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保护开发成功经验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1. 引言1.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日益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改建或者遗忘的危险。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着城市的发展演变和文化传承。
保护和更新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使城市更具魅力和特色,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历史记忆的保留。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可以提升周边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还能够吸引游客和投资,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让历史文化永葆活力。
2. 正文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意义在于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城市历史风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保护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感受历史的魅力。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了城市特有的建筑风格、城市布局和人文景观,保护其可以维护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保持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旅游资源,保护其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和资本流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城市历史风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古建活化利用案例

古建活化利用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建活化利用是指在保留古建筑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和理念对古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古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活化利用古建筑不仅可以保护古建筑本身的价值,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成功的古建活化利用案例。
一、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建于元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丽江古城通过改造和活化利用,成功将古城保护和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古城内的传统建筑得到保护,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二、北京胡同文化主题街北京胡同是北京城内独有的传统街巷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
为了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北京政府在一些胡同区域建立了胡同文化主题街,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商业相结合,成为胡同文化传承的新平台。
这些胡同文化主题街通过模拟传统胡同风貌和生活方式,吸引了很多游客,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三、上海老洋房改造上海作为中国最具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也有很多老洋房等古建筑。
这些老洋房虽然历史悠久,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面临拆迁和改造的命运。
为了保护上海老洋房的历史价值,一些老洋房被改造成为精品酒店、文化艺术中心等,活化利用老洋房,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四、西安城墙文创产业园西安城墙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建于明代,长约14公里,现仍保留完整。
西安市政府通过城墙文创产业园项目,将城墙周边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旅游观光、商业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国际文化旅游综合区。
这一项目成功地活化了西安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苏州园林改造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独特的设计和美学价值。
赴云南进行古城文化与生态保护考察调研报告

赴云南进行古城文化与生态保护考察调研报告今年,我市一行14人在副主任**的带领下赴云南就古城文化与生态保护进行了考察调研。
期间,考察团主要考察了云南的玉龙雪山、丽江古城、大理古城、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名胜古迹。
大家边看边议,认真思考,感受颇深,达到了解放思想、学习先进、借鉴经验的目的。
一、主要感受(一)正确处理古城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云南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古城文化保护问题,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丽江古城拥有三项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典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
丽江古城有纳西文化、东巴文化,大理古城有白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为古城的肉身赋予了灵魂。
云南在古城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概括为:始终做到“四个坚持”,不断完善“四大体系”。
1、坚持法制为基,建立规范管理的法制体系从1994年开始,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古城保护管理的法制体系,对丽江、大理等市相继颁布了相应的古城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如《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大研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等。
古城保护管理的法制体系框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为古城实现依法和科学管理、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丽江市、大理始终进行与时俱进的管理体制的探索。
设立相应的古城管理机构,如丽江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把原来的议事协调机构职能调整充实为市政府的工作部门。
通过5年多来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多级联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荣辱与共”的管理模式。
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体系城市类型的遗产保护管理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丽江古城是以完整古城,以常民生态空间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它不同于历史遗迹、博物馆、封闭式城堡等文化遗产。
至今丽江古城内仍然有6000多户、25000多居民生活其间,是一个随着历史的发展轨迹受到现代文明和强势文化的冲击而会发生建筑风格、建筑形态、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等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变化的,非常脆弱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难度也异常艰巨。
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

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城成为了人们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本文将探讨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古城的独特魅力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文化传统等都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比如,中国的丽江古城、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的巴黎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古城,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二、古城保护的重要性古城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留历史遗迹,更是为了传承文化,保护生态环境。
古城的保护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历史、生态等因素,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
如果盲目进行旅游开发,很可能会破坏古城的原有风貌,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导致文化传统的丧失。
三、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旅游开发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可能会对古城的原有风貌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游客的涌入可能会导致过度商业化,使古城失去原有的宁静和历史氛围。
四、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为了解决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需要寻求平衡。
首先,应制定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措施,限制游客数量,合理安排游览路线,减少对古城的破坏。
其次,应加强对古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古城的原有风貌得以保留。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展览等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可以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古城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确保古城能够长久地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五、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些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比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丽江古城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保护了古城的原有风貌和生态环境。
另外,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日本的京都等也是成功的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典范。
六、结语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
云南资产盘活案例合集

云南资产盘活案例合集标题:云南资产盘活案例合集:成功实践与经验总结引言: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然而,长期以来,云南的资产利用率相对较低,资产盘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详细介绍云南资产盘活的成功案例,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
1. 云南旅游业资产盘活案例:- 案例一: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介绍丽江古城作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资产,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的盘活,提升经济效益。
- 案例二: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开发探讨西双版纳如何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资产盘活。
2. 云南农业资产盘活案例:- 案例一:普洱茶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分析普洱茶作为云南农业特色产业的资产盘活案例,探讨其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增加附加值的策略。
- 案例二:云南特色农产品的电商销售模式介绍云南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的案例,讨论电商模式对农业资产盘活的积极影响。
3. 云南矿产资源资产盘活案例:- 案例一:云南锡业的转型与创新探讨云南锡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实现矿产资源的盘活和增值。
- 案例二:云南稀土产业的发展与利用分析云南稀土产业的成功经验,探讨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资产盘活之间的关系。
4. 云南文化产业资产盘活案例:- 案例一:大理洱海音乐节的举办与运营介绍大理洱海音乐节作为云南文化产业资产盘活的典型案例,探讨其成功之处和可借鉴之处。
- 案例二:云南民族服饰的设计与推广分析云南民族服饰在文化产业中的资产盘活案例,探讨设计创新和市场推广的重要性。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可以看出云南在资产盘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同时采取创新的策略和模式。
其他地区可以借鉴云南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推动资产盘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丽江古城的科学保护与管理

办公室业务经验交流2015年2月份工作指导文/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 和仕勇丽江古城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摘 要】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抓住历史机遇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再创佳绩。
本文介绍了其成功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经验2014年,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认真落实《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市政府任务分解要求,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旅游管理政策冲击、保护建设资金短缺、机构改革任务繁重、保护管理工作艰巨等困难,紧紧抓住国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克服困难、化危为机,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再创佳绩。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完成狮子山环境整治项目:自2013年下半年起,启动了狮子山盘山路人行步道建设及景区环境改造2个项目;人行步道主体路面长1372米,平均宽5至7米,3条上山人行步道长3951米、宽2米,用五花石铺设,投资2300万元;环境改造项目包括万古楼修缮、星级厕所改造、管理用房建设等,于2月开工,投资225万元;配合安曼酒店实施民居修缮工程,投资6450万元。
完成东郊环境整治项目:工程于2013年6月启动,用地7515平米,建筑1.07万平米,分地下、地面2部分,投资8700万元。
完成周边安置地项目:该项目与恒兴地产公司共同实施,占地4.94万平米,建筑6.4万平米,464套,密度30%,容积率1.5,绿地率35%,投资2.22亿元。
完成排污抢修和管网疏通工程:从1月起,清淤整治玉河走廊3条河道及排污管网,投资230万元。
推进环城北路工程:工程全长7.5公里,5月开工,完成投资7241万元。
启动王家庄基督教堂恢复项目:10月启动,内容包括修缮教堂及附属建筑,其中土木结构901平米、砖混结构685平米,完成投资130万元。
完成其它保护性工程:完成古城维护费关坡查验点临时设施、玉缘桥片区5座木桥及200米石栏杆更换等项目,投资1423万元;做好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安置用地项目,投资9949万元;做好景观、消防、农业用水和城市供水调配,应急调白水河水844万方,调拉市海、清溪水库、青龙河水1900万方,支付提水电费350万元。
生态文化建设示范作用成功案例

生态文化建设示范作用成功案例标题:生态文化建设示范作用成功案例:以丽江古城为例导语:生态文化建设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传承文化遗产、展示地方特色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以丽江古城为例,探讨生态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并分析其成功原因和经验启示。
一、背景介绍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古城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二、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丽江古城通过限制游客数量、推行垃圾分类等措施,保护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 保护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丰富的纳西族传统文化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在生态文化建设中,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3. 推动经济发展:生态文化建设使丽江古城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带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并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成功案例分析1. 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地:丽江古城制定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例如限制游客数量、禁止摩托车进入古城等,在实施过程中密切与当地居民和游客互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2.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丽江古城重视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设了许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展示场所,并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丽江古城建设了完善的旅游设施,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并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有效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成功的经验启示1. 加强政府领导,形成跨部门合作机制,确保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 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加强居民参与,形成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合力。
3.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确保生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大宣传和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它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激活地方经济。
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典型案例

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典型案例水文化是指以水为载体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人类对水资源的理解、利用和表达。
水工程则是指人类通过建设与管理的方式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发展和生活需求。
水文化与水工程的融合,意味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不少典型案例展示了水文化与水工程的完美结合。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典型案例:1.世界水坝——三峡大坝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长江三峡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除了发挥着控制洪水、发电和航运的重要作用外,三峡大坝还积极传承和弘扬了长江文化。
大坝上建有长江三峡博物馆,展示了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为水工程发展树立了典范,同时也为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2.水城传奇——广州珠江新城广州珠江新城是广州市政府的城市更新工程,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商务、文化和生活综合区,同时也注重对珠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建设过程中,珠江新城将珠江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中,以此彰显珠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珠江新城还规划建设了众多水体景观,如白天鹅湖和花城广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
珠江新城的成功建设,不仅为广州市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水文化与水工程的融合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3.水梦园林——杭州西湖杭州西湖是中国著名的水文化景区之一,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西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在对西湖景区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杭州市政府坚持保护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杭州传统文化的原则,充分发挥水文化在园林建设中的独特魅力。
在西湖景区内,建有许多具有浓厚水文化色彩的园林和亭台楼阁,如岳庙、花港观鱼等。
这些建筑和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杭州传统文化的场所,同时也为水工程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江古城保护开发成功经验
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夯实基础
2001年底丽江市政府就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地位,形成了大众参与旅游的良好社会环境,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发展旅游业,调整全市的产业结构,力求把旅游业形成为主导和纽带产业,形成"旅游兴则百业兴"的经济格局,全市上下出现了打旅游旗、创旅游牌、唱旅游戏的局面,掀起了全民做旅游的新高潮。
二、保护古建筑,还原历史风貌、为丽江古城游建立框架
1、生态保护
1951年,就做出了“保护古城,另辟新城”的决策,1983年制订县域总规,明确保护古城保护方略,1986年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后,加大投入,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关停周边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停止对周边林区的采伐,做好生态保护。
2、整旧如旧
在1996年大地震恢复重建中,丽江闯出了“整旧如旧”的新路子:由政府补助700万元、各单位自筹3000多万元,果断拆除了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近600米长的东大街两侧的钢混建筑物。
之后的10年间,投资3亿多元,拆除了32万平方米的与景区不协调建筑物。
3、建立制度,对古民居进行全方位保护
同时还建立了古城房屋维护审批制度,加大对古城保护资金投
入,对古城重点民居挂牌维护,向各业主发放维护补贴。
同时成立古城保护管委会和管理公司,制定管理保护法规,对古建筑进行系统的抢救。
4、归行划市,商业布局整体性规划
加强丽江古城开发管理工作,保持其历史真性的特殊价值,对古城内的经营活动实行准入制度,核发《准营证》,对申领范围、要求、程序进行了具体要求,实行总量控制、对经营项目、店面布置、人员着装进行统一管理,经营商品相对归行划市。
将与古城氛围不协调的商家迁出,恢复古城的文化风貌。
三、挖掘、传承东巴文化,为丽江古城游塑造灵魂
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是丽江发展不竭的动力,没有对传统文化有组织的传承和保护,只是一味开发利用,最终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庸俗化、低级化以至于消亡。
丽江结合本地诸多的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营造旅游亮点。
同时通过旅游区业的带动许多频临失传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在下开始复苏,促进了丽江遗产地传统民族文化传承。
1、从战略高度经营民族文化产业。
打造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太阳火等文化产业品牌;长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率坛;建立东巴文化传习院,打响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文化品牌。
并在此基础上2006年邀请张艺谋等著名导演策划、导演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印象丽江》,突出可视性与民族文化特色,使《印象丽江》成为主体景区内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新亮点、丽江旅游的新看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热点。
2、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
2003年,古城管理公司出资200万元,支付古城房租,请纳西族知名文人、学者、手工业者在古城开馆授艺,形成26户纳西文化传播点,开办了10期培训班,培养出350多名东巴文化的传承骨干。
3、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保护民族文化专项经费。
成立了丽江民族文化研究会、云南东方摩梭文化研究中心等专业文化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被列为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加强了对各民族文化、民族民间工艺等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
四、科学营销,创品牌,造声誉,扩大影响力
(一)创新营销理念和方式。
丽江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方联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努力营造“人人是形象、呵护丽江从我做起”的社会新风气,形成旅游宣传促销的良好氛围。
同时,调动产业要素,精心策划促销活动,全面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促销策略,借助海内外强势媒体的“注意力经济”效应,实现丽江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
(二)争取各类殊荣桂冠,先后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镇之一”。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名录”、“全球人居环境最佳城市”“CCTV2006年度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各项殊荣。
(三)开展文化经济交流活动。
为进一步拓展丽江旅游发展空间,
扩大丽江旅游市场占有份额,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中欧旅游论坛等各类旅游商务会展活动。
并组织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展演团先后到各地进行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形成东巴文化“学术国际化、产业市场化、传承民间化”的局面,掀起了国际纳西学研究的热潮。
(四)举办本土特色节庆会展活动。
立足本土文化举办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节庆活动,已成为丽江旅游一张诱人的名片,成为海内外旅游者体验丽江、感悟丽江、亲吻丽江的最佳途经和方式,为来丽海内外旅游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性旅游活动,加深了对丽江的印象。
不断推出丽江旅游新亮点,进一步提升和丰富了丽江文化旅游品位和内涵。
(五)开辟客源地旅游办事处。
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先后在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北京、西安等旅游客源地开辟了丽江旅游办事处,进一步开拓了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区等沿海发达城市的旅游客源市场。
精心设计并开通了中国丽江旅游网,实现旅游结算网络“一卡通”,着手建设旅游散客接待暨咨询服务中心,以此全面实现旅游宣传促销网络化和人性化。
(六)通过强势媒体和名人效应宣传丽江。
通过高层政治人物和名流人士的口碑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带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来到丽江,实现人文休闲之旅。
充分运用《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大东巴的女儿》等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进行宣传促销,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
并通过影视剧、媒体、杂志社等对丽江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报道,
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外旅游者来丽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七)实时制作宣传资料。
制作发行人文风情DVD《丽江神韵》、《中国的丽江,世界的丽江》、《好梦丽江》、《大香格里拉精品旅游线路》等高品位的旅游宣传音像制品;出版了《印象纳西》、《珍藏丽江》、《天地神奇之旅》、《看丽江》等旅游宣传图书画册,并利用各种旅游商务洽谈机会及时向旅行商和媒体记者发放。
五、多渠道筹资,建立保护开发资金支撑体系
五、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筹资渠道多样化
丽江古城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发展,重点抓古城不协调建筑拆除改造、民族文化开发、环境治理、路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总投入已达40多亿元。
为解决古城保护管理资金严重缺乏问题,资金筹措的办法有收取古城保护费(80元/人);向银行贷款融资(农业已给予货款授信30亿元,已落实首期贷款5.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申请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对景区服务接待设施、开发经营性项目给予注入资本金;加大旅游发展资金筹集力度,增国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