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舒适、安全、便利居住环境的需求,提供合理的居住空间和配套设施。

本文旨在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进行详细说明,确保规划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二、总体要求1. 基本原则:遵循人性化、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居住区的整体性和功能性。

2. 规划范围:明确规划设计的范围和边界,确保规划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3. 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道路、绿地、建筑物等空间布局,确保交通便利、绿化率高、景观美观。

4. 功能分区:明确居住区内的功能分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区等,确保各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和互补性。

5. 配套设施: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规划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配套设施,确保居住区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6. 环境保护: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居住区的绿化、水系、垃圾处理等设施,确保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7. 安全防护:考虑居住区的安全性,规划设计包括但不限于监控设施、消防设备等,确保居住区的安全性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详细要求1. 道路规划:规划合理的道路网,包括主干道、支路、人行道等,确保交通畅通和行人安全。

道路宽度、弯道半径、交通标志等要符合相关规范。

2. 绿地规划:合理规划绿地,包括公园、花坛、草坪等,绿地面积要符合相关要求,绿化植物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物种。

3. 建筑规划:规划合理的建筑布局,包括住宅楼、商业建筑等,建筑物高度、密度、外观等要符合相关规范,确保建筑物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4. 配套设施规划:规划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配套设施,设施的数量、面积、功能要符合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需求。

5. 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合理的绿化、水系、垃圾处理等设施,确保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6. 安全防护规划:规划包括但不限于监控设施、消防设备等,确保居住区的安全性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的要求;
②符合统⼀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候、民族、习俗、传统风貌等地⽅特点和规划⽤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规划⽤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
④应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活环境;
⑤为⽼年⼈、残疾⼈的⽣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⑥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和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15 沙微第⼀章我国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第⼀节概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早在奴⾪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

奴⾪主为便于对奴⾪的统治和征收赋税,实⾏了⼟地划分的“井⽥制”,即将⼟地划分为形如“井”字的棋盘式地块,其中央为公⽥,四周为私⽥和居住聚落,在确⽴⼟地所有关系的同时也由此确⽴了⼟地所有者的居住形式。

殷周时期“⼀井”即为“⼀⾥”,是秦汉“闾⾥”的原型,“井⽥制”的棋盘式和向⼼性的划分形式对我国古代城市的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北宋仁宗时,由于商业和⼿⼯业的进⼀步发展,这种单居住性坊⾥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城市⽣活⽅式的变化,原来的坊⾥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代替,城市中有很多常设的和定期的集市,坊墙为商店所代替,宵禁被取消,夜市纷列,住宅直接⾯向街巷,多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明清北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城市,虽然城市在总的规划布局、道路分⼯等⽅⾯有了进⼀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产⼒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没有较⼤的变化。

18世纪后叶,西欧⼯业⾰命使以家庭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旧城结构起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城市⼈⼝急剧增长,⽆计划地修建⼤量⾼密度廉价住宅,规模较⼤的住宅区多形成联排式布局,居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进⼈20世纪以后,在⼀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积很⼩的居住区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童上学和居民采购⽇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活带来很⼤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过多也⼤⼤影响了车辆的通⾏能⼒和速度。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到⼤、从简到繁、从低级到⾼级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产和⽣活⽅式的变化⽽变化。

第⼆节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事业取得了瞩⽬的成就,尤其是改⾰开放的20年中,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速发展,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突飞猛进, 1979年⾄1995年间,全国新建城镇住宅⾯积达25.5亿m?,是前30年的4.5倍以上。

广东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广东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1 总则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1.0. 3a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1.0.5.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1.0.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2.0.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 000-15 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7 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12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离开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及案例分析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及案例分析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及案例分析摘要:文章首先讨论了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原则,主要是通过工程案例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论述,分析了设计的特点及设计理念。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以人为本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

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

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应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要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1.1整体性原则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

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1.2满足多元化要求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住户需求的住宅类型,如别墅、小高层、高层、多层洋房、公寓住宅;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人口结构,最大限度的满足住户使用需求。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2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2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22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1、注重共同居住性。

居住区规划要到达用户的生活实际需求,满足住宅的基本安全条件,促进和谐睦邻与共同文明,在核心区域附近注重环境建设,与其他城市各类功能场所融为一体,让居民享有安全和舒适的生活条件。

2、重视文脉继承。

城市居住区应尊重地方历史传统,促进文脉的继承,不但要发挥传统建筑的特色,还要反映当前地域的特色,以充分表达本地区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保护地方历史文物,留存本地文化传统。

3、强调开发节制。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尊重自然环境,实行有序发展,做到环保开发,开发慢于自然生态发展,以节约用地资源,合理分配及开发,避免资源浪费,保留地理景观和自然环境,健全开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规划设计内容1、居住功能一是保障居住需求条件。

在居住区内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设施、医疗服务、市政公典、安全防护系统、市民活动场所等,满足居住者日常公共需求,并设置社区园林供人们活动休憩,为市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

二是确保适宜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的服务设施要分布合理,在居住范围内要有完善的照明装置,将自然与人造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要考虑构筑规范的道路与多功能的收纳系统,以充分确保居住者的安全需求。

2、安全与维护一是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规划设计要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安装完善的消防设施,构筑稳固可靠的安全墙壁,防止居民遭受外来入侵及破坏,让居民可以安全安心的生活。

二是推进居住环境的维护。

环境维护要有严格的管理和专业的方法,在居住区内推行街道清洁、园林绿化、及其它基础设施养护工作,营造净化整洁的社区环境,让市民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居住愉快。

三、可持续发展机制1、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住区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或其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施节水节能措施,防止土地浪费,建立可持续的经济模式,维持可持续发展。

2、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基础设施。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4.布置合理,空间丰富,环境美,体现地方特色。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1.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2.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4.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居住区住宅建筑和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应按有关规范规定确定。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感谢您的阅读!。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详细规划原理 URBAN DETAILED PLANNING贰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及相关概念0102章节内容2.0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的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立文明、舒适、健康的住宅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一、居住的物质舒适性二、精神的享受性总体上讲,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2.1(一)、卫生环境卫生: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生理健康卫生:日照、通风、采光、噪声和污染防治等① 空气环境:大气环境;人均公共绿地、人口密度、绿化率等小环境有关。

② 日照条件:居室日照标准和居住建筑日照标准③ 水环境:饮用水的水质、园林、绿化、水景等用水的标准一、居住的物质舒适性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它包含了卫生、安全、方便、舒适四个基本的物质性内容。

(二)安全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三)方便1、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上学、交往、户外户内公共活动、娱乐出行等。

2、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住宅区用地布局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

范斯沃斯住宅 - 19512.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精神的享受性(二)美学的需求建筑形式与环境协调并具有特色,空间层次丰富并富有变化,绿化和建筑色调和谐,并使整个居住环境统一完整,人们的视觉环境与情境得到沟通与交融,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

(三)文化与活力建筑及环境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不仅具有物质方面的作用,还要反映人们精神和心灵方面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居住区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方面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五、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的场所,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残疾人能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应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重要问题。

六、住宅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也易因此而造成住宅形体整齐划一、平淡单调。

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标准化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体量、色调等提出要求,并通过不同的布局手法、群体空间设计等,为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七、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高低,应是衡量和评价居住区规划设计优劣的综
合标准,也是居住区规划能否付诸实施、居住区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所在。

而提高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基础环节,就是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和空间。

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也是提高三个效益的重要环节。

同时,还应考虑适应分期建设的要求,并为商品化经营和社会化管理创造条件。

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