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丽江古城看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特点

合集下载

云南的独特建筑参观丽江古城的木质建筑

云南的独特建筑参观丽江古城的木质建筑

云南的独特建筑参观丽江古城的木质建筑云南的独特建筑——参观丽江古城的木质建筑云南,这个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地方,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有独特而美丽的古建筑。

其中,丽江古城的木质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技巧,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的目光。

在这里,让我们一同探索丽江古城的木质建筑之美。

一、建筑风格与特点丽江古城的木质建筑主要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建筑风格,结合了汉族、藏族和白族的建筑特点。

这些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梁柱交椅、斗栱为特点,体现出了纳西族对木材工艺的精湛掌握。

1. 斗拱斗拱是丽江古城木质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斗拱被用于建筑檐口、檐角、门框等位置,不仅起到了加固建筑的作用,还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斗拱的形态多样,常见的有弯曲斗拱、折线斗拱和沿轴线对称的曲线斗拱等。

2. 梁柱交椅梁柱交椅是丽江古城木质建筑的典型构造形式。

檩柱、榫卯和椽子等构件通过特殊的组织方式交错连接,形成独特的结构。

这种梁柱交椅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还使木质建筑更加美观。

3. 彩绘装饰丽江古城的木质建筑常常以鲜艳的彩绘装饰作为点缀。

彩绘技艺在丽江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彩绘装饰常常以天然植物、动物、人物等为主题,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给人一种热闹、欢快的感觉。

二、木质建筑的保护传承丽江古城的木质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得到了国家级的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独具魅力的建筑,丽江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修复古建筑、加强文物保护和推广传统工艺等。

1. 修复古建筑在保护和修复古建筑过程中,丽江市政府注重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和风格。

他们依托本地的建筑工艺专家和技工队伍,精心修复古建筑,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文物保护为了保护丽江古城的木质建筑,政府加大力度对古建筑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通过修缮建筑本身和周边环境,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原始风貌。

3. 传统工艺的传承丽江市政府还鼓励和支持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漓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而我们应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中华的瑰宝同时要注意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

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纳西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

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丽江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纳西族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

它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丽江古城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种追寻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机会,更是一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一、历史背景丽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拥有超过800年的历史。

这里修建了大量传统建筑,展现了纳西族独特的建筑技术和文化风格。

凭借其历史的厚重感和与众不同的魅力,丽江古城于199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建筑风格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纳西族建筑风格著称,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在古城内,你可以看到众多传统的木质建筑,曲线形的屋檐设计、彩绘装饰和精美的雕刻使得这些建筑更加美丽而独特。

在这里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三、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纳西族的独特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整保留和传承。

古城内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庙宇、街道和巷弄,这些都是丽江古城丰富文化遗产的体现。

丽江古城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木府,它是纳西族杨氏家族的官邸,也是一个展示纳西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四、自然风光除了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还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在古城周边,有许多美丽的景点等待探索。

最著名的是丽江古城附近的玉龙雪山,它是云南省最高的山脉之一。

登上山顶,可以饱览壮丽的雪山景色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此外,丽江还拥有美丽的湖泊、绿草如茵的草原和清澈的河流,使其成为旅游胜地。

五、旅游体验丽江古城是旅游者们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来到这里,你可以品味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纳西族传统的手工艺品、欣赏唐卡画和民歌舞等。

夜晚,古城的灯光璀璨,夜景迷人,如果你想体验一次别样的夜生活,你可以在这里找到许多有特色的酒吧和音乐场所。

六、对旅游业的影响丽江古城的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酒店、餐馆、旅行社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兴起。

丽江古镇的建筑特色

丽江古镇的建筑特色

丽江古镇的建筑特色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其深厚文化底蕴也同样影响到了它的建筑特点,现在,随店铺来看看丽江古镇建筑特色吧!丽江古镇建筑特色之古街古城中的古街是古城建筑的特色之一,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

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

西有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丽江古镇建筑特色之古桥众多古桥交织错落,构成了复杂的交通网络。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

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丽江古镇建筑特色之代表性建筑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例如木府、福国寺五凤楼和束河民居建筑群等。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

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

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公元1601年,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

推荐:丽江古城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推荐:丽江古城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丽江古城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学员问题】丽江古城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解答】丽江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建筑经典。

与诸多皇宫、古城不同,丽江古城是平民的古城,是淹没在民居中的古城,同时,因地处边地,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尤其纳西族作为丽江的主体民族,为丽江古城的生成、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也使这一古城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与美学特点。

一个民族的建筑也是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它的产生基于特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最开始突出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其后才越来越注重审美性、文化性。

居住建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本身也构成民俗环境的一部分,由此反映出一个民族、地方所独具的文化色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丽江古城的生成及发展理念,也是古城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

纳西族民居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建筑格局,前期以井干式的木椤房及其天柱、母柱为代表,后者以土木结构的庭院建筑为主,但二者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尤其是纳西人一直源远流长的建筑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的。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论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文档

论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文档

论纳西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民居建筑风格是一个特定民族在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与当时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它产生基于特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有一个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

这种融合与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上也有所体现。

纳西族的民居建筑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当地纳西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彰显自然与人的和谐,纳西丽江古城更是把这种“人—自然—建筑”三位一体的协调性发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是人类理想居住环境的典范,其民居建筑特色也显现出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发展纳西族在中国56 个少数民族中不算是一个大民族,但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与民居建筑特色算是享誉中外,颇具人们的关注,已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纳西族建筑可分为巢居、洞穴、窝棚(风篱)泥式建筑、井干式木楞房、土木结构瓦房、砖瓦钢混结构的七个发展阶段。

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古镇民居、以坝区为代表的农村民居、以山区为代表的木楞房民居,以永宁纳日人为代表的母房民居。

大多以木楞房、草房为主,普遍地兴建楼房是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东巴经书中有巢居、洞穴居、窝棚居建筑样式的记录,这与人类建筑起源是堪称一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纳西族的建筑风格日趋多元化,但至今在纳西族一些较偏远地方仍保留有古老的居住形式,现如今在四川左所纳日人中就仍然留存这用土块垒起四周,辅以木架,然后覆盖上干草和木板,中设火塘的居住形式。

这种居住形式我们也可以从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房与屋的书写中隐约可见,纳西族自从进入有文字社会发展阶段以后, 上告别就基本了这种原始居所,取而代之已经构建了不同的民居木楞房。

在《丽江府志稿》中就有记:“麽些蛮所居,用圆木纵横相架,层而高之,至十尺许,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压其上,房内四面皆施床榻,中轩火炉,高与床齐,用铁锢。

丽江客栈的特色

丽江客栈的特色

xx客栈的特色丽江地处滇西北。

地处青藏高原的南端,海拔2400米左右。

旅游是丽江的支柱产业。

作为以纳西族、彝族、白族和汉族主要聚集地的丽江,文化多元,民俗民风也是多不胜数。

这就必定影响到建筑领域,也就是客栈建筑风格。

所以丽江古城不论是客栈还是民居有一下显著特点。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

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所以丽江客栈参照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这种布局,显得古色古香,又体现了纳西的建筑风格。

丽江现有的四千多家客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纯粹的纳西建筑风格,没有改动,完全复制了纳西的文化、民俗,典型的纳西民居式客栈。

处在古城五一街和七一街的部分客栈就是这样。

第二种是现代性的商务型的客栈。

客栈设计和布局完全按照现代流行元素建造而成,充满动感和时代气息。

第三种是纳西风格和现代元素结合的客栈。

客栈把纳西的文化、习俗和现代元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这样看起来客栈既充满古朴的纳西风味,又不失现代的情调,是入住的游客游离于现代文明和古代文化之间,十分的惬意。

比如地处五一街的丽江逸景湾客栈就是典型代表之作。

以上是从建筑设计和布局方面来区分的。

从服务理念和意识方面来看,丽江客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一是体验式客栈。

体验就是感受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东西。

客栈把体验新事物放在服务的第一位,比如体验丽江户外越野,户外徒步,驴友之旅等等。

浅谈丽江古城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制

浅谈丽江古城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制

摘要:丽江纳西族传统的民居是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它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纳西社区的不断发展,长期以来,它在平面布局上、构筑上、建筑艺术上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丽江纳西族民居吸取、融汇了中原地区建筑和邻近的大理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的长处而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制。

关键词:丽江古城;纳西族;建筑形制Abstract:L ijia ng Na xi tra d itio na l re sid e nc e is the la rg e st num b e r o f a rc hite c tura l typ e.It re fle c ts no t o nly the d istinc t c ha ra c te ristic s o f the e c o -no m ic a nd c ulture le ve ls o f the Na xi,b ut a lso the e thnic c usto m s a nd the wa y o f the ir life.With the c o ntinuo us d e ve lo p m e nt o f Na xi,the re sid e nc e in the la yo ut,c o nstruc tio n a nd a rc hi-te c tura l a rt fo rm e d its o wn c ha ra c te ristic s g ra d -ua lly.L ijia ng Na xi d we lling s c o m b ine the a d va n-ta g e s o f re sid e nc e in the C e ntra l Pla ins re g io n a nd the Da li Ba i,whic h g ra d ua lly fo rm e d its u-niq ue a rc hite c tura l fo rm.Keywords:the o ld to wn o f L ijia ng ;Na xi ;a rc hi-te c tura l fo rm中图分类号:TU-09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9-0085-021丽江古城及纳西族民居概况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云南省的西北部,傍依于金沙江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丽江古城看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特点摘要: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

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关键词:漓江古城纳西族建筑三坊一照壁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

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

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

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

13世纪初,蒙古军队跨囊渡江,平定云南,给沉寂了五百年的纳西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提供了千载难遇的历史机遇:公元1276年,元在丽江设军民总管府,统领一府七州一县。

由纳西族首领阿良任总职并世袭。

木氏家族由此崛起。

明代是纳西族最鼎盛的时期。

明初,纳西首领阿得“率众归附”,并随明军征讨边疆,屡立战功,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嘉许,亲赐“木”姓,允其世袭丽江府土知府,予以积极扶持。

清代以后,木氏势力渐趋衰微。

鸦片战争以后,纳西族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1949年7月1日,丽江和平解放。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漓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

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

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

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

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

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

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

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

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

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

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

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表现在:民居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生动,装修精美雅致。

此外,纳西人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上一直着重考虑抗震性能,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这从1996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墙大量倒塌,但主体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况中可以看到。

近年来,随着纳西社区的不断发展,纳西民众在民居修建时总体框架、建筑设计及风格等方面虽然仍保持传统风貌,但在房屋内部装修方面,却逐渐采用现代装饰手段和装璜材料。

在这些民居里,你能真正感受古老与现代的有机、和谐的组合。

富有滇西北高原气息的纳西族民居建筑,常以“三房一照壁”的鲜明特点,赢得人们的赞美。

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

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

四周围墙,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窗”。

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当地称为“风火墙”。

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

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悬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

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檐和“悬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多居住于平坝、河谷、半山区,坝区房屋多系木楞房,上盖木板。

纳西族传统建筑艺术。

著名的有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五凤楼等,均系明代所建。

建筑、装饰、雕刻、绘画揉合了纳西、汉、藏等民族的风格,形成丰富多彩的特点。

墙上均保存着珍贵壁画,笔法兼有藏画的洗练和匀称,又具有唐代道释画的风格。

纳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为木结构的“木楞房”。

这类室深且暗,楣低槛高的建筑,目前在一些山区仍可见到。

这种瓦房多系二层楼房,屋基用石头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砖,上段用木板,房檐外伸,以便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水剥蚀。

且在横梁暴露的两端加上“风火板”,既保护横梁,也起装饰作用。

当地还有在风火板三角形的上角装上一块叶状木片的“垂鱼”,而富裕家庭的住宅,则装上刻着浮雕的花饰,并在下面垂着两条写实鱼形图案的垂鱼。

住宅门窗上亦饰有花草鸟兽形象的浮雕,生动逼真,独具民族风格。

永宁等地的住宅,从墙院到房屋,全部结构用方木垫积而成。

代表形式是三至四幢房屋组成一个院落。

丽江木土司的宫殿,多仿中原建筑,虽不甚高大,但层层叠叠,上覆铜瓦,下有玉砌雕栏,富丽堂皇。

此外,丽江大研镇的石牌坊,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及五大喇嘛寺等,都是金碧辉煌的建筑物,耗尽了纳西等各族人民的血汗。

1.古街丽江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1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

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

西有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2、古桥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

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

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3、木府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

历经战乱动荡,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

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

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

”4、福国寺五凤楼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

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

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5、白沙民居建筑群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

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

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6、束河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

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

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

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以上所述丽江古城是具有综合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纳西族的建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使其得以水久传世,井更好地发挥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面对所剩不多的文化遗存,我们应当设立文化保护区,很好的规划保护,尽量保持历史原貌。

对破坏原貌的建筑,逐步加以整治!我们应当尊重自己的文化遗产,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更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