
c h:保持电容,AS 接通时,c h 快速充放电,使u u u sr ch sc == 称为采样或跟踪。
AS 断开时,c h 放电回路电阻很大,短时间内可认为不变。
u u usr cn sc≠=AS 在处于接通和断开交替的状态,则整个电路不断工作在采样﹑保持状态。
采样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书上P4页图1-3为理想化情况,实际情况下,采样脉冲必须有一定的宽度,使c h 有足够的时间跟踪u sr 的变化。
信号u sr逻辑输入(采样脉冲)T c u sc T s(二)对采样保持电路的要求1) 采样时间t c 应尽量小 2) 保持时间尽量长3) 模拟开关动作时间延时小,R on 小,R off 大。
(三)采样频率的选择和ALF 的应用单位时间内采样的点数,称为采样频率,它等于采样间隔(周期)T s 的倒数,既Tfss1=优:可以准确的还原波形采样频率的选择:T T fs s s↓↑)1(时间内完成所有计算困难。
(2)同样的输入,采样得数据量多,运算复杂,占内存多。
↑↓T f s s数据量减小,运算时间充裕。
f s太低,将无法由采样数据还原出原波形。
要求:fs必须大于被采样信号中存含最高频率成分fmax的两倍,既ffsmax2>否则会产生叠影现象。
见P7,图1-6 (a ).被采信号(b ).max f f s =,还原为直流信号 (c ).书上图c 对应s f <m ax fm ax f <s f <2m ax f ,还原为一个低频信号。
只有s f >2m ax f 时,才能换远处被采信号系统短路,u,I 中既包含工频量,还含有高频信号,即m ax f 较大,而这些高频信号为无用信号,为防叠频 增大s f ,使s f >2m ax f ,往往导致s f 太大ALF ,将高频信号滤掉,即减小m ax f ,使s f >2m ax f目前一般均采用方法(2),即ALF 法,当前A/D 快,DSP 快,也可增大s f 法,ALF 的具体电路一般可以为无源RC 或有源滤波,此处不在细论。
四、模拟多路开关许多继电保护装置,需要输入多个电气量可有三种方式: (1).同时采样,同时A/D 转换优点:控制简单,同时性好,对A/D 速度要求不高 价格高 功耗大 缺点:需多片A/D 体积大 接口复杂(2).同时采样,依次A/D 转换同时采样,由MPX 依次切换至A/D 分别转换 优点:只用一片A/D缺点:控制复杂,要求A/D 速度高(3)顺序采样总线缺点:不能同时采样,各通道出现相位差 在(2)(3)两种方式下,均需使用MPX MPX :受控多转1的电子开关 2转1 4转18转1 16转1 16转1多路开关芯片AD7506的逻辑框图如下: E n Ao A1 A2 A3 +15V-15V⎩⎨⎧=决定由—所有开关均断—30~10A A EN 要求:时间快、Ron 小、Roff 大 五﹑A/D 转换器作用:将S/H 离散化的模拟信号变换为离散化的数字信号,既对模拟信号大小编码。
两者之间的关系为:UU RA D =UR参考电压,一般U U A R <所以D 〈1,既为小数,可表示为2222211n n B B B D ---+⋅⋅⋅++=n 为数据编码位数,也就是A/D 转换位数,它是A/D 的一个重要指标。
n 有限,D 必须为舍去比LSB 更小的数,带来误差,成为量化误差,n 增加量化误差减小。
一般n=8﹑10﹑12﹑14﹑16等。
常用的A/D 转换器有逐次比较式和并联比较式两种,此处只讨论逐次比较式:(设n=8)(1) A /D 转换启动后,数码设定为10000000由D/A 输出一个对应的模拟电压U 0(2) 比较U A 与U 0 U A 〉U 0:保留最高位1,下一位设为1U A 〈U 0:最高位变零,下一位设为1D/A 输出一个与新编码对应的模拟量U 1 (3)比较U A 与U 1U A 〉U 1:保留次高位1,设第三位为1 U A 〈U 1:次高位取0,设第三位为1。
经n 次比较后,最终可以确定出与U 对应的数字编码。
AD574简介 (1) 基本指标:精度:12位 转换时间:25微秒 (2) 电源电压:AGND v15± AGNDv 5± 模拟地 数字地 (3) 模拟输入:+20V : 0—20V-10V—+10V+10V 0—+10V-5V—+5V(4)数据量输出:12位8位机,分两次读16位机,一次读。
(5)控制状态线控制:CE—控制时钟CS_____—片选输入,来自译码器R/C__—1,读转换结果0,启动转换CE=0 CE=1启动转换:CS_____=0 读结果:CS_____=0R/C__=0 R/C__=1 CS_____来自译码电路,反映了A/D在微机系统中的地址。
8__/128__/12=116位CPU时一次读取12位结果A0A0=08__/12=08位CPU 0,高8位读A0= 1,读低4位状态输出端:STS= 0,不忙1,忙六:数据采集系统与微机的接口(1)程序查询方式硬件接口图见P16图1—18硬件包括:电压形成,ALF﹑S/H﹑MPX﹑A/D﹑并行口﹑数据线﹑定时器。
软件包括:并行口初始化。
采样数据寄存器地址指针初始化。
定时器初始化。
开放中断。
定时器中断时,执行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服务程序包括以下内容:1)清中断请求,准备下一次中断。
2)命令AD574开始转换,读STS 状态STS=0,已换完,读结果,存入RAMSTS=1,未转换完,等待。
3)更新地址指针的指向。
每读一个结果,地址加2,判是否到达存储区末端,如果不到,顺序下存,如果到,则将地址指针指向初地址,循环存取,初地址末地址4)控制MPX,指向下一个通道,A/D转换……共16个通道(最多),最好一个通道转换完后,重新切回0通道5)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中的其他内容。
6)中断返回要求:整个中断服务程序必须在两个采样时间间隔内完成。
特点:每次启动A/D后,CPU就开始不断查询STS的状态,耗时较多,要求A/D快。
T sT i确保T i〈T s,对硬件要求较高。
(二)中断方式启动A/D后,CPU无须等待,转去处理其它事件,A/D转换结束后,发出中断,读取转换结果,更新地址指针,更新通道,启动下通道A/D转换,从A/D转换中断返回,再去处理其它程序。
A/D转换结束中断嵌套在定时器中断之中,要求其优先级高于定时器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