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主要道路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m~30m,车行道宽度9m;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m~14m,车行道宽度6m~9m;居住区内的之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m~5m;宅间小路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 2.6m。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居住区与城市有良好的交通联系。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既要通顺又要避免外部车辆和行人的穿行。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合理设置公共交通停靠站,尽量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道路边缘至建筑物要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一旦楼上掉下物品影响路上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四)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的绿地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防尘、杀菌、防病,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环境等。一个优美的居住区内绿化环境,有助于人们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可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交往场所。衡量居住区内绿地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其中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应低于25%。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组团绿地不少于0.5㎡/人,小区绿地不少于1㎡/人,居住区绿地不少于1.5㎡/人。

然而随着居住区数量的增多,规划过程中考虑的不全面,现代居住区规划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1、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问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2、绿化用地量不达标。

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

3、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规划设计人员在实践中更新观念,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也可作为预测:

1、规划方面: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

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的配套设计,都必须以改善

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2、设计方面: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以及与建筑物的相互呼应;注重

不同植物的相互补充、配合;注意发挥绿化在整个生态小区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比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声,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能消除精神疲劳。

3、房屋构造方面: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需要,注意节约能

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4、健康管理方面:根据社区人群、文化和社会特点及所存在的健康问题,

制定和实施个人、社区的保健计划,并对实施过程做出评价。

以下便依据上文的思路对两个小区进行案例分析:

一、浙江省温州市某小区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

⑴规划结构

小区以Y字形小区级道路联系两个相对独立的环状组团级道路为骨架,组织一个小区中心和两个居住组团。人车分流,车道与步行绿地系统相互分离。

⑵功能布局

在小区中部面临罗东大街规划小区主出入口,结合主出入口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小区中心广场,小区中心南北两侧布置两个居住组团。

2、居住区组成要素分析

⑴住宅规划

①日照间距、朝向、小气候。住宅日照间距不小于1:1.2,大于“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及当地标准要求。住宅的朝向为南偏西和正南向两种。通过组团架空层、大面积组团绿地、中心广场、林荫步行道等室内外空间的组织,形成良好的环境小气候。

②住宅类型。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小区特点,住宅类型以多层公寓式为主,低层联立式、独立式住宅为辅。

③安全防卫。通过小区主出入口和组团次出入口的设置以及两个相对独立、基本围合的组团布局,为小区封闭式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满足小区发生灾情时的疏散、救灾需要。

④组团空间。小区组织南北两大组团,南组团以独立式住宅、联立式住宅和公寓式住宅为基础围合成L形组团绿地空间。北组团以点式住宅、联立式住宅、公寓式住宅为基础围合成L形组团绿地空间。两个组团统一中求变化。

⑵公共服务设施

小区配备幼儿园、文化活动俱乐部、物业管理楼、老人活动室等。幼儿园布置在主出入口路段的北侧,文化活动俱乐部正对小区主出入口,物业管理楼设置在主出入口路段南侧。在中心广场南北两栋住宅底层设置老人活动室。是小区中心既安全方便又富有生活气息。为使组团居民生活流向和垃圾收集运送有序,南北两组团各设置3处袋装垃圾收集点,实行分级、袋装化垃圾收集。小区中心广场东南角设有一处生态厕所。

⑶道路规划

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的出行便捷和安全,小区级道路采用Y形,以此为基础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环形组团级道路,形成清晰的小区道路骨架。结合小区的功能布局,规划将城市公共绿化带延伸至小区中心和组团,形成山字形步行绿地系统。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通行,应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使小区交通组织功能明确,人车分流,内外联系通而不畅。

⑷绿地规划

小区绿地氛围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中心广场绿地,由构架廊、叠泉、镶草硬质铺地、绿地以及具有地方性的大榕树、亭子和水面的组合构成。第二层次:组团公共绿地,主要由缓坡草坪、园林小品、点状乔木等组成。第三层次:垂直绿化,主要为家庭绿化,以花木、绿篱、屋顶花园为主。第四层次:道路绿化,结合小区入口、小区级道路和组团级道路配置行道树和镶草硬质铺地。

二、江苏省宜兴市某小区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

小区从人的需求出发,依据小区道路的布局将小区划分为3个组团,再将3个组团划分为12个交往单元。住宅布局力求打破行列式格局,增加空间的个性,

采用院落式布局。

2、居住区组成要素分析

⑴住宅规划

小区规划中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形态力求丰富有序,尽量避免水平方向的排排房和垂直方向的推平头。整个小区的建筑布局呈北高南低,空间形态错落有致。小区北侧以5层公寓式住宅为主,作为小区内创造优美环境的视线屏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整个小区内建筑间合理的日照要求。由于小区面临主要干道,东南两面为次要干道,为了达到合理的空间比例形态,临干道面以多层住宅为主,间杂以低层住宅。而多层住宅又有点式、条式、院落式不同的类型,构成形态丰富、疏密相间的景观特色。

⑵公共服务设施

在小区东侧入口设有物业管理中心及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小区内综合管理、公共活动的需要。另外在组团内,同时考虑设置小型方便店、商亭以及住宅底层商店的可能性,方便居民生活。

⑶道路规划

小区道路规划成曲线形,并尽量减少通往城市干道的出口,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穿行小区车辆的数量,并使驶入小区的车辆被迫降低速度,达到安静与安全的目的。小区道路规划还充分考虑进入小区的沿街景观的运动变化和转弯处的对景处理,在主干道交汇处形成视觉中心,达到高潮,并在此设立小区的标志,以增强向心性和凝聚力。

⑷绿地规划

小区内部的绿化系统布置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小区中心设置一个集中绿地,形成整个小区居民休憩活动的场所。另外,沿各级道路骨架系统布置绿化带和建筑小品,成为可供活动和有情趣的用地。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总则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 1.0.5.3a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条文说明】 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术语、代号 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孙立军

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孙立军 发表时间:2018-12-25T11:02:12.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孙立军 [导读] 摘要: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的开展,能够直接影响城市的精神风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黑龙江大庆 163316 摘要: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的开展,能够直接影响城市的精神风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期间,需要结合城市中各类建筑物建设的情况、城市发展的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科学分配资源能源,发挥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整合运作的价值。文章将结合当前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概念 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是保证一个城市整体发展合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与城市居民工作及生活的正常进行紧密相连。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是针对很多因素开展的,比如:建筑、空间、公共设施、功能等等一系列问题,以此将城市良好的精神面貌与经济实力体现出来。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实施的最终目标是为居民营造一个优质且良好的居住环境,以此得到广泛城市居民的认可。与其他工作相比较,城市规划更加的复杂且繁琐,该项工作实施的前提必须要全面的掌握城市空间布局情况,从而保证空间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城市树立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让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切实的感受到城市所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与生活动力。城市规划中有一些不能忽视的公共建筑,即医院、学校、宾馆、图使馆等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不管是在位置还是其他方面都要保证符合城市居民的各项需求。城市设计工作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建筑外形、景观及各项目所实施的,其概念具体体现在:城市设计能够对城市自身的机能与形态规则进行约束,保证城市建筑造型与结构的统一规范性;城市设计关系到城市外在形象的创建,关系到一个城市在其他城市与国家中的形象是否良好;城市设计也是一种行为艺术的体现,是想要通过设计将城市的魅力展现给外界,能够让所有人看到城市中各项设施都得到了合理的安排,能够有效的满足城市居民不管是对美观、经济还是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2我国城市规划现状 城市规划法规是整个城市规划体系当中的重要核心,是保障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早已制定相应的规划法规,但是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全国人大所颁发的城市规划律法。因此其与发达国家的规划法规体系相比较,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法律体系方面,由于城市规划法规并未形成完整性的体系,因此其尽管有了母法,但是仍然严重缺乏全面深化、细化的辅助法;法规内容方面,难以体现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城市规划特点及要求。其主要缺乏从国家、地方、部门及个人等多方面利用的综合考量;所制定的城市规划难以和经济发展充分结合,主要要求城市规划至少应当积极的为经济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做好对环境的投资,这样才能缓解社会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城市方面的公众参与性明显和不足,严重对城市规划工作召开及城市规划和公正执法的公共利益造成一定影响;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方面,主要结合当前先后愿意在当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当中,主要是结合相应结构与方法,具体针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分阶段的安排,确认好内容及目标设定的规划工作。 3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建设期间,可以通过明确城市规划设计重点,建立系统化思维模式;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彰显城市建设的功能及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有效的利用城市资源等方式,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明确城市规划设计重点,建立系统化思维模式 城市设计以空间景观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特色化城市的构建,提升城市中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其带来全新的居住体验。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期间,需要重视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以及个性彰显性原则,结合城乡规划与管理的要求展开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可以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国外案例等,收集相关资料,借助图书、电子网络等丰富设计经验,且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市场发展现状、居民的实际城市生活需求等。结合调查的结果进行问题总结、经验分析等,为现代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的科学构建奠定良好基础。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期间,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思维模式,结合城市发展期间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城市构建的要素、结构以及功能等进行综合探究,明确城市发展中的阻碍性因素。城市设计中需要对城市功能进行定位,明确建设与管理的内容、文化特色彰显的方式等,规划编制需要与居民的实际需求相互融合,可以邀请建设方、规划单位以及市民群众等参与到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活动中。积极听取市民的建议,引导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时代元素、当地文化特色等融入到城市设计与规划中,积极倡导绿色元素、环保性材料的应用,彰显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地域风貌。 3.2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彰显城市建设的功能 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建设期间,需要将“精细化”的理念融入其中,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彰显城市建设的功能。城市规划与设计期间需要转变简单、粗放的管理理念,更加关注空间品质、居民生活方式的引导,凸显历史文化的魅力,城市的特色风貌等,增加社会居民的城市设计参与度,且将“低影响”、“微治理”等理念融入到城市设计与规划中,实现城市的创新与发展,为城市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当前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要求,可以将城市设计划分为三个层级,即为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重大项目实施性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规划设计期间,重点根据城市的分区以及整体进行规划,明确总体性的空间格局、风格特征等,对城市形象进行清晰定位,制定明确的空间景观系统结构。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期间,则需要结合城市中的重点地区进行设计,比如可以将新城区、河道口或者是旧城区等纳入到重点规划设计工作范围中,对其空间景观特征、景观特色等进行设计。重大项目设计期间,则需要结合已经建设的项目进行整体性分析,制定建设的规划,且需要分析空间的利用情况。城市规划与设计期间可以将各类色彩多样、形式丰富的内容融入其中,更好地呈现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特点,强化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查,针对于重大公共建筑设计活动,可以通过专家决策、公众参与的方式保证其规划与设计的整体效果。 3.3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有效的利用城市资源 城市设计与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时代发展的因素等,为城市未来发展制定针对性的目标,做好协调规划与设计的工作,使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的价值更加突出。城市设计与规划期间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建筑项目的分配、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在综合分析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展开城市设计服务工作,为城市规划体系的清晰性、合理性构建奠定良好基础,使城市

浅谈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整个一切都直接影响着建 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研究,这就需要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区适应 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关键词:邻里单位、生态环境系统,山水住区 1国内外研究背景 邻里单位是由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于1929年提出的居住空间组织方式。它以一个小学的合理规划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大约居住1000户),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内设必要公用设施的、日 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邻里单位模式产生于功能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 流思潮的背景下,与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具有同构关系,邻里单位模式的确立为 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提供了基础。 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的要求,居住区规划有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使 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理论又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现代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 加大干道间距,住宅建设规划的空前发展,住宅层数因用地紧张而不断增高:城 市交通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由于过分强调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使工作和居 住地点分布不合理而越来越紧张:城市旧居住区改建的特殊性以及居住区自给自 足的生活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因而出现了“居住区”、“综合居住区”等多 种规划组织形式。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邻里单位模式,不论是1950年代完整模仿邻里单位以及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还是19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 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亦或19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三级结构 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本身并没有脱 离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即以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居住空间 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小区内只容纳单一 的居住功能;小区内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等等。居住小区模式正借目前大规模住 宅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城市中被普遍使用着。 2居住小区的研究 2.1 居住小区的概念 按照《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规模在300-1000户,人口在1000-3000人 为组团;规模在3000-5000户,人口在10000-15000人为小区;规模在10000-16000户,人口在30000-50000人为居住区。可见,其概念划分以户数,人口总 量为标准,并不以建筑用地面积多少为指标。常见某些地产广告,称某某小区, 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组团。居住小区指规模在3000户,人口在10000人以上,并 且用地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区。 2.2居住小区超区域性辐射 一般而言,居住小区与单体建筑在商业信息辐射面上有不同之处,单体建筑 辐射面区域性强,外区顾客一般不易进入辐射区域。由于住宅小区讲究环境、配套、功能开发,其附加值要高于单体建筑,影响力、社会效应大大增加,除了受 到本区域顾客青睐之外,外区顾客也会慕名而来,所以居住小区相对于单体建筑 有着超区域的辐射性。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条文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90180-93(2002 年版) 1、修订原则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的精神,实事求是、科学修订。 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有效落实有关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和技术措施,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有效衔接,保证标准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主要修订内容 增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涉及对城市排水防涝有利的做法、设施等技术 措施,主要将涉及现行规范的第1章“总则”、第7章“绿地”、第8章“道路”、和第9 章“竖向”。 第 1 章“总则”现有条文 1.0.5 条(共包括八款 1.0.5.1-1.0.5.8)中修改 1.0.5.3 款,增加1.0.5.3a 款; 第7 章“绿地”增加两个条文,7.0.6 、7.0.7 ; 第8 章“道路”增加一个条文8.0.7 ; 第9 章“竖向”删除第9.0.4 条,在现有条文“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共包括六款9.021-9.026 )”中,增加两款9.027、9.0.2.8 。 3、具体修改条款 1 总则 本章建议修改第1.0.5.3条文,并增加一个条文,即: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条件、民族习俗、传统风貌等地 方特征条件; 1.0.5.3a 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满足内涝灾害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要求; 【条文说明】为提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居住区规划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同时控制面源污染,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落实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建议修改的第 1.0.5.3 条内容如下: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7 绿地 在本章现有条文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条文,即: 7.0.6 居住区的绿地应结合场地雨水规划进行设计,可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兼有调蓄、净化、转输功能的绿化方式。 【条文说明】城市居住区的绿化用地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设计、建造或改造。居住区规划、建设应充分结合现状条件,对区内雨水的收集与排放进行统筹设计,如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坑塘、沟渠、水面,设计为适宜居住区使用的景观水体;采用下凹式绿地、浅草沟、渗透塘、湿塘等绿化方式,但必须注意,承担调蓄功能的绿地应种植抗涝、耐旱性强的植物。这些具有调蓄功能的绿化方式,即可美化居住环境,又可在暴雨时起到调蓄雨水、减少和净化雨水径流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居住区绿化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7.0.7 小游园、小广场等硬质铺装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 【条文说明】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面前一项紧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背景 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展。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人认识到这样无序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并试图提出一个合理的城市模型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可以说自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之初,对人的关怀就成为其紧扣的核心与主题。 到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逆城市化浪潮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使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从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英国的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他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各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工人和就业岗位来实现把城市集聚的有利条件整个地移到新的居民点上;翁温在192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卫星城规划理论”。其思想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城的职能是接纳大城市过于拥挤的人口和产业,以减少在中心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之后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均为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物。 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早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城市结构模型,开创了技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居住区街坊的规划也得到了进化,同时带动了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设计运动。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其处在一个战后的转性时期,不免流露出不少的时代局限性,如他们大多数只偏于绘制蓝图,陈述结果,但私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建设,从而产生很多矛盾;他们大多进行的是物质环境实体方面的规划,缺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城市规划的管理不完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规划不能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导致城市规划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有些决策者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格外重视眼前的利益。很多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而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姓名:韩忠强 班级:城乡规划2015级 学号:1563166104 指导老师:赵勇强

互利共生居住区规划设计 地理位置: 基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一街以西,南至规划外环路,西至西河槽,该块基地近似梯形,用地面积为266315.95平方米,基地三面邻路,西面为干涸的河槽,北面挨着一个工业厂区和110国道,基地离乔家金街较近,缺乏其他商业设施。交通较发达。 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住宅设计规范 (3)、《包头市总体规划》 (4)、基地地形图 总体想法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区。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主题 互利共生从字面理解是两个小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分成了两个小区来设计,但是两个小区之间还是互相联系,并且共用一套公共建筑,例如幼儿园、商场、物业。并且从景观和广场方面来相互呼应。 设计构思 一条南北的直线形城市道路将小区分隔成两个次级小区,道路为车行道,上下班高峰期更方便。沿街商业,中心公建,住宅居中。建筑布置北高南低,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通风,节能环保,造型上丰富天际线。建筑色彩提取周围建筑,和谐暖调。 交通系统 “道路开放,人车分流,步行优先” 首先在每个小区单位都设置了一个外环车行道,使汽车进入不到小区内部,小区内全部为人行道,关键时刻可以使消防车进入,平时坚决不让进车,保证小区内不进车。 曲线形道路宽度为9m,且从一个小区一直延续到另一个小区,每个小区被这条道路划分为两部分,定义为次级小区,两4个次级小区地上部分只能通过步行通达,无法行车。次级小区内部均设环形的车行道,为小区级道路,道路宽度为9m。组团级道路和宅间路只能人行,道路宽度分别为6m和3m,但组团级道路在特殊时候可作消防车道,满足消防需求。同时在两个次级小区车行入口处均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降低地面行车数量,最大限度实现人车分流,居民可以从各个入口进入小区,营造和谐小区。

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美化的要求及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化应从其绿化的作用出发,遵循绿化规划原则,使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建筑,满足功能需求。 目前,在基本解决了居住面积之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室内环境的装饰装修,人们已开始关注居住大环境的质量。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对人们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方面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设计理念 居住区景观可采用简洁、自然、现代的景观设计理念,突出绿色、生态、人文气息,采用回归自然的造园手法突出居住区的园林景观主题,将园林景观纳入居住区整体环境中,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自成系统的绿化景观格局。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建设绿树成荫、独具风情的生态居住区。 2 规划原则 主要遵循交通安全性、景观舒适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实用性四个原则。 2.1 交通安全性 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确保绿化工程施工后小区内的的道路交通满足其功能需求。利用植物引导视线,设计出具有引导作用的植物空间。 2.2 景观舒适性 采用自然式栽植手法,总体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注意整体性和节奏感,形成良好的、舒适的视觉冲击效果。在细部处理上,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合理搭配,力求设计精致,根据周边的不同规划环境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园林景观。 2.3 生态适应性 在植物选择上,选择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的材料。采用块状混交,组团结合的方式,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2.doc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 页面功能[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推荐] [投稿]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编辑:zjx ] 浏览2825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 一、总则 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二、术语、代号 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国内外优秀城市设计案例与实施分析

国内外优秀城市设计案例与实施分析 一、城市设计案例简析 古往今来,世界上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为数不少。如按城市总体设计、中心广场设计、干道设计、绿化设计等去细分,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只能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城,加以分析。 城市设计资料图片 1.北京 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著名的古都。北京的城市设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城市设计实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北京的古城基本上是明代建成的,她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就是按《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设计的。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北京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传统。 2.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 D.C.)是美国首都,也是世界名城,1791年由法国工程师朗方(L’anfant)规划。她的主题思想是体现美国在战胜英国殖民统治后,建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国体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体。城市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国会山高地为标志,设计了纵横两条轴线。主轴东西向,以国会为全市中心,南北轴线以总统府(白宫)为重点,两条轴线交叉点上建立华盛顿纪念碑(方尖塔),城市主轴以宽阔绿化为主。城市设计方案以后又经过补充完善,在主轴线两端建成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居住功能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居住功能 摘要:随着人们住房消费水准的迅速提高,住宅环境设计的作用日益突出,住宅设计已不仅停留在美化生活、满足观赏的层面上,而是更多的考虑人的各种细致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变静态的、封闭的环境为积极的、开放的环境,为人提供服务,并引导人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住宅设计与环境设计的趋势。 关键词:与环境的结合流行趋势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空间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住宅空间相对而言,可分为动态空间、静态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等。当然,从另一角度分又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所谓的外部空间是指住宅排列组合与外部环境的结合所体现的气氛和关系,而内部空间则是指居室内部的处理手法。动态空间、静态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是融入其中的。 一、与环境的结合 如何使建筑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创造出中国古人所寻求的“天人合一”艺术境界,一直让设计师们煞费苦心。改革开放前,由于财力所限,一般住宅根本就无环境、绿化可言,设计中只注重房屋的户型设计,不考虑外部空间。近年来,小区环境绿化逐渐被建筑师所认识,并逐渐成为住宅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已由以往割裂住宅实体与小区环境的设计方法转变为现代的整体系统的设计方法。 外部空间环境营造的立体化、复合化。运用了“挖、填、堆”等传统的造园手法,力求在竖向上有层次、有变化,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地形本身的高差避免环境设计平面化、图纸化。“复合化”则是近几年来很多明星楼盘提出的新概念。多种功能的复合,增加了小区环境视觉上的兴奋点,比如在小区中将退让红线部分做成小型滑草场,在假山设计中引入探险谷的构思等,把旅游与居住两大概念较好地结合起来。 植物布置与搭配多元化。在植物的布置与搭配中充分运用中国园林中“借景”手法,除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在小区内创造出逼真的人工景观,使业主从各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小区的优美环境,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过渡绿化空间模式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裙房是商场而主楼是住宅楼的建筑,在裙房屋面布置大面积的公共绿地,设有一个总的住宅入口,大厅内有集中的电梯将人引导到裙房屋面架空层,在架空层各单元均有各自入口。这样既解决了人流问题,又补充了小区绿地的不足,这是当容积率较高时处理绿化与住宅关系的较好方法。

浅谈居住区规划新理念

浅谈居住区规划新理念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居民已从解决最低的住宿需求发展到强调住宅平面布局与内部功能分区,从注重社区内部居住环境发展到关注社区外部的周边环境。这反映了居民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成功的社区规划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居住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现代居住文明的内涵, 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社区。主要是分析现代居住区规划的新理念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规划住宅小区 1.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 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 2.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 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 一: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 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使居住区开始发生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向心性是主体对环境的动力意向根源。人的空间以主体为核心。这种观念不仅作为一般组织化手段,还作为环境的参考符号而外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 有序性: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克服了主体的个人构

2020年(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 一、总则 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环境为先 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绿地的同时.规划了养殖场、鱼塘。养殖场中产生的动物粪便,是苗圃最天然、最直接的肥料,本方案在养殖场设_}({气池一喳,处理达标后的污水可转化为灌溉用水.其生产的沼气nr作为花嗣生活用气一另外,由于苗木生产区多为旱地.在苗圃内鱼塘除具有养殖功能外.同时也具有蓄水灌溉的功能,从而使得花圃尽ur能地摆脱了对外部市政设施的依赖. 5-3循环再生原则在方案中的运用 本次规刘.改变了工程管网规划的传统模式。例如:生活区产生的生活污水,不是简单地直接排八城市r水管道,而是通过收集、汇集的方式.经适当处理后,作为灌溉用水的来源,既达到节水的目的.叉减少了建设单位在市政管网建设上的投资。在对待雨水的排放上,也4;是简单地排八雨水管道,而是通过在路沿石上设立疏水口的方式。将路面汇集的雨水排入生产绿地中,通过地表渗漏,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市政管网设施的负荷5.4持续自生原则在方案中的运用 苗圃是一个纯人工构成的环境.按照生态系统上自生原则的要求.规划方案应尽可能增加苗圃内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及更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苗圃对人工管理的依赖,因此,本方案在规划上将坡度较大,H照充分的区域辟为苗术生产区,既能充分接受口照,又利于降水的排放、以巩固这‘系统内部要素的持续白生能力,规划生产人棚、遮荫棚架的布局方式.从某种意义上i井,也可以说是对这一原则运用的结果、 OnThePlanningofYuzhongModernGardenNurseryinChongqing PLUei—Fall.LIUJun Abstract:GardennurseD'isakindofproductivegreen—belt.aswellasanimportantportionof.rbangreen—lands7.steminthisarticle,sonicplanningprinciples andmeth—odsappliedontheplqectofChongqingYuzhongModem(;ardenNursery,'IreintroducedItsuggeststhatweshould paymoreattentionsoNtheaestheticaspectofgardennIIIFS一∽hiadditiontothls.moreandmorc ecologicaltheoryttmuldbeutilizedinthisfield. Keywords:ga]dennursery;productivehind:landscapesystem:planning 作者简介: 蒲蔚然/1969年生/男/硕士,重庆市规划醴计研究院T程师(重庆40l】47】 刘骏/1969年生,女,硕士,重戊大学建筑城规学院i井师(重庶400045) 中国园林20022"2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李汉飞 摘要:居住区环境景观不仅要满足居臣的生理需要也要满足也们特定的精神需求.居住匠环境设计币是简车的丧化谴计而丑是情感设计.要以人为基、巧廿立枣,立毒要从其自然、历史、丈化的特征、特别是从八住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取主题,健居住区环境蒂晓不仅能取悦人而且能感化人、陶;§凡 关键词:环境蒂观;以人为本;职业构成;阜龄站构;文化涵幕 文章编号:10(X)一6664C2002)02【)(J11—02 中图分类号:FU986文献标识码:B 优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住区环境景观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应具有园林的某些特性,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一种亲和力,满足居住者生理、精神双重需要,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因此,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J廿J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现代居住区环境设汁在强调功能分区、软硬地面处理、植物配置和环境小品设置的同时,更要注重景观的立意和主胚的表达。只有注重立意才能形成主题鲜明的公共场所,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避免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环境设计以意立景,以景生情,激发住户的“审美快感”,并在景观这一“感应场”里“触景生情”,使人々景“受融”。但居住区环境设计不同于一般城市公众性的景观没计,它服务的对象基本上是居住区的居民,更接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居住区环境设汁在考虑住区地理位置和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亦要做到以人为本.其立意与主题要紧扣住区的主人。立意要表现出对居民的尊重,重视他们真实的本性和需求,尽量满足他们身体的、思想的和精神的需要.弓I起居民的情感共鸣。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要想设计出情意浓浓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让住户在与景的情感交流中领略精神的愉悦和心理满足,m0要认真洞察住区的主人,了解他们的职业构成、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价值观念等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从何立意呢‘,鉴于住区的‘般性与特殊性,本文仅以规划实践中的一个例子束表述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立意问题。 收稿日期:20014)7—20:修凹日期2(Xll…2H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