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合集下载

孔子“仁”的内涵与价值

孔子“仁”的内涵与价值

孔子“仁”的内涵与价值作者:苍虹旭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阐释,一是仁的内涵由“诸德之一”,经孔子阐释后,赋予新意义“全德之仁”;二是孔子的仁学思想展现了其内在的人格追求,肯定了个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三是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人文主义的关怀。

随着孔子对仁说的发展,它早已超出血缘伦理,而是以孝悌为实践基础的普遍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孔子;全德之仁;人格追求;人文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被誉为孔圣人,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的思想决定了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并在漫长的历史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

自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代皇帝都给予孔子极高的政治荣誉。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从《论语》一书考察,他寻求理想的人格,关怀人际关系,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集中在有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思考。

较之早期仁的含义,孔子将“仁”由“诸德之一”发展成为“全德之仁”。

赋予“仁”以新的意义,让“仁”成为其思想核心,为儒家哲学的思想核心,成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

一、赋予“仁”新意义——全德之仁仁这一范畴,并不是孔子最新提出的,在《尚书·仲虺之诰》、《商书·太极甲》、《诗经》等经文中,已有提及,但以上经文中提及仁,所指的是诸德之一,是与其他美德并行的一种德行。

但在孔子的思想中,他将仁的思想做以全面阐释,赋予仁以诸德之全的意义,并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关于仁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尚书·周书·金滕》)中的仁,是一种仁德,我具备像你父亲一样的仁德,既有多种多样的才能和技艺,又能够尊奉鬼神;“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尚书·仲虺之诰》)中的仁,是与宽相应的品德,能宽厚能仁爱,昭示诚信于亿万百姓;“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商书·太极甲》)中的仁,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德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书·泰誓中》)中的仁,也是指一种良好的美德;“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诗经·郑风·叔于田》)中的仁,与好、武并列,也是一种美德;“卢令令,其人美且仁”(《齐风·卢令》)中仁是与美并列的一种德行。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摘要:“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的最高道德准则和人格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遭受到了冲击。

在传统文化遭受冲击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也失去了传统文化赋予它的部分真义。

我们重新理解、重视孔子的仁爱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完善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教育一、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仁”的思想是儒学思想的主导。

孔子对“仁”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故孔子的学说后来又被称作“仁学”。

“仁”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爱的符号,“仁”在孔子儒学当中最根本的意思也就是爱。

孔子的“仁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引申出来的。

任何人一生下来,首先遇到的就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关系,婴儿处在亲人的爱抚之中,并逐渐萌生对亲人的深深依恋和敬爱之情。

因此,家庭中亲情之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只有爱自己亲人的人,才会去爱他人。

孔子的“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仁者人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原来的释义就是“人”,是指要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真正的人。

其实,“从字源上看,仁字从人从二,指人与人之间相依相耦,独则无耦,耦则相亲。

可以说,仁是由人本身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它要求人们相亲相爱,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觉醒,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具有浓厚的人道精神”[ 1 ] 。

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其内心深处有仁的存在。

仁是发自内心,经过思考的,区别于动物之间的本能的爱。

既为人就应该具有仁,能施仁于人,否则就枉为人。

第二,“仁者爱人”。

即一个人应具有一颗仁爱的心。

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爱人当视人如己,以爱心调节人际关系。

抚孤独,恤矜寡,拯疾病,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类共同幸福。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仁”和“礼”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他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对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仁道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心,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同情他人、关爱他人。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具备仁心才能发挥出人性最真善美的一面。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鼓励人们行善积德,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深浅决定了他的人格和品德的高低。

其次,孔子强调“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应当遵循的准则。

孔子提倡“以礼治国”,认为礼仪规范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

他主张恪守礼法,维护社会稳定,力求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还认为,通过恪守礼法,可以塑造人们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儒家学派中,“仁”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被奉为至高的道德价值。

仁义道德成为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成为了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普遍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仪式,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孔子的“仁”和“礼”思想也对中国政治治理产生了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恪守“礼法”,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总而言之,孔子的“仁”和“礼”思想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强调仁心和道德修养,孔子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标准。

通过强调恪守礼法,孔子提倡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及其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当代社会具有普遍的价值和启示作用。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年级 :二年级学号 :姓名 :刘军晓纲要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

孔子把“仁”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论述,才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系统。

孔子以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词 :孔子仁儒家哲学一、仁的思想内涵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 次。

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说:1."《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

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3."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 “克己复礼为仁”;5." “若有王者,必世尔后仁”;6."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 “仁者先难尔后获,堪称仁矣”;8." “坚毅、木讷近仁”;9."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宽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必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密切联系在一同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 " 是仁的出发点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期间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认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敬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敬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此后儒家思想的发展确立了深沉的人文基础。

所以,仁,其根本义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宽泛的爱。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 ) “五者”指恭、宽、信、敏、惠。

他解说说:“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令人。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种话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这只是表面,所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看法。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就是——仁。

孔子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我认为这没有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首先要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然后再把爱推广到众生,即是“仁”。

孔子心中的“仁”的内涵,后人把它归纳为了四点。

1.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做到“恭、宽、信、敏、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的反面是“讷”,“讷”是言语迟钝,话都说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像木头疙瘩。

他喜欢的是木讷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孔子这种想法并不对,木讷之人即为反应慢不善交际(说话)的人,那种人不只是现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孔子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仁者必然是会说话艺术的。

3.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

4.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只要向往它,在行为中追求它,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具体说即是从眼前做起、从最亲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是很认同这点的,首先他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否认任何一个人都要成为仁者的可能,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总的说来我是认同孔子及其仁学思想的,毕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规范,在现在他的很多思想尤其是仁学思想对中国以致世界都很有借鉴意义。

1.孔子倡导和平,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有利于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中国的崛起不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威胁。

2.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创造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孔子的快乐学习的理念和有教无类的理念都是值得学习的。

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把 爱扩 展到社 会 上 的每一 个 人 , 正如 孔 子 的一个 典故 : 会 自动 围绕着 你转 。 这是 强调 道德 对政 治生 活 的作 用 ,

诲 鼻 ・ 2 0 1 3 ・ 6
CANGS ANG
主 张用道 德教化 为治 国 的原 则 。子 日 : “ 政者 , 正也 。子
从 一定 意义 上说 , 儒学 就是 仁 学 。 孔 子仁 学思 想 由于受 了 。
历史条件的制约 ,有 自身的局限 I 生,但其 内容十分广
泛, 对 当今社会 有 着 十分重 要 的现实 意义 。
2 . “ 仁” 学思 想的主要 内容 。
( 2 ) “ 修 己以敬 ” “ 克 己复礼 ” 。 怎么样才能够践行 “ 爱人” ? 儒家对此明确强调 , 要 爱 人 当要 “ 修 己” “ 克 己” 。 “ 修 己” 力在 “ 怀德 ” , 怀德是 一 种 为 人 的君 子 风 范 , 孔 子说 : “ 君子怀德 , 小 人 怀土 ; 君
主张“ 宽以待人 ” , 提出“ 恭宽信敏惠” 等等 的主张, 所有 伦理 来维 系社会 秩序 的理想 。 他认 为 : “ 道之 以政 , 齐之 以刑 , 民免而无 耻 ; 道 之 以德 , 齐 之 以礼 , 有耻 且格 。 ” 诚 这些 , 无不体现孔子对人 民的仁爱之情。
关键 词 孔子 仁 学 思想
“ 厩焚 , 子退 朝 , 日: ‘ 伤 人乎 ? ’ 不 问马 。 ” 并且来自, 孔子 的 l ;
t 誊 鬻 一 孔子
1 . 孔 子“ 仁” 学的 内涵 。
“ 爱人 ” 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 , 要做 到“ 恭、 宽、
信、 敏、 惠” 。在家庭里要对父母兄长恭敬孝顺 ; 在外要 对君主恭敬忠诚 ; 在朋友间, 要诚实守信 , 宽容大度 ; 一

简述孔子的仁学

简述孔子的仁学

简述孔子的仁学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孔子的仁学思想,包括其背景、核心理念以及影响。

一、背景
孔子 (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诸侯割据,社会秩序混乱,人民苦不堪言。

在这个背景下,孔子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挽救社会危机、重建秩序的理论和实践。

二、核心理念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也是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使人们能够相互关爱、和谐相处。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爱之心,是衡量他是否有道德、是否有人格的标准。

孔子的仁学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仁者爱人:仁者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以他人之乐为乐,以他人之苦为苦。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应该以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3. 孝悌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仁学的基础,人们应该以此为基础,推己及人,关爱他人。

4. 中庸之道:人们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过分追求精神享受,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5. 德治为本:政治家应该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大同。

三、影响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世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政治。

他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之心”,并且认为仁是成就人格的基础。

此外,仁还表现为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怀社会、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仁学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尊重他人,倡导和谐共处,推崇人道主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位政治领袖引用孔子仁学思想:自中国战国时代以来,孔子的哲学影响着许多政治领袖,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常常引用孔子的主张,并且树立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2. 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领域。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享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4. 孔子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包括儒家经典、书法、诗歌、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遵循孔子所提出的原则与价值,这也使得孔子思想在文化艺术中成为主流。

5.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亚洲和世界文化。

孔子思想的影响可见于一些亚洲文化,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借鉴了孔子仁学思想,并将其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现实意义如今,孔子仁学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人们追求一种更为平等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学生:苟奉山指导老师:谭贵全内容提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对中国的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统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

为此,本文试图对孔子仁学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多角度剖析,以期探究其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恒常价值,揭示其由于受时代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的固有局限。

从“亲情之爱”到“泛爱众”,从“纳仁入礼”到“为仁由己”,从“杀身成仁”到“天下归仁”,孔子的仁学思想实现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而又主张“爱有等差”、“克己复礼”和“以义制利”,孔子的仁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发现和尊重“人”的人文关怀价值。

另外,它又因夸大道德的作用具有了“泛道德化”倾向。

关键词:孔子仁学价值局限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孔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长达二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长河,它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对中国的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统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学者评价:“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①而“仁”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不仅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而且也是使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主要依据。

对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历来有不同的评价。

笔者认为,与对待整个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应否定一切。

为此,本文试图对其丰富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多角度剖析,以期探究其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恒常价值,揭示其由于受时代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的固有局限。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丰富内涵有人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

换言之,《论语》较全面地记载了孔子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景所论述的仁学思想。

的确,仅“仁”字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见,它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

,然而,孔子仁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笔者以为:(一)仁者爱人就仁学思想的最基本内涵而言,可概括在孔子与樊迟的问答中:①柳诒微,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页。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所谓“爱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合。

为此,孔子在构建仁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以“爱人”为其核心,主张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并推己及人,施之于人类乃至万物,从而保持了一种既有着严格等级秩序而又充分体现“仁爱”精神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其表现可概括为:其一,爱亲。

即血缘亲情之爱。

根据已有的“为仁之谓仁”(《国语·晋语一》)的说法,孔子的弟子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的“为”字应解释为动词,即孝悌是“行仁”的根本。

其二,爱人。

孔子之“仁”,以爱人的同情心为基础,把血缘亲情之爱向外扩展到朋友、他人,以至于“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惠及整个人类。

为此孔子曾大力提倡和宣扬“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其三,爱物。

即爱自然,体现为人类应该树立一种爱物、爱自然的爱心和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利用。

且看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由川流东逝感悟天地之化,融生命情感于山水之间,这是“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而关于“仁”的这三层内涵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事实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之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即“仁”着重讲的是二人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这不难看出,“爱人”——“仁”的最基本内涵——体现着把人当人看待,肯定人的价值,并且认为人是能爱与被爱的。

在那个动荡的变革年代,孔子笔下的“人”,不仅仅指具体的某一个人,而且是一种泛称,也就是说,“人”成了一个类概念了!我们不免追问:这一个类概念何以可能?孔子创造性地将其所倡导的“仁爱之心”建立在了他对人性的理解上。

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正因为人性是相近的,才能为人人生而平等提供了人性基础。

基于此,孔子时时关心人,处处爱护人。

例如,“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此番重人之举,正是其最好的诠释!爱人是仁学实践的基本内容。

如何爱人?或者说,如何检验自己是否做到了爱人?孔子提出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论语·雍也》),即“忠”,是“爱人”的积极方面的意义。

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恕”,是“爱人”的消极方面的意义。

概括起来,就是“忠恕之道”,一种推己之心以爱人的精神。

(二)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

②西周末年,随着经济政治关系的深刻变化,不断出现僭越之事,可概括为:“礼坏乐崩”。

但一个国家和社会不能没有礼乐典章制度,为此,孔子担当起重新解释和改革周礼的时代任务。

“克己复礼,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既是为人之道,又是成仁之方。

也就是说,个体以一种内在的自觉,不用依赖别人,主动地按礼行事,就能由个体修养而实现其价值目标。

“克己”即是注重约束自己,突出个人自我道德修养和实践,此其一。

其二,“复礼”是以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语行动,是修养的主要内容。

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非‘礼’。

后者是因循,前者是创造。

”③但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中,“仁”②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0页。

③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与“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具体为,“仁”是内在根据,是心里基础;“礼”是外在表现,是行为尺度。

其中又特别强调:仁爱之人,必须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按礼的规定去实行“爱人”的原则,实现客体之“礼”的主体化,真正做到“为仁由己”。

这里所说的仁,具有了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定的特点,同时,也使得“仁”不仅仅赢得到了比“仪”(按程序进行的礼节)更高的价值,而且也使“礼”实际从属于“仁”。

(三)理想境界孔子用心理原则的“仁”来解说“礼”,实际将“复礼”的历史重任交给了重要的一个群体,即“君子”。

然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最高的理想境界不是“仁”,而是“圣”。

“圣”的根本要求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而在孔子眼中,唯有道德纯厚、大公无私的尧舜才能称得上“圣人”。

但“仁”也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甚至宝贵的生命去实现的人生目标,犹如人生航程中的灯塔。

孔子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形象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践“仁”的榜样——君子④。

这种具有现实性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来,需要保持一种“坦荡荡”的博达胸怀与“群而不争,矜而不党”的独立人格,也要做到“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除此之外,关键是在陷入求生和行仁的两难境地之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众所周知,每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都有它关于社会理想的设计和描绘,孔子的仁学也不例外。

孔子试图通过道德精英——君子的培养,从而实现其“天下归仁”的理想社会。

这样一个在道义的指引下,人人皆得安适和乐的社会,其显著特征有二:其一,人人安生。

即“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世》)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孙长》)的平均、安定的大同社会。

其二,人人和乐。

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的天人和美的和谐社会。

从君子的仁德到社会的仁政,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仁”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也为仁学体系构筑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

(四)道德品质的总汇在历史的每一次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结构不断解构的时期,都不同程度的面临着伦理道德沦丧的现实。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出现了违背道德原则的“贱妨贵,少陵长,远间近,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的行为,孔子将“礼崩乐坏”归因于每一个道德自觉意识的失落。

为了让人们重识道德和重拾道德,孔子将“仁”概括为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因而此时之“仁”是包含众德的最高观念,也就有了“仁”即“全德”的说法。

具体而言,孔子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之六个德目概括为两个根本的德目:“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孔子创造性地重建以仁为价值原点的道德体系,其要旨是使暴力消融在道德之中,是把社会秩序的重建置于个人道德自律和自觉地基础上。

④君子、小人本为阶级的对称。

君子本武士,即氏族贵族,亦即士阶层。

到孔子这里,则成为道德人格范畴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4.5》),即不成其为君子也。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恒常价值孔子仁学,从诞生至今,从现在到未来,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

这源自于其丰富的内涵中所固有的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恒常价值。

有人说,情感是倾向过去的,理智则是倾向于未来的。

为此,我们怀着对孔子仁学的情感和理智,探究其恒常价值所在。

(一)仁者爱人:彰显人道精神,具有原初的人本倾向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

如前所述,孔子以敏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抓住了“仁者爱人”的要义,加以明确、充实和提高,并由此推之为“泛爱众”。

其一,仁者爱人,彰显了强调人与人相互关爱的人道精神。

仁,由“亲亲”而“仁民”再到“泛爱众”。

可以说是这种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开启了人的最真诚的同情心,实现了在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的道德凝聚。

除了爱亲、爱人的基本规定之外,孔子深切同情和关怀弱势群体,极力倡导社会救助。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和“朋友死,无人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这种对残疾人和孤独无助者的关心和帮助,实质是将“爱”看成人与社会的普遍欲求并施爱于一切人,不至于陷入“如果没有人与人互相扶助联合,人们很难维持他们的生活,也很难涵养他们的心灵”⑤的悲惨境地。

换言之,它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人道精神,也进一步揭示了“仁者爱人”的真谛:将心比心,以爱待人。

其二,仁者爱人,突出了关怀人的生存与类价值的人本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