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设计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实践 ---以深圳建科大楼为例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

用技术,进一步进行立体遮阳隔热。
屋顶绿化:屋面设置为免浇水屋顶花园,上方设有太阳能花架遮阳,光伏发电的同时
具有遮阳隔热的作用。
架空层绿化:建筑首层、中部和屋顶所设计的架空层均采用绿化措施,在最大程度实
现生态补偿的同时,尽量改善周边热环境。
垂直绿化:大楼每层均种植攀岩植物,包括:中部楼梯间采用垂直遮阳格栅,北侧楼
图2.2 垂直功能布局
图2.3 噪声模拟分析
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平面布局设计与隔热、采光和空气品质 结合朝向和风向进行平面布局设计,以获得良好的采光、隔热效果及空气品质。大
楼东侧及南侧日照好,同时处于上风向,布置为办公等主要使用空间;大楼西侧日晒影 响室内热舒适性,因此尽量布置为电梯间、楼梯间、洗手间等辅助空间,其中洗手间及 吸烟区布置于下风向的西北侧。西侧的辅助房间对主要使用空间构成天然的“功能遮阳”。
图2.8 适宜的多开敞面设计 图2.9 典型层通风流线示意图(报告厅、办公层)
2)自然采光技术 “凹”字体型使建筑进深控制在合适的尺度,提高室内可利用自然采光区域比例之
外,大楼还利用立面窗户形式设计、反光遮阳板、光导管和天井等措施增强自然采光效 果。
适宜的窗洞设计:对于实验和展示区等一般需要人工控制室内环境的功能区,采用 较小窗墙比的深凹窗洞设计,有利于屏蔽外界日照和温差变化对室内的影响,降低空调 能耗。对于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办公空间,采用较大窗墙比的带形连续窗户设计,以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绿建典型案例

谢谢
40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深圳建科大楼
毛细管冷辐射吊顶空调末端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深圳建科大楼
光电、光热系统及风力发电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深圳建科大楼
遮阳板、中悬窗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深圳建科大楼
遮阳反光板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深圳建科大楼
可自然采光通风的报告厅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深圳建科大楼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
•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办公楼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
• 华侨城体育中心
• 简介:建筑面积5130㎡,包括新建体育馆4341㎡和原有
体育用品商店和游泳更衣室的改造。
• 特色:50%以上的生活热水通过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
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率达到36%;40%以上的室外地面为透 水地面。
• 特色:
• ► 远程会议系统 • ► 住宅户式智能自动控制系统/ • ► 能耗分项计量自动控制系统
► 高效人体工学办公家具 ► 环保节能节材装饰材料 • ► 卷帘外遮阳防盗隔热系统 ► 自动通风换气窗 ► 场地(车道)雨水回渗回收技术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深圳建科大楼
• 特色:
• ► 节能玻璃观光电梯 • ► 呼吸式通道幕墙系统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深圳建科大楼
• 特色:
• ► 太阳能光电幕墙 • ► 太阳能热水系统 • ► 微风启动风力发电系统 • ► 高效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 阳台式太阳能集热器 ► 光、风互补庭院灯 • ►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 ► 温度、湿度、空气质量、 ► 风速、照度感应系统
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深圳建科大楼
• 简介:建筑面积1994m2。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
广东绿色建筑成功案例

广东绿色建筑成功案例今天就给你唠唠广东那些超酷的绿色建筑成功案例。
先说广州的珠江城大厦吧。
这大楼就像一个超级节能小能手。
它的外观设计就很有讲究,外立面那些独特的构造可不光是为了好看。
那些设计可以巧妙地利用自然风,就像给大楼装了个自然空调似的。
比如说,当外面有风的时候,风就能顺着大楼的外立面被引导,然后让大楼里面通风换气,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空调的使用,省电那是杠杠的。
而且呀,大厦顶上还有太阳能板呢,大太阳一晒,这些太阳能板就开始工作,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供大楼里面使用,这简直就是把天上掉下来的能源都接住了呀。
再看深圳的建科大楼。
这地方简直就是绿色建筑的创意乐园。
它里面有很多雨水收集系统,就像给大楼安了个大水桶一样。
每次一下雨,雨水就被收集起来,然后经过处理,可以用来浇花、冲厕所之类的。
大楼里面用的材料也都是很环保的那种,像有些墙的材料是可回收再利用的,感觉就像是把大自然的东西拿来循环利用,特别酷。
而且它的窗户设计也很妙,能够让足够的自然光射进来,白天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不需要开灯,既明亮又节能。
还有佛山的岭南天地。
这个地方可是把传统岭南建筑风格和绿色建筑理念完美融合了。
你看那些古色古香的房子,其实都暗藏绿色玄机呢。
房子的布局很注重通风和采光,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加上现代的绿色技术,简直无敌了。
比如说,那些小巷子的走向,不是随便建的,而是能够让风顺畅地吹过整个区域,夏天走在里面,凉风习习的,可舒服了。
而且岭南天地在改造的时候,还保留了很多原有的树木和绿植,这些绿色植物就像一个个小空气净化器,让整个地方的空气都特别清新。
这些广东的绿色建筑成功案例啊,就像是一群在环保道路上的先锋队,给其他建筑做出了超棒的榜样呢。
绿色建筑理论

绿色建筑理论摘要绿色建筑理论的提出是因为能源危机,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是实现人、建筑、自然和谐共处,通过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重新利用老旧建筑等方法达到减少耗能的目的。
本文以深圳建科大厦、迪拜帆船酒店、上海世博园区电厂改造为例,探讨绿色建筑理论在建筑时间中的运用。
关键字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Green architecture theoryChending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Shandong.Abstract:The green building theory is that the energy crisis,and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green building is the realization of people,architecture,natural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through the use of high-tech,fully conside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reuse of old buildings and other methods to achieve thepurpose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In this paper,taking ShenzhenJianke building,Lugger Hotel Dubai,Shanghai World Expo Park planttransformation as an example,a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een building theory in the construction in time.Keyword:Green building;Design principles;The design method0 引言70年代以前,全球经济告诉发展,建筑也开始机械化、模式化发展。
会呼吸的绿色建筑:深圳建科大楼

会呼吸的绿⾊建筑:深圳建科⼤楼会呼吸的绿⾊建筑:深圳建科⼤楼建科⼤楼是夏热冬暖地区绿⾊建筑技术的⽰范楼,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艺的实验基地,⽣态、能源、环境数据采集楼,建筑技术、艺术的展⽰基地,绿⾊建筑技术的科普教育基地。
⼤楼达到了绿⾊建筑三星级和LEED⾦级的要求,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
建科⼤楼地理位置建科⼤楼⼩档案总⽤地:3000平⽅⽶;总建筑⾯积:1.8万平⽅⽶;总⾼度:57.9⽶;地上12层;地下2层。
绿⾊建筑强调“适宜”和“精细”,每个功能都在整体最优的协调下选择⾃⼰最恰当的位置,内因、外因、有利因素、制约因素都被⼀起进⾏综合的评判。
⼤楼建设采⽤三维⽴体分区的⽅法,将不同的功能⽴体叠加起来,根据各功能不同的使⽤性质、空间需求和相互之间的流线关系,分别将其安排在不同的竖向空间体块中。
⼤楼的平⾯布置也同样体现了内部功能于周边⾃然的“对话”。
建科⼤楼的平⾯不⽤于传统的⽅形——集中的“⼝”字形设计,⽽是采⽤了朝东“挖”掉⼀块的“凹”字形的布局。
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探寻⼀种在深圳⽓候条件下,最能够实现⾃然采光、⾃然通风的平⾯形式。
相⽐较“⼝”字形的传统矩形平⾯,“凹”字形的平⾯能提供更多的直接接触室外的外墙,也就能让更多的⼈有机会坐到临近窗⼝的位置,享受⾃然的光线和通风。
“凹”字形的凹⼝旋转朝向东南向,迎着深圳地区的常年主导风——东南风,并且前后两个空间微微错开,进⼀步加强了室内形成“穿堂风”的效果。
⼤楼为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作出了贡献。
1 采⽤⾼透⽔性与⾼保⽔性、低⽇照反射率的路⾯铺装材料;确保地⾯铺装被建筑或⾼⼤乔⽊的阴影覆盖,覆盖率超过50%。
2 设置露天⽔体,在⼤楼⾸层东侧设置喷泉⽔池,在架空层及南侧布置⼈⼯湿地,并连同架空层有效降低⼩区域温度,创造乘凉场所。
3 采⽤⾮常规能源以减少排热,如以太阳能、风能替代常规能源。
4 屋顶构架采⽤⽇照反射率⾼的材料,如光电板和浅⾊的涂料。
玻璃采⽤对热能反射性能⾼的Low-E玻璃。
深圳市建科院大楼——华南地区高性能的绿色建筑

深圳市建科院大楼——华南地区高性能的绿色建筑来源:LBNL《中国的一栋建筑如何改变世界》引自:建筑2030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节选和引用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介绍深圳市建科院大楼的英文报告《中国的一栋建筑如何改变世界》。
本文的发表得到了原作者的许可,在此向原文的作者表示感谢。
大楼是深圳建科院自行设计并持有的办公大楼,项目在2006至2007年进行设计,并在2009年三月竣工。
大楼设计采用了综合一体的设计方法,采用了40多项低能耗且低造价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技术,项目投入运营后实际能源使用强度为每年63 kWh/平方米,显著低于一般商业建筑每年90-200kWh/平方米的能源消耗。
项目获得了中国绿色建筑三星标识以及美国LEED 金级认证。
深圳建科院大楼外景来源:LBNL《中国的一栋建筑如何改变世界》建筑功能的组织建科院大楼为12层,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标准层的平面为U型,此处形成了一个高达12米的室外中庭,这一设计能更好地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标准层平面来源:LBNL《中国的一栋建筑如何改变世界》大楼设计时运用计算机模型分析周边的声学环境,对于声音比较敏感的办公空间设置在较高的楼层,在较低的楼层采用噪音控制的手段隔绝噪音,并将展览空间和会堂设置在较低的楼层以减少对于办公区域的影响。
围护结构大楼的外墙采用了不同的保温技术,7层及以上的楼层使用了聚苯乙烯板和铝板幕墙,较低的楼层使用了环保的保温材料。
内墙的保温材料为聚氨酯面板。
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小于0.023W/m·K。
大楼的玻璃采用镀Low-E膜的双层玻璃,U值为3.5-4.0,提升了建筑的热工性能。
大楼位于夏热冬暖的地区,采用了不同遮阳手法。
办公区的窗户上安装了向外挑出的水平遮阳板;建筑的西立面局部进行了立体绿化,剩下的部分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这些光伏板的可见光通透率为0.2,因此可以保证室内仍获得一定光照。
实践平民化的绿色建筑深圳建科大楼设计

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
1、建设水系:深圳建科大楼在设计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地理位置,与周边的 水系相互融合。建筑物周围的水体能够调节微气候,增加湿气,有助于改善室内 环境。
实践平民化的绿色建筑深圳建 科大楼设计
目录
01 平民化绿色建筑的优 势
03 技术创新
02 深圳建科大楼设计 04 生态文化
05 实践体会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结论
实践平民化的绿色建筑:深圳建 科大楼设计
实践平民化的绿色建筑:深圳建科大楼设计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全球的焦点。绿色建筑 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和健康性,还能降低环境负荷,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很多人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仍停留在高端、昂贵的阶段,认为只有富豪才 能享受绿色建筑的益处。本次演示将以深圳建科大楼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平 民化的绿色建筑,让更多人科大楼的设计过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平民化绿色建筑的实际 可行性。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优化,能够使建 筑物更加贴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绿色建筑 理念的重要性和普及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结论
结论
综上所述,平民化绿色建筑具有显著的优势和重要性。深圳建科大楼设计成 功地实现了绿色建筑的目标,通过采用创新技术和生态文化理念,彰显了绿色建 筑的魅力。作为设计师和建设者,我们应该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将其融入到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绿色环保的未来。
参考内容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深圳万科中心

湿地处理系统
渗水地砖及湖水循环系统
万科中心— —生态环保理念
速生/可再生材料的应用
钢材、玻璃、地毯、竹等速生/可再生材料应用率达23%
竹子作为装修材料和家私材料在项目中的应用
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在项目中的应用
万科中心— —生态环保理念
生态绿化 在室外空间,尽量采用渗水铺装路面以加强
雨水/污水全收集处理,节水50%
速生/可再生材料的应用
钢材、玻璃、地毯、竹等速生/可再生材料应用率达23%
生态绿化
原生植物/屋顶绿化
万科中心— —生态环保理念
外遮阳体系 根据不同朝向设置可调、固定等方式
可动式外遮阳表面使用特殊复合材料,保护内层玻璃减少太阳 能负荷及风力冲击。可转动式悬挂立面外遮阳系统不会阻挡窗外的 海景及山景。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深圳万科中心
— —漂浮的地平线
万科中心— —概况
位 置: 深圳·盐田区·大梅沙·环梅路·内湖公园。距大梅沙海滨公园约1公里
规 模: 占地面积6.2万m² 总建筑面积12.1万m²
功能组成: 办公、酒店、会议中心
万科中心— —合作团队
总包单位:中建三局一公司 监理团队:广州珠江监理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施工管理:严格贯彻LEED认证对施工管理,以及材料使用的
万科中心— —建筑设计理念 开 放 公 园:为市民提供更为开放的公共活动场所
万科中心— —建筑设计理念 开 放 公 园:
万科中心— —建筑设计理念 绿地最大化: 超过100%的绿化。
万科中心— —建筑设计理念 绿地最大化: 超过100%的绿化。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是一个评价绿色建筑的工具。 宗旨是:在设计中有效地减少环境和住户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享设计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实践---以深圳建科大楼为例摘要:研究在绿色建筑技术理论指导下的深圳建科大楼在各个方面、细节的设计,分析其对于共享理念的实践,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与结论。
关键字:深圳建科大楼;共享设计;设计中的再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如何实现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大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前绿色建筑设计成为我们一直追求目标。
本文探讨了深圳市的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共享理念下的绿色建筑技术,其目的不仅提供健康舒适、资源高效利用的构筑物,还要引导社会行为和人文,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领。
1. 项目简介深圳建科大楼是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办公楼,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北部梅林片区。
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共14 层,其中地上12层,地下2层。
建筑功能包括实验、研发、办公、学术交流、地下停车、休闲及生活辅助设施等。
建筑设计采用功能立体叠加的方式,将各功能块根据性质、空间需求和流线组织,分别安排在不同的竖向空间体块中,针对不同需求的建筑外围护构造,形成由内而外自然生成的独特建筑形态。
建科大楼已实现了最初的建设目标,以4300元/m2的工程单方造价,达到了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和美国 LEED金级的要求,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社会效益。
经初步测算分析: 1. 8万平方米规模的整座大楼每年可减少运行费用约150万元。
其中,相对常规建筑节约电费145万元,节约水费5.4万元,节约标煤610 t,每年可减排 CO21600t。
2. 共享设计方法建筑设计过程是个共享参与权的过程,设计的全过程体现了权利和资源的共享,关系人共同参与设计;同时,建筑本身是一个共享平台,设计结果要实现建筑本身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共享提供一个有效、经济平台的目的。
深圳建科大楼从设计始,整个过程都定量验证并应用新的设计技术。
楼体的竖向布局与功能相关联,材料、通风、自然采光、外墙构造、立面及开窗形式等各方各面的确立也都经过优化组合。
每一项技术并非机械地对应于绿色建筑的某单项指标,而是在机理上响应绿色建筑的总体诉求,是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诸环节进行整体考虑并能够满足人们舒适健康需求的综合性措施。
3. 平民化绿色建筑特性3.1 建筑应具有“社会公民”意识,要尽其社会责任3.1.1 开放的责任建科大楼通过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的建筑形态和开放的展示流线,以积极的态度向每一个前来的市民展示绿色、生态、节能技术的应用和运行情况,以更直观的方式宣传绿色建筑,使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3.1.2 自律的责任1)、节能60%以上项目建筑设计总能耗为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75.3%。
节能措施 1:量体裁衣节能外围护结构。
大楼屋顶采用隔热构造,同时南北主要区域采用种植屋面;5层及5层以下外墙采用内保温结构,7层以上外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外贴饰面保温板。
节能措施 2:4种节能空调应用。
地下1层实验室空调采用水环式空调,管路系统简单,在使用时间上也可以灵活运行。
主要办公区域采用水环空调+冷却塔+风机盘管。
9层南区和11层南区为小开间空间,采用风冷变频多联空调系统+全热新风系统。
10层采用高温冷水机组+辐射顶板+溶液新风除湿系统。
节能措施 3:绿色节能照明。
会议区域照明和地下车库照明选用LED光源,楼梯间采用受红外感应开关控制的自熄式吸顶灯;大厅、走道主要以节能筒灯为主;办公区域均采用格栅型荧光灯盘。
办公区域照明采用智能照明控制方式。
节能措施4:热回收。
新风系统采用全热交换器,通过新风与排风的热交换,回收部分冷量。
节能措施5:新风可调和变频技术的应用。
全空气系统的新风入口及其通路均按全新风配置,通过调节系统的新、风阀开启度,实现过渡季节按全新风运行,空调季节按最小新风比运行。
节能措施6:能源管理系统。
项目设置全楼能耗系统计量系统。
系统分软件、硬件两部分,硬件主要为各种能耗基表如水表、电表、热能表等,抄收部分如抄表模块、集中器等,数据接收处理部分,如管理电脑、数据库服务器等。
节能措施7:可再生能源利用。
每层残疾人卫生间兼淋浴房采用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食堂、专家公寓冲凉房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大楼屋顶花架安装单晶硅光伏电池板,西立面和南立面采用光伏幕墙系统,起到遮阳的作用。
生活热水基本利用太阳能水系统。
2)、节水43.2%以上结合当地经济状况、气候条件、用水习惯和区域水专项规划等,综合利用水资源,采用雨水收集、中水处理回用等措施。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节水器具选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布置等方面进行设计。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43.52%。
3) 节材项目设计无装饰性构件,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
所有应用材料均以满足功能需要为目的,将不必要的装饰性材料消耗减到最低。
并利用产业化生产标准部件,提高制造环节的材料利用效率,节约用材。
3.2 人与自然共享平台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来说,任何人工的建筑其实都是占据了原属于自然的青山绿水,就应该对所占据的部分进行生态补偿,努力营造一种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共享。
建科大楼的设计也遵循着这一目标。
3.2.1 自然通风设计对建筑场地的环境进行研究(建立监测站),根据监测数据模拟分析建筑风环境,并成为建筑方案确定的重要考虑因素。
根据室外风场规律,研究各个不同立面采用不同的外窗形式,结合采用遮阳反光板;同时外窗朝向和形式考虑外部噪声影响。
在建筑平面上,采用大空间和多通风面设计,实现室内舒适通风环境。
3.2.2 自然采光设计报告厅和办公区约90%的面积采光系数超过2%,地下1层通过玻璃采光顶加强采光效果。
地下2层主要采用在1层玻璃采光顶下利用采光井等加强自然采光,车库车道利用光导管达到采光效果。
3.2.3 噪声控制通过结构措施防噪,在1~5层设置展厅、检测室和实验室等非办公房间减少开窗面积;采用双层窗,在受室外噪声影响较大的房间采用中空玻璃,隔热与防噪。
3.2.4 健康工作环境室内环境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
大楼在每层下风向的西北角设有专用吸烟区。
建立墙体内表面温度、房间温度、湿度长期监控;建筑采用活动外窗,强化自然通风;内部功能房间装修时采用绿色涂料和粘结剂,使用不含甲醛的复合木质材料;办公区中的复印机、打印机集中设置在中间半室外的休闲平台上。
3.3 人与人共享平台建筑应为人与人交流共享提供更多空间。
建科大楼公共交流面积达到40%左右。
而建科大楼通过“凹”字形平面设计将以人为本作为理念:南北两部分的办公空间通过中央走廊联系起来,集中形成宽大的空中庭园。
在各个楼层的或大或小的庭院里,可能成为花园、交流平台、咖啡茶座,甚至成为“日光浴场”。
建科大楼的使用空间是亲和朴实的,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在这里办公让大家变得更加亲近和自然。
3.4 生活工作共享平台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工作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它应该是绿色的。
在建科大楼里很难将工作和生活截然分开,除了办公空间,大楼里分布着各种“非办公”的功能和场所,我们有屋顶菜地、有周末电影院、咖啡间、公寓、卡拉 OK 厅、健身房、按摩保健房、爬楼梯的“登山道”、员工墙、心理室等,这些,正是共同创造事业与共享生活的场所。
4. 绿色建筑设计思考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一直在提高。
无可厚非,绿色健康地生活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
4.1 目的及理念的确定创造绿色、环保、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一栋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
绿色办公建筑设计从设计伊始所遵循的思考方法就不同于以往,对于深圳建科院来说,共享理念也是其一直以来所考虑的。
因此,在筹划方案之前,首先,就应确定好目的及理念,并在设计中逐步体现。
4.2 场地环境的测量分析从方案创作开始,整个过程都需要经过定量验证,首先对建筑场地的环境进行研究,比如可以建立监测站,利用计算机对气候、能耗、通风、采光、噪声、太阳能等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建筑的空间整体布局。
4.3 建筑整体布局4.2.1 建筑外观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外观最是基础,在考虑可持续的同时,对建筑平面、立面的设计也应该注入新的元素。
比如,深圳建科大楼的平面呈“吕”字形,结合材质与开窗形式的不同,形成独特的外观环境。
4.2.2 建筑空间布局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功能及流线作为其基本要素,应从以人为本的核心出发,保证功能布局上合理;水平跟竖向流线清晰、方便。
以及在建筑的功能布局上,应设计大量不同的娱乐休闲设施、交流平台、绿色植物、屋顶花园,真正形成开放性的共享空间。
其次,考虑建筑的采光和通风,做到节能、低碳、舒适、自然。
4.2.3 技术上的创新绿色建筑在技术的应用上也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
技术上,应考虑结构的确定、材质的选择、空间的开创。
对于建筑结构,确保稳定、安全、经济,采光上能通过监测风向风力进行开窗。
对于材质的选择,在建筑内外墙、屋顶采取的节能措施,选择更低碳经济的材质;在采光方面,更多的应选择自然采光,通过合理布局及计算,使用环保的材质让自然光能通到建筑内部,有效保证外部自然光线的充分利用。
其次才是人工采光,以低碳、环保、经济、智能为标准选择材质。
对于空间的开创,合理创造新空间,可开拓地下层,是空间不受浪费。
4.4 使用中的再设计绿色生活永不止步,人类观念会提高,设让计也不会因大楼建成而停下来。
遵循绿色理念应当贯穿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原则,我们在新的建筑中,通过真实的工作、生活来体验、评估设计和运行管理;建筑的各项运行数据和实施效果被忠实地记录下来,成为进一步研究探索的第一手材料。
坚持使用中再设计原则的建筑才能真正成为“既有建筑改造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典范的建筑。
参考文献:[1] 王少健,王敏,胡姗姗,邝志斌,赵海天.高层办公楼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评析——以深圳建科大楼为例[B].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280-285.[2] 袁小宜,叶青,刘宗源,沈粤湘,张炜. 实践平民化的绿色建筑——深圳建科大楼设计[J].建筑学报,2010(1):14-19.[2] 许云.从建筑设计看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建筑知识,2016(7):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