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优秀9篇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优秀9篇篇一: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一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苔丝是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
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宛如秋菊,虽然没有杜鹃,牡丹的美艳,也没有梅花的傲骨芳容,却仍保留自己淡淡的清香。
不争,不傲,身在百花之中,心在蓝天之外。
克莱尔正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
开始她婉拒,后来答应。
一个少女经历了与两个男人爱恨情仇,第一个是纨绔子弟亚雷克。
德伯,贪慕虚荣,整日无所事事。
苔丝受他玷污后生下一子。
后来在奶牛场结识了克莱尔,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春心荡漾的俊男美女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不久便彼此坦白,共浴爱河。
当然其中还有很多情节,比如苔丝那种纠结的心理,当安琪向女友苔丝求婚时,她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辞,回避,甚至两人都不说话,苔丝甚至还想把安琪让给好姐妹们,奶牛场三个好姐妹对安琪的爱慕,让她迟疑等等。
苔丝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失身是一种罪恶,无法原谅自己,更对不起安琪儿。
但当他们在新婚之夜都相互坦白时,得知安琪儿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而得到苔丝的谅解。
可苔丝却不能被丈夫原谅。
就这样,苔丝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丈夫离她而去巴西,被自己心爱的丈夫抛弃了。
真是老天喜欢和人类开玩笑,苔丝被迫又与亚雷克同居。
不久克莱尔回来打算与苔丝重修旧好,苔丝在无比绝望中,杀死了亚雷克并被判处绞刑。
花落无声,宁静的秋天已过,酷寒的冬风吹来,谁也听不到花的哭泣,因为她从不在痛苦中哭泣,她的泪留给未来,她期盼着幸福。
虽然后来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他的心仿佛看见天上有一颗名叫“苔丝”的星星对他说:“亲爱的,现在你原谅我了么?”为什么不可以抗拒,抗拒那虚伪的道德!离别。
.。
.。
.,等待。
.。
.。
苔丝读后感6篇

苔丝读后感6篇在课余阅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在读完这部小说以后有很深的感受为苔丝的遭遇感到同情。
哈代曾经说过:“对一个女人的道德的评判,不应当根据她的过去而应当看她的倾向。
”同情之余,也为她那种为了追求爱情不畏世俗的眼光,不向亚雷德伯屈服的精神感到敬佩。
书中在她从德伯家回来后,“在她母亲知道真象说‘发生这种事,别的女人都这么做’而苔丝果断说出:‘也许所有别的女人都要这样,只有我不’”从此就可以看出苔丝向传统的观念发出了挑战。
书中的开始,苔丝家虽然贫穷但过的还可以,而当苔丝的父亲约翰德比被告知自己这样一个贫穷小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篇三:[苔丝读后感]中学生读后感【篇一:读《绿野仙踪》有感800字】多萝西经过树林的一片到处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园。
可惜,恶女巫在花上面撒了一些有毒的花香。
多萝西和他们的伙伴走到那里时第一个受不了的是多萝西,我想这种花粉因该对人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动物只是其中之一一部分。
多萝西和狮子躺在地上,稻草人和铁皮人不是真正的人,所以他们俩人没有被迷倒。
稻草人提出不然我们背着多萝西先走吧,在留在这里恐怕多萝西会醒不来,在走一段路我们会想办法再回来就狮子。
现在他们离那花园不是很近了,铁皮樵夫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吼声,便回头去,看见一只奇怪的动物在草地上跳跃着直奔他们而来。
这是一只黄色的大野猫,铁皮樵夫想,他一定在追什么东西,只见他的耳朵紧贴着脑袋,嘴巴张得很大,露出两排难看的牙齿,红眼睛好像两只燃烧的火球。
等它跑近,樵夫看见在他前面还跑着一只灰色的田鼠,铁皮樵夫看了立刻举起斧头,朝猫砍去,最后这只猫二分五裂了。
田鼠女王为了报答他们,决定召来许许多多的田鼠把漏在花园里的狮子,用自己做的大车拉到这边来……终于他们把狮子拉了过来,不久后,狮子也醒了。
眼前翡翠城就到了,他们个个都十分高兴,来到了翡翠城门口,他们都非常好的款待多萝西和她的朋友。
几天后,他们才发现奥芝并没有什么魔法,还是需要女巫的帮助才能实现他们愿望,奥芝其实也是从堪萨斯的一个地方来的,现在他决定稻草人将成为这里的导致者,多萝西要回女巫那里,让她回到堪萨斯,但是,多萝西的朋友见她孤零零一个人稻草人、铁皮樵夫、狮子也答应跟着多萝西,一起去找女巫,终于那天到了,女巫告诉多萝西一个办法,用她的鞋子轻轻的点两下,加上女巫的魔法就可轻而易举的回到堪萨斯了……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多萝西和她的朋友都非常的友好,遇到事情不是一个人承担,而是4个人努力地去面对,有人遇到危险他们不会见死不救,到晚上的时候,铁皮樵夫和稻草人一点都不困,可以说不用睡觉。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共10篇)_读后感_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共10篇)前一段日子,读完了《苔丝》——流着眼泪读完的。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篇小说了,可从次数上来看虽是第二次,实质上只能说是第一次,或者说是一次多一点点。
我第一次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才只是一个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读得也很粗略,那时,我对《苔丝》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丝这个人物挺可怜的,除此以外便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把自己融入整个情节中去,根本没有对苔丝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过任何有意识的评价,根本没有想过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密不可分。
这一次阅读,我不敢说我已经看懂了,但我对整个情节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出了他悲观的宿命论,主人公苔丝陷入悲惨境地,但她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与戏弄,最后走上绝路。
但她走上绝路,绝不像某些低俗小说那样一味追求情节曲折而硬让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在故事的开端,当苔丝的父亲约翰·德比被告知自己这样一个贫穷小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一个十分高贵显要的家庭的后裔后,她的父母要她去有钱的德伯太太家攀亲戚,她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不同意去,但后来,她由于担心喝得酩酊大醉的父亲半夜外出送蜂密进城会出现意外,才与弟弟一起替父亲跑一次腿,然而途中却出现了意外——她家唯一一匹赶车的马被轧死了,失去一匹马对他们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失去了用以维持生活的工具。
在埋葬这匹衰老枯瘦的马时,几个孩子们都放声大哭,苔丝没有,“他脸色苍白,没有表情,似乎认为她自己是谋杀者”,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然后她带着一种负罪感――是她自己的疏忽大意才使家庭的生活出现了危机,和她对父母的孝顺,对弟弟妹妹们的关爱,以及她强烈的责任感——必须使家庭摆脱困境的责任感,去了德伯太太家攀亲戚,也导致了她被亚历克·德伯玷污,给她日后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精选范文共五篇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精选范文共五篇《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来参阅。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1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看完整本书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苔丝的美丽与善良。
虽然故事没有非常精彩的情节,没有耐人寻味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那种宁静、纯洁的氛围与点滴却让人读来舒服。
就故事来说,不管对于谁来说都是一个悲剧,美丽善良的苔丝走上了断头台,父亲去世,母亲流离,兄弟姐妹漂泊,爱人安其尔悔恨悲痛,随着苔丝的死去,一切都失去了它的光彩与欢乐,这是苔丝的悲剧,也是不公平的社会的悲剧,不知道这是否会引起人们的深思。
小说的开头就描写了苔丝,说她虽然不是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个美人的人,但她的眼睛是如此的清澈美丽,皮肤是那么的白嫩,五官搭配起来是非常的和谐,她就像是大自然的女儿,纯洁,美丽,活泼。
在乡村的舞会上偶遇安其尔,但是他却没有请她跳舞,而是请了另外一位漂亮的女孩,在他回望的一瞬间,碰上了她失望的目光,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能够再次相遇,并且相爱的如此刻骨铭心。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2你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么?或许你会毫不迟疑的说:“会”。
那么你愿意包容你所爱的人的过去么?也许你会忧郁,那么先不要急着回答,建议先看看《苔丝》!《德伯家的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
她以不同的艺术形象成就了一个悲剧,老长老长的故事也因为这个悲剧的成功成为了很老很老的人们心中的疼痛。
它的情节用现在的观点看似乎有点老套,但却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瓦解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体会(精选16篇)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体会《德伯家的苔丝》读后体会(精选16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德伯家的苔丝》读后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体会篇1苔丝,这个会让人心口发疼的名字已经深深刻在文学的里程碑上,她美丽、善良、纯朴、勤劳、容忍,但是在这出命运的悲剧里,她的坚强和自尊最为夺目。
在男权中心的社会里,她是弱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她是底层;在不可控制的命运中,她成了玩偶。
为了穷困的家庭,苔丝放下自尊,去富有的"本家"德伯家帮工,却没料到这正是她厄运的开端,那位自以为是的花花公子亚雷毁了她的一生。
在那个分外注重道德的时代,失贞的女子背负的压力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跨不过自己心里的坎,还得忍受旁人的指点和唾弃。
亚雷是苔丝命运悲剧的直接导火线,美丽的弱女子沦为富家少爷的附属品,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可悲的现实,等级和财富的差异却让这扭曲的现实成了理所当然。
作为底层的劳动者,她必须要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这不仅仅是苔丝个人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整个农民阶级的悲剧,在繁华的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了社会气氛。
之后孩子的夭折又给苔丝多添了一笔伤痛,如花的年纪,就尝过了如此的苦涩和难堪,这种悲惨的境况,是命运的无端捉弄,还是这个社会的逼迫?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远离家园来到牧场,找到新工作的苔丝以为生活开始慢慢眷顾她了,这里有着唱歌跳舞的少女,白色的长裙,五颜六色的鲜花,没有了"拿含着恶意的眼光看她"的人,一切都是崭新的,牧师的儿子——安玑与她相恋了,甚至决定与她结婚,她是那么快乐,对未来也有了期待,她的希望和日光一样耀眼,驱散了往常的阴霾。
但是未知的命运就是擅长捉弄人,它热衷于把人捧上天堂,然后再给予重重的一击。
安玑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男子,他是知识分子,受过现代哲学思想的教育,把求知的自由看得比物质重要,有着先进独立的思想,同时也是一名宗教的反叛者,蔑视社会的习俗礼法,他对苔丝又是如此深情。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三篇

【导语】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滋味。
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的启迪。
下⾯是⽆忧考整理发布的“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三篇”,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部⼒作。
主⼈公苔丝是⼀位美丽的农家少⼥,因受东家少爷诱迫⽽失⾝怀孕。
从此,这⼀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遗弃。
后来,万般⽆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归来,苦苦寻觅。
苔丝为了⾃⼰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上了绞刑台。
⽗亲德伯的愚昧⽆知,对于⾦钱的贪婪推使苔丝跌下了社会的的深渊;⽽亚雷的邪恶⽆耻则将苔丝少⼥的所有美好梦想化为灰烬,促使她遇上了改变她⼈⽣的第三件事——与安玑·克莱相爱。
⽽正是这个安玑·克莱,这个有着天使之名的懦弱男⼈——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悲剧。
有⼈会说安玑·克莱才是真正该批判的⼈,但是⽆疑他⽣活在那个时代,他需要时间来释放⾃⼰,不可忽视的是,安玑·克莱是爱苔丝的,⾄少那爱是真的,⽽不是像亚雷⼀样,只有⾁欲,把苔丝当做⾃⼰的玩偶。
所以我认为苔丝的悲剧应该是当时的时代所酿成的,或许在现代社会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不过对于像苔丝⼀样的⼈来说,⽣存的机会就多了。
合上书,我想鞭挞当时的社会,指责亚雷的⽆耻⾏径,藐视安玑的懦弱,同情苔丝的悲惨遭遇。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 贫家⼥⼉,外出谋⽣,失⾜泥淖,遗恨千古,在中外各国⽂学作品当中,此类题材屡见不鲜。
《德伯家的苔丝》⼀书,总体看来似乎也没有脱此窠⾅,但是作为英国和世界⽂学的瑰宝,它不论在资料还是艺术上都独具特⾊,⾄今仍有强⼤的魅⼒吸引读者。
托马斯·哈代,“⼀个耸⽴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
与其说忧郁,不如说他的反叛。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精选6篇)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精选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1《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整部小说是以乡村为背景,通篇描述的是一位乡村少女一生的悲惨经历。
小说的副标题中说到女主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是一种超前的思想,也是作者对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和不满。
所谓的维多利亚时代,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
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社会崇尚的是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也是科学文明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小说里面非常多的情节中都有提及到有牧师在街道上布道也体现了这几点。
但正是因为这种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的社会风气,许多暴发户也为提升自己身价进入上流社会而纷纷模仿贵族们的习惯。
文中的亚雷就是其中之一,他家也是一个暴发户。
正因没有受到正确的道德修养和礼貌的教育,才导致了后来奸污苔丝和后来一系列诱逼苔丝与他同居等惨剧的发生。
《德伯家的苔丝》写的就是在当时社会的迫使下,一名纯真、朴素、勤劳的农村姑娘苔丝走向堕落。
作者托马斯·哈代笔中的苔丝正是当时社会上正义、纯真、勤劳、向往美好未来的女人的一个缩影,她身上充满着爱和对他人的信任。
文中写到苔丝被亚雷奸污了以后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了亚雷回到家中,体现出了她内心的纯真,她不愿迫使自己与一个自己非常憎恨的人在一齐生活一辈子,她那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迫切希望。
回到家中的苔丝得知自己已经怀孕了以后,不但没有把对亚雷的憎恨转移到这孩子身上,反而不顾家人和朋友的责备,义无反顾的生下了孩子并悉心照顾他,但最后这孩子还是夭折了。
这体现出了苔丝非常有爱,她的灵魂是高尚的,她的道德也是高尚的,但却被社会所唾弃,被当时的社会所否认,认为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罪业深重的女人。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精选35篇)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精选35篇)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1“我过去是牺牲品,就永远是牺牲品——这就是规律!”——《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是一个没落贵族德贝维尔家族的后代,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长女,因父母的虚荣和家庭的贫困去认识了所谓的“堂兄”阿历克,之后不幸失贞。
苔丝为此伤心痛苦后决定到新的地方——南边的奶牛场。
在那里她认识了克莱尔,生命重获新生,与克莱尔逐渐相识相知相爱,却在新婚当天两人相互坦诚时克莱尔无法接受苔丝的过去,苔丝的生活再次走人苦难。
克莱尔在巴西的经历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次回到苔丝身边时,苔丝为他杀了阿历克。
两人的团圆就只有那么几天,最后以苔丝死去悲剧收场。
关键词:苦难、无奈、牺牲品、悲剧、道德、男权正文:“我过去是牺牲品,就永远是牺牲品——这就是规律!”在燧石山农场苔丝又一次遇到阿历克时无奈、绝望地喊出这么一句话。
作为封建社会的底层农民阶级又是个妇女,她权利无几,却又处处受伤。
在官方说法中《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前途和命运。
这点的确不可否认,以苔丝一家在父亲死后全家被逐离且无处可去的困境,以苔丝个人被阿历克伤害、因非己之过被克莱尔抛弃、在燧石山农场被农场主欺负以及最后以死亡收场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无望、孤苦渺茫的前途和悲苦、注定被牺牲、抛弃的命运。
苔丝一家正是这苦难的破产农民的缩影。
然而,我从《苔丝》这本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苦难与无奈。
在当时社会,苔丝算是一个比较富有思想、善于思考的女性。
如在第十三章有那么一句“有时候,她的离奇幻想会强化周围的自然程序,直到它们似乎变成她的历史中的一部分,它们岂止是变成她的历史的一部分,简直就是她自己的历史,因为世界只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像什么,它实际上就是什么。
”正因她爱思考,才会多幻想。
同时她也是一个纯粹的唯心主义者,她在奶牛场时“对于她来说,整个世界的存在全凭她的感觉,所有的生物的存在也全凭她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整部小说是以乡村为背景,描述的是一位乡村少女一生的悲惨经历。
小说的副标题中说到女主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同时我认为她也是一个想极力挣脱生活枷锁的勇敢的人,有一个倔强的灵魂,像个鱼儿想奋力跃出这个黑色的水谭,却只是荡出一点涟漪而已,这也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和不满。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
当时的英国正值维多利亚统治时代,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
由于工业要发展,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劳动力,需要圈地,苔丝一家作为没落的贵族,从事农业糊口,自然地成为了被工业冲击的首要目标,“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资产阶级关于家庭和教育、关于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的空话就越是令人作呕。
”摘自《共产党宣言》。
这是苔丝悲剧的社会原因之一。
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社会崇尚的是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也是科学文明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小说里面非常多的情节中都有提及到有牧师在街道上布道也体现了这几点。
这种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的社会风气,我觉得有很多虚伪的成分,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所说的那样“所有这些对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责备,也被扩及到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
”许多暴发户也为提升自己身价进入上流社会而纷纷学习那种虚假的伪装。
文中的亚雷就是其中之一,先是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然后摇身一变成了牧师,其实骨子里还是一个素质低下的人。
而苔丝,也是作者揭示以亚雷为代表的那类人真实面目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人性的恶。
苔丝是一名纯真、朴素、勤劳的农村姑娘。
作者托马斯·哈代笔中的苔丝正是当时社会上正义、纯真、勤劳、向往美好未来的女人的一个缩影,她身上充满着爱和对他人的信任。
文中写到苔丝被亚雷奸污了以后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了亚雷回到家中,体现出了她内心的纯真,与果决。
她不愿迫使自己与一个自己非常憎恨的人在一齐生活一辈子,她那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迫切希望。
回到家中的苔丝得知自己已经怀孕了以后,不但没有把对亚雷的憎恨转移到这孩子身上,反而不顾家人和朋友的责备,义无反顾的生下了孩子并悉心照顾他,但最后这孩子还是夭折了。
这体现出了苔丝非常有爱,她的灵魂是高尚的,她的道德也是高尚的,在那种情况下,换做其他人也不会比苔丝做得更好了。
作者其实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虚伪的道德标准和当时社会丑陋的风俗的一种批判。
哈代批判的不仅是当时社会虚伪的道德标准,还有当时以克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封建传统思想。
看看亚雷和克莱的对比,一个是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一个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有理想的好青年,可是他们都伤害了同一个女人,亚雷自不必说,可是克莱心中也有着深深的封建落后的思想,他在梦中和清醒后所表现出的不一样的自我自由开放与封建传统的斗争,最后逃避到南美,受了很多苦难之后,才懂得了珍惜,才明白了苔丝才是他的真爱,当他匆匆回国后,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这部小说有两个地方让我感觉到了喜悦,和感动,第一个是苔丝和克莱在农场工作的那段日子,没有什么烦恼,没有羁绊,主人公像是只生活在他们两个人的世界里,他们之间那种不可言状的感觉,谨慎的爱慕,很美好。
还有一处就是最后他们的逃亡时在一起的那一段时间,让我感动
“他们一点也不想到外面去,只在屋里呆着,呆过白天,又呆过夜晚,呆过一天又呆过一天,后来忽忽悠悠,差不多不知不觉就在这深藏静处的日子里呆过
了五天;没有一个人影、一个人声,来搅扰他们的安静。
天气的变化,就是他们唯一的大事,新苑里的鸟儿就是他们唯一的伴侣。
他们两个好像心照不宣,对于他们婚后的事,差不多连一次都没有提起。
那一段分居悲伤的时光,好像沉入了天地以前的混沌之中。
现时的恩爱和婚前的甜蜜好像原是一气,中间并没有间断。
”
“只见晨光一道,从窗板缝一直射到沉沉酣睡那一对人的脸上,苔丝的嘴张着,紧靠着克莱的脸,看起来好像一朵半开的花朵。
”
“他走到石板旁边,把身子在她上面弯着,把手握着她一只可怜的小手;那时她喘着气,短促,微弱,仿佛她只是一个比女人还弱小的动物。
所有人都在越来越亮的曙色里等候,他们的手和脸都好像是涂了一层银色,他们形体上别的部分却是黑乌乌的,石头柱子上闪着绿灰色,大平原却仍旧是一片昏沉。
待了不大一会儿,亮光强烈起来,一道光线射到苔丝没有知觉的身上,透过她的眼皮,使她醒来。
”
读过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命运,是如此的不可琢磨,小说全文通篇都在写苔丝走向末路的悲惨经历。
但却又像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命运安排的情节。
如苔丝被侵犯前在舞会结束后与亚雷家的女仆争吵的小插曲,还有苔丝在开篇与克莱的相遇但却不相识到后来再次与克莱相遇并相爱到后来的互相产生爱慕之情并结为夫妻。
都充满着戏剧色彩,还有最后的一系列错过,让人感觉都只是差一步就会是不同的结局,可是命运捉弄了他们,一切都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