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柬之著名行书文赋

合集下载

陆柬之书《文赋》的不足之处

陆柬之书《文赋》的不足之处

陆柬之书《文赋》的不足之处古人鸡汤说:闲谈莫论人非。

今人鸡汤说: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以前比。

但我刹不住,老想论人非,老想把人放在一起比。

就这样吧,我口品差,改不了。

上一篇文章里,我说赵孟頫的跋的书法水平,超过了陆柬之写的正文。

很多人对此有疑惑。

今天就来聊这个。

只要你熟悉《兰亭序》,看一眼这篇《文赋》,就晓得陆柬之是学的《兰亭序》。

这个卷子后面,先后有11个人的跋,其中好几个人,都直接说其出自《兰亭序》。

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另外,不少人说他学舅舅虞世南。

虞世南也属二王系。

总之,陆柬之出于王羲之,没说的。

《文赋》有很多优点,11个人的跋都在夸,其他古今中外看到它的人也都在夸,我就不再重复了。

这里选几个我觉得写得不够理想的单字:本来,我一一写明了上述字的不足之处,但怕人说我太狂妄,所以又删了。

总之要么是笔画,要么是结构,总有点不妥。

或者说,像他那样写也可以,但我觉得可以写得更好些。

下面的字,我觉得也不够好:我们再来看赵跋的单字:看得出来,首先,赵字的笔力完胜陆字。

其次,有个细节,在笔画收笔的完成度上,赵字也胜过陆字。

陆柬之的收笔,有时不是那么完整、较劲,当然你也可以说这叫“自然”。

但,怎么说呢,学王羲之,当是学其妍美、精致,而妍美、精致,要靠很多细节来支撑。

如果收笔的完成度不高,可能就要减分。

收笔是顶要紧的。

很多人写字,就是不会收笔。

不会有两种,一种是不收笔,一种是描画出字帖上的形态。

隋唐写经里的精品,往往在收笔处大做文章,甚至走到极端,搞一些很浓重的笔画形态。

虽然不一定高明,但正好说明他们是知道收笔的重要性的。

唐代张怀瓘评陆柬之“中年之迹,犹有怯懦。

总章(668-670年)已后,乃备筋骨。

殊矜质朴,耻夫绮靡。

”如果说《文赋》是陆柬之中年时写的,那的确,张怀瓘的说法是恰当的。

在我看来,它的确有点怯懦。

如果是晚年写的,有没有筋骨不好说,质朴是有的,但也正因为质朴,所以不是那么出彩。

另外,《文赋》的字距比较大,运笔看着也比较慢,章法上有一股散缓之气。

传陆柬之书《文赋》真伪考辨

传陆柬之书《文赋》真伪考辨

传陆柬之书《文赋》真伪考辨作者:施锡斌来源:《中国书画》2015年第10期《文赋》,素笺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文共计144行,1668字,无款。

本幅纵25.7cm,横356.2cm。

引首有明代李东阳所写篆书“二陆文翰”,又沈度所写隶书“陆机文赋陆柬之书”。

拖尾有孙承泽、赵孟頫、李倜、欧阳玄、揭傒斯、李倜(第二则)、危素、宋濂、刘基、董琰、谢观、曹做为之跋,且从时间上来看有顺序上的颠倒。

赵孟頫跋曰:右唐陆束之行书《文赋》真迹。

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

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之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

大德二年十二月六日吴兴赵孟頫跋。

由于《文赋》正文中并未出现作者的信息,在前人著作中也没有发现有关这件作品的相关记载,因此赵孟頫在跋中定为陆柬之的真迹后,从元至清,无人异之。

直至今人徐桢立、陈炜湛、启功等人始提出异议。

但他们的分析尚不全面,其结论也并不足以使人信服。

正基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写本《文赋》的文本内容、避讳、鉴藏印、涂改、题跋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对其真伪作出判断,以求重新认识写本《文赋》的艺术价值。

一、陆柬之生平概况及其他关于陆柬之生平,正史上仅在武则天时期宰相陆元方的传中有所提及,其他文献记载中最详尽的当是张怀瓘的《书断》:陆柬之,吴郡人,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仪郎,虞世南之甥。

少学舅氏,临写所合,亦犹张翼换羲之表奏,蔡邕为平子后身。

而晚习二王,尤尚其古。

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已后,乃备筋骨。

……然工于效仿,劣于独断,以此为少也。

隶行入妙,章草书入能。

这段文字对于我们了解陆柬之的生卒年限、社会地位、学书历程和书法风貌有着极高的价值。

陆柬之的生卒年限至今尚不能详,但张怀瓘提及的“总章”,为唐高宗年号,即668至670年之间,此时陆束之为中晚年。

又其为“虞世南(558-638)之甥,少学舅氏”,可以推定陆束之的活动年代大约为隋文帝至唐高宗时期,与褚遂良同辈。

我们于此还可以大致认清陆束之的学书经历,是少从虞世南,晚学“二王”。

唐朝朝散大夫、书法家陆柬之简介,陆柬之《文赋》有多少字

唐朝朝散大夫、书法家陆柬之简介,陆柬之《文赋》有多少字

唐朝朝散大夫、书法家陆柬之简介,陆柬之《文赋》有多少字人物生平陆柬之(585-638),吴郡吴县人。

武周时期宰相陆元方的伯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的外祖父。

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

以书专家,少学舅氏,而世南学于永禅师,皆有礼法。

柬之与欧、渚齐名,隶行入妙,草入能。

隶行于今殆绝遗迹,尝观其草书意古笔老,信乎名不虚得也。

尝书头陀寺碑、急就章、陆机文赋、龙华寺额、武丘东山碑,最闻于时。

传见《唐书·陆元方传》。

书法艺术陆柬之最初书学虞世南,又学欧阳询,晚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草书笔意尤为古雅,终于成为名重一时的大书法家,与欧、褚齐名。

工正行书。

善临摹,虽“工于效仿,劣于独断”,但有较高成就。

当时亦有人把他与欧、虞、褚并称初唐四大家(但一般说初唐四大家为欧、虞、褚、薛)。

隶、行书为妙品,草书为能品。

他的书法作品流传甚少,隶行殆已绝迹。

依据流传下来的《兰亭诗》、《文赋》来看,他的书学师承传递关系,确实与王书是一脉相承的。

故观草书笔意古雅,其书名重于世,当不虚传。

李嗣真《书后品》指出“陆学士(柬之)受于虞秘监(世南),虞秘监受于永禅师(智永),皆有体法。

”又曰:“陆柬之学虞草体,用笔青出于蓝”。

《文赋》,墨迹本,无款。

晋陆机撰,传陆柬之书。

纸本,行书。

据《石渠宝笈》载,纵26.6厘米,横370厘米,全卷共144行,计1658字,其中行楷1566字,草书92字。

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卷前引首有明代李东阳篆题“二陆文翰”及沈度隶书“陆机文赋陆柬之书”,帖后无余纸,名款已失,有赵孟\、李倜、揭俣斯、危素、末濂、孙承泽等跋记。

帖中“渊”、“世”等字均作缺笔,盖避唐代帝王名讳之故。

陆柬之书写的《文赋》,是西晋陆机的名著。

陆机为陆束之远祖。

陆柬之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来书写先人的名作,以柬之之逸翰,绍先祖之宏文,所以因称为“二绝”。

此帖书法风骨内含,神采外映,字字珠玉,笔笔圆劲。

《文赋》《孟法师碑》

《文赋》《孟法师碑》

【作品概况】《文赋》全称《唐陆柬之书陆机文赋卷》,晋陆机撰,陆柬之书。

墨迹本,无款。

纸本,正行草三体并用。

纵26.6厘米,横370厘米。

全卷144行,1658字。

其中行楷1566字,草书92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观典赏析】《文赋》是陆机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而陆柬之又是陆机的后裔。

陆柬之少时读《文赋》就想书写一篇,但怕书法不精“玷辱”祖先一直未动笔,直至晚年才了了自己的心愿。

《文赋》是陆柬之行楷代表作,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被称大唐第一行书。

《文赋》笔法直逼大王,深得晋人韵味,点拂波磔之间,使转运行之际,结体照应之处,皆含兰亭妙法。

此帖风骨内含,神采外映,超逸神俊,婉润清丽。

结体稍呈内敛,章法严谨,笔笔圆劲流转,笔法妍润淳雅,清隽飘逸,开赵孟頫行楷书之先河。

元揭傒斯说:“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

”元赵孟頫说:“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

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稀耳。

”最为独特的是,通篇火气全无,功纯神清,一种平和恬静的气度令人神往。

从此入手学行书有不少方便处。

34【作品概况】《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

唐代碑刻。

褚遂良楷书。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刻,碑石佚次,仅有清代李宗瀚藏唐拓本传世。

册共20面,每面4行,满行9字,全碑769字。

【观典赏析】褚遂良写《孟法师碑》时47岁,是他的中期作品,吸收了其两位老师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优点。

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最为生动。

此碑书法质朴,清远萧散,与《雁塔圣敦》之空明飞动不同,与《伊阙佛龛》相近。

运笔多隶法,圆劲刚健,寓变化于起伏、虚实、顿挫之中,体势劲逸,字形方扁,笔画较细,一波三折,节奏鲜明,以行入楷,有流畅飞去之势。

明王世贞称:“时尚刻意信本,而微参以分隶法,最为端雅,饶有古意,波拂转折处,无毫发遗恨,真墨池中至宝也。

”清李宗瀚称:“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风规振六代之余,高古近二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极用意之作。

唐代第一行楷《文赋》,写的真是漂亮,美爆了!

唐代第一行楷《文赋》,写的真是漂亮,美爆了!

唐代第一行楷《文赋》,写的真是漂亮,美爆了!
说到《文赋》这件书法作品,学习书法的朋友可能都是知道的,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陆柬之的行楷书法,在古代书坛上有很大的影响。

陆柬之是唐代书法家,他的舅舅就是“初唐四大家”虞世南。

陆柬之在年少时书法主要学习的就是虞世南。

后来又转学王羲之,其书法作品浑然天成。

其《文赋》就是陆柬之的书法代表作品。

陆柬之的《文赋》在书坛上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李嗣真也有过评价,他说陆柬之书法草书学的是虞世南,更是青出于蓝,要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点火气。

刘伯温也曾说陆机的词和陆柬之的书法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陆柬之的《文赋》是墨迹本,也是陆柬之留传下来的唯一真迹,这件作品在清朝时收藏在故宫,现在也收藏在故宫博物馆。

陆柬之的《文赋》在书法史上有很大的影响,被历代书法家和鉴赏家所称颂。

这件帖上的字以平稳为主,有的像楷书,有时有夹杂几个小草书,别有一番韵味。

此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很多书法家都受到它的影响,赵孟頫就是其中之一,赵孟頫就是通过学习《文赋》,在此帖中吸收营养,为后来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章法上来说,此帖字体的大小,轻重变化都很到位,加上他的楷行草相参,别有一番新境界。

李倜跋陆柬之《文赋》

李倜跋陆柬之《文赋》

李倜跋陆柬之《文赋》李倜跋陆柬之《文赋》(一)
李倜此跋字体精劲,舒张得宜,行笔丰瘦有度,温润圆融,颇具右军风韵。

山西太原籍李倜是元代具有代表意义的书画家,也是元代最得晋人意韵的书家之一,然而由于其人《元史》无传,生平事迹及家世较为隐晦,加之传世书迹不多,客观上造成了后世对其人其书探究的难度。

从一些零星的书画著录中,我们知道他善墨竹,富鉴藏,且“文章为当世所重”,其书法是力追晋人风致,以潇洒雅逸擅誉于世,不但书风尚晋。

连书房诸景致摆设也无不是地道的晋韵雅致。

李倜虽是著称于时的汉人官宦,却也是一位人品、书画、诗文兼得好评,且富收藏,儒释道兼通的文人书家。

元代书法首推赵孟頫,他是元代复古书风的领袖。

一生拟晋的李倜与赵孟頫交往甚密。

早在元贞元年(一二九五),赵孟頫就应李倜之请,曾为其父作墓铭《故成都路防城军民总管李公墓志铭》(见《松雪斋集》卷八)。

李倜与赵孟頫又同僚集贤院,文渊阁四库本《六艺之一录》载宋濂曾记赵孟頫为李倜书《道德经》,虽不知此时李倜是在何地求得赵孟頫是作,但足知他们关系非同一般,而且皆喜谈玄论道。

李倜跋陆柬之《文赋》(二)
元代复古主义潮流的代表人物是赵孟頫,他的高官厚禄和书画兼绝使他名播四海。

但以对二王的深刻理解,忠实继承而言,元代另有一位书家在强调晋韵感方面,应该说是远胜于赵孟頫而登堂人室、直窥二王堂奥的。

不过可惜的是,在各类书法史上,他却颇为寥落寂寞,不但要查找其身世不易,连传世作品究竟有多少也没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他就是李倜!。

陆柬之行书《文赋》附原文、译文、赏析

陆柬之行书《文赋》附原文、译文、赏析

陆柬之⾏书《⽂赋》附原⽂、译⽂、赏析原⽂:余每观才⼠之所作,窃有以得其⽤⼼.夫放⾔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每⾃属⽂,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不逮意,盖⾮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赋,以述先⼠之盛藻,因论作⽂之利害所由,佗⽇殆可谓曲尽其妙.⾄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者,具於此云.伫中区以⽞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懔懔以怀霜,志眇眇⽽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之清芬.游⽂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援笔,聊宣之乎斯⽂.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极,⼼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弥鲜,物昭晣⽽互进.倾群⾔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秀於未振.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暑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得难.或虎变⽽兽扰,或龙见⽽鸟澜.或妥帖⽽易施,或岨峿⽽不安.罄澄⼼以凝思,眇众虑⽽为⾔.笼天地於形内,挫万物於笔端.始踯躅於燥吻,终流离於濡翰.理扶质以⽴⼲,⽂垂条⽽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在颜.思涉乐其必笑,⽅⾔哀⽽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邈然.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以责有,叩寂寞⽽求⾳.函绵邈於尺素,吐滂沛乎⼨⼼.⾔恢之⽽弥⼴,思按之⽽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猋竖,郁云起乎翰林.体有万殊,物⽆⼀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为匠.在有⽆⽽黾勉,当浅深⽽不让.虽离⽅⽽遯员,期穷形⽽尽相.故夫夸⽬者尚奢,惬⼼者贵当.⾔穷者⽆隘,论达者唯旷.诗缘情⽽绮靡,赋体物⽽浏亮.碑披⽂以相质,诔缠绵⽽凄怆.铭博约⽽温润,箴顿挫⽽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制放.要辞达⽽理举,故⽆取乎冗长.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也贵妍.暨⾳声之迭代,若五⾊之相宣.虽逝⽌之⽆常,固崎锜⽽难便.苟达变⽽识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黄之袟叙,故淟涊⽽不鲜.或仰逼於先条,或俯侵於后章.或辞害⽽理⽐,或⾔顺⽽义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於锱铢,定去留於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或⽂繁理富,⽽意不指适.极⽆两致,尽不可益.⽴⽚⾔⽽居要,乃⼀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效绩.亮功多⽽累寡,故取⾜⽽不易.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虽杼轴於予怀,怵佗⼈之我先.苟伤廉⽽愆义,亦虽爱⽽必捐.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特峙,⾮常⾳之所纬.⼼牢落⽽⽆偶,意徘徊⽽不能揥.⽯韫⽟⽽⼭辉,⽔怀珠⽽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於集翠.缀下⾥於⽩雪,吾亦济夫所伟.或讬⾔於短韵,对穷迹⽽孤兴.俯寂寞⽽⽆友,仰寥廓⽽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靡应.或寄辞於瘁⾳,徒靡⾔⽽弗华.混妍蚩⽽成体,累良质⽽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寡情⽽鲜爱,辞浮漂⽽不归.犹弦么⽽徽急,故虽和⽽不悲.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妖冶.徒悦⽬⽽偶俗,固⾼声⽽曲下.寤防露与桑间,⼜虽悲⽽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去滥.阙⼤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唱⽽三叹,固既雅⽽不艳.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拙⽽喻巧,或理朴⽽辞轻.或袭故⽽弥新,或沿浊⽽更清.或览之⽽必察,或研之⽽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故亦⾮华说之所能精.普辞条与⽂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虽浚发於巧⼼,或受⽋於拙⽬.彼琼敷与⽟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掬.患挈瓶之屡空,病昌⾔之难属.故踸踔於短垣,放庸⾳以⾜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惧蒙尘於叩⽸,顾取笑乎鸣⽟.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藏若景灭,⾏犹响起.⽅天机之骏利,夫何纷⽽不理.思风发於胸臆,⾔泉流於唇齿.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徽徽以溢⽬,⾳泠泠⽽盈⽿.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求.理翳翳⽽愈伏,思⼄⼄其若抽.是以或竭情⽽多悔,或率意⽽寡尤.虽兹物之在我,⾮余⼒之所戮.故时抚空怀⽽⾃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伊兹⽂之为⽤,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阂,通亿载⽽为津.俯贻则於来叶,仰观象乎古⼈.济⽂武於将坠,宣风声於不泯.涂⽆远⽽不弥,理⽆微⽽弗纶.配霑润於云⾬,象变化乎⿁神.被⾦⽯⽽德⼴,流管弦⽽⽇新.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作家的作品,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思⾃⼰都有体会.诚然,作家⾏⽂变化⽆穷,但⽂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每当⾃⼰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写作的⽢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下确反映事物,语⾔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是难以解决.因此作《⽂赋》借评前⼈的优秀作品,阐述怎样写有利,怎样写有害的道理.或许可以说,前⼈的优秀之作,已把为⽂的奥妙委婉曲折地体现了出来.⾄于前⼈的写作决窍,则如同⽐着斧⼦做斧柄,虽然样式就在眼前,但那得⼼应⼿的熟练技巧,却难以⽤语⾔表达详尽,⼤凡能⽤语⾔说明的我都在这篇《⽂赋》⾥了.久⽴天地之间,深⼊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肃秋因草⽊凋零⽽伤悲,处芳春由杨柳依依⽽欢欣.⼼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情志⾼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的丰功伟业,赞咏古圣的嘉⾏.漫步书林欣赏⽂质并茂的佳作,慨然有感于是投书提笔写成诗⽂.开始创作,精⼼构思.潜⼼思索,旁搜博寻.神飞⼋极之外,⼼游万刃⾼空.⽂思到来,如⽇初升,开始朦胧,逐渐鲜明.此时物象,清晰互涌.⼦史精华,奔注如倾.六艺辞采,荟萃笔锋.驰骋想象,上下翻腾.忽⽽漂浮天池之上,忽⽽潜⼊地泉之中.有时吐辞艰涩,如衔钩之鱼从渊钓出;有时出语轻快,似中箭之鸟坠于⾼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采千载不⽤之辞.前⼈已⽤辞意,如早晨绽开的花朵谢⽽去之;前⼈未⽤辞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启⽽开之.整个构思过程,想象贯穿始终.⽚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完成构思,布局谋篇.选辞精当,事理井然,有形之物尽绘其形,含声之物尽现其⾳.葳者层层阐述,由隐⾄显或者步步深⼊,从易到难,有时纲举⽬张,如猛虎在⼭百兽驯伏,有时偶遇奇句,似蛟龙出⽔海鸟惊散.有时信⼿拈来辞意贴切,有时煞费苦⼼辞意不合,这时要排除杂念专⼼思考,整理思绪诉诸语⾔,将天地概括为形象,把万物融会于笔端,开始好象话在⼲唇难以出⼝,最后酣畅淋漓泻于⽂翰.事理如树⽊的主体,要突出使之成为⾻⼲,⽂辞象树⽊析枝条,⼲壮才能叶茂校繁.情貌的确⾮常⼀致,情绪变化貌有表现.内⼼喜悦⾯露笑容,说到感伤不禁长叹.有时提笔⼀挥⽽就,有时握笔⼼⾥感到茫然.写作充满着乐取,⼀向为圣贤们推崇.它在虚⽆中搜求形象,在⽆声中寻找声⾳.有限篇幅容纳⽆限事理,宏⼤思想出⾃⼨⼼之间.⾔中之意愈扩愈⼴,所含内容越挖越深.像花朵芳⾹四溢,像柳条郁郁成荫.⽂思奔涌如风起飚⽴,落笔挥洒如云起⽂林.⽂章体式千差万别,客观事物多种多样,事物繁多变化⽆穷,因此难以描绘固定形象.辞采如同争献技艺的能⼯,⽂意好⽐掌握蓝图的巧匠,⽂辞当不当⽤他要仔细斟酌,⽂章或深或浅他都分毫不让.即或违反写作常规,也要极⼒穷尽本象.因此喜欢渲染的⼈,崇尚华丽词藻;乐于达理的⼈,重视语⾔精当.⾔辞过于简约,⽂章格局不⼤;论述充分畅达,⽂章⽓势旷放.诗⽤以抒发感情,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赋⽤以铺陈事物.要条理清晰,语⾔清朗.碑⽤以刻记功德,务必⽂质相当.诔⽤以哀悼死者,情调应该缠绵凄怆.铭⽤以记载功劳,要⾔简意深,温和顺畅.箴⽤以讽谏得失,抑扬顿挫,⽂理清壮.颂⽤以歌功倾德,从容舒缓,繁采华彰.论⽤以评述是⾮功过,精辟缜密,语⾔流畅.奏对上陈叙事,平和透彻,得体适当.说⽤以论辨说理,奇诡诱⼈,辞彩有光.⽂体区分⼤致如此,但都不要淫邪放浪.辞义畅达说理全⾯,但要切记不能冗长.客观事物千姿百态,⽂章体式也常变迁.为⽂⽴意崇尚巧妙,运⽤⽂辞贵在华妍.⾳调⾼低错落有致,好象五⾊配合鲜艳.虽说取舍本⽆定律,⽂辞安排难有最佳;但要通晓变化的规律、次序,就象开泉纳流那样⾃然.假如错过变化时机再去凑合,犹如以尾续⾸,颠倒混乱.如果颜⾊配搭不当,就会混浊不清⾊泽黯然.有时下⽂对上⽂有损害,有时上⽂对下⽂影响.有时语⾔不顺⽽事理连贯,有时语⾔连贯⽽⽂义有妨.把它分开两全齐美,合在⼀起两败俱伤.所⽤辞意严格考较,去留取舍仔细衡量.如⽤法度加以权衡,丝毫不差合乎词章.《⽂赋》有时辞藻繁多义理丰富,欲达之意却不清楚.⽂章主题只有⼀个,意思说尽不再赘述.关键地⽅简要⼏句,突出中⼼这是警语.尽管讲得条条有理,借助警句才更有⼒.⽂章果能妙笔多⽽败笔少,就可以满⾜不再改易.有时组织词义如编彩绘,严密漂亮光泽鲜艳.辞采富丽像斑斓锦绣,情调凄婉如乐器和弦.果真⾃⼰没有独创,恐怕就要雷同前贤.虽出⾃个⼈锦⼼绣⼝,也怕别⼈⽤于我先.假如确实有伤品誉,虽然⼼爱⼀定削删.有时个别句⼦出类拨萃,象芦苇开花⽲苗秀穗.如声不可拴,影不可追,佳句孤零零超然独⽴,绝⾮庸⾔能够相配.⼼茫然很难再寻佳句,犹豫徘徊⼜不忍将客观存它舍弃.⽂有奇就象⽯中藏⽟使⼭岭坐辉,⼜象⽔中含珠令河川秀媚.未经整枝的灌⽊纵然不美,招来美丽的翠鸟也会为它增⾊添光.⼜好⽐《下⾥巴⼈》的俚调连缀在《阳春⽩雪》雅曲之中,反⽽会增加了它的奇伟.有时候写成短⼩的诗⽂,⾯对单薄的内容却少有兴趣.俯看下⽂孤独⽽没有响应,仰观上⽂空荡⽽⽆所应承.好⽐孤弦独奏,虽蕴涵清韵,却单调没有和声.有时候⽂辞憔悴,虽徒事浮靡,语⾔却缺少光泽.把美丑混为⼀体,质地上乘的美⽟也会因疵累⽽成瑕,⼜好⽐堂下管乐奏出偏急的调⾳,虽欲与堂上雅乐相应,却由于曲调急促不能协调.有时候抛弃⽂章的内容义理,以保存⽂辞的奇瑰,只能是徒然追循⽂字的虚浮和细微.⾔辞缺少感情和鲜明爱憎,⽂辞轻飘飘⽽不真实,就好⽐在单弦上弹奏,⾳调虽和谐,却并不能感⼈.有时候⽂章写得奔放恣肆,⾳韵格律轻佻鄙俗,仅仅为了迎合世俗,纵然声调再⾼,品位也是低下.如同《防露》与《桑间》,纵然感⼈,却并不⾼雅.有时候⽂章写得清新空灵⽽柔美简约,也摒弃了浮辞滥调,但由于过分平淡却像没有调料的⾁汁;⼜像抚琴演奏质朴清曲,纵然⼀⼈唱三⼈和,也只能说雅致却并不艳美.⾄于⽂辞繁简、谋篇布局,其灵活应变也⾃有微妙之处.有时语⾔朴拙⽽喻义巧妙,有时思想质朴⽽⽂辞飘逸.有时因袭旧辞⽽每出新意,有时沿袭浊⾳⽽变化清⾳.有时稍⼀观览便能明察⽂义,有时深⼊钻研才能悟得深邃.就好⽐舞者合着节拍挥动⾐袖,歌者和着琴弦唱出歌声,这⾥的奥妙轮扁说不出来,也⾮⽂辞所能阐明.⼠⼈们博通为⽂的法式与规约,很让我打⼼⾥佩服.要知道世上⼀般⼈写作中常犯的过错,认识先贤们⽂章的长处.先贤们作⽂纵然发⾃内⼼,构思精巧,有时还要遭到⽬光笨拙者的讥笑.那琼花⽟草⼀样美妙的⽂辞,只要勤于学习也会像遍布⽥野的⼤⾖⼀样唾⼿可得.他们像风箱⿎风⼀样没有穷尽,和天地同⽣同长.世上的美妙⽂辞虽然纷纭繁多,可叹的是我所能采集到的不满⼀捧.我常怕⾃⼰才短智拙,学识空疏,难于学习先贤的美⾔,写成美⽂,所以在⼩诗短韵上蹒跚徘徊,聊以⽤平庸的⾳调杂凑成曲.写成⽂章后总是充满遗憾,哪⾥还有踌躇满志的骄傲之感!⽣怕⾃⼰的⽂章覆盖⽡罐落满灰尘也⽆⼈叩击,只能被⾳响清越的鸣⽟取笑不已.⾄于⽂思灵感到来的时机,顺通和阻塞的机遇,则是来时不可遏,去时不可抑;隐藏时像是影随光灭,出现时像响随声起.当灵感的时机到来的时候,什么样的纷丝乱絮理不出头绪?当⽂思像疾风在胸中涌起的时候,⽂辞就像清泉流淌似的从⼝中涌出.丰盛的⽂思纷纷涌现,络绎不绝,只须尽情落笔成⽂,但见满⽬是富丽的辞藻,充⽿是清越的⾳韵.及⾄感情凝滞,神志停塞,像⼲枯的树⽊兀⽴不动,像⼲涸的河床流⽔断绝;只能聚拢精神,凝聚思绪,再去探求.那灵感隐隐绰绰,愈加掩蔽,那⽂思涩若抽丝,难以抽理.所以有时候竭⼼尽⼒构思成⽂反⽽多有懊悔,有时候随意挥洒反倒少有错误.虽然⽂章出⾃我⼿,但⽂思灵感却绝⾮我所能把握,所以常独⾃慨叹,我哪能知道⽂思开阖通塞的缘由?⽂章作⽤很⼤,许多道理借它传扬.道传万⾥畅通⽆阻,勾通亿载它是桥梁.往能挽救⽂武之道使之不⾄衰落,它能宏扬教化使其免于泯灭.⼈⽣道路多么⼴远它都能指明,世间哲理多么精微客观存在都能囊括.它的作⽤同⾬露滋润万物本⽐,它的⼿法幽微简直与⿁神相似.⽂章刻于⾦⽯美德传遍天下,⽂章播于管弦更能⽇新⽉异.赏析:《⽂赋》的最后⼀段⽂字是专门⽤来论述⽂章社会功效的.其⽂⽇:伊兹⽂之为⽤,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阂,通亿栽⽽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济⽂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武”指的是周⽂王和周武王.两⼈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儒家及历代的执政者把他们奉作圣⼈.《中庸》载:“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武.”《论语·⼦张篇》载:“卫公孙朝问于⼦贡⽈:‘仲尼焉学’⼦贡⽈:‘⽂、武之道,未坠于地,在⼈.贤者识其⼤者,不贤者识其⼩者.莫不有⽂、武之道焉.夫⼦焉不学?⽽亦何常师之有?’”⾄于“风声”的含义,《⽑诗序》作了如下阐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谲谏,⾔之者⽆罪,闻之者⾜以诫,故⽈风.”⽂章可以经世致⽤.化成天下.《⽂赋》结尾这段话与传统儒家⽂献⼀脉相承,充满了鲜明的实践理性精神.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学界⼀直不敢正视这段话.有论者认为:“赋尾讲了⼏句‘伊兹⽂之为⽤’,只不过曲终奏雅,和他的创作论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论者主观臆断:《⽂赋》不是⼀⽓呵成,结尾是后来缀补上的.进⽽⼜有论者把对儒家⽂论观念的这种偏见加于《⽂赋》全⽂,得出很多似是⽽⾮的结论.⽐如,刘⼤杰先⽣就认为:“他(陆机)完全离开儒家伦理观念的束缚,从纯⽂学观念出发,提出了很多可贵的观点.”牟世⾦先⽣也说过:“陆机的《⽂赋》.正是抛开了六艺⽽⼒主‘缘情’.在《⽂赋》中,‘德⾏’、‘礼仪’⼀套儒家教义确是被彻底摒除了.”郭预衡先⽣主编的⽂学史也认为:“《⽂赋》的最⼤特点.是摆脱了儒家诗教精神的束缚,更注重⽂学本体的研究.”李顺刚先⽣在《关于六朝⽂论“⾔不尽意”的苦闷和解脱》⼀⽂中更是认为:“在《典论,论⽂》⾥,为⽂经世的倾向较为明显.⾄陆机⼀变,⽂学由此脱尽了与儒家⽂学观的关系.”《⽂赋》作为中国⽂学批评史上第⼀篇系统考察⽂学创作的专篇论⽂,它详尽论述了⽂学创作整个过程,提出了“诗缘情⽽绮靡”的理论命题,细致探讨了⽂学创作灵感问题.⼏位先⽣看到了《⽂赋》对于⽂学创作内部规律进⾏探讨的突出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论定它“摆脱了儒家诗教精神”,“脱尽了与儒家⽂学观的关系”.这恐怕是与事实格格不⼊的.。

《陆机文赋》墨迹本高清晰大图附原文

《陆机文赋》墨迹本高清晰大图附原文

《陆机文赋》墨迹本高清晰大图附原文陆机《文赋》原文: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

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暑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於形内,挫万物於笔端。

始踯躅於燥吻,终流离於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黾勉,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