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大研古城(精)

合集下载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介绍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介绍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介绍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介绍我国有两大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列一南一北,各具特色,北方是山西的平遥古城,南方是云南的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由大研、白沙、束河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建单元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也常常把大研古城叫做丽江古城。

从地域来讲,丽江大研古城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少数民族高原古城。

大研古城的位置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

请看盆地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峰,丽江盆地则像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砚台,古时“研”和“砚”相通,所以古城就叫大研,难怪人们说丽江文化昌盛是因为丽江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古城形成于宋末元初,明清以来一直是滇西北商贸中心和连接滇川藏的茶马古道重镇,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古城面积3.8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左右,居住着6200余户人家,常住人口约有2.5万多人,其中纳西族人口约占67%。

丽江古城在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选址丽江古城除了同苏州古城一样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外,还在古城选址、街道布局、纳西民居等方面别具一格。

古城北靠金虹山,西倚狮子山,东南向着千顷沃野,地势北高南低。

这样的位置,冬阻西北寒流,夏送东南暖风,使古城冬暖夏凉,气候舒适宜人,我们身边的玉河水则为古城提供了洁净而充足的水源。

可以说,古城的选址是十分科学的。

水车——照壁——水龙柱我们面前的水车,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

过去古城里就有水车,今天在一些偏远地方也还在使用。

它可以用来舂米磨面,如果人住在高处或要灌溉的田地在高处,但水在低处流,还可以用它来提水。

水车旁是写有江泽民主席题词的照壁,古城里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像这个样子。

丽江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丽江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点评:石鼓镇上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纳西族人,生活好像并未受旅游的太大影响,因此也被称为“生活着的丽江”。
九、白沙古镇
白沙古镇位于丽江县城以北约8公里,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西依芝山,是丽江最古老的集镇之一,是纳西族在丽江 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重要发祥地。现存有明代建筑大宝积宫、琉璃殿、文昌宫等,著名的白沙壁画就在大宝 积宫内。
点评:中虎跳是最佳的徒步路线,需要一定的体力。徒步虎跳峡应尽量避开雨天,可能有塌方等危险。
七、老君山
老君山位于玉龙雪山、苍山洱海、三江并流这云南三大景区中间,主要由老君山九十九龙潭、金丝厂、玉湖、黎明美乐丹 霞地貌、新主天然高山植物园等片区和景点构成,老君山因山势走向围成半圆,形似马蹄形的炼丹炉而得名,素有“滇省众山 之祖”的美誉。老君山左右分别是金沙江和澜沧江两条大江,山势巍峨雄伟,山上古老的原始森林中遍布高大的冷杉林,使得 整座山都呈现出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色。老君山主峰海拔4247米,山上怪石嶙峋、苍松翠柏与巍峨群峰交相辉映,珍稀的滇金 丝猴在人迹罕至的冷杉林中出没,置身其间,给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
十、文笔山
文笔山与玉龙雪山一南一北,环抱丽江坝子。玉龙雪山以自然景观著称,而文笔山则以人文景观闻名。著名的丽江五大喇 嘛寺之一——文峰寺就在这里。文笔山下的文笔海则与拉市海一起被列为“国际湿地保护区”。
点评:文笔山上看玉龙雪山是不错的角度。文笔山上游客不多,佛烟升起时让人会有身处仙境的联想。
一、丽江古城 千百年来,大研古城一直是滇西重镇,丽江古城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少数民族古城镇著称,狭义上指丽江古城的主体部分 大研古镇。镇中纳西风格浓郁的民居鳞次栉比,家家门前小巧精巧的拱桥横跨过穿城过巷的清澈溪水,排排垂柳在轻风中摇 曳,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蜿蜒曲折,纵横交错,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高原水乡风貌。古镇 江南水乡般的美景与别具特色的建筑布局,素有“高原姑苏”的美誉。 点评:正因为丽江古城过于知名,一到黄金周等旅游旺季,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出游得做好准备,时间上没问题 的话,可以选在淡季出游。 二、玉龙雪山 作为纳西族崇敬的神山,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纳西族人都要举行盛大活动庆 祝“三朵节”,表达对玉龙雪山和三朵大神的敬仰。而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主峰还是一座尚未被人类征服的处女峰,而众多神 秘的传说更是令人对其心驰神往。 点评:因为玉龙雪山是纬度最低的雪山,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及上山游客激增,导致玉龙雪山储雪量每年递减,所以,还是 趁早上雪山吧,不用跟团,几个朋友包张小车,激情去吧。 三、泸沽湖 泸沽湖是一处远离喧嚣闹市、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处女湖,湖畔居住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母系社会形态,他们生活 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大家庭里,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原始阿夏走婚生活。这里每一家的`家长都是女性,家庭成员的血缘也 都是母系血统,祖辈只有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辈只有母亲、舅舅和姨母,无论是摩梭人的成丁礼、阿夏婚,还是不同风俗 与悠扬的歌曲和动人的传说,一切在外人眼中都显得神奇古朴,带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却又充满神奇色彩。 点评:泸沽湖的走婚民俗有被过度宣扬和歪曲的趋势,希望游客去了,不是第一时间到了泸沽湖就喊着要去走婚。 四、束河古镇 与大研古镇相似,束河古镇中也有一条四通八达的四方街,五条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曾是丽江一带皮毛交易的重要集散 地。沿街均是古老的木板门面商铺,门板上刷着暗红色的油漆,店前的青石路面隐约可见斑驳脚印,街边闲坐的纳西老人一片 安详神色,勾勒出束河古镇古朴自然的本色。四方街周围水流环绕,夜晚人们漫步在四方街上,随心所欲走走停停,手中执着 的灯火也是停停走走,穿行在河畔街巷中,宛如夏夜萤火虫四散飞舞,久而久之竟然成了束河一道独特的风景—夜市萤火,被 列入束河八景之一。 点评:束河古镇是昆明鼎业房地产集团负责保护开发的半古老半人工的古镇。古镇入口的大片区域为仿古商业街,过青龙 桥才是真正的束河。 五、拉市海 作为一片生态完好的高原湿地,拉市海每年冬天就会有数万只候鸟如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斑头雁等,千山万水跋 涉而来,清冷的天空下,小块小块的湿地坝湖面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水湾,不时可以看到大群在拉市海栖息的越冬水鸟扇动翅 膀,或在水边嬉戏觅食,或在天空和湖水之间翱翔,构成高原湿地特有的气息。拉市海也因此成为一大观鸟胜地。 拉市海周边山清水秀,风光秀美,除了湿地和种类繁多的候鸟,北斗山和卧虎山交会之处的嶙峋怪石间涌出的泉水清澈甘

丽江古城简介

丽江古城简介
新华网10月22日最新报道:
自然环境方面:丽江市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资源主要有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能资源。
旅游资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
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玉龙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开发区,景区面积约2.63万公顷。景区内有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冰川,分布有20多个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和59种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和"动植物宝库"。老君山是"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总面积842.64平方公里,区内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丰富、未遭破坏的动植物群落,分布有种子植物79科167属280多种,其中很多是珍稀濒危植物。
自然环境:
丽江这个地方山高谷深,大研镇的海拔为2400米。整个丽江境内最高的是玉龙雪山的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点是七河区江边坡脚金沙 江出口处,海拔1219米。由于这里是寒、温、热兼有的立体气候,所以植物和动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县有种子植物约3000种,用材林400多 种,是云南的主要林区之一。有各种杉类、松类等高产优质的用材林;有可制作高档家具的青皮、山揪等杂术林,漆树、花椒、木瓜、竹等经济林木也较丰富。山林中盛产松茸、鸡纵、香菌、木耳、竹笋等。有贝母、天麻、麝香、虫草等600余种药用植物,所以丽江又被称为“药材之乡”。丽江的杜鹊花资源特别丰富,已查明的有57种,植物学家蔡希陶称玉龙山区是世界杜鹊的中心。山茶、绿绒富等云南八大名花在丽江应有尽有。丽江境内的自然环境很少污染,空气清新,到处青山碧水,终年鲜花盛开,令人赏心悦目。
一城,即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城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历史背景介绍

丽江古城历史背景介绍

丽江古城历史背景介绍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

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这样显得不吉利。

由此可见,纳西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

大研镇是一座古城,在丽江县城中,因为它四面被青山环绕,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砚与研同音)。

它最初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距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它盛于明清。

当时丽江古城已具相当规模。

古时的城建方法是先行开河,然后依河水的来龙去脉进行城建规划,布街辟路。

丽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亦是依承传统的古城建规划法的经验,所以它也是中国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

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筑,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数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纳西、白、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

在他们的门窗上多雕饰花鸟图案,并且色调浓烈。

这里的居民都喜欢在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无户不养花,无户不流水,形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高原水城风貌,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

沿河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一个特点。

街的走势几乎与河流同步,构成一条土木瓦屋的建筑长廊,这是古城建筑布局的基本格式。

因为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

依山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二个特点。

古城盘亘于崇山峻岭之间,沿街建筑此起彼伏,因山势起伏而不断变化。

光义街的光碧巷和金星巷一带建筑,少了临河的喧哗,而多了依山的幽静。

临街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三个特点。

古城中心,由整齐繁华的铺面围成一条方形街面,称四方街。

街面宽广,主街有四条,分别向四周辐射。

每条街道又分出许多小街小巷,街巷相连,四通八达,像一条血脉贯穿古城。

在适当的部位,还留有休闲的空地。

丽江大研古镇简介

丽江大研古镇简介

丽江大研古镇简介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全天交通概况:大研古城位于丽江市丽江坝中部,到达丽江后经转车即可到达大研古城。

丽江机场距离县城28公里,有民航专线车往返于机场和县城间。

丽江火车站距离丽江古城区4.8公里,出站可乘公交直达古城。

进出丽江以公路最遍及,市内共13个长途汽车站,大都能换乘公交抵达古城。

公交车在丽江城区七通八达,实行1元一票制。

古城内可以乘的士,出租车起步价为7元(含燃油费),但一般保举步行。

若是去古城周边景点,可租一辆自行车前往。

大研古镇简介:丽江大研镇是一个值得你慢慢体会的地方,这座古城与雅典、巴黎等国际知名的城市同时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台地上,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该城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窄窄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这是一座人文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白叟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遥远年代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置若罔闻、不屑一顾。

大研古城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宋未元初,是中华民族优秀建筑的缩影。

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沿水源流向呈八卦式网状布局,是我国最科学的古城建筑群布局,许多建筑学专家考察认为:丽江古城的历史比被誉为世界样板的英国翰洛城早数百年,布局比翰洛城更科学。

2009年,大研古城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科学的古城建筑群。

四方街是这座古城的中心,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各路商客们聚首交易的地方。

古城中有许多条道路从不同标的目的通向这里。

白日,四方街是丽江的货物交易市场,人流如织;晚上,寂静的四方街被客栈红红的灯笼映衬着,光洁的青石板泛着柔和的微光。

大研古镇是每个去丽江旅游的人的必去之处,古镇是个中西文化与古新文化结合的地方,在那既可见识到古老的东巴文化,亦有现代化的洋人酒吧。

丽江大研古城保护详细规划(精)

丽江大研古城保护详细规划(精)

规划师PLANNERS 规划认为丽江古城的保护应遵循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

(1注意新区与古城的协调发展,保护古城外部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城市形态,使古城不被不断发展的新区所包围。

(2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及恢复古城的传统环境和风貌,包括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水体水系、建筑群体环境、地方历史建筑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3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是保护古城的主要途径,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也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固有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保护的目的,保证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4做到既保护历史环境,又维持、发展其社会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进一步保护和增加名城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功能与实用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繁荣社会经济。

(6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在对古城进行保护规划时,要做到“水清、路朴、绿多、建筑古朴、设施现代化”,并提高古城的防灾、抗灾能力。

规划在保护路、水、桥、民居等古城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历史环境的同时,调整古城内不合理的用地,改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完善设施水平,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最终达到人、自然、城市的有机协调,保证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丽江大研古城保护详细规划总平面图
水系、街巷、古桥、文物保护规划图。

丽江古城里祥和的四方街

丽江古城里祥和的四方街

丽江古城里祥和的四方街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它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

丽江大研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

它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以平民化、世俗化的百姓古雅民居为主体的“建筑群”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即是以四方街发起来的,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四周店铺客栈环绕,沿街逐层外延的稠密而又开放的格局,古老的集市就这样孕育了城市最初的形状,这与中国传统的四四方方的井字形街道是不是一样的。

这里四周青山,坝内碧野,泉水萦回,形同碧玉大砚,故命名“大研古城”。

四方街街面宽广,主街有四条,向四周辐射,每条街道又分出许多小街小巷,街巷相连,四通八达。

每条巷道,均由五彩花石铺就,身着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各族人民在此交易商品,是丽江最热闹喧哗的地方。

据说每周有三个晚上,都会有人在四方街组织打跳。

打跳是在云南很多地方都被人们喜欢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活动,在四方街的中间升起篝火,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手拉手地围咸一圈,随着音乐节奏起舞,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大研古镇介绍.doc

大研古镇介绍.doc

大研古镇介绍大研古镇介绍: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

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

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

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大研古镇主要景点介绍: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丽江古城大水车、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等景点。

大研古镇景观引导介绍:一、登高揽胜,你可看古城形势。

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二、临河就水,你可观古城水情。

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

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赏古城建筑。

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四、入市过桥,你可一览古城布局。

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古城独具魅力。

大研古镇特产介绍:东巴挂毯:系丽江毛纺厂的工艺产品,它采用当地优质的细羊毛,精编细织而成,图案为黑色羊毛绘制,以纳西古老的东巴字画和富有吉祥美好寓意的图案构成。

小凉山苹果:有小凉山之誉的宁蒗县,境内气候温暖,阳光充足,非常适宜苹果生长。

小凉山苹果色鲜、个大、味甘、多汁,享誉省内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江大研古城1.基本概况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这里居住著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

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丽江的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周围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

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

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士等证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丽江属秦国蜀郡,西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沼,宋时臣服大理国。

到元代(公元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

明代(公元1368—1664年),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4月改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大研古城座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公里。

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

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物。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日:“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城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设商业铺面。

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

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

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

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丽江民居极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

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

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尔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重要的内涵。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

其傅大精探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实贵的资料。

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2.主要特征(1)选址:丽江古城以大江探峡、高山险关为依托,在城四周设关口防守,西北设塔城关,西设石门开,西南设九河关,东北设太子关,城南设邱塘开。

丽江大研古城的选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及黑龙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总体上座西北而朝束南,利用狮子山挡住了冬季来自西北方向的寒风。

束南接辽阔平川,春迎朝阳,夏驱热气,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

(2)街道广场:丽江大研古城街道以四方衍为中心,取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卫、新义街、光义街五条主要街道为经络的格局。

街道依山傍水,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了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

主街道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广场,其中以四方街为最大。

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

西恻是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这种独特的卫生设施,在国内外都属罕见。

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民间称为五花石)铺装而成,具有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的特点,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十分协调。

(3)水系:黑龙潭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以此为起点,清澈的流水通过线网状河道沟渠流经干家万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严整的水系,以满足全城消防、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a.河道:位于象山麓的黑龙潭有数十个出水点,出水量为1.918至4.430立方米/秒,汇成潭面近4万平方米。

潭水由北向南流至双石桥下分成束河、中河、西河。

三股支流井进而分成无数细流,穿巷走户,入墙过屋,流遍全城。

古城的街道与河道密切结合,街景与水景相得益彰。

河道最宽处3至6米、最窄处不足1米。

b.泉潭:大研古城之泉潭有黑龙潭、白马龙潭和义尚甘泽泉等。

白马龙潭位于狮子山南麓、古城西侧,又名狮乳泉,水面面积近百平方米,出水量O.023立方米/秒。

泉水甘洁清纯,从未枯竭。

甘泽泉位于古城柬面的金虹山麓,水面面积有几十平方米,出水量O.O1立方米/秒,水质十分纯净。

c.井:大研古城内散布多处水井,井大多取“三眼井”形式。

“三眼井”即一井分三眼,三眼相连,依次为:饮用水眼、洗菜用水眼和洗涤用水眼。

(4)桥梁: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

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

它们均建于明清时期,具建筑独特风格,使丽江古城成为一座桥城。

(5)民居: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

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本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a.平面布局与建筑特色:民居建筑一般是高约7.5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为穿斗式构架、垒士坏墙、瓦屋顶,设有外廊(即度子)。

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为平房、明楼、雨步厦、骑度楼、蛮楼、闷楼、雨面厦等七大类。

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多进套院、多院组合等类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为典型。

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

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丽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们的变异、演化、发展和组合。

丽江民居的构架处理十分灵活,有悬山和在木构架主要受力部位,设有“勒马挂”、“地脚”、“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结作用的构件,整个构架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头往里倾斜、柱根部向外展开,增强了构架的稳定性。

在构架的联结节点部位,根据受力的情况,分别使用“两磴榫”、“大头榫”、“平插榫”,井设暗梢等柔性节点,以利于抗震。

下重(士垃)上轻(木板)的护墙体坚固实用。

丽江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

轮廊优美;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

b.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丽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门楼的形式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及木构架式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搂式样。

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是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牌楼。

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

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内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装饰。

房屋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如乌禽、花卉、琴棋书画、博石器皿等,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此外,对梁枋、往头、栏杆、柱础、勒脚、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装饰。

如大过梁的梁头雕成兽头,俗称“狮子头”,往础亦雕成圆鼓形、瓶形等。

c.民居庭院设计:古城民居的庭院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料铺装,图案根据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内容涉及花乌鱼虫、八赴阴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手法古朴,布局严谨。

占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两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构成。

3.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

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a(Ⅴ)。

(一)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1986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二)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三)丽江古城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四)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

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

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

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丽江古城包容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