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服装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发饰与配饰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注重发饰与配饰 的搭配,以彰显身份地位和审美品味。
VS
详细描述
发饰包括发簪、发钗、发带等,材质多为 金银玉器。配饰则包括耳环、项链、手镯 等,材质有金、银、玉、珍珠等。这些配 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象征意义,如耳 环的佩戴可表示已婚或订婚。
04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意义
详细描述
短裙一般以单层丝绸或麻布制成 ,长度在膝盖以上,有的款式甚 至短至大腿中部。颜色以浅色系 为主,也有一些鲜艳的颜色。
上衣与外套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上衣多为窄袖 紧身,外套则多为宽袖长袍。
详细描述
上衣通常为交领,紧贴身体,凸显女 性身材。外套多为广袖,长至膝盖以 下,有的甚至长至脚踝。材质多为丝 绸或棉布,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03
魏晋南北朝女装
长裙
总结词
长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主要下 装,款式多样,色彩丰富。
详细描述
长裙通常由多层丝绸或棉布拼接而成 ,长度过膝,有的甚至拖地。颜色方 面,除了常见的素色,还有各种图案 和绣花装饰,如牡丹、莲花、凤凰等 。
短裙
总结词
短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女子的 休闲装束,轻便舒适,适合夏季 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面料选择和搭配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丝绸、麻 布等面料的运用,为现代服饰的面料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一时期服饰的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也对现代服饰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05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对 后世的唐、宋、明等朝代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如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等元 素被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服饰 ppt课件

——————华丽的、生机丛生的时代
“竹林七贤”-中国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 、刘伶、王戎及阮咸7位名士的合称,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 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 七贤.七人————华丽的、生机丛生的时代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 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 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 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 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 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 ,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 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 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 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 “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漆纱笼冠
小贴士:漆纱笼冠影视剧复原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戴笼冠、穿大袖衫的舆夫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戴笼冠的骑马人物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
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即戴 这种帽。样式为高顶无檐,通 常用于宴见朝会。
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 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时代特色:
分裂割据 频繁激烈的战争 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佛教、玄学盛行
服装特色:
北方-汉族与北族服饰的融合-“短衣缚裤,腰 束革带,外加套衣,头戴风帽,足着短靴”。
北魏在服饰上推行汉制-“孝文改制”。
南方仍沿袭秦汉遗俗。
服装上受玄学的影响,形成的“魏晋风度”-大 袖宽衫,宽衣博带。
魏晋南北朝服装

1
第一节 概述
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战争促使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 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 合。
2
刺绣边饰(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实物)
3
刺绣佛像(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实物)
衣裳分制的服装。
裲裆: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 思,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
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
再以皮带系扎。
33
裤褶图
裤褶是以缚 裤及褶衣两 个部分组成 的一套服饰。
34
穿裤褶、缚 裤的男子 (北朝陶俑)
35
穿裤褶、缚 裤的男子
36
裆铠
37
戴兜鍪、穿裲裆铠的武士
38
戴兜鍪、穿筩袖铠的武士
39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文人衣服为什么会形成褒衣博带之势?
2.说一说女服的美妙之处。
3.裤褶与裲裆在中国服装史上有何意义?
40
23
宽袖对襟女 衫、长裙穿 着展示图
24
穿宽袖对 襟衫、长 裙的妇女 (北朝陶 俑)
25
大袖衫 间色裙
26
女子大袖衫
27
穿上俭下丰服装的女子
28
妇女妆饰
29
北朝女子装扮
30
织文锦履
31
佩饰
金冠饰 南北朝
32
第四节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裤褶:上衣叫褶,下衣叫裤,胡服的一种,是一种
穿履,不得着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非常丰富,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服饰也有很多特点,下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也逐渐加强。
这个时期的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弘扬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来追求精神上的幸福。
1、男装特点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通常包括衣、裤和帽子。
衣服的样式多以宽大为主,衣袖也非常长。
男子常常佩戴半罩面的巾帽,有的还穿上学士服装和五彩鱼袋。
女子着装更加细致,服装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女子的裙子通常分为紧身裙和宽裙两种,还有一些由长裤和短上衣组成的女装。
女子的服饰上相对比较注重色彩的搭配,经常用五颜六色的布料来装饰。
此外,女子还佩戴各种发饰、珠宝等。
3、官服特点官员穿的服装比较特别,通常有明显的颜色和各种符号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权利。
在这个时期,各级官员的服饰都非常正规,并且有着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样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个时期的服饰具有自然、舒适的基调,注重表达个性和精神追求,也更加注重服饰的美感和舒适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不仅在中国自己的服饰上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外交往产生了影响。
当时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非常频繁,中国的服饰和文化也逐渐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中。
同时,外来的服饰和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中国。
这些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也增加了中国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点非常丰富,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为当时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服饰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笼 冠
在小冠上再加笼巾即成笼冠。 笼 冠不是顶于头上, 而是像帻一样 罩在头上, 顶平,两边有目。 形 制又像汉时旳梁冠, 有圆、方之 分和梁数之别, 前壁向后倾斜, 戴于头上显得十分挺拔、庄重。 所以当初文官皆戴笼冠。
折上巾
自北周武帝用幅巾之 制, 并加裁四角带, 名曰折上巾,又名幞 头、 自幞头盛行后, 启后世唐代幞头之始, 其他冠也所以而少用。
裤褶和裲裆
裤,战国之时已经有少数人所着,实为赵 武灵王引进旳胡服之一种,经几百年旳演 变、改善,不断完善而形成。
裤褶之名起于汉末,但此时旳裤褶之 制已非汉末旳式样,其形制比以往汉式上 衣窄小,长至膝部;裤管宽松,长至足部。 这种衣饰汉魏之际主要是在军队中穿着。
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旳背心或坎肩旳意思, 其旨在挡住背部挡住心胸部。其形制也与目前旳背心 相同,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 再以皮带系扎。
南朝时一种特有旳冠帽,尤为 天子旳首服,亦作“白纱高顶 帽”、“白帽”、“高屋帽”。 南朝天子宴私,都戴白纱帽。
魏晋南北朝男子衣饰种类 衣裳
男子服饰
大袖衫 裤褶和裲裆
宽袍
大袖衫
魏晋时期旳男子一 般都穿大袖翩翩旳 衫子,直到南朝时 期,这种衫子仍为 各阶层男子所爱好, 成为一时旳风尚。
衫在魏晋之时不但是玄者所着,而且也是上流社会旳 衣饰特征之一。它是在老式旳汉服基础上发展起来旳。当 初旳衫与目前旳衫不同,其形制与袍相仿,只是袖口不同, 袖口有祛者为袍,无祛者为衫。也就是衫不收袖口,不施 祛口,袖口宽阔。《释名·释衣服》称:“衫,衣无袖端 也。”指旳就是袍与衫旳区别所在。
缣巾
双丝细绢制 旳头巾。
帻
平巾帻是和介帻、平上帻一种 系统旳首服。帻本是古时一般 人裹在额头上旳布。王莽时做 成有硬挺旳顶部,能够覆罩整 个头部,接着出现了顶部呈介 字形屋顶旳帻,是为介帻。
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

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秦、汉帝国曾经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饰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文明之所长,至东汉明帝厘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汉朝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
经过三国鼎立,两晋王族之争,中国内部分崩离析,给徙居华北边境的少数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
魏晋贵族男子服饰蒙古系游牧民族匈奴、羯、鲜卑,藏系游牧民族羌、氐先后入侵中原,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即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包括十三个五胡小王朝和三个汉族小王朝)”。
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国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促使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汉、胡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方向互相转移的。
其一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魏晋时基本遵循秦、汉旧制;南北朝,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鉴于他们的本族习俗穿着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华贵的服装。
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带式的汉族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
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服衮冕;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改革其本族(鲜卑族)的衣冠制度。
公元495年接见群臣时他就班赐百官冠服,用以更换胡服。
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所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优越的胡服,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魏孝文帝曾命令全国人民都穿汉服,但鲜卑族的劳动百姓不习惯于汉族的衣着,有许多人都不遵诏令,依旧穿着他们的传统民族服装。
官员们“帽上着笼冠,裤上着朱衣”,连魏文帝的太子也私着胡服,从洛阳逃回平城,后被废为庶人。
这是由于服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有民族的习惯性,他们原来的服装样式比汉族服装紧身短小,且下身穿连裆裤,便于劳动,这种服装是鲜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中未能使鲜卑人断其流行,反而在汉族劳动人民中间得到推广,最后连汉族上层人士也穿起了鲜卑装。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随着纺织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型品种,而此时也出现了一种能防火的“火浣布”,相当于今天的石棉布,这是纺织科技的一大成就。
一、魏晋时期,百官直至皇帝,都沿袭秦汉服制,以黄色为尊。
二、魏晋时期,男服以袍、衫为主,女服还保持深衣制。
上层男子如贵族、文吏等,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
其特点是交领,衣长袭地,微露脚,袖根收窄,袖口肥宽。
贵族妇女也是如此,肥衣大袖,衣长曳地,交领或圆领,腰束带,有线条美。
三、平民服饰则以短、瘦、窄为特点。
当时下层人民穿裤普遍。
南朝服饰南朝服饰皆如魏晋之制。
其中男子的主要服饰是衫,官服为袍。
女式服装有衫、襦,为秦汉遗俗。
北朝服饰褶皱为北朝主要服装。
其次为裲裆,裲裆男女通用,以帛为质,前后两片,一当胸一当背,肩部相连,腰间系皮带。
孝文帝改革时期,服饰汉化,吸收了汉袍严整、规范、中和的特点,也吸收了汉服中的等级差异性,以此来加强统治。
而女服主要吸取鲜卑族紧身上袄的优点,变宽袍曳地为衣裙合体。
这反映女性审美观的变化与社会意识的宽松。
影响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因素:一、哲学哲学对服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竹林七贤”得着装上。
“竹林七贤”的衣着多为汉代之衫,衣袖宽敞,裸露手臂,大袖自然下垂,有飘逸感。
是他们不拘形迹、不拘礼俗的思想和性格的外在表现。
他们在服装上的追求,是崇尚自然、任心任情、不受拘束的体现。
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与服饰是相互影响的。
文学作品中对服饰的描写既源自生活又影响人们的生活,受造型艺术的影响,服装造型还注意表现服装的层次和装饰,特别是领和袖等部位的装饰,领型多样,开口趋深,便于表现衣领的层次性。
三、社会风尚在魏晋时期,形式美得到追捧。
这一时期,人们所崇尚的是近乎女性的美态,例如何晏“行步顾影”、“好服妇人之服”。
人们在崇拜之余,纷纷效仿。
且那一时期,以貌取人的现象普遍,因此形式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图片:魏晋服饰男子服饰女子服饰竹林七贤:自由大胆的竹林七贤服饰美丽的洛神:何晏:服妇人之服的何晏。
《魏晋南北朝服装》PPT课件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 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 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 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 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 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 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 [shāo]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 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152衫裙是魏晋女子的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 因,衫的特点以及衫与袍的区别; 男子的各种首服,漆纱笼冠的特点 和工艺;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 饰的特点;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 裆 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洛神赋图
列女仁智图 东晋 顾恺之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1、长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 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 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 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 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 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按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 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 qū 口。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学习目标
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因 ,衫的特点、衫与袍的区别;了解男子的各种 首服,尤其是熟知漆纱笼冠的特点和工艺;掌 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饰的特点 以及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裆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
章节结构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第三节: 汉族的女子服饰 •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 都以宽博为主,其特 点为:对襟,束腰,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 色裙,腰间用一块帛 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 裳,除间色裙外,还 有其它裙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南朝帝王像(陈文帝),头上所戴为白纱高顶帽 20
魏晋男子的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外,盛行木屐。
《晋书·五行志》称:“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 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初, 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
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着屐, 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
陆探微等仰慕他们旷
达不羁的行径,作有 《竹林七贤图》,可
惜今以不存 。
6
八人均席地而
坐,但各以一种最 能体现自己个性的 姿态来表现,有的 抚琴啸歌,有的颌 首倾听,有的高谈 玄理,有的舞弄如 意,人人宽衣博带, 孤傲高雅;崇尚老 庄之情,追求个性 之心,溢于画面。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 清高的理想人格, 在画像砖上得到充 分地表现。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1
一 概述
魏、蜀、吴(公元220-280)——西晋(公元265361)——东晋(公元317-420)和五胡十六国— —南朝北朝(公元420-581)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
2
影响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主要因素:
社会状况:社会动荡,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各族人民四处 迁徙——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生产技术、文化习俗)—— 服饰的交汇融合
期最为流行。 幞(fú)头:又名折上巾。 幅巾:更为普遍地流行于士庶之间。 纶巾:原为幅巾中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又叫“诸葛
巾”。
14
戴小冠、穿窄 袖襦裙的男子
15
戴笼冠的骑马人物
16
戴幅巾的人物
17
戴纶巾的诸葛亮
18
帽:古时顶成圆状,内无骨架的首服。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主要有:
9
龙门石窟之奉先寺
10
刺绣边饰(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实物) 11
刺绣佛像(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实物) 12
方格兽纹锦(新疆吐鲁番 阿斯塔那出土实物)
夔(kuí)纹锦(新疆吐鲁 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 13
二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小冠:以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都可以穿戴。也称 “平上帻”。 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 (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 在魏晋时
30
杂裾垂髾(shāo,古代妇女衣服上的装饰,形如燕尾)服展示图
31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
32
宽袖对襟女 衫、长裙穿 着展示图
33
穿宽袖对 襟衫、长 裙的妇女
34
大袖衫 间色裙
35
女子大袖衫
36
穿上俭下丰服装的女子
37
妇女妆饰
38
北朝女子装扮
39
织文锦履
40
21
三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
袪(qū,指袖口),而衫无祛,则为宽大敞袖。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褒衣博带 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 最为喜好。
22
大袖衫
漆纱笼冠
23
戴梁冠和漆纱笼冠、穿大袖衫的男子
24
戴梁冠、穿大袖衫的文吏(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佩饰
金冠饰 南北朝 41
第四节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 裆
裤褶: 胡服的一种,上衣叫褶,下衣叫裤,是
一种衣裳分制的服装。服式为对襟或左衽, 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革带,方便 利落,往往使着装者显露出粗犷剽悍之气。
42
裤褶图
裤褶是以缚 裤及褶衣两 个部分组成 的一套服饰。
43
穿裤褶、缚 裤的男子
南朝画像砖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
7
龙门石窟
公元493年北魏 孝文帝下令迁都洛 阳,笃信佛教的孝 文帝迁都的同时, 没有忘记把佛教得 发展中心也转移到 洛阳来,他组织修 建僧庙、寺院。在 此前后还在洛阳以 南得龙门伊水两岸, 一山开窟造像,由 此一个神奇大型石 窟群,龙门石窟开 始创建。
8
龙门石窟之万佛洞
意识形态:思想活跃,思辨哲学得以发展——出现道家思想 发展而来的玄学——出世、崇尚清淡、崇尚自然、放荡不羁、 超然物外——无为论、性情论、自然论——宽衣博带、无拘 无束
佛教的盛行:佛教与玄学的结合——影响当时的艺术风格— —影响服饰的发展
3
曹操《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 于野,千里无鸡鸣。”
5
南朝像砖承袭东
汉的墓葬习俗,民间
依然在墓中刻制画像
砖。1961年在南京地
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
了《竹林七贤与荣启
期》画像砖。砖画中 的八个人物姿态各异
其趣,充分表现当时 文人的潇洒个性。图 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 代的名士,他与七贤 有共同之处,故被画 在一起。
后世画家顾恺之、
《抱朴子·讥惑篇》:“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 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 忽髙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好事者, 朝夕仿效,所谓京辇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
刘伶;“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 裤中?”
4
唐 孙位《高逸图》
《高逸图》(又名《七贤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得杰出作 品,它虽然出自唐代画家孙位之手,但具有浓郁的魏晋风韵。据 近人研究,其所绘内容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第一个人物 是山涛,第二个手执如意作舞的人物王戎,第三个人物是捧杯纵 酒的刘伶,第四个人物是手执尾尘的阮籍,因是残本,尚缺嵇康、 向秀、阮咸等人物。反映了这些人孤高傲世,寄情田园,不随流 俗的哲学思想。
25
戴卷梁冠、 穿袍服的男 子(顾恺之 《列女图》 局部)
26
戴笼冠、穿大袖衫的舆夫 27
梳丫髻或裹巾子、穿翻领袍服的士人(《北齐校书图》局部)
28
裹巾、披衫的士人《北齐校书图》局
部
29
四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 衫、袄、襦、裙、深衣等。 帔:披在肩上的彩巾。 深衣 履 首饰:发展到此时,突出表现为竞尚富丽。其材料之 华贵,名目之繁多,是前所未有的。
44
穿裤褶、缚 裤的男子
45
裲裆:
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 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无领无袖,前 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裲裆形式也被运用于军服之中,制成裲裆铠,改为铁皮 甲叶,套在衬袍之外。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 北方称背心或坎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