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共33页

合集下载

滇西合院式民居建造风格与艺术初探——以云南省临沧市斗阁村传统民居为例

滇西合院式民居建造风格与艺术初探——以云南省临沧市斗阁村传统民居为例
2.2 建筑技术特点
(1)防风 滇西合院式民居采用木梁柱构架作为承重构件,屋架部分多用穿斗式和抬梁
式,常用五架或七架,选用柁礅支撑。立 柱的材料也多选用由上向下逐渐变粗具有 收分作用的木料,结构稳定,可以防止劲 风的破坏。
(2)抗震 滇西合院式民居为了抵抗地震的破 坏,经常降低层高,使得整体房屋重心下 降,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3)细部构造 滇西合院式民居的大木作做工也十分 讲究,精巧的棒卯技术和严密的结构体系 形成了民居的结构构造(图3)。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居作为建筑的必要构成部分,直 接反映了人群的习俗与活动。合院式民居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民 居类型,也被称为宫室式或庭院式民居,是传统中原汉民族传统居 住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典型居住形式。合院式民居 由四个方向的房屋围绕中心庭院组成,其中正房坐北朝南,耳房 配列东西,倒座坐南朝北,进而具有中轴对称、四向平衡、对内 围绕、对外相对封闭的特点。简而言之,“以大小不同的合院建筑 群,相互叠构,形成庞大的建筑群体系……”①。
文化 ·历史丨 Culture·History 6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a
1b
1c
图1 斗阁村现状分析示意图 图1a 建筑高度 图1b 建筑质量 图1c 水陆分布
2a
2b
2c
2d
图2 大理白族民居穿梁与屋架形式 图2a 鸟兽穿梁雕刻 图2b 花鸟穿梁雕刻 图2c 抬梁式屋架 图2d 穿斗式屋架
1 古村斗阁村背景介绍
1.1 概况
斗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的圈内乡,在地理位置方 面,斗阁村东邻景谷县,南邻昆赛村,西邻昔木村,北邻圈内村, 位于临沧城的南边,坐落在雾龙山下。村落面积约有28.88km2, 海拔1700m,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590mm,适合种植核 桃、烤烟等农作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有农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三方一照壁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

正中一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三合院”。

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

院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

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

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

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

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

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

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

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

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

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

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

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

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门楼门楼即大门,白族很注意修建和装饰。

大门的方位,正房面东的一般开在东北角,正房南向的一般开在东南角。

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与建构分析

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与建构分析

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与建构分析云南民居是当地人民为适应本民族民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而创造出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白族民居文化积淀深厚,风格独特,建筑形式多样,庭院古朴自然,住宅环境整洁优雅。

本文在对云南白族民居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选取云南白族民居的代表—喜洲白族民居,从选材、结构形式、空间构成及抗震措施等方面对云南民居的特点及建构进行深入探讨。

标签:白族民居;原生特色;空间构成;建构方式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岭以南,全省地势呈扇形分布,且自西北方向朝向东南方向倾斜,境内广泛分布着溶洞、伏流以及石林等喀斯特地貌。

云南省处在低纬高原上,受大气环流影响较大,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多起湿润的海洋季风,气候区域差异及垂直变化差异较大,尽管年温差较小,但日温差较大,境内多降雨,雨水较充沛,干湿分明,但其分布缺乏均匀性。

由于地理及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云南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质结构居多,地域特色明显,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

本文以喜洲白族民居为例,针对云南民居特色及构建展开论述,以期在目前如火如荼的民宿、客居的开发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1、云南白族民居概述白族民居建筑大多有其独特的风格,其文化积淀浓厚,大理民居的建筑样式,一般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一进四院”等样式,其中又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居多。

白族人尤为注重门楼建筑、照壁建筑、门窗雕刻与山墙彩画等装饰艺术,其中,门楼装饰往往采用泥塑、木雕、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或青砖形成翘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中凸显稳重与大方。

白族庭院的特色是“户户流水”与“家家种花草”,古朴玲珑,远近闻名,充分展现出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与创造力。

白族人尤其崇尚住宅环境的整洁与优雅。

大多数人家天井中往往都砌有花坛,种植有山茶、丹桂、石榴以及缅桂等乔木或果树、兰花等。

2、云南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特色及建构分析2.1建筑历史沿革特色风貌喜洲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

简述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简述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简述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云南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的简要概述:
1.多元文化融合: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位置使得云南自古就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

云南民居建筑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以及外来文化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

2.山水风景融入:云南地势多山,水源丰富,因此云南民居建筑往往会借景山水,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入建筑设计中,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3.木结构建筑:云南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利用。

木结构的建筑风格也赋予了云南民居独特的朴实和温馨感。

4.彩绘装饰:云南民居建筑在外墙、门窗等部位常常进行彩绘装饰,这些彩绘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

5.庭院布局:云南民居建筑通常会围绕庭院布局,庭院是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云南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和关怀。

6.风水观念:云南民居建筑中还融入了风水观念,建筑的朝向、布局和装饰等都考虑到了风水的因素,以求得家庭的平安和吉祥。

总的来说,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展现了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滇西北民居照影壁的形式功能与装饰寓意

滇西北民居照影壁的形式功能与装饰寓意

滇西北民居照/影壁的形式功能与装饰寓意作者:郑绍江,徐写秋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摘要]滇西北民居中的照/影壁具有遮挡视线、收纳与围合空间、反光与照明、装饰美化的实用功能,也具有标志地位、承载意志、安抚心理的精神功能。

其装饰和色彩与当地的居住习俗、建筑形式、周围环境相对应,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情操和生活态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云南乡土民居;照壁;影壁;建筑文化[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729(2011)02-0072-05照/影壁,又称照墙、屏、树、萧墙、罘思、隐避等,早在我国西周时就已出现。

在滇西北乡土民居中,大多存在照/影壁这种建筑形式。

这些照/影壁在民居建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作为滇西北地区居住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照壁与影壁之区别照壁和影壁是中国古代庭院的一种墙壁式附属建筑,一般设在门外正对大门处,或是院内正对大门、堂屋处。

因为它们的形式大体一样,只有造型和装饰上的区别,所以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照壁就是影壁,或者简单地认为南方称“照壁”、北方称“影壁”。

其实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笔者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之所以名称不同,是因为该墙壁在建筑中的作用不同。

如古时的罘思(亦作浮思、桴思、复思、隐避) 为古代设在宫门外的屏,上面有孔,形似网,用以守卫和防范不测,并刻有云、气、虫、兽等图案。

汉时屏被称为桴思,是天子的外屏,人臣至屏则反复慎重俯思对应天子之事。

[1]它主要起阻挡从外向内的视线的作用,目的是将建筑隐在该墙背后,故称为隐墙,后又称影壁。

相反,起阻挡从内向外的视线作用的墙,目的是将建筑罩在该墙里面,故称为罩墙,后又称为照壁。

另外,如果该墙是双面的,那么对内可称为照壁,对外便是影壁。

在北方,这种墙一般处于建筑庭院外正对入口处,主要起阻挡从外向内的视线的作用,故称为影壁。

滇西合院式民居建造风格与艺术初探——以云南省临沧市斗阁村传统

滇西合院式民居建造风格与艺术初探——以云南省临沧市斗阁村传统
图2 a 鸟 兽穿梁雕 刻 图2 b 花 鸟穿梁雕 刻 图2 c 抬 粱式屋 架
取 各地 的 建构技 术与 建造 风格 , 在 民居 的不 同位置 , 建筑 分布 风格
关 键词 滇 西
合院 式 民届
建造 风格
艺术 初探
也 有 不 同 的体现 。在 结合 现 代技 术 与 传统 木 构做 法 的 基础 上 , 其 技 术 特 点形 成 自有 流 程 与工 艺 , 并 具 象地 形 成 了 不 同类 型 的合 院
式 民居 。
本 文 从滇 西典 型古 村落 斗 阁村 现有 的合 院 式 民居测 绘 研究 的 角 度 出发 , 选择 斗 阁村具 有代 表性 的合 院民居 进行 研究 , 着重 于 论 述 滇 西合 院式 民居 的 建造 风 格 与艺 术特 色 , 比 较 不 同类 型合 院 式 民居 之 间 的相 同与 差 异 , 分 析 其产 生 变 化和 形 成 差异 的 原 因 。进 而 概括 合 院 式 民居 在 斗 阁村 乃至 滇 西地 区的发 展 现 状 , 主 要 分 析 了 斗 阁村 传 统合 院 式 民居 的 建筑 风 格与 其 艺 术特 点 , 从建 筑 分 布 风 格 、建 筑 技术 特 点 以及 几 种典 型 的 合 院式 民居 类 型 , 如 “ 一 颗 印 ”、 “ 三坊 一 照壁 ”等 进行 分析 , 并 结 合斗 阁村 实地 测 绘进 行 论
滇 西 合 院式 民居 建造 风格 与 艺 术初 探
一 一
以云 南 省 临沧 市 斗 阁 村传 统 民居 为例
The Ar c hi t ec t ur al S t yl e a nd Ar t of Cour t ya r d H ous e i n W es t e r n Yunna n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摘要:建筑适应气候是个永恒的命题。

人类文明不断提高,但片面的依赖技术制造人工气候已经且必然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环境产生破坏,在建筑设计之初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良好结合的生态意识是需要贯彻始终的。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同人类的发展一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回顾吸收传统乡土建筑中对地域气候因势利导的精华,并适当的结合现有技术进行当代建筑设计,是地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本课题基于以上出发点选取云南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云南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

关键词:云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建筑结构正文:○1云南气候特点云南的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寒、温、热三种气候带兼备,主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在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横断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显著,一山有四季。

南北气温相差多达19度左右。

除了滇中地区“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尚有处以高寒山区的滇西北,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沿滇西南国境线地区。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在建筑形式和构造技术上都体现出了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2云南省各种建筑形式及其分布地图表1井干式建筑图表2"一颗印"民居图表3合院式建筑图表4土掌房○3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云南民居涵盖了干栏系、板屋系、合院系等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环境之间呈现出对应的逻辑联系。

云南的干栏建筑主要分布在沿滇西南国境线蜿蜒并行的新月地形带,属于亚热带的湿热气候,夏季气温高、雨量充沛,由北向南气候和降雨量逐渐增大。

干栏建筑的形式很好的适应了湿热气候;底层架空有利于建筑排水排涝和通风透气,大坡屋顶和深远的挑檐及重檐有利于遮阳。

而同是傣族民居的干栏建筑因气候差异出现的形式微差更加印证了建筑性书籍对气候的适应。

西双版纳高温多雨,且是全国少有的静风区。

版纳型的干栏民居的架空层离地较高;屋顶硕大且坡度比较陡,低垂檐;建筑形式强调遮阳;德宏州瑞丽与西双版纳相比,年降水量较少,风速较大,因此瑞丽型干栏民居的架空曾普遍被利用起来围以竹篾墙,出檐短浅,楼层开有落地窗,建筑形式强调通风。

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

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
形的文 成合化 ,院背 不式景 同民下
云南的几种传统合院建筑
一颗印
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 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 海建水等地的所谓“一颗印”民居 。在现昆明大板桥、团结乡至 通海和建水一带,这种型式的 民居形成了云南较有特色的地 方建筑景观,很早就被纳入了 中国合院建筑体系。纵观使用“ 一颗印”民居的族属,其间有汉 、彝、白、回、蒙占等民族。 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 彝族村落的“一颗印”民居。
三间两耳
三间四耳倒八尺
昆明地区“一颗印” 民居详图
大小厦交错连通
“一颗印”民居虽然形式较
固定,但可根据每家每户的经 济情况和需要进行增减:如常 见的“半颗印”以及将两户“半颗 印”或“一颗印”并联成为一栋建 筑,或将房屋的开间和厢房的 多少进行变化,形成“三间二耳” 、“五间四耳”等等变体。“一颗 印”民居这种可分、可连、可缩 、可增的标准划单元模式,为 其他民居较少见,显示出了较 强的适应性,从中可看到现今 较流行的集合住宅的影子。
四合五天井平面图
四合五天井民居立面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两 种典型的布局平面可灵活组合,可横向 、纵向或双向拼接,形成更大的民居群 体,如“六合同春”等
大理张家花园“六合同春”民居
丽江纳西族合院民居
丽江纳西族的合 丽江纳西族民居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院式民居主要分布在 1.合院的布局组合灵活多变,可看到许多和地形环境巧妙结合的例子
5 .堂屋空间 云南合院式民居以间为基本单元拼接,一般以三间为主。两旁为卧室,中央一间
为堂屋。这实际上就已具有“复合空间” 的特点了。卧室空间一般比较封闭, 对堂开门 ,向外开不大的窗子.而堂屋以约1-2m的宽度开门,形成开敞的外向空间。这种空间 形式与其功能要求是相符的。合院式民居建筑中的厅堂多是人们日常起居的空间,其 起居功能中同时包含着人们在外部空间中活动的某些性质和私密的内部空间中活动的 某些性质。因此。由于堂屋空间同时容纳了两个对立空间中的性质,它便具有了复合 空间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