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合集下载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提纲修改】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演变

【提纲修改】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演变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演变提纲
一、引言
二、曹操的外貌特征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一部分要简写)
(一)曹操的外貌特征
在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时,要分析他的外貌和人物性格,通常人物的性格就决定了这个人物接下来的命运,人物的外貌特征则是人物性格的外在体现。

(二)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
除了外貌之外,分析人物还要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乱世,群雄割据,正是这种混乱的时代造就了曹操多疑、奸诈的性格,“乱世之奸雄”。

三、《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正面形象
人们印象中的曹操往往是奸诈、阴险的代表,实际上,该形象具有双面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思想家和冒险家,能够任用贤才,勇于进取,所以在分析该形象时,不能避开其身上的诸多优点。

(一)文武双全
(二)坦诚
(三)温情
四、《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反面形象
《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人喜欢,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尤其是曹操,其在乱世之中礼贤下士的高尚品格被罗贯中刻画得惟妙惟肖,与其奸诈的阴暗面自然地融为一体。

曹操生性多疑且手段残忍,出于稳固军心的动机,又被赋予了善作表面文章的特点。

(一)为人奸诈
(二)生性多疑
(三)篡权
五、《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综合分析
本章从性情、忠奸、人才三个方面全面综合地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一)性情
(二)忠奸
(三)人才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修改建议:
文章在逻辑层次上需要修改,在简述曹操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时,叙述和评价相结合,第五部分的内容可以融合进上面两个部分进行阐述,不用单独分析。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

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

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1.曹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毫无自尊傲幼之态。

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在那个世风口下,人心浅薄的时代,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恩情何深!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

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手段也极其狡猾。

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

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陈宫悔限莫及,曹操则毫无悔意,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2.借王垕人头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

曹操征讨袁术时,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长期攻打不下,日费粮食浩大,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不能歪曲历史夸大其词有所失真。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的人格思想。

曹操是官宦出身,自小受“正统教育” 的影响,有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

同时曹操又生逢乱世,结交广泛,使得他的人格思想具有复杂性。

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是突出表现。

(一)、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曹**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

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二)曹操胸襟宽广,却又心胸狭窄。

1、《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能写出如此大气诗句的人自然不应该是小心眼,可曹操偏偏还是小心眼。

荀彧,是大家公认的三国时期正直的化身,他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杨修,是因为他总提示曹植而不顾曹操的面子而被杀;许**,为曹操**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物,因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叫“阿瞒,如果没有我你会如何如何”折了曹操的面子而被杀;孔融,一个大才子,因为曹操嫉妒其才华而被杀;更荒唐的是,曹操居然因为华陀不肯留在许都做他的专职医生而被杀,由此截断了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晚成熟了一千年。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曹操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人格特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形象的多面性等方面来分析他在小说中的形象。

曹操被塑造成一个政治智慧过人、善于运筹帷幄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军事家。

他的权谋手段、足智多谋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读者心中。

曹操的形象也展现出了复杂性,既有睿智冷静的一面,也有残暴强势的一面。

他与刘备、孙权等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他的多面性。

曹操的形象对整部小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小说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和张力。

笔者个人认为,曹操形象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为《三国演义》的魅力增添了许多色彩,让读者更加容易被吸引和投入其中。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塑造, 政治才能, 军事才能, 人格特点, 多面性, 关系, 影响, 复杂性, 个人看法1. 引言1.1 《三国演义》的背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描写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英雄豪杰的形象,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汉朝末年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时代。

在汉灵帝时期,政府腐败,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各种内乱和外患接连不断。

曹操以汉室名义征讨四方,一统北方,从而确立魏国的基业。

与此孙权和刘备在南方割据一方,形成鼎立之势。

这一段乱世时期的历史背景,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也为各类英雄人物的出现和事件的发展铺就了基础。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路豪杰蜂起,谋略家、武将、政治家纷纷登场,其中曹操作为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才能和形象在小说中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1.2 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政治智慧和雄心壮志的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以错落有致的曲调笔锋,塑造了曹操这一有血有肉而又个性鲜明的多面人物形象。

首先,他被塑造为作品中最典型的反面形象:是一个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许邵曾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次,还表现在他能从风云际会的政治局势中崭露头角,能在敌众我寡的军事斗争中大获全胜,能把三国鼎立的军阀割据合而为一;再者,他雍容大度,积极乐观,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并能充分发掘其积极主动性;最后,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力,且非常懂得收买人心的重要性.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多面形象奸雄政治远见大度乐观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strewn at random have send to the tune of pen shaped the Cao Cao is the flesh and blood and many facets of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characters. First of all, he was cast as the opposite of the typical image of:is a collection of treacherous paranoid,cruel,and hypocrisy of the feudal rulers,Xu Shao had called it a “can of Zhen Guan,gone with the biography。

” Second, but also in the race he can learn fro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can heavily out numbered in a military victory in the struggle, can put the thre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warlordism one;Furthermore, he magnanimou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fully tap its positive initiative; Finally, with outstanding political vision,and ver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outfi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人格的复杂矛盾综合——试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内部结构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

他积极入世,力图扭转乾坤,统一中国,拯救人民,但又滥杀无辜,野心勃勃,一心想篡汉夺权;他机警聪明,博学多才,但又奸诈狡猾,阴险狠毒;他用人唯贤,积极乐观,执法如山,但又猜忌多疑,嫉贤妒能,奸诈狡猾。

这些基本呈二元对立性的多重人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矛盾综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地曹操形象。

关键词:多重人格对立统一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指导下,对曹操形象作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复杂矛盾综合体。

长期以来,人们把曹操形象简单地概括为“奸雄”二字。

其实,曹操形象有着十分广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远非“奸雄”二字就能准确、完整地覆盖其形象的全部实质与内涵。

笔者将不恃浅陋,试对曹操形象丰富而复杂的内部结构作一番初步分析和商榷,旨在使我们进一步准确、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曹操形象。

一曹操是一位具有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有识之士。

曹操生活在社会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残酷社会现实,他没有选择消极的归隐逃避,而是积极地面对挑战。

他欲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雄才大略来结束混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如曹操回乡招募义兵与当地世富卫弘的一段话,足以表明其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段话是:“今汉室无主,董卓弄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

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

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一定的忧天下、忧汉室、忧人民的思想,并企望有所作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大潮的激流中,曹操是一位兀立涛头的弄潮儿。

纵观曹操的一生,为了实现中国统一,他总是卷集在各种斗争最激烈的漩涡之中,并在激烈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铸起了坚不可摧的历史丰碑。

他东讨西征,南征北战:破黄申、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扫平北方,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武装集团。

虽然他最终未能完全统一中国,但为后来曹魏的强大和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在长江之滨设宴并赋诗《短歌行》。

其诗的最后一句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这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他希望广泛延揽人才,成就一番象周公一样的鸿基伟业;他渴望天下统一,人民安居乐业。

虽然后来他背叛了汉王朝的正统统治,放弃了匡扶汉室的初始动机,但他所从事的仍然是统一中国,拯救黎民的伟大事业。

这里正集中地体现了他儒家的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曹操同时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

说曹操是阴谋家,主要是由于他叛逆了刘汉王朝的正统统治,这是对封建忠君思想不可饶恕的背叛,于是《三国演义》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丑化。

曹操起兵之初,确实怀有振兴汉室的动机。

但随着实力的增强,尤其是被招到帝侧护驾后,就迅速地改变了初衷。

他凭借手中强大的兵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夺取政治上的优势。

奄奄一息的汉政权在曹操强有力的控制下,已经没有任何活动的空间,完全成了傀儡,成了他政治和军事扩张的工具。

曹操一生虽然始终没有称帝,但野心与私欲膨胀到了令人振撼的程度。

他之所以没有称帝,只是顾忌天下舆论。

但他早为后代铺平了篡夺汉位,身登九王的道路。

曹操由对汉朝江山的窥视与垂涎到把它变成了自己的襄中之物的过程,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一个野心家与阴谋家的“典型风范”。

像他对汉献帝的步步威逼,对董贵妃伏皇后的无情杀戮,对董承、吉平等人的残酷戕害。

更重要的是,他在一步步蚕食汉政权的权力和领土过程中,始终打着维护汉王朝的旗号,以汉臣相的身份出现在各种斗争场合,伪装自己的真实动机与目的。

正如书中所说:“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是救天下还是救“汉室”,是作者评价曹操的道德天平。

曹操力量的崛起、发展、蓬勃与兴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统一的进程,但对摇摇欲坠的汉政权却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作者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在《三国演义》中,将曹操塑造成了有抱负、有理想、有能力的有识之士与有野心、有阴谋的反面形象的矛盾统一体。

二曹操是博学多才,机智聪明的一代奇雄。

曹操自幼聪明机警。

“操幼时,好游猎……有权谋,多机变。

”3很小的时候,他就用假装“中风”的计谋来离间叔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了“绝对的自由”。

再如曹操献刀的故事,更加鲜明体现出曹操灵活善变,机警过人。

他正欲用刀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穿衣镜中发觉,此时,吕布就在门外,情况万分火急。

但曹操随机应变,乘机捧起宝刀,顺水推舟,将宝刀献给董卓,从而暂缓和了当时紧急的情势。

随后,他又趁势骑上董卓赐予的西凉宝马,一溜烟地跑出了城,脱离虎口。

曹操献刀把行刺的目的掩藏得非常巧妙自然。

曹操的聪明才智几乎无所不在。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中,他敏锐地捕捉战机,分析战争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不断地给敌人以致使的打击;在极端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好谋善断,总是屡屡获胜,取得政治上的“制高点”。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例外。

如曹操进军救应汉中,曾在蓝田蔡邕庄蔡琰家中看到曹娥之碑上镌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众人都不解其意(除杨修外)。

曹操用骑马走三里路的时间就悟出其中隐含了“绝妙好辞”四字,足以显得出他才思敏捷、才智过人。

曹操不但天资聪明,而且博学多才。

作为一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但饱览历代兵书,熟韬兵机,而且在长期的战生涯中,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

通过对战争规律的深入研究,他写出了军事著作《孟德新书》。

在文学上,曹操也极有造诣。

他善于五言、七言歌行。

像他在征辽东班师途中路过竭石处,望见大海波澜壮阔,不禁胸涌膨湃,即兴赋诗一首《观沧海》,震烁千古。

又如在赤壁大战前夕,他设宴长江,望江水滔滔,不由诗兴大发,吟出了《短歌行》这样的优秀华章。

他的诗悲壮苍凉,梗概多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对宇宙的思索与拷问,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曹操正因为有超人的机智聪明和博学多才,才会表现如此惊人的雄才大略,也才会在政治、军事、文学方面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塑造的。

他具有更多的人格特点是奸诈狡猾,阴险狠毒。

其实,聪明与狡猾的共同点都是指能够审时度势,对某一事件或情况作出正确反映的意思,只是在道义上他们处于对立的两极。

若把才智用于正义谓之聪明,反这侧谓之狡猾。

曹操的人生处世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首先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其次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再次是一个极端心狠手辣的人。

从曹操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也正体现了这几点。

他奸诈狡猾,欺世盗名。

像他在与吕布,刘备合攻袁术屯居的寿春时,由于粮草不济,便叫仓宫王垕用小斗散粮。

为此,部队普遍不满,四处有嗟怨之声,曹操为了稳定军心,平息众怨,居然将罪名嫁祸于其身,“借”了王垕的头。

曹操善诈也是极为闻名。

官渡之战,袁绍谋士许攸夜见曹操,曹操跣足相迎。

接下来的一段对话,把曹操的善“诈”描写得淋漓尽致。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曹曰:“可支一年。

”攸笑曰:“恐未必。

”操曰:“有半年耳。

”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曹挽留曰:“……军中粮可支三月耳。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只有此月之粮。

”攸大笑曰:“休瞒我,粮已尽矣。

”4我们不能不为曹操的善诈拍案叫绝。

曹操的诈令人防不胜防。

许攸步步进逼,他层层设防,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曹操的残忍更是有目共睹,令人发指。

他为报父仇,大肆杀戮人民。

还有逼死已有身孕的董贵妃等都足以为证。

在那个动荡不定,战乱频仍的年代,曹操之所以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或许与他的这些方面也是分不开的,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只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一切是有局限性的。

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曹操的行为有一定合理性,但他损害人民、伤及无辜的一面,不能不说是他人格上的一大污点。

三曹操抱负不凡,胸襟博大。

作为欲图统一中国,征服天下的能人志士,他的胸怀就像波澜壮阔的大海,表现出了一代伟人的精神风貌。

首先,曹操广阔的胸怀表现在对人才的真诚延揽和对英雄的惺惺相惜上。

他用人唯贤,无论什么人,只要有才能,他都能表现出极大的“可容心”,即使自己强劲的对手,他也能由衷地钦佩,并竭力为己所用。

他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爱惜人才。

于是,在他的麾下,聚积了一大批水平高超的谋臣猛将。

就是关羽这样的义重如山或顽固不化的自己对手的将领,他也是爱护备至,器重有加,力图网罗。

纵然关羽最终还是离开了他回到了刘备身边,但我们不难发现,曹操身边的如贾诩、许攸、张辽、庞德、张绣、许褚等文臣武将都曾是他的敌人。

曹操这种对人才的博大宽容,兼容并收,并使他们各尽其能的胸怀迅速转化成了力量上的优势,奠定了他由胜利走向胜利,成就王图霸业的人才基础。

像他对爱将典韦的再三祭奠,对才子蔡琰的关怀备至,对潜在对手刘备的宽容与真诚赏识(青梅树下煮酒论英雄为证),对陈琳如匕首投枪的口诛笔伐的不记前衍,都把酷爱人才的曹操形象刻画得更加完整生动,高大挺拨。

其次,曹操广博的胸襟体现对待挫折与失败的态度上。

曹操一生纵横捭阖,戎马倥偬,大多在军旅中度过。

虽然他神出鬼没,极善用兵,但“胜败乃军家常事”。

在大小无数次战争中,他也曾吃过败仗,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

在严重的失败面前,曹操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并能够稳住阵角,待机反攻,常常能够反败为胜。

像他中了陈宫之计而大折人马,差点自己也送了性命之后,只是淡然一笑,说:“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5他轻松自如,举重若轻的气慨令人敬仰。

又如他被马超打得“割须弃袍”,但仍不失锐气,不躁不馁,终于大破马超。

最有代表性的一例还是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途中著名的“三笑”。

曹操苦心经营的水寨被孙刘联军用火攻破后,曹营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接着又受到孙刘多路将领的联合猛烈攻击,曹军低挡不住。

曹操仓惶北逃。

一路屡屡遭到拦截伏击,将士死伤过半,人因马乏,情势危如累卵。

当他们一路逃到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

”6后又行至葫芦口,“操坐于疏林之下,仰而大笑。

”7后又行至华容道,“操在马上扬鞭大笑。

”8这就是曹操著名的“三笑”。

虽然作者本意在于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胜曹操一筹,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身处绝境,仍然保持积极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

曹操率几乎百万之众,欲图一举扫平东南,统一天下。

然而在长江之滨与为数不多的孙刘联军对峙不久,便惨遭灭顶之灾。

百万将士,死伤无数。

就是自身性命也几乎不保,在残兵疲将的苦苦奋战后,才侥幸得以逃脱。

在这样的危机情势下,曹操的开怀大笑有如从阴霾笼罩的天空透下一缕艳丽的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