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研究论文
马原 政治经济学 论文

马原政治经济学论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政治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经济运行规律,还研究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发展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两大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的运行状态,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要研究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的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因此,要深入研究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了解经济发展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促进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经济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和历史的走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入研究经济发展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为推动社会转型和历史进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要研究经济运行规律,又要研究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更要研究经济发展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当代世界经济、促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丰富的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对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提供深刻的解释和理论指导。
例如,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不平等的加剧、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等都需要政治经济学家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试论生产社会化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起点

化大 生产 基 础上 的 一种 现 代商 品经 济形 式 , 其物 质前 提 和
社 会 本 质 取 决 于 生 产 的 社 会 化 本 质 , 此 , 了 解 生 产 的 因 不 社 会 化本 质 也就 无 法 了解 市 场 经 济 的 社 会性 质 。这 样 做
“ 会 的 物 质 生 产 力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 同 它 们 一 直 在 其 社 便 中活动 的现 存生 产 关 系或 财产关 系( 只是生 产关 系 的法 这
部 社 会 生 产 历 史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马 克 思 指 出 : 资 本 主 “
史 上 新 的 一 页 , 经 济 理 论 进 入 考 察 社 会 主 义 公 有 制 经 济 使 内 部 结 构 的 崭 新 时 代 。 在 今 天 , 会 主 义 社 会 已 经 在 人 类 社 历 史 上 发 展 成 为 铁 一 般 的 物 质 事 实 。 因 此 , 然 要 求 人 们 必 科 学 地 研 究 它 。 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当 代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特 点 必 须 先 说 明 现 代 生 产 力 的 社 会 化 联 系 。 生 产 力 的 社 会 化 发 展 是 社 会 主 义 产 生 和 发 展 的 直 接 动 因 以 及 物 质 基 础 , 理 解 生 产 力 的 社 会 化 及 其 社 会 本 性 , 不 可 能 在 不 就 政 治 经济 学 中理 解 什 么 是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是 在 社 会
的 社 会 化 发 展 是 社 会 主 义 产 生 和 发 展 的 直 接 动 因 以及 物 质 基 础 , 理 解 生 产 力 的 社 会 化 及 其 社 会 本 质 , 解什 么是 社会 主 义 , 就无 法 了解 市场 经 济的 社会 性质 。 也
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主要探讨政治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随着世界各国政治和经济的紧密联系,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理论成为必要的工具。
1. 引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
通过分析政治和经济体制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2. 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影响。
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经济体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政治格局。
通过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国社会和制度的运作机制。
3. 政治经济学的应用政治经济学的应用在很多领域都有体现。
首先,政治经济学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通过分析政治和经济关系,政府可以更准确地制定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其次,政治经济学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企业和投资者进行风险分析和决策。
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可以帮助企业和投资者更好地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
此外,政治经济学还对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秩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政治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角色,并推动国际合作和发展。
4. 结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
通过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制度的运作机制,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和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和方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继续深入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Smith, A.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Marx, K. (1867). Das Kapital.。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
本论文旨在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矛盾运动理论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并将生产过程组织起来,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劳动力价值之外创造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源和手段。
矛盾运动理论矛盾运动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内部矛盾的运动和斗争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这种矛盾的运动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矛盾等。
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转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重要理论。
它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分析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周期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运行机制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资本主义周期包括繁荣、危机、衰退和复苏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周期中最严重的阶段。
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生产下滑、失业增加、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差距扩大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资本逐渐集中于少数富人手中,而劳动者的收入相对较低。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论我国当前生产过剩的特征、原因及其解决

摘要摘要f199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库存不断增加,物价水平持续走低,货币资金大量闲置,就业形势趋于恶化。
当前的生产过剩既是总量性的,又是结构性的。
从需求方面看,有效需求不足是需求结构升级困难的表现。
从供给方面看,在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升级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没有适时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大量产品需要进口。
当前的生产过剩不是一种简单的周期性现象,而是我国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转型时期经济结构升级滞缓的特殊表现。
我国当前的生产过剩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激发的小生产积极性到80年代中期已发挥至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成为农业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的障碍,在城乡分割、城市化进程滞缓的情况下,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
j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地区和部门割据阻碍了分工的深化,割断了产业间的有机联系,财力不足削弱了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十几年超常规数量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产业结构难以跃升。
要解决当前的生产过剩问题,不能仅仅追求短期的刺激需求政策,必须把扩大需求政策建立在制度调整的基础之上。
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政府以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成为具有活力的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改革的同时必须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供给与需求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达到均衡,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产过剩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城乡二元结构AbstractOverproductionhasappearedinourcountrysince1997.Withthepeople’SlifelevelimprovingandCOHSUITIestructureup—grading,theeconomicincreaseinquantitydon’tchangetoeconomicincreaseinquality.Theoverproductionisnotasimplecyclicalphenomenon,butspecialexpressionthateconomicstructurecannotupgradesuccessfullyintransitionalperiodfromelementaryindustrilizementtointermediateindustrilizement.Theeconomicsystemaccountsfortheoverproductionatpresent.Theruraleconomicsystemhasbecomeobstaclesofthechangeofagriculturalproductionfromsmall—scaletolarge—scale.Thecompartmentationofcityandcountrysideistrammeloftheflowofsuspluslabourors.Localgovernmentsinvestblindlyandconstructrepeatedly.Tosolvetheoverproductionproblem,wecannotonlyadoptshort—termstimulate—demandpolicy.Wemustreformtheadministrativesystem,thestate—owned—economysystemandruraleconomicsystem.Atthesametimewemustcarryouteasy—fianceandeasy—moneypolicytostimulatethetotaldemandandadjusteconomicstructuretobalancethesupplyanddemandinahigherlevelandmaketheeconomydevelopsteadilyandhealthily.Keywords:overpruductioneconomicstructureeconomicsystemcityandcountrysideduaistructureⅡ{"3-It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当前生产过剩的特征、原因及其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的前十多年里,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供不应求,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
政治经济学论文2篇

政治经济学论文政治经济学论文第一篇: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间经济合作和联系的重要形式。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和贸易自由化。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能够更加灵活地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
这为跨国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发展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次,全球化降低了贸易壁垒,加强了国际贸易,使得商品和服务能够更加自由地在不同国家间流通。
这将促使各国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特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率,推动了经济增长。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加大了经济不平等问题。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贸易中往往处于较弱的地位,他们难以享受到全球贸易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这导致了全球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分配,加剧了贫富差距。
其次,全球化加速了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为了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许多国家开采和消耗自己的资源,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
这对于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使全球化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各国应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首先,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制定公平的贸易规则,能够为各国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各国应关注社会公平,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减缓经济不平等问题。
此外,各国还应加强环境监管,制定环保政策,减少全球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全球化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使全球化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各国应加强合作,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并采取措施解决经济不平等和环境问题。
第二篇:政府干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式。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监管者和调节者,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政府干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

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一、引言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二、生产力的概念和作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工人、机器和其他生产要素能够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
生产力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生产力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
2、促进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发展,从而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3、加速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减少资源浪费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三、生产关系的定义和类型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基础,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产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奴隶制奴隶制是一种以保护奴隶主的所有权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劳动力和产品。
奴隶制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奴隶主通过奴隶的劳动生产农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2、封建制封建制是一种以领主的权力为基础的生产关系,领主通过控制土地和农民的劳动力而获取经济利益。
封建制的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完成。
3、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工人的劳动力获得经济利益。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工业生产和商品生产,主要是由工人完成。
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 起义失败后,奴隶主把六千名被俘的 起义者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 十字架上。尽管如此,奴隶反抗奴隶 主的阶级斗争并没有停止过,而是继 续蔓延,一直到罗马帝国的灭亡。
政治经济学
22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二、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 影响。
政治经济学 12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政治经济学
13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 着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20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 逃亡奴隶纷纷投奔前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起义军极盛时期曾 发展到12万人以上,屡败罗马军,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意大利南部 。公元前72年,罗马执政官率军镇压。此时,起义队伍内部发生 分裂,以克里克苏斯为首的一支队伍单独行动,不久被罗马军队 消灭。斯巴达克率军北上,频频取胜。但他并未翻越阿尔卑斯山 ,而是率12万义军再次南下,进抵意大利半岛南端,计划借助海 盗船只渡到西西里,因受海盗欺骗未获成功。公元前71年,奉命 镇压起义的克拉苏尾随斯巴达克南下,在意大利半岛最狭窄的部 分布鲁提乌姆挖掘了横过整个地峡的壕沟,对起义军加以围困。 起义军突破封锁线,向东南海岸进发,受阻,被迫折回迎战克拉 苏。同年在布林底西港附近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从伊比利亚半 岛归来的庞培的增援,起义军遭到惨败,六万名起义者战死,斯 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政治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研究论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既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最为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并且一直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
自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许涤新、王学文和方文和等老一辈经济学家为主要代表的我国经济理论界对这一重要问题从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一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除了生产关系是否还包括生产力;二是生产方式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末期,由于“左”的思想和理论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这一重要问题的科学探讨长时期中断了,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教条一直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占据统治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和持续的探讨,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成果是突破了以往把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只局限于生产关系的传统观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论述而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把生产方式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一、拨乱反正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主要是拨乱反正,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打破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教条,恢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论观点;二是否定了斯大林关于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的传统观点,科学阐述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畴的基本涵义与具体内容。
在这两方面的探讨中首当其冲的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家驹先生。
1980—1981年,马家驹先生先后在《经济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题为《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重要论文,最先提出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新见解。
他十分明确地提出,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规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特定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
根据这一规定,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不仅如此,马家驹先生还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否定了斯大林关于生产方式定义的错误观点,系统地、科学地阐明了生产方式的涵义。
首先,马家驹提出生产方式是有别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个独立范畴。
他指出:“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方式并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把这两者包括在自身之内,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从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个范畴。
”其次,马家驹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
他写道:“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方式有两个含义。
第一,它是指劳动的方式;第二,它又是指生产的社会形式。
”“作为劳动方式的生产方式,马克思通常不加任何限定地简单称之为‘生产方式’,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相互结合的方式以及使用劳动资料的方式。
生产方式的这样一个含义是同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的这一面联系着的。
”“生产方式的第二个含义即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生产方式,是同任何生产过程都不单纯是劳动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特殊的社会规定性的过程这一方面相联系的。
——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一定的历史形态或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完全是同义语。
”“劳动的社会形式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依以结合的形式分不开,它并且和后者一样直接表现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
”最后,马家驹阐述了生产方式这两个方面含义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写道:“一定的劳动方式和生产的一定社会形式之间确实又存在着一种历史必然的统一关系,并且归根到底还是作为劳动方式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生产方式,而劳动方式的根本变革又总要以生严资料或劳动资料的变革为前提。
”这样,马家驹先生一方面明确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充分肯定了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另一方面科学地分析了生产方式的涵义。
与此同时,我国学术界其他许多学者在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中也提出了一些相似的观点。
如吴斌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研究生产方式》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是在两种含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一术语的:一是生产方式本身,一是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
陈招顺在《从生产方式的含义论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文中提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中间阶段和中间环节。
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得以建立的基础,而一定的生产方式又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得以产生的依据。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如果不研究生产力,也就不能说明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化。
这是一个矛盾。
而生产方武概念的出现意味着这个矛盾的解决。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对于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主要标志是郭树清等在《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上发表的《生产方式和的研究对象》的专题系列论文。
其中,郭树清在《生产的自然形态和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辨证统一——马克思的生产方武概念》一文中不仅具体地指出了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产的自然形态,即生产的自然物质条件和形式,劳动的技术组合方式;其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的社会条件和形式,人们的活动发生社会联系和关系的形式。
”“生产方式就是通过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的自然形态;或者说,生产方式就是反映了生产的自然形态的生产的社会形式。
”袁绪程在《从研究对象的提法看生产方式的含义》一文中也指出: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生产方式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关系,而是“生产要素的组织结合的方式。
”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从劳动的自然过程来看就是生产要素的“技术组合方式”,从劳动过程的社会属性来看就是“生产要素组合的社会形式。
”彭新政在《生产方式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含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讲的《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作为劳动者和生严资料的结合方式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而生产关系则是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有什么样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这三篇重要论文一方面从总体上继续肯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分析了生产方式的具体内容并由此概括出了生产方式的基本涵义。
这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在该时期有了新的进展。
二、全面推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学术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全面展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探讨的主要特点是对生产方武的含义的探讨全面展开,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并逐步形成普遍共识。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在以往探讨的基础上,对生产方式的含义继续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新见解。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吴易风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发表的《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论文中所提出的见解,即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胡钧在《对研究对象的再认识》提出,生产方式是生产的技术方式或具体的劳动方式,是劳动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
其他学者不同意上述三种关于生产方式单一含义论观点,奚兆永在《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一文中认为生产方式有多种含义,生产方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等:于金富在《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一般的基本原理》一文中提出,生产方式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以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社会生产的特殊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和人们进行生产的技术与社会条件等。
这一时期我国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研究继续推进的突出标志,是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观点同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的观点联系起来考察,从而摈弃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的传统做法,科学探讨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和密切联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区别,其代表性观点是吴易风先生在《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所提出的:“在研究对象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分歧不在于要不要研究资源配置,而在于:(一)要不要研究生产方式;(二)要不要研究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三)要不要区分抽象的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和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
以及要不要研究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
在所有这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而西方经济学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在这里,吴易风先生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之间的主要区别的基础上,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即它们都研究资源配置,所不同的是如何研究资源配置。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其代表性观点是王生礼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新论》一文中所提出的见解。
王生礼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经济方式,作为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市场经济方式。
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主要在于: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社会运用稀缺资源进行生产的方式,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资源配置方式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生产的方式问题。
因此,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引申为:它研究一个社会组织生产的方式和方法,亦即社会生产方式。
进一步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即资本经济,同作为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资源配置方式即市场经济之间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资本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实质和灵魂,市场经济是资本经济的外在表现。
资本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相近、相通、相同之处就在于此。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既有本质的分析,又有表象的分析,而西方经济学只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面现象,只研究市场经济,只研究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与资源配置之间的表面联系,只在表面的联系中兜圈子。
从而在肯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相通性的基础上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对立性,从而使我国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