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名弓
盘点世界四大名弓(1)——亚洲反曲弓和欧洲长弓的较量

盘点世界四大名弓(1)——亚洲反曲弓和欧洲长弓的较量弓者,杀敌于百步之外,在火枪技术成熟前一直是主要的远程杀伤兵器。
而世界各地也因为地理环境不同衍化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弓。
其一,游牧民族的利器——反曲复合弓。
反曲复合弓最早由中亚的赫梯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明,亦见于埃及人的壁画作品中。
我国最晚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经掌握纯熟的制作反曲复合弓的技术,并记载于《周礼·考工记》中。
商代的金文中,亦有反曲弓的形态痕迹。
埃及壁画中的反曲弓反曲复合弓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用较短的弓的长度,获得较大的力量,也就是减小弓的体积。
而且由于拉满后所需持续拉力较小,所以射手可以从容瞄准。
但是由于制作工艺中需要使用大量动物角质,故而对潮湿气候比较敏感。
而且由于开弓时所需拉力较大,所以对于射速和射击持久性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反曲复合弓更适合气候比较干燥地区的骑兵使用。
故而从中东叙利亚一直到亚洲的东方草原,几乎所有游牧民族都广泛使用着它。
依靠与马匹的结合,反曲复合弓成为所有农耕民族最为头痛的武器。
令缺少马匹的农耕民族头大的“安息射法”加重骑兵的组合其二,英吉利的传奇——英国长弓。
长期以来,很多人抱有着偏见——欧洲人一直使用英国长弓这样的单体弓,所以他们的弓箭制作技术实在是差。
其实不然,要知道他们的邻居中东各国,从赫梯人到波斯帝国、萨珊帝国、阿拉伯帝国,反曲复合弓一直都是主要兵器。
和这些老对手打了四五千年都学不会,欧洲人是得有多笨。
所以西欧各国未广泛使用复合弓主要的原因是其湿润的气候。
在温带海洋气候的影响下,欧洲大部分地区气候阴冷潮湿,复合弓的动物胶质难以保持粘度。
反而单体弓却因为潮湿的空气,比较容易保养。
而单体弓虽然工艺没有复合弓那么复杂,但是威力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
1182年的阿伯盖文尼城围攻战中,威尔士人发射的流矢穿透了10厘米厚的橡木门板。
同一战中,布劳斯的威廉手下有个骑士被射中,那箭贯穿了他的锁子甲裙、护腿甲、大腿,又穿过内侧的护腿甲和木质马鞍,一直射入马背。
古代箭的种类

古代箭的种类
箭是古代重要的武器之一,在战争和狩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箭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
1. 火药箭
火药箭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箭种,主要用于攻城战。
箭头装填了火药,射出后能引发爆炸,破坏城墙。
2. 燃烧箭
燃烧箭顾名思义,箭头涂有油脂等易燃物,射出后能点燃目标。
常用于纵火攻击。
3. 毒箭
毒箭是一种特殊的箭种,箭头涂有剧毒,射中目标后能造成中毒。
在狩猎和战争中都有使用。
4. 信号箭
信号箭的箭头装有火绳等燃烧装置,射出后能发出烟雾信号,用于远距离传递信息。
5. 锥形箭
锥形箭是一种穿甲弓箭,箭头呈锥状,能有效穿透盔甲。
是古代步兵的常备武器。
6. 猎鹿箭
猎鹿箭专为狩猎而设计,箭头有两个或多个倒钩,射中猎物后不易脱落。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箭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箭,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十大神弓 项羽的霸王弓排第三 万石弓排第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十大神弓项羽的霸王弓排第三万石弓排第六
导语:弓,才是最难练的一门兵器,但是这种兵器的使用条件却有些苛刻,至少绝大部分弓箭手都不能近距离格斗状态使用弓来迎敌,所以很多将领,都不
弓,才是最难练的一门兵器,但是这种兵器的使用条件却有些苛刻,至少绝大部分弓箭手都不能近距离格斗状态使用弓来迎敌,所以很多将领,都不会去学弓,太难了。
来说说那些以弓成名的高手们吧:
TOP、10 龙舌弓
使用者:吕布
用龙筋制作弓弦的传说中的名弓,速度和准确性极高。
三国时吕布用龙舌弓辕门射戟,见《三国演义》。
TOP、9 游子弓
使用者:花荣
力猛弓强,离弦之箭如游子归家般急切。
北宋时花荣所用,花荣,《水浒传》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一员。
书中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长枪,箭法高超,有百步穿杨的功夫。
清风寨正知寨刘高陷害宋江,花荣得知后造反,大战黄信、秦明,救了宋江。
花荣多次用箭法建立奇功。
宋江三打祝家庄,花荣射落祝家庄的指挥灯,使祝家庄兵马自乱。
TOP、8 神臂弓
使用者:岳飞
史书记载——神臂弓“实弩也。
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射三百步,透重札”。
相传为岳飞所用。
生活常识分享。
冷兵器时代的最强--神臂弓--宋弩

冷兵器时代的最强--神臂弓--宋弩以檿为身,檀为弰,铁为蹬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
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木半笴”(宋史) 卷197这就是宋代传说中的神兵利器——神臂弓。
神臂弓名为弓,其实是一种偏架单兵弩,不同于一般弩的是,它前面有一个马镫状的踏脚,以助张弦的效率。
那为什么说是“传说中”的,自宋神宗熙宁元年,横山党项部首领李宏进献神臂弓(顺便一说这个神臂弓的最初发明者李宏,因为是党项族,现在不少军史学者,望文生义,想当然得以为就”,是对当地受宋管辖的少数民族的是西夏投降过来的。
北宋西北边有所谓“熟羌统称,其中包括了党项族。
他们和汉人一起保卫着北宋的西北边境,即所谓“番汉将兵”“番汉弓箭手”。
而李宏其实只是北宋其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而已),北宋将之略加改进后,大量制造并下发宋军装备,成为宋军恃以克敌制胜的利器。
南宋初期,名将韩世忠加大神臂弓的尺寸,制成了威力更大的克敌弓。
宋神宗元丰伐夏,南宋吴玠吴璘兄弟守四川,宋孝宗隆兴北伐,在宋代历次对外战争中都可以看到神臂弓和它的后继型号大规模使用的纪录。
但是北宋为了防止强力的神臂弓技术流入敌国,优秀的弩弓匠全部集中在京城,然后根据戍边军队需要数量制造下发,还军法规定,一旦战败,如无法带回神臂弓,必须原地摧毁,防止敌方仿制。
同时严禁民间私造。
宋亡后,元代政府一度下令继续制造神臂弓,但是这种步兵使用的武器显然并不适合以骑兵为主的元军。
同时为了防止民间私造反抗,元代政府还颁布了血腥的禁兵令,神臂弓从此消失了,到了明代,连它的制造工艺也失传了,只留下尺寸图样收载在永乐大典中。
明代初期也曾仿制过小批量的神臂弓,由于不是很成功,更主要原因是火器的快速发展,明代对强力的弓弩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很大的建树。
到了清代中期,著名学者纪昀曾试图再次恢复神臂弓,他和当时的侍郎邹念乔,根据永乐大典留下的零件尺寸和图样,研究了半天,竟然已经完全不着头绪了,以至于他一度萌生让西方国家来加工零部件的想法。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最强弓弩,第一实至名归?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最强弓弩,第一实至名归?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种兵器,看起来花里胡哨,其实很多数在军队作战时都不实用,军中作战最常见的莫过于各种矛、各种刀,还有就是各种弓弩。
矛和刀基本都是近战所用,而古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期,特别是冷兵器时代,远程作战其实可用的武器并不多,也就投石机等武器,最常见的就是弓弩。
北宋神臂弩弓弩起源很早,相传黄帝时代,就有了弓箭这种武器,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技术革命,弓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之后在历朝历代都有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在汉代,弓弩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武器。
之后的北魏和隋唐也对弓弩进行了大量改革,到了宋代,弓弩发展到了一个很不错的高度,北宋时期,介于我国冷兵器和热兵器运用的节点,又是我国对抗骑兵的最严峻阶段,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的弓弩发展也迎来了最高峰。
宋代之后,随着火药的运用,有了大炮和火铳等武器的出现,弓箭的运用就越来越少,除了蒙古骑兵喜欢用功用弓箭之外,其余朝代,基本就开始使用火器,特鄙视明代,对火器运用很广泛,还特别成立了神机营,专门用以研究火器大炮等,自此之后弓箭便慢慢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到了近代,基本也就绝迹了,而很多古代高超的制造弓箭的技术,也就此失传。
神臂弓1、神臂弓神臂弓,也称为神臂弩,乃我国历史上的弓弩集大成者,李宏在北宋神宗时期发明,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最大射程远达三百四十多步,之后成为了北宋军中主武器之一,是宋军对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神器。
神臂弓主要在于威力极大,射程三百到五百米,在射程末端,仍有着很强的穿透力。
在优缺点上也很明显,神臂弓可以同时发射二三十枚弓箭,射程远,精度高。
缺点就是比较笨重,需要多人协作搬运安装,适合正面战场,灵活性不足。
神臂弓最后的图样记载于永乐大典上,清代有人仿制未能成功,永乐大典在鸦片战争时期很多被毁,神臂弓图样自此失传。
八牛弩2、八牛弩八牛弩、寒鸦箭,神仙来了也莫见。
八牛弩,其实是宋代另外一种超级弓箭,三弓床弩的别称,世称一枪三剑箭,八牛弩威力巨大,最远可射七百步到一千步,也就是说可以达到1500米左右的射程,超越了历朝历代的各种弓弩,毕竟现代很多枪械的射程都达不到这个距离。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弓,你认识几个?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弓,你认识几个?
NO.10 龙舌弓,三国时吕布用龙舌弓辕门射戟
NO.9 万石弓,《三国演义》中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
NO.8 游子弓,力猛弓强,离弦之箭如游子归家般急切。
NO.7 神臂弓,史书记载——神臂弓“实弩也。
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射三百步,透重札”。
相传为岳飞所用。
NO.6 灵宝弓,李广所用之弓,汉武帝时,匈奴侵入汉朝边境,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
NO.5 震天弓,公元661年,薛仁贵奉命率军在大山一带与突厥人决战时使用。
NO.4 轩辕弓,本是轩辕皇帝所铸,选用泰山南乌号之柘,燕牛之角,荆麋之弭,河鱼之胶精心制作了一张弓,名叫轩辕弓,蚩尤被黄帝轩辕用此弓三箭穿心而亡!
NO.3 落日弓,后羿射日时使用的弓。
NO.2 霸王弓,这把弓乃是当年楚霸王项羽的随身之物‘霸王弓’,威力无比,弓身乃玄铁打造,重127斤,弓弦传说是一条黑蛟龙的背筋。
NO.1 成吉思汗的射雕弯弓,成吉思汗用他的弓箭和铁骑打下了世界上最广大的国家.。
古代硬弓标准

古代硬弓标准
古代硬弓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它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硬弓
的标准是指它在制作和使用上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古代硬弓的标准。
首先,古代硬弓的材质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硬弓一般由某种特定的木材制成,
如紫檀木、榆木、榉木等。
这些木材硬度适中,弹性好,适合用来制作弓弦。
古代硬弓的弓弦则一般由动物的筋腱或者植物的纤维制成,强度要足够,能够承受弓弦的拉力。
其次,古代硬弓的制作工艺也是至关重要的。
古代硬弓制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弓匠,他们需要精准地计算弓的长度、弓弦的拉力等参数,制作出符合标准的硬弓。
弓弦的安装也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准确地调整弓弦的松紧度,以确保弓的弹性和稳定性。
古代硬弓的标准还包括弓的强度和射程。
弓的强度是指弓弦的拉力和弓的弹性,弓弦的拉力越大,弓的弹性越好,射程也就越远。
古代硬弓的标准弓弦拉力一般在50至100磅之间,弓的射程也可以达到几百米。
古代硬弓的标准还包括弓的设计和外观。
古代硬弓的设计一般是弓弦和弓身的
弧度配合得当,弓的弧度越大,弓弦的弹力越强,射程也就越远。
弓的外观也需要符合古代的审美标准,一般弓身的表面会雕刻一些图案,增强弓的美观性。
总的来说,古代硬弓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需要弓的材质、制作工艺、
强度、射程、设计和外观等多方面的要求的综合考量。
古代硬弓的标准的制定,有助于弓的制作和使用的规范,也有助于弓的性能的提升,使弓的作用在古代的战争中得以充分的发挥。
中国古代弓 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代弓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弓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武器,它在战争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弓技术,将弓发展成为一种精密而有效的武器,并在战争中取得了重要胜利。
通过对中国古代弓的分类和应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和科技水平,同时也能够对现代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弓的分类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1.2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中国古代弓的概述进行介绍,解释文章的结构并阐明研究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将从弓的起源和发展开始讨论,接着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弓的分类,并探讨弓在古代中国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古代弓的重要性,探讨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探讨古代弓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全面地介绍中国古代弓的历史、类型以及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古代弓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弓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弓在古代中国的起源、发展和应用情况,总结古代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弓的分类和应用情况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弓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也可以从古代弓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中国古代弓的分类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军事文化和传统技术,展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古代弓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2.正文2.1 弓的起源和发展弓作为一种古老的武器,在人类社会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最早的弓是由弯曲的树枝和动物的筋或皮制成,用于狩猎和战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弓的设计和制作逐渐得到改良和完善。
在中国,古代弓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十大名弓弓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发矢,可以及远,考此法之由来最古,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迨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遂成为战争之利器,非但发古人射抉之技,亦开后世火器之端,虽曰此皆由后人推阐而来,其创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没也。
按照弓箭之第一人为挥;考工记云:古传黄帝臣挥作弓,荀子则称倕作弓,而山海经则谓少皞生般,是始为弓。
按年代考之,当以挥为创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
在当时弓箭之用,诚十百倍于其他兵器,非但力劲及远,擅是术者,精研而熟娴之,穿杨贯虱,百步射人,万无一失,较之现代之火器,无多让焉,故十八般武艺,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终,其重视之也宜矣。
十大名弓之十龙舌弓十大名弓之九游子弓十大名弓之八神臂弓十大名弓之七灵宝弓十大名弓之六万石弓十大名弓之五震天弓十大名弓之四射雕神弓十大名弓之三霸王弓十大名弓之二落日弓十大名弓之一轩辕弓目录古代十大名弓第十:龙舌弓用龙筋制作弓弦的传说中的名弓,速度和准确性极高。
三国时吕布用龙舌弓辕门射戟,见《三国演义》。
第九:游子弓力猛弓强,离弦之箭如游子归家般急切。
北宋时花荣所用,花荣,《水浒传》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一员。
书中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长枪,箭法高超,有百步穿杨的功夫。
清风寨正知寨刘高陷害宋江,花荣得知后造反,大战黄信、秦明,救了宋江。
花荣多次用箭法建立奇功。
宋江三打祝家庄,花荣射落祝家庄的指挥灯,使祝家庄兵马自乱。
第八:神臂弓史书记载——神臂弓“实弩也。
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射“三百步,透重札”。
相传为岳飞所用。
另三国之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所创连弩。
第七:灵宝弓李广所用之弓,汉武帝时,匈奴侵入汉朝边境,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
后来,李广被封为右北平郡太守,匈奴人由于惧怕李广,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郡,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
李广镇守右北平郡时,有一天外出打猎,远远看见草丛中有一只老虎,就拔箭射去,随后走近一看,原来是块石头,而箭已经射入石头中。
唐代诗人卢纶还专门为此事写了一首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六:万石弓用比钢铁还要坚硬但非常轻的紫檀木制作而成的弓,为三国时黄忠所用,《三国演义》中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
战长沙时他本可以射杀关羽,幸二人都是义士,英雄惜英雄怎生下得了手第五:震天弓公元661 年,薛仁贵奉命率军在大山一带与突厥人决战。
突厥人为北方游猎民族,强悍善骑,素有弯弓射雕之震天弓风。
突厥人方面率军作战的就是号称为“天山射雕王”的颌利可罕,率兵十多万。
战斗一开始,对方突厥军就精选十几个骁勇强壮的将士向唐军挑战,颉利可罕最赏识的三员大将元龙、元虎、元凤出现在前面。
只见薛仁贵镇定自如,持此弓射击,三箭连发,龙、虎、凤应声倒下。
顿时,突厥军吓得乱作一团,纷纷投降。
唐军取得重大胜利,全军欣喜若狂,薛仁贵的威名大震。
“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成为唐军长期传唱的歌谣。
第四:射雕神弓成吉思汗用他的弓箭和铁骑打下了世界上最广大的国家,亚洲除日本以外,几乎占据了所有国家,他的军队最远打到了非洲的埃及,占领了欧洲的一些国家,甚至他的子孙铁木耳汗在旗帜上画了三个圈,象征占领了世界的四分之三。
第三:霸王弓这把弓乃是当年楚霸王项羽的随身之物“霸王弓”,威力无比,弓身乃玄铁打造,重127 斤,弓弦传说是一条黑蛟龙的背筋。
相传项羽15 岁那年,乌江中有黑蛟龙作恶,危害四乡。
项羽听说后,当夜单枪匹马来到乌江,找到黑蛟龙。
与黑蛟龙搏斗了一天两夜,把黑蛟龙杀死,取得此筋搓股为弦。
黑蛟龙乃至寒之物,坚韧异常,故此弦不畏冰火,不畏刀枪。
” 第二:落日弓传说中后羿(射日的后羿和夏朝的后羿不是同一人)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
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帝俊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
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
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
第一:轩辕弓本是轩辕黄帝所铸,选用泰山南乌号之柘,燕牛之角,荆麋之弭,河鱼之胶精心制作了一张弓,名叫轩辕弓,蚩尤被黄帝轩辕用此弓三箭穿心而亡!在封神演义中又名乾坤弓,为李靖所用,骷髅山白骨洞碧云童子被这一箭正中咽喉,翻身倒地而死。
古代神箭手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神箭手。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练就了一手好箭法,在春风拂面的日子,他站在距几棵杨柳树百步的位置,一箭射穿一片树叶。
在人们的喝彩声中,他连射百箭,箭箭都穿叶而过。
从此留下了“百步穿杨”的成语,专门形容好箭法。
汉朝名将李广的胳膊很长,人们说他“猿臂善射”。
每当他拉开弓时,目标必中,被人称为“飞将军”。
在征讨匈奴的战争中,他的弓箭立下大功,几次使被围困的队伍突围成功。
后代诗人以这样的诗句歌颂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
”三国时的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爱刀,而且箭法非常出色。
他经常骑在马上,在马的飞奔中射箭。
在南皮的日子里,一次打猎,他一口气连射了63 只野鸡。
唐朝的神箭手更多,有被人称作“万人敌”的李晟;有靠弓箭攻下曹州城的王栖曜;有一天之内连射95 只鸡和兔子的王武俊;还有那个像养由基的南霁云,也能够在百步之外射杀敌手。
大家都熟悉的“一箭双雕”的成语,也决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
在历史上确有三位一箭射下两只老雕的人,隋朝的长孙晟,一位是唐朝的高骈,一位是五代时的李克用。
古代战争中,将士们都穿着厚厚的铁甲,头上戴着铁盔。
要想在很远的地方射穿敌人的铁甲,就必须有张力很强的弓。
什么是“张力”呢?就是把弓拉满时所需要的力量。
古人定弓以9 斤多(蜀汉时 1 斤仅合222.73 克)为 1 个力,10 个力为 1 石,很多著名的射手都能拉开 3 石以上的强弓,有的甚至能拉开10 石之弓。
拉开这样的强弓,费很大劲,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且也不能坚持过久,长时间地瞄准。
只要拉开,就得马上把箭射出去,很难组织齐射。
因此,在战场上弓箭只适用于杀伤敌军的人马,不适合大规模的攻坚战和城防战。
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在弓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弩。
古代上说“弩生于弓”,一向把“强弓”和“劲弩”并称。
弩就是把弓横安在一块坚硬的长形木料前端,这块木料叫“弩臂”。
在弩臂的后部有一沟槽,里面安有钩张弩弦的钩和发射弩箭的扳机等装置。
另外,上面还直立着一个照门,用来瞄准。
弩和弓的发射原理是一样的,弩的特点是不必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而是先把弦扣住,再从从容容地瞄准,看准机会发射,从而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更先进的是把弩拉开,把箭上到弦上也可以不光靠人的臂力,还可以脚踩或腰牵。
后来还发展到利用绞车装置,把几个人以至几十人的力量集中起来上弦,既增加了箭的射程,又可以发射重型弩箭。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弩打败敌人,打了大胜仗的战例是距今2300 多年前战国时的马陵之战。
故事还要从战国时的军事家孙膑与庞涓说起⋯⋯孙膑和庞涓都是齐国人,曾在一起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去了魏国,当上魏惠王的将军。
这个庞涓是个嫉妒心很的人,他虽然当了将军,可总是忌恨着孙膑这个老同学。
他以为,孙膑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学习兵法又比自己刻苦,而且很有创见。
邻国有这样一个人,怎能显出自己的本事呢?炉火日益猛烈地灼噬着庞涓的心,使他坐卧不宁。
最后他竟设毒计,把孙膑骗到魏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处以膑刑(挖去双腿的膝盖骨),还在脸上刺了字,打入监牢。
齐国想方设法,派使者秘密地把孙膑接回齐国,并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
几年之后,魏国军队大举进攻赵国,统帅正是庞涓,赵国是个小国,怎抵得住魏军的攻势,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即派出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的援军。
战前,孙膑已制定好了作战方案,让齐军向魏国进发,做出要攻打魏国的样子。
庞涓得到情报后,急忙放弃攻打赵国的打算,率军掉头回国,去抵挡齐军的进攻。
等他们赶到魏国,齐军已经向西而去。
庞涓怎肯罢休,竟一直追了下去。
庞涓十分骄横,根本不把齐军放在眼里,发誓要利用这个机会把齐军和孙膑一起消灭。
孙膑正是利用庞涓这狂妄的野心而设计,做出齐军落荒而逃的样子,第一天留下十万个灶坑,次日留下五万个灶坑,到第三天只留下三万个灶坑。
庞涓追了 3 天,每天都看到越来越少的灶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就知道齐军是棉花做的,不堪一击。
看!我还没真打他们,他们就已经死了大半!哈哈哈⋯⋯”旁边的军士不解地问:“将军怎么见得齐军已经死了大半?”庞涓指着一个个灶坑说:“你们看,这是三万个灶坑,还记得第一天是多少个吗?”军士说:“十万个。
”庞涓说:“齐军每人一个灶坑做饭,三天减少了七万个,不是少了七万个人吃饭吗?我看,这七万人,不是死了,就是跑了。
你们说对不对?”军士们齐声喊道:“对!将军真是英明啊!”听着一片赞扬之声,庞涓愈发得意忘形。
他随即把一部分士兵打发回营,自己带着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早晨,探马把庞涓继续追来的情报报告给田忌和孙膑。
孙膑一阵冷笑,叹道:“庞涓哪庞涓!我和你一起学习兵书战策,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可你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斩尽杀绝。
既然你非要置于我死地,那么咱们就试试吧!”田忌问:“军师,马陵快到了,下一步您打算如何安排?” 孙膑说:“命令急行军必须在中午之前赶到马陵,抢占险要地形!让弓弩手们做好准备。
” 临近中午,齐军到达马陵。
马陵就在今河南省范县的西南边,大山之间夹着一道峡谷,这是前行的必经之路,两侧万丈绝壁,古木参天,地势异常险峻。
孙膑对田忌说:“你是射箭的高手,这万名弩手请你亲自带领,埋伏在山上的石缝树后,不准弄出一点儿响声。
魏军今天半夜肯定就要到这儿。
只要一见到火光,你们就一齐把箭射出去!”田忌立即向弓弩手们下达了命令,各自找到有利地形隐蔽好。
这万名弓弩手都是平时挑选出来的棒小伙子,个个是神箭手,自从使用弩以后,更是得心应手。
听说要打大仗,还是由他们弓弩手发挥威力,一个个摩拳擦掌,把弩和箭再三擦拭检修,只等夜里的火光了。
孙膑把一切安排停当,命一名军士在峡谷的中间找到一棵几个人才楼得过来的大树,削掉一大条树皮,爆出白色的树干。
孙膑用浓墨在上面书写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果然不出孙膑的预料,魏军在半夜时分来到了马陵。
队伍急行军集中在峡谷,庞涓骑马刚走到那棵树下,见树干在月色的映照下泛着白光,上面隐隐约约有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