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人格的复杂矛盾综合

——试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内部结构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他积极入世,力图扭转乾坤,统一中国,拯救人民,但又滥杀无辜,野心勃勃,一心想篡汉夺权;他机警聪明,博学多才,但又奸诈狡猾,阴险狠毒;他用人唯贤,积极乐观,执法如山,但又猜忌多疑,嫉贤妒能,奸诈狡猾。这些基本呈二元对立性的多重人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矛盾综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地曹操形象。

关键词:多重人格对立统一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指导下,对曹操形象作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复杂矛盾综合体。长期以来,人们把曹操形象简单地概括为“奸雄”二字。其实,曹操形象有着十分广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非“奸雄”二字就能准确、完整地覆盖其形象的全部实质与内涵。笔者将不恃浅陋,试对曹操形象丰富而复杂的内部结构作一番初步分析和商榷,旨在使我们进一步准确、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曹操形象。

曹操是一位具有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有识之士。曹操生活在社会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残酷社会现实,他没有选择消极的归隐逃避,而是积极地面对挑战。他欲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雄才大略来结束混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如曹操回乡招募义兵与当地世富卫弘的一段话,足以表明其远大的政治抱负。这段话是:“今汉室无主,董卓弄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一定的忧天下、忧汉室、忧人民的思想,并企望有所作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大潮的激流中,曹操是一位兀立涛头的弄潮儿。纵观曹操的一生,为了实现中国统一,他总是卷集在各种斗争最激烈的漩涡之中,并在激烈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铸起了坚不可摧的历史丰碑。他东讨西征,南征北战:破黄申、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扫平北方,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武装集团。虽然他最终未能完全统一中国,但为后来曹魏的强大和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在长江之滨设宴并赋诗《短歌行》。其诗的最后一句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这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

希望广泛延揽人才,成就一番象周公一样的鸿基伟业;他渴望天下统一,人民安居乐业。虽然后来他背叛了汉王朝的正统统治,放弃了匡扶汉室的初始动机,但他所从事的仍然是统一中国,拯救黎民的伟大事业。这里正集中地体现了他儒家的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曹操同时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说曹操是阴谋家,主要是由于他叛逆了刘汉王朝的正统统治,这是对封建忠君思想不可饶恕的背叛,于是《三国演义》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丑化。曹操起兵之初,确实怀有振兴汉室的动机。但随着实力的增强,尤其是被招到帝侧护驾后,就迅速地改变了初衷。他凭借手中强大的兵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夺取政治上的优势。奄奄一息的汉政权在曹操强有力的控制下,已经没有任何活动的空间,完全成了傀儡,成了他政治和军事扩张的工具。曹操一生虽然始终没有称帝,但野心与私欲膨胀到了令人振撼的程度。他之所以没有称帝,只是顾忌天下舆论。但他早为后代铺平了篡夺汉位,身登九王的道路。曹操由对汉朝江山的窥视与垂涎到把它变成了自己的襄中之物的过程,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一个野心家与阴谋家的“典型风范”。像他对汉献帝的步步威逼,对董贵妃伏皇后的无情杀戮,对董承、吉平等人的残酷戕害。更重要的是,他在一步步蚕食汉政权的权力和领土过程中,始终打着维护汉王朝的旗号,

以汉臣相的身份出现在各种斗争场合,伪装自己的真实动机与目的。正如书中所说:“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是救天下还是救“汉室”,是作者评价曹操的道德天平。曹操力量的崛起、发展、蓬勃与兴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统一的进程,但对摇摇欲坠的汉政权却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作者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在《三国演义》中,将曹操塑造成了有抱负、有理想、有能力的有识之士与有野心、有阴谋的反面形象的矛盾统一体。

曹操是博学多才,机智聪明的一代奇雄。曹操自幼聪明机警。“操幼时,好游猎……有权谋,多机变。”3很小的时候,他就用假装“中风”的计谋来离间叔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了“绝对的自由”。再如曹操献刀的故事,更加鲜明体现出曹操灵活善变,机警过人。他正欲用刀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穿衣镜中发觉,此时,吕布就在门外,情况万分火急。但曹操随机应变,乘机捧起宝刀,顺水推舟,将宝刀献给董卓,从而暂缓和了当时紧急的情势。随后,他又趁势骑上董卓赐予的西凉宝马,一溜烟地跑出了城,脱离虎口。曹操献刀把行刺的目的掩藏得非常巧妙自然。曹操的聪明才智几乎无所不在。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中,他敏锐地捕捉战机,分析战争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不断地给敌人以致使的打击;在极端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好谋

善断,总是屡屡获胜,取得政治上的“制高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例外。如曹操进军救应汉中,曾在蓝田蔡邕庄蔡琰家中看到曹娥之碑上镌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众人都不解其意(除杨修外)。曹操用骑马走三里路的时间就悟出其中隐含了“绝妙好辞”四字,足以显得出他才思敏捷、才智过人。曹操不但天资聪明,而且博学多才。作为一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但饱览历代兵书,熟韬兵机,而且在长期的战生涯中,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通过对战争规律的深入研究,他写出了军事著作《孟德新书》。在文学上,曹操也极有造诣。他善于五言、七言歌行。像他在征辽东班师途中路过竭石处,望见大海波澜壮阔,不禁胸涌膨湃,即兴赋诗一首《观沧海》,震烁千古。又如在赤壁大战前夕,他设宴长江,望江水滔滔,不由诗兴大发,吟出了《短歌行》这样的优秀华章。他的诗悲壮苍凉,梗概多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对宇宙的思索与拷问,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曹操正因为有超人的机智聪明和博学多才,才会表现如此惊人的雄才大略,也才会在政治、军事、文学方面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塑造的。他具有更多的人格特点是奸诈狡猾,阴险狠毒。其实,聪明与狡猾的共同点都是指能够审时度势,对某一事件或情况作出正确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