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缺陷形成的心理分析
《三国演义》曹操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word资料4页

《三国演义》曹操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要数《三国演义》诸多人物中最典型的角色非曹操莫属,其在整个作品中将自身角色的性格深层次因素展现在大众面前,如善与恶,心胸宽广与狭隘等。
在《三国演义》中,结合了作者罗贯中对于生活的深刻见解,并且以史实为基础,对其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刻画,使其有血有肉,从对角色的刻画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于人生真谛的洞察。
曹操作为整个作品中性格饱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其性格以及深层心理因素研究对于整个作品的理解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罗贯中对于曹操的总体特征的叙述为“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
当然在当前学术界谈论到曹操的性格,主要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结合了曹操的性格以及作为政治角色的观点来看,都和《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一致,也就是阴险诡诈的性格特点;另一种观点就是将关于曹操的文学创作与其相关的政治活动分别对待,也就是其在为人上是狡诈的,但是在文学创作上是非常真诚的。
但是根据笔者对于整个作品的理解,曹操的性格在整个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时期具备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在青壮年时期,曹操本身的性格是慷慨洒脱的,但是到了老年?r期,其性格就变得多虑谲诈。
曹操性格多变,以及独具特色的性格特点和其深层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的。
在青壮年时期,曹操的事业也是在逐渐走向巅峰的,并且在这一时期其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都能够体现在性格上的相应的特征。
当时处于董卓之乱时期,并且当时的战争也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曹操在《蒿里》中就通过质朴的语言来将社会现实展现出来,因此能够体现出其在内心深处还是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牵挂,能够透露出对于社会的慷慨悲凉的情感,这样的时代下,正是英雄的用武时期,曹操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
当然通过《三国演义》作品,历史对于曹操的形象也主要积淀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这和文学作品中的一定主观性是有联系的,为了表现一定的舞台艺术效果而在部分性格的刻画上刻意为之。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其形象相当复杂多面。
一方面,曹操被描绘为一个聪明能干、谋略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才智过人,善于用兵,拥有很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在军事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攻打黎阳、宛城和徐州,平定了一片混乱的战乱。
他还领导了多次成功的北伐战争,统一北方。
在政治方面,曹操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稳定统一及巩固政权。
他宽纵得体,反对贪污腐败,并提倡节俭从事。
此外,曹操还鼓励文化发展,打造了一支文人团队,并亲自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然而,曹操形象中也有诸多负面的一面。
首先,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不满足于统一北方,试图进一步统一全国,称霸天下。
他以权力和个人利益为导向,不择手段地追求扩张,滥用暴力,杀人无数。
他尤其对待政治敌对人士残酷无情,常常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曹操性格傲慢自大,有时缺乏谦逊和谦虚之心。
他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对待部下和手下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欺骗和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此外,曹操也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常常背叛诺言,并使用诡计和奸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曹操的形象存在这样的负面因素,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众多人敬佩的人物。
首先,曹操在他的时代被尊为忠诚和正直,并被认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他担任冀州牧和中央团体的领袖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政权并统一了领土。
他对待人民温和公平,不搜刮民财,尽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此外,曹操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对文化振兴的重视,使得魏国成为文化兴盛的时代。
他亲自写诗、作文,鼓励文人创作,激励了许多人追求学问和艺术。
总结起来,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
他的出众才智和军事统帅能力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的野心和残暴也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
尽管如此,曹操对文化发展的奉献和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统一国家的努力,也使得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曹操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奸”和“雄”的统一。
文仅就《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性格中的“奸”和“雄”作分析。
关键字:曹操;奸;雄;性格一、曹操性格之“奸”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罗贯中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他奸的一面:奸诈狡猾,虚假伪善。
1、奸诈狡猾曹操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
在小说第四回“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董卓弄权,天下共愤。
曹操欲为天下人除害,先是屈身事卓寻间图之,后向司徒王允借宝刀一口,欲去刺杀董卓。
本来,要杀董卓,一般刀剑即可,曹操却偏要借宝刀,说明他早已为行刺不成准备了退路,其心思之细密,又非常人可及。
当机会来到,他拔出宝刀就要下手时,不料董卓看见拔刀动作,回身而问,吕布又已回到阁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立即跪下,献上宝刀,把事情轻轻遮掩过去。
随即又以试马为名,逃出洛阳,其.奸诈狡猾的本领,确实令人惊叹。
2.虚假伪善曹操把虚情假意用到了极至,对同窗好友亦是如此。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许攸来降”。
官渡大战时,曹操与袁绍二军相持,旧友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然后许攸就问曹操现在有多少存粮啊,曹操回答用一年绰绰有余。
许攸笑说,只怕未必。
曹操又说起码也够半年。
许攸洗刷道:大家都说你曹操奸诈,果然不假。
曹操挨着许攸的耳朵说军中还有一个月用的粮食。
许攸高声大气地说,你的粮食已经没有了。
曹操大惊,你怎么知道?由此可见曹操虚假伪善。
许攸以诚相投,虽曹操表面上热情相迎,但接着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
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好像是曹操的爱才惜才。
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

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性格复杂多变,具有多重性,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
一、聪明机智与多疑猜忌曹操的聪明机智是他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善于谋略,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采用了一系列策略,最终击败了袁绍。
然而,他的多疑猜忌也是他的一个致命弱点。
他怀疑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儿子和部下,这使得他在一些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怀疑黄盖投降是诈降,结果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二、慷慨大方与残忍无情曹操的慷慨大方是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他对朋友和部下非常慷慨,经常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然而,他的残忍无情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对待敌人非常残忍,经常采用极端手段,如屠杀和折磨。
例如,在徐州之战中,他因为父亲的死而疯狂报复,屠杀了大量的无辜百姓。
三、爱好文化与压制异己曹操是一个爱好文化的人,他喜欢诗歌和音乐,并且自己也创作了不少诗歌。
他的文化修养使得他能够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投奔。
然而,他的压制异己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对于一些不同意见的人常常采取打压的手段,这使得一些人才流失。
例如,他因为不喜欢孔融的言论而将其杀害,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四、善于用人与嫉贤妒能曹操非常善于用人,他能够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来安排职位,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例如,他任命张辽为合肥的守将,最终取得了合肥之战的胜利。
然而,他的嫉贤妒能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对于一些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常常会感到威胁,并采取打压的手段。
例如,他对于刘备一直不放心,曾试图将其软禁并控制起来。
五、爱国情怀与野心勃勃曹操是一个爱国情怀非常强烈的人,他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并多次表达了自己的忠诚。
然而,他的野心勃勃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渴望成为天下的主宰,并掌握更多的权力。
例如,在赤壁之战后,他并没有放弃对于南方的控制,而是继续发动战争,试图统一南方。
浅析曹操政治心理的变化

浅析曹操政治心理的变化【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政治家,其政治心理经历了多次变化。
在形成阶段,曹操通过斗争与权谋逐渐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心理基础。
随着权力扩张,他逐渐形成了警惕心态,对周围环境充满戒备。
这种心态的形成源于曹操身处权力斗争的环境。
随着时机和战略的调整,曹操的政治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强硬手段转变为更为灵活的策略。
对待敌手和部下,曹操也展现出不同的处理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政治局面。
曹操的政治心理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个人性格、权力斗争和利益考量等。
最终,曹操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复杂多变的形象,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对象。
【关键词】曹操、政治心理、变化、形成、权力扩张、警惕心态、原因、战略调整、政治手段、对手、部下、处理方式、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曹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政治家”,他不仅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还在政治上展现出了深厚的智慧。
曹操的政治心理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权力扩张到对敌人和部下的处理方式,都反映了他复杂而多面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政治心理的形成、权力扩张与警惕心态、心理变化的原因、战略调整与政治手段的变化以及对手与部下的处理方式这五个方面来浅析曹操的政治心理变化。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曹操作为政治家的行为和决策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变化,揭示出曹操政治心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2. 正文2.1 政治心理的形成曹操出身于沛国曹氏家族,家族势力庞大,曹操从小就受到家族的影响和教育。
家族对他的期望和压力,使他对权力和地位有着极强的渴望,政治心理中的“雄心壮志”也在此时形成。
个人经历也是影响曹操政治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从少年时期的游学到与各大豪强的斗争,曹操经历了很多磨难和挑战,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决心,也使他对政治游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政治环境也对曹操的政治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生活的北方地区政治乱象频发,战乱不断,这种政治动荡的环境使曹操更加珍视权力和地位,也塑造了他权谋狡诈、冷静果断的政治性格。
曹操的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里曹操的性格分析?
一、猜忌。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二、奸诈。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
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
先说曹操的奸诈。
三、温情。
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四、狠毒。
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
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五、宽容。
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
六、报复心强。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七、性格矛盾,海纳百川。
曹操的自信与自卑

曹操的自信与自卑一、曹操是多重人格者在三国人物中,曹操(公元155年~220年)无疑是对时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最受争议的人物。
据相关史料记载,曹操的为人处事也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这其实是他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的突出表现,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重人格呢?二、什么是多重人格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个人特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总和。
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
而当这些成分彼此失调的时候,人就会造成双重或多重人格。
其突出特征为:(1)一个人可以具有两种或多种的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时间里出现;(2)在某个特定情境或时间段内,个人会有一种突出的人格模式,称为主体人格;(3)此时个人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其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会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4)个人在某种情绪或精神刺激的作用下,会改变为另一种人格模式,其一切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
一般说来,人格多样化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人格的极端化则是人格缺陷的表现。
三、曹操的自信与自卑表现回顾有关曹操的史料,他的为人时而宽容大度,时而严苛暴戾,时而乐观豁达,时而阴暗刻薄,时而率真坦诚,时而猜忌多疑。
如此极端化的行为表现,决定了曹操的双重人格,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
例如,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的张绣向他投降。
不料,张绣后来突然反叛,并在乱军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
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的宽恕。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不能歪曲历史夸大其词有所失真。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的人格思想。
曹操是官宦出身,自小受“正统教育” 的影响,有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
同时曹操又生逢乱世,结交广泛,使得他的人格思想具有复杂性。
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是突出表现。
(一)、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曹**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
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二)曹操胸襟宽广,却又心胸狭窄。
1、《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能写出如此大气诗句的人自然不应该是小心眼,可曹操偏偏还是小心眼。
荀彧,是大家公认的三国时期正直的化身,他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杨修,是因为他总提示曹植而不顾曹操的面子而被杀;许**,为曹操**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物,因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叫“阿瞒,如果没有我你会如何如何”折了曹操的面子而被杀;孔融,一个大才子,因为曹操嫉妒其才华而被杀;更荒唐的是,曹操居然因为华陀不肯留在许都做他的专职医生而被杀,由此截断了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晚成熟了一千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模式,其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 一般说来,人格多样化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是人格极端化 则是人格缺陷的表现.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碍 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 向,或者说是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 冷漠、依赖、多疑、自负、偏执、冲动、暴躁等,这些都是不健 康的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也妨碍其正 常的人际关系,进而对其所涉及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2]
第 28 卷 第 10 期(下) 2012 年 10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8 No. 10 Oct. 2012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缺陷形成的心理分析
一世奸雄曹操固然有其雄才大略,但由于自身的多疑 性格,使他失去了很多优秀人才,民心相离,最后只能占天 时而无法得人和,以致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国家统一,而且 因为多疑个性错失治愈风疾良机、英雄殒命. 2 双重性格形成的心理机制
性格特征不是生来就有的,曹操表现出来的各种怪异 行为特征也不是随意出现的,正如每个人的性格形成一样, 也是在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 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内化过程逐渐形成的,是遗传和社
人格是个人特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的总和,它包括气 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当这些成分彼此失调的时 候,人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的突出特征 有:一个人具有两种或多种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 出现;在某个特定的情境或时间段内,个人会有一种突出的 人格模式,称为主体人格,此时个人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 行都按其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会出现另一身份的痕迹; 个人在某种情绪或精神刺激的作用下,会改变为另一种人
曹操的性格发展不健全,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其主要表 现为双重人格和多疑.曹操的性格很复杂,它由正、负两个极 端系列中那些看似水火难容的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如忠君 与欺君、诚实与诡谲、仁慈与残暴、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 才、多智与愚蠢、勇敢与胆怯、大公与利己、功德与罪过等, 这正是曹操双重人格的鲜活体现.[3,4]此外,曹操的上述负向 性格特征几乎都与他多疑的性格特征相关,并且其多疑的 性格特征严重超出了常人的限度,多疑是他负向人格的主 特征.可以说,曹操之“雄”源于曹操的正向人格,曹操之“奸” 盖源于曹操之多疑,曹操生平所做的荒唐之事或者令人费 解之事,可以说都与他多疑的性格特征有关.例如在赤壁之 战中,曹操因为多疑,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将深谙水军的蔡 瑁、张允二将杀害,诸葛亮也正是抓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 才冒险草船借箭,这些最终导致了曹操军事生涯中最大的 失利,使得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对《三国演义》中 曹操的人物性格有着非常丰富和生动的描述,尽管众说纷 纭,但大家还是比较公认的把曹操的性格归纳为“奸”和 “雄”.曹操之“雄”自不必说,因为曹操确实是一个很有本事 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他豁达大度、胸怀大志,在“诛宦讨 卓”的宫廷斗争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董卓专权之时, 曹操“献刀图贼”,其胆识可比荆轲,计划失败后又巧计逃 脱,其机智乃荆轲所不及;逃回兖州之后,矫诏讨卓,招贤纳 士,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在实力不断壮大之后,最终经官渡 之战大败袁绍,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曹操之“奸”在其凶残 狡诈、滥杀无辜,最典型的表现在他屠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可 以说曹操的“雄”,成就了曹操,而曹操之“奸”注定使其成为 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胡 仟,赵富才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聊城 252059)
摘 要: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被贯之以“奸”和“雄”.本文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曹 操的性格特征及形成机制,认为曹操具有双重人格和多疑的人格缺陷,并以人格的心理和社会层面为基础,从曹操自卑的童 年经历、叛逆的文化情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人格缺陷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曹 操 ;双 重 人 格 ;心 理 分 析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60X(2012)10- 0147- 02
《三国演义》凝结了作者罗贯中对人生的真知灼见,作 品以生活为基础,通过人物的个性经历和问题行为来表现 人生的百相,它形象生动、有血有肉,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真 谛和人性的洞察,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咨询师,可 以从文学名著中窥视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并获得很多启 迪.[1]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中,曹操是其中性格最复杂、最丰富的人物之一.学者们对曹 操的人物性格进行了多种不同角度的研究,本文拟从精神 分析理论的视角对曹操这一人物性格进行剖析,探究曹操 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1 曹操的性格诊断
基 金 项 目 :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教育资助项目(SDYY10070)
- 147 -
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把探索的目光放在心理 和社会层面,追溯曹操的童年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发掘曹操的双重性格特征与缺陷产生的原因,解读一代“奸 雄”的内心世界. 2.1 自卑的童年经历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 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 加以改进的— ——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 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5]根据这一 观点,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从而获 得补偿.只不过人们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 的生活风格和人格.人们克服自卑感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 种:一种是补偿不当,或缺乏补偿,即不敢正视现实,极力掩 饰,并放弃自我改善处境的想法,或过度补偿,即为了摆脱 卑微,极力寻求另外的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 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陶醉于自我虚幻的优越 感中,甚至表现出某些变态的行为举动;另一种是适度补 偿,就是通过努力将自卑感转化为推动个体追求卓越的动 力,从而获得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