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欢迎阅读!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作者: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译文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
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
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
可惜我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
诗歌赏析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
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
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
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
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
这样的结尾,与王维《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之写,有有余不尽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
“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
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
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
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
“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
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
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15.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
阅读答案:
14.C
15.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
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评分标准】6分。
每条2分,意思答对即可。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名句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名句诗题中计下准确的时日,足以说明这一天对于苏轼来说是一次新生的标志。
所以,前四句以同样的句式排比对偶而下,一气呵成,似是以活泼欢快的节奏唱出生命澄澈的欢歌。
一次一次悲喜交迭的遭逢,仿佛是对灵魂的洗礼,终于呈现一尘不染的本来面目。
甚至儒学圣人乘桴浮海的那份道德守持也被超越,苏轼在大海上听到的是民族文化始祖轩辕黄帝的奏乐之声。
来自太古幽深之处的这种乐志,是浑沌未分、天人合一的音响,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本身的完满和谐,它使东坡老人又一次从道德境界迈向天地境界。
因此,回顾这海南一游,乃是生命中最壮丽的奇遇,虽九死而不恨。
这是政治上的自我平反,也是人格上的壁立千仞,而更是生命之歌融入天地自然之乐章,成为遍彻时空的交响。
小题1:①比喻(1分);②用“苦雨终风”变晴和“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
(2分)小题2:①“九死南荒吾不恨”。
②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
(各2分)小题1:试题分析:“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
“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
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

【原文】《和子由濯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
何曾斩蛟蛇,亦未切琅开。
胡为穿籥辈,见之要领寒。
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
念此力自藏,包之虎皮斑。
湛然如古井,终岁不复澜。
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
佩之非其人,匣中自长叹。
我老众所易,屡遭非意干。
惟有王玄通,阶庭秀芝兰。
知子后必大,故择刀所便。
屠狗非不用,一岁六七利。
欲试百炼刚,要须更泥蟠。
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椁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40.一、刖三苏轼与相差两岁的弟弟苏辙,一个是才思过人,一个是聪慧异常;一个热情开朗,一个是沉稳内敛。
博考群书,相伴切磋,同出蜀州,大放异彩。
嘉祐二年的千年一榜,上演了“兄弟传奇”,双双高中,文传天下,名动京师,天才卓绝,声震朝野。
才华冠绝天下,手足情深更是众口称誉,千古流传。
仕途宦海同起伏,生活磨砺共担当。
“乌台诗案”,哥哥身陷囹圄,弟弟奔走援救,自求降职以免罪兄长;哥哥贬谪黄州,家资困乏,弟弟居家粗陋,节衣缩食,无私援助。
哥哥贬谪岭南、出海澹州,弟弟紧随其后,天涯沦落,福祸共担。
苏轼一生,渴望与弟弟”功成身退,夜雨对床”;他思念弟弟,深情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性命不保,誓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今天,我们再读苏轼诗歌,依然为他们兄弟的旷世之情而动容不己。
二、鉴赏我们来看第一首律诗:《和子由港池怀旧》。
嘉祐六年(1061),苏轼与弟弟参加制科公务员考试,双双皆中。
苏轼成绩优秀,当即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状元待遇,优厚异常。
于是,苏轼挥别弟弟,独立前往凤翔赴任。
在行途经过港池,接到弟弟的飞鸽传诗《怀港池寄子瞻兄》。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达北归心情与旷达豪放襟怀诗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达北归心情与旷达豪放襟怀诗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达北归心情与旷达豪放襟怀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参横斗转欲三更②,苦雨终风也解晴③。
云散月明谁点缀④,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⑤,粗识轩辕奏乐声⑥。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解释】①题一作"过海'。
②参(shen)、斗:参星和斗星,皆属二十八宿。
参横斗转,指参宿横空,斗宿转移。
③苦雨:久雨。
终风:终日吹不停的狂风。
《诗经邶风终风》有"终风且暴'一句,毛传解为"终日风为终风。
'苏轼这里用毛传训义。
④点缀:这里是翳蔽、遮盖的意思。
⑤鲁叟:指孔子。
陶渊明《饮酒诗》中称孔子为"汲汲鲁中叟'。
桴(fu):木筏。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⑥轩辕:即黄帝。
《史记五帝纪》:"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轩辕奏乐声:见《庄子天运篇》:"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这里代指大海的的波涛声。
【评析】元符三年的六月二十日,是苏轼一生中一个难忘的日子。
在贬谪儋州、渡过了整整三年无法想象的艰苦生活之后,现在,他终于绝处逢生、得以渡海北归了,他生还中原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此时此刻,他心中的兴奋和激动是可以想象的。
面对着三年前的六月十一日曾经漂渡过的茫茫大海,他心潮起伏,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首著名的诗篇。
此诗的第一句:"参横斗转欲三更',是写诗人眼前所见的实景,来表现诗题中的一个"夜'字。
在四顾茫茫、寥廓无际的大海上,夜间渡海,别无所见,只有靠辨认天上的星象,来判断方位和时间。
所以"参横斗转'这个景象,在此诗的画面上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曹植的《善哉行》中,曾有"月没参横,北斗阑干'的句子,说明在中原,"参横斗转'是天将黎明时的景象。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诗翻译及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鲁叟:指孔子。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遗憾。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翻译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赏析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韵味深远。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苏轼长诗十大经典长诗

苏轼长诗十大经典长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有美堂暴雨》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东坡》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临江仙·送钱穆父》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三亚美景的诗苏轼

苏轼没有专门描写三亚美景的诗,但是他曾在被贬至海南岛的途中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这首诗的意境与三亚的美景有相通之处,可以看作苏轼对海南美景的描绘。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诗中,苏轼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他在渡海过程中所见到的美景,以及他对海南的深深依恋之情。
其中,“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句,更是成为了描写海南美景的千古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④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 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 句:“九死南荒吾不恨” (1分)。 • 人生态度: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
•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 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 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 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 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 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 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 感而放弃诗句。
• ②随遇而安。海南在别人眼中是荒蛮之地,但是 作者认为此地风景奇绝,冠绝天下,正所谓“此 心安处是吾乡"。
• 如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①直抒胸臆。重重打击磨难,作者却 说“不恨”,蛮荒之地,作者却说“奇绝”;
• ②倒因为果(翻因为果)。尾联第一句“九死离荒 吾不恨”为果,第二句“兹游奇绝冠平生”为因, 因果倒置,引人思索,意味盎然。
(1分)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2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 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 所不曾有过的。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人生态度?
•是如何表现的?
• 2.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是如何 表现的?
• 人生态度:
• ①乐观豁达。虽遭受重重人生打击,历尽万千坎 河艰险,但总是乐观面对;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④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①此诗为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遇赦自 海南岛渡琼州海峡返回大陆时所作。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风。
• E.颈联第二句表面是说他大概能领略黄帝《威 池》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他对实现自己的 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 2.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是如何 表现的?
1.下列对诗歌存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参宿横空,斗宿移动, 持续很久的风雨终于停了。“苦雨终风也解睛”与 作者《定风波》词句“也无风雨也无睛”一样都表 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泊。
• 题中AE项考核內容,BCD项考核手法,
• A项,“宠辱不惊的淡薄"有误,此诗应该是 “喜悦”;
B.颔联运用象征手法表明自己的心性 如同皓月般皎洁,如同青天碧海般明 澈;而政敌的诬陷攻击则如同蔽月的 浮云、连绵的风雨,早晚终会消散。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 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 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 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 洗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②古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风。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 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 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 时候。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 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 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 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前两联运用了比喻和双关的艺术手法, 不仅写景真切,境界空明壮阔,而且情意 丰厚,暗示自己积年所受的政治迫害结束 了。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①此诗为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遇赦自海 南岛渡琼州海峡返回大陆时所作。
D.“鲁叟乘桴"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 浮于海”的典故。表明自己经历了一番 政治迫害后终于洞察了圣人之心,不再 对政治抱任何幻想的超然。
③鲁叟乘桴:《论语》载,孔子曾说过“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④轩辕奏乐:《庄子》载,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 《威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1.下列对诗歌存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参宿横空,斗宿移动, 持续很久的风雨终于停了。“苦雨终风也解睛”与 作者《定风波》词句“也无风雨也无睛”一样都表 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泊。
• 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 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请你 具体说说,在这首诗的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 用“比”的手法的?(5分)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 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 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
• 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 • “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 • “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 • “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
• E.颈联第二句表面是说他大概能领略黄 帝《威池》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 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 失信心。
粗识轩辕奏乐④声。
④轩辕奏乐:《庄子》载,皇帝在洞庭 湖边演奏《威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 一番玄理。
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 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情感和抒情 方式的题目,首先分析情感,由“九死南荒吾 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中的“吾不恨”可以 看出虽遭受重重人生打击,历尽万千坎坷艰险, 但总是乐观面对的“乐观豁达”的精神,由 “兹游奇绝”可以看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不恨”“奇绝”直抒 胸臆,“九死离荒吾不恨”为果,第二句“兹 游奇绝冠平生”为因,因果倒置,引人思索, 意味盎然。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
③鲁叟乘桴:《论语》载,孔子曾说过“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①此诗为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 琼州海峡返回大陆时所作。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 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 D项,“鲁叟乘桴"典故释义有误,此句意 思是“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 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不是 “不再对政治抱任何幻想的超然”,应为 “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 心”。
B.颔联运用象征手法表明自己的心性如同皓月般皎 洁,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而政敌的诬陷攻击则如 同蔽月的浮云、连绵的风雨,早晚终会消散。
C.前两联运用了比喻和双关的艺术手法,不仅写景 真切,境界空明壮阔,而且情意丰厚,暗示自己积 年所受的政治迫害结束了。
• D.“鲁叟乘桴"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的典故。表明自己经历了一番政治迫害后终于 洞察了圣人之心,不再对政治抱任何幻想的超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