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真英雄
曹操不是奸绝作文500字

曹操不是奸绝作文500字“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一句话让陈宫为之发抖。
这就是一代枭雄曹操!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曾为东汉王朝的骁骑大将军,后为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其魏武帝。
东汉末年,董卓当道,群雄四起。
曹操,继在董卓后又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袁绍就是曹操的死对头,但在军力、财力、地位等都离逊于曹操的袁绍,为什么却败给曹操呢?原因就是曹操心思周密。
官渡之战时,曹操顺利反对了袁绍的百万大军,但粮草严重不足,支粮书信又被许攸劫下,袁绍生性多疑加之别人诬陷与坏话杀掉卫白司马炎。
当许攸投曹时,曹操回家下拜,几次对许司马炎予以试探才算信他,后借许攸之计大败袁军。
不愧为就是曹操啊!曹操的嫉妒心真的很强。
杨修是他手下一位著名的谋士,他嫉妒刘备手下有许多超级大将而攻打刘备,不仅如此,他又收买魏炎使之叛变。
正因其极强地嫉妒心,曹操晚年未统一三国,病死塌上。
一代枭雄如此陨落!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与惋惜啊!曹操在江湖之中积极主动崇尚个人报负,同时实现自我的不断打破,最终赢得全然“优越感”。
由此曹操一生以“安稳天下”为己任,以齐恒公、晋文公为榜样,崇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境界。
晚年,他显得多疑而且踪迹神出鬼没,对自己的掩盖存有许多自卑和安全感,改信“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并使之显得极奇凶残。
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同才就是曹操最小悲剧啊!曹操真的很悲哀呀!不过,此乃本人的小小见解,敬请大家指教。
大江东去,你依旧就是那个统一北方的霸主;浪花伴著,你依旧就是那个号令天下的王者;乱石穿空,你依旧锋芒毕露,挟天子以令诸侯;惊涛拍岸,你依旧文韬武略,运筹帷幄战孙刘。
我愿意跟随你的脚步,回去领略你的风姿。
金戈铁马,一代军事天才你,在丢下少年时的调皮后,便心存鸿鹄大志,期望营救东汉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亲率军兵超越黄巾军,企图暗杀董卓逆贼,招兵买马,收贤纳士,白门楼生擒吕布,谈笑间与玄德煮酒论英雄。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是不是真英雄

曹操是不是真英雄引言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是曹魏的奠基人,也是被世人称为“曹阿瞒”的称号。
曹操被后世视为一个英雄的形象,崇尚他的智勇和领导能力。
但是,是否曹操真的是一个英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 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于世。
他多次在战场上领导骁勇善战的军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例如,他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地击败了孙权和刘备联军,巧妙地利用火攻战术。
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为他赢得了许多胜利。
这种军事才能使得曹操在统治下的北方地区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统一。
然而,有些人认为曹操的胜利是建立在残酷和暴力之上的。
他在战争中常常采取残酷手段,如屠杀俘虏。
这些行为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和反抗。
因此,有人认为曹操的军事成就不能单纯地称之为英勇,而更多地是暴力和残忍的体现。
2. 曹操的治国才能除了卓越的军事能力,曹操在治国方面也表现出色。
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他推行改革,完善法制,严厉打击贪污和腐败行为。
曹操还在政务上任人唯贤,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他的治理手段使得北方地区相对稳定和繁荣。
然而,有些人认为曹操的统治手段并不完全符合正直和公平的准则。
他虽然提倡修明,但是在处理政敌和异议人士时,他采取了残忍的手段,如屠杀和流放。
这些行为使得许多人生活在恐惧之中,难以享受真正的安宁和幸福。
一些人因此质疑曹操的治国能力是否真的是英雄所应具备的。
3. 曹操的文化造诣曹操不仅在军事和政治方面有着出众的能力,在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作品集《曹子建集》被誉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
他的诗作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被后人广为传诵。
然而,一些人认为曹操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并不能掩盖他在政治上的残暴行为。
他的文化造诣并不能弥补他统治时期对人民的残害和压迫。
因此,有人质疑曹操是否真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结论曹操被后世称为英雄的原因是由于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治国能力和文化造诣。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我想成为曹操一样的人”

我想成为曹操一样的人——真英雄曹孟德提到曹操,人们无不以乱臣贼子、奸诈小人这些贬词来形容他,但我想成为曹操一样的人。
当然,我要学习的不是他的奸诈、狭隘、好色,而是他的宽宏大量、豁达大度。
我想成为曹操,是因为他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在光辉的华夏文明上写下重重的一笔。
然后,可能曹操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各家会因为他而众说纷纭,关于他的人品、性格、做法的讨论会流传千古之久。
在此,我要谈谈喜欢曹操的原因。
先说在军事才能上,有史可查的,记载了曹操的31次战役,大多获得胜利。
一些失败的战役,客观原因很多,诸如濮阳之战,这是曹操第一次作战,而且兵少,没有经验。
再如,赤壁之战,这个战役的客观原因就太多了。
曹操是光武之后到李世民直接600年时间内最优秀的军事家。
诸如,高欢、刘裕只能算是杰出的军事将领。
曹操的军事才能,指挥才能和统帅才能是可以和刘秀相比肩的。
比起年轻时候的李世民,也可以说是各有所长。
再说文化素养上,在古代帝王中,除了后主辞赋和宋代帝王的书画能力突出,文学素养最高的就数曹操了。
“青青子吟,悠悠我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成为千古名句,更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脍炙人口。
同时,由于曹操的影响而出现了“建安七子”,也使得当时的建安文学经历了时间、空间的磨练,成为百年内的主流文化。
一个帝王有如此高的文学素养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其次,在用人方面,曹操是用智慧和真情去触动那些人的。
试想谁看见这样的君主不会感动。
像手下的张辽,徐晃是旧敌之将,郭嘉自己弃旧主投奔曹操,曹操却真诚相待,委以重任,面对自己没有听从谋臣的计策错误还能主动承认,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一份如鱼得水的真情。
除了上面说的那些,曹操还有很多的闪光点。
例如接献宝刀行刺董卓,表现出他的胆识,惩治十常侍蹇硕的叔叔体现出他的正直,割发以示谢罪,表现出他的军纪严明,《短歌行》表达出他爱惜人才等等。
苏东坡曾在赤壁赋说到:“横梁赋诗,股一世之雄也。
我心目中的三国英雄作文(精选25篇)

在⽇常学习、⼯作和⽣活中,⼤家⼀定都接触过作⽂吧,写作⽂是培养⼈们的观察⼒、联想⼒、想象⼒、思考⼒和记忆⼒的重要⼿段。
你知道作⽂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店铺帮⼤家整理的我⼼⽬中的三国英雄作⽂,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我⼼⽬中的三国英雄作⽂篇1 在历史的画卷⾥,有许多的英雄。
⽽在我⼼⽬中,有⼀位是真英雄,那就是曹操。
曹操是三国中的⼀位军事家,他很有才能。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只⽤了七万兵马就打败了袁绍的七⼗万兵马。
在这过程中,曹操也经历了不少苦难。
在两军相峙的⼀个多⽉⾥,曹军的粮草⽤尽,便命⼈去崔粮。
不料被袁绍的⼈抓获。
军师许修正在建议袁绍应该趁现在袭击许都,被沈裴任说成了他和曹操⼀起来骗袁绍。
袁绍⼀⽓之下,将他赶了出来。
因此,他投靠了曹操。
除了许修,还有张欣,⾼览等等,袁绍的许多军师和将军他们也投靠了曹操。
袁绍失去了这么多爱将,⼜失去了仓粮,因此输给了曹操。
曹操带兵军纪也很严明。
有⼀次,曹操他们要路过⼀⽚庄稼地。
那时正是秋天,庄稼就要成熟了。
于是,曹操下令:所有⼈不能踩庄稼。
有⼀次,⼀些⼠兵踩坏了⼀⽚庄稼,曹操知道后就按军规来处理。
因为曹操爱护庄稼⼼疼百姓,所以取得了⼈⼼。
曹操他还善于发现⼈才。
有⼀次他发现了关⽻这位⼈才,便将他请来了。
关⽻为曹操杀掉了许多的敌⼈,曹操感到很兴奋。
在关⽻离开时,曹操特意送他了些⾦银,但他坚决不收。
在论英雄时,可以看出曹操的⼝才⽔平也很了得。
他很⾃⼤,他的诗歌⽔平也很⾼。
因此,他创作过很多的诗歌。
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等等。
这就是我⼼中的⼀位⼤英雄————曹操! 我⼼⽬中的三国英雄作⽂篇2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当中,有很多很厉害的⼈物,如张飞、关⽻、刘备……可是我最喜欢的⼈物还是卧龙先⽣——诸葛亮。
诸葛亮⾝体长⼋尺,⾯如冠⽟,头戴纶⼱,⼿拿鹅⽑扇,很有点世外神仙的⽓概。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诸葛亮是⼀名英雄。
可是英雄应该是武功⾼强,诸葛亮只会⽂不会武,怎能被称为英雄呢?诸葛亮⾜智多谋、⾼风亮节,像他这样的奇才怎能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 我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的⾜智多谋,在这本书中的草船借箭写得最妙。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谁是真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谁是真英雄(2)三国演义读后感之谁是真英雄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
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根底,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假设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上下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
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
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
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方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
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
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
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出色才能和蔼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
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关于曹操英雄事迹精选三篇

关于曹操英雄事迹精选三篇关于曹操英雄事迹精选1"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很多人都用这句话来贬低你,认为你是戏文中的白脸,三国里的奸雄,但我却认为,你是我眼中的大英雄。
那是一个早晨,你与其他将士站在一起,看着袁绍正在训斥一人,"你一个小小的马弓手,竟敢口出狂言!自称可斩华雄,来呀,把他拖了出去,斩!'那时的你只是一个无名小将,尚未破马超、胜刘备,而你却挺身而出。
"且慢!吾看这人口出狂言,定有真本领,不如让他去与那华雄会一会。
'紧接着,你便为关羽盛了一杯热酒,从今历史上便有了"温酒斩华雄'的华丽篇章。
从今时开头,我被你慧眼识珠、疼惜人才的品德深深吸引。
白驹过隙,地点定格在潼关,"杀啊!穿红袍,长胡子的是曹操,生擒曹操,便论头功!'即使被杀得割须弃袍,也能冷静地卷土重来,这就是你!"昨晚议事,按丞相的叮嘱去做。
'"什么!'马超在一旁听着,心中不禁燃起熊熊怒火,"给我杀了韩遂那狗贼!'于是你便得了那渔翁之利。
从今时开头,我被你的荣辱不惊、足智多谋所折服。
狂风再咆哮,暴雪再肆虐,也吹不散你的英雄气概,更刮不倒"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的你。
你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霸气;更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的宽阔胸怀。
虽然有许多人误会你,但是在我心目中,你就是英雄!这就是我眼中的曹操曹孟德!关于曹操英雄事迹精选2我们中国有四部成就最高的文学著作,被后人成为"四大名著',其中一本《三国演义》深深地让我沉醉了,它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年一个群雄争霸的恢宏历史时代,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有义气深重的关羽,狡猾多疑的曹操,胆大心细的诸葛亮,胸怀大志的刘备其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曹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错就错的杀了吕伯奢,然后又无情无义的杀了孔融,责备杨修扰乱军心,杀了他。
英雄曹操的高考语文作文5篇

英雄曹操的高考语文作文5篇英雄曹操的高考语文作文1曹操乃人中之龙,乱世之英雄也。
论眼光,曹操真英雄也。
早在曹操刚刚崛起的时候,他就曾与刘备一同煮酒论英雄。
曹操问:谁乃当世之英雄也?备答:袁术、孙坚等人。
曹操哈哈大笑: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二人。
备闻此言匙惊落于地而曹操神情自若。
后来果不其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故曰:论眼光,曹操真英雄也!论胸怀,曹操真英雄也。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唯才是用,不计前嫌。
曹操对手下的大将张辽亦是如此。
早年张辽为吕布的部将,在濮阳城中放了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好不狼狈。
后来破了吕布,曹操不计前嫌将其招安,为己所用,后来辽也在赤壁之战中立了战功。
故曰:论胸怀,曹操真英雄也!论谋略,曹操真英雄也。
曹操比之袁绍,名微而兵寡。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几万兵力力挫袁绍几十万兵力,非为天时,亦人谋也。
他深知袁绍优柔寡断,出奇兵袭袁绍的囤粮重地乌巢,并于仓亭一举击败袁本初,此为何,难道不是因为曹操出众的智谋吗?故曰:论谋略,曹操真英雄也!论忠心,曹操真英雄也。
世人皆骂曹操奸臣,谋逆篡位。
可曹操并没有篡位,最多也只是官至魏王,只是在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篡位封他为先王,可曹操到死也没有称帝。
反而时被称为忠臣的刘备、孙权先来称帝。
试问谁忠谁奸?其实不言自喻。
故曰:论忠心,曹操真英雄也!论胆、论智、论忠,曹操皆可论为英雄也。
英雄曹操的高考语文作文2千百年来曹操一直以白脸形象为戏剧中所传唱,而曹操也被冠上了白脸所代表的阴险,狡诈等特质。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看法,似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爱的极爱,恨的极恨。
而我,属于前者。
曹操,在我第一次拜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已经对他崇拜不已。
喜欢他的处事方式,喜欢他的个性谨慎,喜欢他求贤若渴。
他赤脚迎许攸,对于陈琳征讨诏书中十八代的侮辱一笑而过,与刘备青梅煮酒笑谈天下英雄将袁绍等人贬低的不值一钱,敢在还是个校尉的时候持着七星宝刀独自去暗杀董卓。
那种大度,那种豁达,那种胆量,不得不让我折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很多人认可许邵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仅展现了奸诈、狠毒的一面,更向我们展现了他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些英雄形象非常鲜明。
本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作以简单探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探析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中自有这一形象以来,对其异议也颇多,“乱世之奸雄”是早期人们给曹操的评价,而我们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特别是南宋以后)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
席勒的“任何人,即使是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
”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而在罗贯中的笔下,我认为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中国的英雄。
这一英雄本色,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
与刘备一样,曹操也是在镇压黄巾的不义战争中登场并由此起家的,小说对此一笔带过。
他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讨卓事件。
这个过程很多人都说他奸诈,但通过小说详尽的描绘,我认为这个过程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董卓入侵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
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
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时无补。
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
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
虽然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谋:“操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操惶遽,乃操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于是得以脱身,并“借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其机智,恐非凡人所及。
其结果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了。
尤其可贵的是,之后,曹操潜归故里,发矫诏,招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
会盟讨卓几节,写得有声有色,其阵容、其声势都相当壮观。
令人不得不赞赏的是,这次联合行动虽由曹操发起,但他却真心诚意推举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做盟主,自己却呼前跑后,甘愿充当联络员之类的角色。
他一面尽心尽职辅佐袁绍成其大功,一面又与袁绍及袁家兄弟只重名份,不重人才的阶级偏见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以促进讨卓运动的进展。
可惜袁绍之辈各怀异心,按兵不动,终于坐失乘胜追击董卓入洛的良机。
“竖子不足与谋!”这便是他的取得的教训。
在其过程中,曹操清楚地认识到:号称“四世三公”“强硬莫敌”的大人物(袁绍之徒),原不过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疥癣之徒,把安邦定国的大计寄托在这伙人身上,无疑是钻冰求名酥。
于是他打消了对大军阀们的幻想,这可能也是曹操芟刈群雄,削平海内,统一北方壮举的起点吧?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仅是“运筹演谋”的指挥官,而且是“披坚执锐”的斗士。
在曹操三十年的戎马关山,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他亲冒矢石,出生入死,几陷绝境,但却百折不挠,一旦认定目标,便锲而不舍。
在征吕布时,虽中计兵败,几乎生擒但当群下问安时,他却大笑曰:“误中匹夫之计,来日必报之。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用兵中输得最惨的一次。
这次竞争几乎使曹操全军覆没,他败后,便退回北方,休养生息,未几便又军威大振。
虽然以后曹操不再有大规模的讨蜀伐吴,而是采取似乎“被动”的防守,在这方面好象是懦弱的表现,其实是他善于运筹演谋,熟谙兵法的体现。
曹操知道,由于形势的变化,因时制宜,防守既能给人民给军事以休养,更重要的是以退为进,是更大的进攻,因为这样,他能以逸待劳地强有力地抵制来自蜀或吴的强大侵略,这是战略战术上的胜利,其结果使魏最终能一举灭蜀平吴。
其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
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演义》所有人物中最乐观的一个。
俗云:刘玄德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孙权也只是恪守祖业,当一个世袭管家而已。
而曹操则不同,他统一北方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他自己身历百战,出生入死取得的。
在打江山和坐江山(我认为赤壁之战以后他成为未加冕的帝王)的几十年生涯中,虽然也曾痛哭失师,惜折良才(如三哭郭嘉(郭嘉是曹操最为倚重的最有谋略的谋士,可惜天不假寿。
郭嘉生前死后,曹操曾三哭郭嘉。
一哭郭嘉发生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讨乌丸的行军路上。
按照《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的说法,当时“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
操有回军之心。
问于郭嘉。
嘉此时不服水土,卧病车上。
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郭嘉年纪比曹操小得多,作为下属,生病之时,领导前来探视问计,已属难得和高看,哪能指望领导伤心流泪!可是,这位大领导曹操就真这样哭了一回!关羽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
曹操采纳司马懿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
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很厉害。
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
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
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
’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
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
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设计俘虏并杀害。
二哭郭嘉发生在当年九月,曹操讨平乌丸三郡回师到达易州时。
郭嘉已经病得很严重,奄奄一息。
按照《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问疾者交错”。
即一遍又一遍地问候。
郭嘉一死,他“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节孤辈也,唯奉孝最少。
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曹操亲自参加了郭嘉的葬礼,哭得很伤心。
并且对荀攸等人说,他打算让郭嘉做他的接班人。
可是他却中年夭折,难道这是命吗?可以说,郭嘉之于曹操,犹张良之于刘邦。
曹操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没有郭嘉恐怕难以想象。
所以,郭嘉死,曹操大哭、特哭,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很真诚。
三哭郭嘉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赤壁大战回归的路上。
按照《三国志·魏书·郭嘉传》的记载:“太祖征荆州还,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傅子》的记载是:“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当时主要谋士都在。
曹操怀念郭嘉,毫不掩饰对众谋士的失望,认为如果有郭嘉在,绝对不会让他吃这样的败仗!真让一帮谋士无不黯然自惭,无地自容。
听,那一声接一声的“哀哉,痛哉,惜哉”,让我们听到了曹操呼天呛地的号啕。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遭受的最大的打击,犹似雄鹰折翅。
他此一哭,与其说是在懊悔与自责,不如说是对统一中国梦想的破灭和绝望。
所以此哭是他平生最痛心的一次,达到了悲伤的顶峰。
)等),但更多的一面是积极乐观,雍容大度的。
如他不杀陈琳,说陈琳之文可愈头风,青梅黄酒,横槊赋诗无不十分风流潇洒,即使倒霉时也并不心慌意乱,总能在瞬息万变的紧急关头,保持最清醒的头脑,这很适合今天的“以微笑面对人生”这句话。
说到曹操的豁达,就难免提及其笑。
曹操的笑其状有很多种,有微笑,有转嗔为笑,也有大笑,笑的情况也有很多种,有要胜利凯旋时,也有在兵败时。
其中笑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是曹操在赤壁兵败道走华容中的三次大笑了。
其第一次大笑是在刚刚摆脱东吴追兵,喘息稍定于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
当时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就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不知其故,曹操曰:“我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但正当曹操大笑不止时,两旁鼓声大作,伏兵从火光中冲杀而出。
其第二次是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是在华容天险道中。
这三次大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即当形势危机,众将皆以为应当愁眉不展,胆寒心惊时,曹操却反而发出了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
如果说曹操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性格中的奸诈,那就带有强烈的谴责意味了。
但若透过这种忠奸的道德判断,我们应当感到最重要的恐怕是曹操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独特智慧,能洞察事物潜藏着的深刻矛盾,并在矛盾刚刚出现时,就早已准备好了应变的策略。
因此曹操在面对暂时的失败时,甚至是严重的失败时,也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并且能及时把这种乐观的态度外化为极富感染力的身体语言,表情语言,从而起到稳定军心,振奋士气的作用。
这也是世人认为“正统”的刘备所不具备的领袖能力。
他的这种能力和性情与毛泽东所说的,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
应该说是有内在的统一性的。
在《三国演义》中能与曹操智慧匹敌的确是大有人在的,如周瑜,诸葛亮等,其智慧都是超群的,他们都曾洞见过常人不见的幽微。
但周瑜爱笑,更易怒,所以被气死。
诸葛亮也有笑时,但由于其性格是沉静的,带有某种道家的阴柔、神秘,故其笑也是沉静的,合乎君子之法度的。
因此,不管是周瑜还是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乐观雍容大度挂上号,不能与曹操相比的。
舍此,我们就很难理解曹操的兵败三次大笑。
其三,任人唯才的博大胸襟。
历史上的曹操就以知人善任著称。
对此,罗贯中的赞赏的笔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
他在用人方面,早在会盟讨卓,从对待刘关张的器重上已初见端倪。
此后,他不分贵贱,唯才是举,攀龙附凤的谋臣策士纷至沓来,呈现了“文有谋臣,武有勇将,翼卫左右,共图进取”的兴盛局面。
“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这句名言,说明他深刻理解到人才、路线和事业的关系。
史书上说他“拨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从小说中看,此论并非夸张。
曹操一方面的人才不仅济济可观,而且源源不绝、人员充裕,较之蜀、吴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其余方面,虽然也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德可比肩。
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
但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
曹操却为了赢得天下舆论的同情以及吸引真正理解并忠于其事业的将士,即使在他威镇中原,位极人臣后仍不拘泥于一人一将之得失,其胸怀更加广阔。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三国演义》中他厚待刘备,不追关羽。
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不一清二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博大胸襟了: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
”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