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河阳桥送别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关于离别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朋友离别的诗句大全,整理后列表如下:《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古诗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

其全文古诗如下:千里黄云白日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离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

其古诗全文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只希望余生能以修道来缓解对你的思念。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古诗夜飞鹊·河桥送人处翻译赏析

古诗夜飞鹊·河桥送人处翻译赏析

古诗夜飞鹊·河桥送人处翻译赏析《夜飞鹊·河桥送人处》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周邦彦。

其古诗全文如下: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前言】《夜飞鹊·河桥送人处》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词作。

这首词先追忆昔日送别情景,再写别宴散场,匆匆分离。

词中所咏别情还参杂着政治上的不得志。

先是对个人的身世沉浮哀叹,而又变为对民众苦难的关心,但却爱莫能助,因为自己马上就要离家了。

这首咏别词虽也有依恋之情,已完全脱去泪沾衣襟的模式,表现出一种欲罢不忍的躇踌和沉重的思虑。

情感厚重,结构浑成,寄托深远。

【注释】夜飞鹊:词牌名OrG。

始见《清真集》,入“道宫”。

《梦窗词》集入“黄钟商”。

双调一百零七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四平韵。

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

凉也作“良”。

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其,语助词。

霏霏:雨露很盛的样子。

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

津鼓:渡口报时的更鼓。

树杪参旗:树杪,树梢。

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

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

此句说参宿正在树梢,天将破晓。

花骢: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斜径:歪斜的小路。

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

形容蔓草丛生,一派荒凉。

班草:布草而坐。

欷歔:叹息声。

欷,哀而不泣。

酹酒:以酒洒地面祭。

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

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酹酒叩拜,是古代流传的一种寄思或者拜祭天地的一种形式。

【翻译】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

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

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

后出塞五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塞五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塞五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1]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

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2]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

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

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管辖。

[3]这两句模仿《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句法。

[4]道周,即道边。

[5]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

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6]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

庶羞,即莱肴。

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7]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

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8]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

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9]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10]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11]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

这两句也是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的萧萧马鸣,加一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12]幕,帐幕。

列,是整齐的排列着。

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13]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队。

[14]因军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

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15]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16]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17] 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

重高勋,即贪图功名。

《昔游》诗所谓将帅望三台。

因贪功名,故边疆多事。

[18]边将贪功,本该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说岂知。

有怪叹之意。

亘是绵亘不断。

[19]天地四方为六合,这里指全国范围以内,全国既已统一,便无出师必要,但还要孤军深入,故用一且字。

且,尚也。

跟上句已字对照。

[20]遂使,于是使得。

承上且孤军来,貔,音琵,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

关于桥的诗句_描写桥的诗句_古诗大全

关于桥的诗句_描写桥的诗句_古诗大全

关于桥的诗句_描写桥的诗句_古诗大全关于桥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写桥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枫桥夜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继。

其古诗全文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绝句》作者为宋代文学家释志南。

古诗全文如下: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翻译】在参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a/26347,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乌衣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译】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雨过山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翻译】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商山早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

其古诗全文如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燕满回塘。

【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释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创作背景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作者:陈子良朝代:唐代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

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注释饮君酒:请君饮酒。

何所之:往何处去?南山:终南山。

《送别》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送别》赏析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送别》讲解这首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2024年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2024年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3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道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作品注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kū)荣(róng)。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野火烧不尽,春道吹又生。
远芳侵(qīn)古道,晴翠(cuì)接荒(huāng)城。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傍晚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注释:劳歌一曲解(ji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日暮(mù)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劳歌一曲解行舟”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红叶青山水急流”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河阳桥送别翻译赏析
《河阳桥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

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前言】
《河阳桥送别》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作品。

此诗抒写诗人在河阳桥上送别友人远去的情景。

全诗四句,每句分别是一幅独立的画面,而又共同组成了一幅“浮桥送别图”。

诗篇言辞简淡自然,意境萧疏淡雅,情感真挚浓厚,可谓余味无穷。

【注释】
⑴河阳桥:唐代由洛阳去黄河以北必须经过的一座浮桥,为交通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⑵浮桥:指河阳桥。

⑶晋国:指今山西一带,春秋时期为晋国之地。

⑷傍:倚靠。

阑干:即栏杆。

⑸萧萧:凄清的样子。

此处形容风雨声。

【翻译】
滚滚黄河从千里之外奔涌而来,宽阔的江面上架有河阳浮桥;在此送别友人到遥远的晋国故里去,路途一直延伸到茫茫的远方。

倚着栏杆,遥望千里之外的友人所住之地,但见北风萧萧,雨声淅沥,吹打着载着友人远去的马儿。

【鉴赏】
此诗写出了在河阳桥上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送别友人远去的情景。

前二句:“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起句写题之“河阳桥”,次句写题之“送别”。

起句由远及近,景象由线变点。

黄河由遥远的地方缓缓流来,流到这河阳桥。

黄河是一条线,河阳桥是一个点。

诗人送友人回归山西故里,故称“晋国归人”,这是点,也是近景。

而友人所经之路,伸向远方,这又是线,也是远景。

一个“遥”字,可以想象诗人送别友人,友人渐行渐远,渐变模糊,消失在天边,而诗人却久久不忍回去的情景,依依离别之情,溢于言外。

后二句“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紧承次句“遥”字而写。

傍着栏杆,遥望友人远去千里,这是具体写送别的场景。

“千里”与“遥”,正好呼应。

前句着一个“若”字,则使语气显得更加婉转。

末句乃是诗人“望”中所见之景。

“北风驱马”,是视觉;“雨萧萧”,则是视觉兼听觉。

友人北去,其马为北风所驱。

一个“驱”字,写出了诗人不忍友人别去而友人终将别去的内心苦痛。

而此时又下起了萧萧淫雨,风雨声夹杂一片,更让人思绪万千Org,怅然落寞。

静默的诗境至此陡然变得喧嚣,使人顿感心绪烦乱,余味不尽。

全诗四句,每句分别是一幅独立的画面,四句又共同组成了一幅“浮桥送别图”。

全篇言辞简淡,妍丽苍莽,婉转蕴藉,浑然天成,没有一字言情,却在萧疏淡雅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回荡着一抹浓浓的朋友真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