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合并HBV感染化疗期间抗HBV治疗的选择

合集下载

阿德福韦酯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阿德福韦酯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阿德福韦酯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根据肝功能损害和乙型肝炎病毒定量指标相同的条件,运用匹配原理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治疗组应用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喷丁、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和传统治疗,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日1次,疗程为8个月。

对照组和治疗组一样同时应用抗结核和保肝药物,治疗8个月。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肝功能、病毒载量情况。

结果治疗组的肝损伤加重者3例(占6.4%),对照组肝损伤加重18例(占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1.2.1 治疗组本组患者应用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喷丁、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和传统治疗,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日1次,疗程为8个月。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剂量是每天1次,每次10 mg,饭前或饭后服用药物。

肾功能损害患者阿德福韦酯剂量调整方案为:肌酐清除率为50 ml/min,推荐量为10 mg/24 h;肌酐清除率20 ml/min,推荐用量10 mg /48 h;肌酐清除率10 ml/min,推荐量为10 mg/72 h;透析患者,推荐剂量是透析后,10 mg/h,对于失代偿性肝功能损伤的患者阿德福韦酯剂量不需要调整[3]。

1.2.2 对照组本组患者和治疗组同样应用抗结核和保肝药物,不加用任何药物,治疗时间为8个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病毒载量情况。

所有研究对象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hbv-dna,前3个月每周检测1次alt、ast和tbil,之后每星期复查上述肝功能指标,而血清hbv-dna水平在服药2个月后进行检测,之后每4个月复查1次,所有研究对象随访时间均为1~2年。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综上所述,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可对肝实质造成损害,尤其是在肝脏已经有慢性病变的基础上,如果再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会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抗结核治疗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与治疗

抗结核治疗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与治疗

抗结核治疗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与治疗浦永兰;王杰;曹利峰;顾挺;李志勇【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10(013)006【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与处理.方法将823例结核病患者分为不伴HBV感染(A组)、HBsAg阳性/HBV DNA阴性(B组)、HBsAg阳性/HBV DNA阳性(C组和D组).A、B、C三组均采用抗结核治疗,D组在抗结核治疗前1周即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析肝功能损害发生的特点.结果 A组、B组、C组和D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8.1%、32.1%、65.4%和29.2%,C组与其余三组比,相差显著(x2=16.97,P<0.001);A组、B组、C组和D组患者半月内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7%、22.2%、70.6%和14.3%,C组与其余三组比,相差显著(x2=67.66,P<0.001).结论抗结核治疗合并HBV DNA阳性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发生率高,发生时间早,肝损害程度重.及时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明显降低肝损害发生率和程度.【总页数】3页(P438-440)【作者】浦永兰;王杰;曹利峰;顾挺;李志勇【作者单位】215400,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病科;215400,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病科;215400,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病科;215400,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病科;215400,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抗结核治疗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与处理 [J], 陈立刚2.抗结核治疗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及其临床治疗的探讨 [J], 王晋3.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J], 童维佳;王洁;陆磊;李璧辰;钱志磊4.血清胆碱酯酶临床评估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价值 [J], 林涛5.肺结核合并HBV感染者抗结核治疗肝损害临床观察 [J], 陈银松;周文一;张设;经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治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初治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初治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贺毅;李榜龙;李慧【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0)4【摘要】目的探讨初治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3年1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18例初治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抗结核治疗是否诱发药物性肝损伤分为肝损伤组(51例)和无肝损伤组(267例)。

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初治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果肝损伤组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性疾病、其他病毒性肝病史、未服用保肝药物、营养不良、抗结核治疗方案含吡嗪酰胺的患者占比分别为49.02%、41.18%、7.84%、68.63%、39.22%、78.43%,均高于无肝损伤组的34.46%、27.34%、0.00%、49.81%、20.60%、26.59%;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水平低于无肝损伤组;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及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病毒载量高于无肝损伤组(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分泌性疾病、其他病毒性肝病史、未服用保肝药物、营养不良、抗结核治疗方案含吡嗪酰胺、血清PA水平低、血清ChE水平低、血清GGT水平高是初治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82、2.125、2.683、3.364、1.758、1.885、2.408、2.901,P<0.05)。

结论内分泌性疾病、其他病毒性肝病史、未服用保肝药物、营养不良、抗结核治疗方案含吡嗪酰胺、血清PA水平低、血清ChE水平低、血清GGT水平高是初治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给予高危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或干预,预防或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与发生药物性肝炎关系的队列研究

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与发生药物性肝炎关系的队列研究

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与发生药物性肝炎关系的队列研究作者:许光辉等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22期【摘要】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与发生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关系。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分析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10月1日-2012年2月1日期间就诊的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87例肺结核患者作为暴露组,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在抗结核治疗中的药物性肝炎发生的情况。

对照组的选择采用内对照,随机1:1配对的原则。

结果:合并慢性乙肝的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为30.8%,高于对照组的1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36,P0.05)。

结论:乙肝病毒感染是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之一,这类患者在密切监测下仍可以耐受标准治疗方案。

【关键词】肺结核;乙肝病毒;药物性肝炎;队列研究;发病率;相对危险度;病因肺结核和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化疗方案中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是目前杀灭结核菌最强的药物,但在联合应用时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在合并慢性乙肝(HBV)的肺结核患者中,由于本身肝脏存在炎症坏死,肝损伤就更加严重,据研究报告发生率达50%左右或更高[1-4]。

关于结核病患者的肝损害研究多数为回顾性分析,不能获得病因关系。

因此,笔者使用队列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本所治疗的结核患者进行了追踪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1日-2012年2月1日在本所进行抗结核治疗的初治结核患者,年龄14~65岁,治疗前肝功能正常,并排除乙肝病毒外的其他病毒性肝炎感染和HIV感染。

肺结核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

暴露因素为合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暴露组人群为在研究人群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共计87例。

对照人群:采取内对照随机1:1配对原则进行选取,共计87例(匹配因素为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以内,开始抗结核治疗时间相差不超过1周)。

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并HBV DNA阳性患者r肝损伤的影响

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并HBV DNA阳性患者r肝损伤的影响

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并HBV DNA阳性患者r肝损伤的影响石淑华;曲静华;邹广顺【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并HBV DNA阳性患者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例进行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并HBV DNA阳性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保肝治疗)和观察组(常规保肝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肝损害发生率、停药率及肝功能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肝损害发生率、停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肝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对照组肝损伤出现时间明显早于观察组(P<0.01).结论:对肺结核并HBV DNA阳性患者进行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减少治疗中断者,降低肝损伤程度.【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8(030)002【总页数】2页(P47,103)【关键词】肺结核;HBVDNA阳性;拉米夫定;肝损伤【作者】石淑华;曲静华;邹广顺【作者单位】大连市结核病医院,辽宁大连 116200;大连市结核病医院,辽宁大连116200;大连市结核病医院,辽宁大连 116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1;R512.6+2我国是结核病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临床上常见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

肺结核治疗通常需要联合用药,且治疗时间较长,导致肝功能受损,若患者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会大量进入血液,激活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加重患者的肝脏损害程度。

肝损伤反复发生导致抗结核治疗中断,易引起结核菌出现耐药性而影响患者预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肺结核合并HBV DNA阳性的患者,尽可能减少肝损害的发生,保证抗结核治疗进程十分重要[1]。

我们以60例进行抗结核治疗的HBV DNA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并HBV DNA阳性患者肝损伤的影响,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HBV-DNA水平的影响

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HBV-DNA水平的影响

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 HBV-DNA水平的影响【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研究,以证实其对肝功能与HBV-DNA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01月~2020年01月收治的50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血清HBV-DNA水平分组后探究每组治疗效果。

对照组(25例):低水平组;实验组(25例):高水平组。

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损伤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肝损害率。

结果:实验组肝功能损伤时间为(15.41±3.88)d、肝功能恢复时间为(84.14±6.35)d,较之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实验组肝损害率为88%(22/25),比对照组高60%(15/25),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会损害其肝功能,特别是病毒载量水平高的肺结核患者,会更早出现肝损害,且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肺结核;乙型肝炎;肝功能;HBV-DNA水平我国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数量极多,且肺结核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所以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也较多。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实施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会损害患者的肝功能,特别是乙肝携带者,甚至还会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情况[1]。

基于此,文章将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抗结核药物对其肝功能以及HBV-DNA水平的影响,希望有所帮助。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自2019年01月~2020年01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50例,参考血清HBV-DNA水平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25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7.93±5.54)岁;实验组患者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47.75±5.62)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统计无差异性。

恩替卡韦联合用药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治疗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用药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治疗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用药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治疗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接收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

比较患者HBV DNA转阴、痰菌转阴、病灶吸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用药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肝纤维指标情况。

结果:治疗后,患者HBV DNA转阴率为76%,病灶吸收率为89%,痰菌转阴率为78%,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00%。

治疗后,患者谷丙转氨酶低于治疗前,碱性磷酸酶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恩替卡韦对肺结核病伴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减少副反应,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各项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乙肝;肺结核;恩替卡韦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潮热、盗汗、消瘦、咯血或痰中带血。

在全国范围内,活动性结核病大约有450万人,每年新增三百万人,其中以结核病为主要原因的死亡人数高达13万,在所有传染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乏力、纳差等。

目前,全国约有7千万例慢性 HBV感染者,其中CHB患者约有2000万-3000万例。

肺结核、慢性乙型肝炎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两者同时发生,会对病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比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增加肝组织的负荷,导致肝功能的损伤。

目前已有文献资料表明,由于肺结核伴有慢性乙型肝炎,多数病人对传统的抗结核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副反应,特别是肝功能的损伤,故在用药的同时,应注意保护病人的肝功能。

恩替卡韦联合用药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探讨

恩替卡韦联合用药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探讨

恩替卡韦联合用药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探讨刁士琦吴昊DOI :10.11655/zgywylc2018.07.064作者单位:041000山西省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刁士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吴昊)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 )引起的进行性、弥漫性、慢性传染性疾病。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全程治疗,但抗结核药物的长期使用,使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更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不仅增加肝功负担,加重肝脏损伤,反复停药还增加了结核耐药性,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

恩替卡韦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可抑制HBV⁃DNA 聚合酶和逆转录酶,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逐渐在临床上应用[1]。

本研究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联合用药进行治疗,观察对肝功的保护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70例,均为肺结核初治患者,HBsAg 阳性;HBeAg 阳性或阴性,痰涂片阳性。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23~60岁,平均(40±5)岁,慢性乙肝病程4~19年,平均(8.7±1.2)年,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2~60岁,平均(40±5)岁,慢性乙肝病程(5~18年,平均(8.8±1.4)年,应用恩替卡韦联合用药进行治疗。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排除病例:肝硬化,甲肝、丙肝、戊肝等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肝癌,免疫系统疾病,伴有肝肾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患者。

1.2方法和指标1.2.1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结核常规治疗,异烟肼0.3g /d ,口服,利福平0.6g /d ,口服,6~9个月,吡嗪酰胺1.5g /d ,2~3个月,乙胺丁醇0.75g /d ,口服,链霉素0.75g /d ,肌肉注射,2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结核合并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V感染化疗期间抗 HBV治疗的选择
2010年全国结核病疫情情况
发病 患病
结核病年发病数100万,发病率78/10万。
15岁及以上人群中, 活动性肺结核患病人数499万,患病率459/10万; 涂阳肺结核患病人数72万,患病率66/10万; 菌阳肺结核患病人数129万,患病率119/10万。
• 全程规律用药是结核化疗成功的关键,化疗肝 损→化疗中断→耐药→影响预后及转归。
•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中,如何有 效地抑制HBV,减少肝损,顺利完成化疗是临 床一个重要课题。
• 研究证实核苷(酸)类药物在乙肝合并肺结核患 者治疗中有效,但抗HBV治疗并不能最大程度 地避免肝损害发生。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

- 抗结核治疗同时,预防性抗HBV治疗

- 先抗结核治疗,期间监测HBV DNA和肝
功能,发现异常再考虑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治疗疗程
• 预防性使用抗HBV药物,化疗结束可停药, 密切观察肝功能与HBVDNA,必要时再治疗。
• 原有活动性慢乙肝以及在抗结核治疗过程 中HBVDNA激活的患者,化疗结束后必须继 续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
• 干扰素
– 常用抗HBV药物 – 其抗增殖作用可抑制蛋白质合成,致白细胞减
少;利福平、异烟肼等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其严重流感样反应可加重发热、全身不适症状。 有严重心、肝、肾病变者不能应用。用干扰素 治疗可使潜伏的结核病活动或使结核病恶化。 – 肺结核合并HBV感染化疗期间不宜选择干扰素抗 病毒治疗。
拉米夫定
聚乙二醇干扰 素- 2a
聚乙二醇干扰 素- 2b
IFN-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替比夫定
USFDA 1991 1998-12 SFDA 1992 1998-12
2002-9 2005-3
2005-5 2005-5
2005-3 2005-11
2007-2
2006-12 2008 2007-2
替诺福韦
• 数个大样本文献研究显示
– 结核病患者中HBsAg阳性者占9.1 ~ 14.8%,其 中HBVDNA阳性者占64.1 ~ 72.6%
– 结核病复治患者比初治患者HBsAg阳性携带率更 高(16.67~18.02vs11.08~12.33%)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6);中国热带医学2009.9(1); 职业与健康,2011.27(16);中国热带医学,2011.11(6)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恩替卡韦用于结核病合并HBV感染者预防或治疗 HBV前景较好
核苷(酸)类药物在乙肝合并肺结核 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抗病毒治疗时机
• 肺结核化疗治疗前筛查乙肝与肝功能 • 有HBV感染证据,检测HBV DNA
HBV DNA 肝功能
治疗选择

+ 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
答后抗结核治疗,继续抗HBV治疗
肺结核合并HBV感染化疗期间肝毒性 增加的机制:
• 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毒性;
• 肝功能下降,药物肝代谢减缓,清除变慢, 生物半衰期延长,增加药物毒性;
• 结核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易导致乙 肝病毒活动,加重肝损害。
HBV合并结核病如何抗HBV治疗
• 我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没有对HBV合并结核病 抗HBV治疗的推荐意见。
结核病年死亡人数5.4万,死亡率4.1/10万;
死亡 肺结核年死亡人数5.2万,死亡率3.9/10万。



结核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B/HIV)双重感染 患者约2万;
人群 每年新发耐多药肺结核(MDR-TB)患者约10万人。
我国人群HBsAg流行情况
结核病患者中HBsAg的流行情况
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
• 拉米夫定
– 有较多文献报道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预防HBV合并 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的肝损害有效,安全性 良好。
– 长期治疗耐药率高,可在抗结核治疗结束后联合无 交叉耐药位点的药物治疗。
• 阿德福韦酯
– 利福平有潜在肾损害,阿米卡星,氟喹诺酮类,乙 胺丁醇等均有引起肾损害的报道。
– 阿德福韦酯有潜在肾损害,联合治疗肾毒性是否有 叠加作用有待确定。
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
• 替比夫定
– 替比夫定有引起肌病和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 异烟肼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肌病,乙胺丁醇 有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联合化疗是否增 加其对肌肉-神经的毒性,有待研究证实
• 恩替卡韦
– 恩替卡韦抗HBV治疗,作用强,耐药发生率低, 有较好的安全性
肺结核合并HBV感染化疗期间肝毒性
发生率
• 肺结核合并HBV感染化疗期间的肝毒性与非 HBV感染者比较
– 发生率高(达50%),肝脏病变程度较重 – 病死率高,HBVDNA阳性者更为突出(95%VS10%)
• 有报道,抗结核治疗中肝损伤加重患者ALT、 AST水平与血清HBVDNA水平呈正相关。
• 国外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严重肝 损害的发生率3%,在严重肝损害中,总体 病死率为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