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侯照小学杨小元

摘要: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如何做好这第一学段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时,我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教学,也在这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一年级解决问题审题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为落实上述理念,新教材改变了传统应用题单独编写、集中教学的做法,把“解决问题”教学融汇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教学过程之中,并将数学问题置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情景之中,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改革后,没有了关于“解决问题”的专门的系统的讲解与练习,只是通过让学生在不断感悟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情景,有实物照片或图片,有卡通漫画或对话等。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学生愿意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以图画形式呈现,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次序。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

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需要学生掌握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往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题。而一年级学生,不善于从上下文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对题目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的反应特别强烈。如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还剩”就用减法。用个别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教学中的困惑引发了教者的思考,下面就结合教学中的反思和积累的心得体会,对解决困惑的一般策略,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要教会学生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会看图、看题、审题。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的情节小学一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图文叙述,对一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一)学会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一年级的“解决问题”大多都是以图画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因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一年级的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会读题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初步了解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学中,尤其是识字量不多的一年级,学生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三)学会表达再生动具体的情境图,即便学生都能会意,但要了解在学生的心里真正的解决思路,必要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着手,也只有通过学生表述题意,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意图。因此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正确、流利、完整地读出,是相对比较困难,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在呈现情境图时,即便学生只言片语地阐述出大概意思,也要即时给予肯定,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同一道题的意思,不要担心什么无意识的思维浪费时间,往往这种思维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在教学应用题时,主要是让学生多说条件和问题,多让学生创造性的“重复”某一题意,如仅“去掉”的意思,学生可以有“送去”、“拿掉”、“奖给”、“吃掉”、“藏起来”、“遮住”、“坏了”、“削好”等二十余个表达词语。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题意定会事半功倍。

(四)学会思考其实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打开自己的脑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明白题意,已“知其然”,但学习数学并非仅此而已,而是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一年级应用题分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应用题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减法应用题,让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并不难,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为是“合并”还是“去掉”,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选择恰当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一年级教学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在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主要涉及加法与减法运算,主要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相差关系的问题。针对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解决问题,究竟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解决,往往是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地方,也就是教师需要着力帮助学生理解的地方。

(一)借助图解法,理清数量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年级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两个部分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就剩下另一部分。求整体(总数),就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求部分数,从整体中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算。用结构图呈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题意,更能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

(1)树上一共有10只鸟,飞走了4只,还剩几只? 飞走了4

只 ? 10只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2)树上一共有10只鸟,飞走了一些后还剩6只,飞走了几只? 飞走了?只6只 10只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3)树上飞走了4只小鸟后,还剩6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小鸟? 飞走了4只还剩6只?只求总数,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这种直观的结构图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二)通过实践操作,理清数量关系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或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摆出13个红花片,再摆出8个蓝花片。有的学生将红花片和蓝花片随意摆放,有的学生则有意识地一一对齐摆放,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直观的操作将问题的数量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红花比蓝花多,那么红花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蓝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蓝花多的部分,从红花里去掉和蓝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蓝花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