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围术期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理

围术期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理
围术期恶性心律失常 的识别及处理
202X
商务工作通用模板
麻醉医生在接诊心律失常病人时,必须了解下列几个问题:
是哪一种心律失常? 是否属于需要紧急处理的恶性心律失常?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选择哪一种?
01
02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它是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及性质分类的一类严重心律失常,是一类需要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表明: 发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之前常出现心脏自律性或传导性异常。而以下这些心律失常往往是心脏猝死的先兆。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早,阵发性室速等)
窦性停搏、病窦综合征(SSS)
严重室内传导阻滞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01
02
03
04
05
06
恶性心律失常通常包括:
室性早搏:
恶性室性早搏治疗: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是指发生于希氏束及其分叉以下频率>100次/MIN,连续3次及以上的阵发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 多见于严重心肌疾病如急性心梗,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1
2
连续3次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宽大畸形。 可见窦性P波:P波与QRS波各自独立呈房室分离,心室率快于心房率。
PVT的ECG改变:
1
2
3
4
5
PVT的治疗: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指ECG变现为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可分为肾上腺素能依赖型,心跳暂停依赖型两类。
肾上腺素能依赖型: 在用力、惊恐、疼痛、激动等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情况下发病,发病时心率加快,U波波幅增高,QT-U间期延长,然后出现TDP发作,最后可致心室颤动。此型病人通常为家族遗传性,表现为先天性耳聋(贾兰综合征)。

围手术期监测和处理

围手术期监测和处理

围手术期监测和处理并存心律失常病人在围手术期需要观察心电变化,必要时应持续监测。

病情严重时还应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及尿量等,利于及时调控,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性质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高危室早、室速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必须立即处理。

2.1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脉搏为100~160/min。

病人紧张、疼痛、浅麻醉、发热、低血容量及输液过量、缺氧、药物等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治疗重点在于寻找并消除病因,必要时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

2.2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脉搏为40~60/min,也有低于40/min的。

常由于窦房结激动降低和传导异常而致,如术中刺激迷走神经、冠心病、颅内高压、黄疸等。

当心动过缓且有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可静注阿托品治疗,必要时可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2.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心电图表现为:P>160/min,心律齐整,QRS时间在0.10秒以内。

PSVT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预激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狭窄、低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使用各种方法刺激迷走神经,常可终止PSVT;血压正常时可用心律平、普萘洛尔或维拉帕米等,严重者可采用电复律或超速抑制。

2.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3次或3次以上快速而连续的搏动,其QRS时间≥0.12秒,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P波比QRS波群慢且无固定关系。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并存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如心肌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一旦发生应仔细判断病因,积极进行治疗,并做好电击除颤的准备。

利多卡因是首选药,1~2mg/kg稀释后静注,5分钟后可重复。

效果不佳也可选用普鲁卡因酰胺(静脉给药不超过50mg/min)或溴苄铵(5mg/kg静脉缓注)。

2.5过早搏动胃肠道及胆道疾患、急性感染、手术及麻醉、导管介入、电解质紊乱、低钾等是引起过早搏动的主要原因。

围术期心律失常治疗方法

围术期心律失常治疗方法
发症 , 但 是 低 位 和 出 口阴道 助 产 术 以及 胎 头 旋 转 角 度 < 4 5 。
头右侧 , 与左 钳 对 应 。⑦ 合 拢 钳 扣 : 两叶产钳 位置正 确时 , 左右产钳锁扣容易 , 若不能对合 , 可 稍 移 动 钳 柄 调 整 甚 至 重 新放置 , 切 记不 可强 行 暴 力 扣 合 产 钳 两 叶 。 ⑧ 检 查 产 钳 : 将 手伸 入 阴道 了解 钳 叶 与 胎 头 之 间 有 无 宫 颈 组 织 嵌 人 。 胎 头 矢 状 缝 应 位 于 两 产 钳 之 中间 ( 若胎方位 不正 , 应 先 徒 手 旋 转
6 产 钳 术 的具 体 操 作
6 . 1 产钳术的操作步骤 : 术 时 患 者 取 膀 胱 截 石 位 。① 消 毒
外 阴、 导 尿 排 空 膀 胱 。① 再 次 行 阴道 检 查 判 断 是 否 具 有 产
钳助产 指征及手 术成功 的可能性 ; 查 胎 位 。③ 行 双 侧 阴 部
神经 阻滞麻醉使 外阴 、 阴 道 松 弛 。④ 做 一 个 较 大 的 左 侧 会 阴切 口 ⑤放 置左 叶产 钳 : 右 手 固定 胎 头 , “ 三左法” 放 置 产 钳左叶 : 即左 手 “ 执 笔式 ” 方法握持左叶产钳沿母 亲骨盆 , 将 钳叶置于母亲骨盆左侧 , 助 手 固定 之 。⑥ 放 置 右 叶 产 钳 : 以
此 外 吸引 部 位 胎 头 血 肿 发 生 率 高 , 严 重 者 会 出 现 致 命 的 并
前大 约 3 a m 处 。③ 如 果 吸 引器 滑 脱 3次 , 或连 续 3 次 宫 缩 产
程 没有 进 展 , 就 应 该 立 即停 止 胎 头 吸 引 器 助 产 , 胎 头 吸 引 器 助 产最 好 在 1 0 mi n以 内 , 最 长 不 应该 超 过 2 0 mi n 。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
体外非同步和体内非同步除颤两种心室颤动除颤适应症19接电源地线和肢体导连线上将开关指向交流或者电池若使用电池则必须电池指示灯显示电压正常按体外除颤和非同步键充电第一次200j以后可为300360j将盐水沙布均匀涂至心尖处左锁骨中线第四肋间右第二肋间胸骨旁充电后放电操作者需按紧电极板与病人皮肤接触待其余人离开床位后放电放电后观察心电示波除颤仪要定点放臵1床专人保管和维护随时检查保障仪器的功能正常21心律失常诊治术中心电图监测
心律失常诊治
• 室性早搏:
(3)利多卡因无效时,可选用胺碘酮 150~300mg于10分钟静脉推注,转复后立 即停止推注,继以静脉滴注维持,第一 个24小时总量1000~1200mg。
心律失常诊治
• 室性心动过速:
(1)可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或溴苄 胺。 ( 2 )疑有洋得黄中毒,可用苯妥英钠 100 静脉注入,每隔5 min 给 100mg ,最大量 少于1000mg。
心律失常诊治
• 心室颤动:
(1)电击除颤:胸外除颤用280瓦秒,最 大不超过400瓦秒;胸内除颤从低电能开 始(5~10瓦秒),逐渐加大. (2)药物使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
心律失常诊治
五 房室传导阻滞
1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2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Ⅰ型 Ⅱ度Ⅱ型 3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诊治
一 围术期心律失常治疗原则 1 严重心律失常必须立即处理,甚至要紧急处 理,如心室扑动和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尖 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早、 RonT现象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 当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影响时,也 应及时治疗,同时分析病因、消除诱因。 3 若心律失常时血流动力学尚能维持相对稳定, 分析病因、消除诱因、适当治疗。
• 房性、交界性过早搏动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课件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课件

其他病因
药物作用
某些麻醉药物、抗生素、 心血管药物等可能影响心 脏电信号传导,导致心律 失常。
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 ,干扰心脏电生理活动, 引发心律失常。
心理因素
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可 通过自主神经影响心脏功 能,导致心律失常。
03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诊断
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心悸
未来发展方向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个性化治疗
01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围手术期心律失常进
行个性化评估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
02 深入研究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
治疗手段提供理论支持。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预防策略研究
03
针对诱发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02
手术、麻醉、患者自身疾病和药物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发围手术
期心律失常。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03
目前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和心电监测,治
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研究热点与难点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预测与预防
如何通过术前评估和术中监测预测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 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预防策略,降低其发生率。
感谢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的心律失常,包括快速型心律失 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 滞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与手术应激、麻醉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围术期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影响因素

围术期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影响因素

围术期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影响因素心脏危险事件(heart risk event, HRE)是麻醉、手术患者围术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发生最频繁的是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和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 VA)。

因此,如何积极防治围术期心肌缺血和严重VA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的重要措施和难题。

本文就围术期VA及其影响因素作一介绍。

1. 围术期VA的发生率及其危害Mahla等报告围术期VA的发生率为3~60%。

Forrest等以非连续心电图方式,监测了17201例在全麻下施行手术的患者,发现围术期VA 的发生率为6.3%,而在这些人中,仅0.6%是属于频发或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Cohen等以同样方式监测了37665例非心脏手术病人,术中VA 的发生率仅为0.5-1.2%。

Okelly等[6]最早用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了非心脏择期手术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发现有44%的病人在围术期发生了VA(≥30室性早搏/小时或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 rdia,VT))。

我们采用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护了150例患者的围术期心电图变化,发现围术期高危室早(≥10室早/小时或发生成对室早、室速等Lown 分级更高的VA)发生率为29.3%。

由此可见,围术期VA并非少见,尤其在患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病人中更高,且随着动态心电图的应用,VA发生率比文献报道的会更高。

此外,围术期VA发生率还取决于怎样定义VA及手术操作等[7]。

由于围术期VA并不总是伴有严重并发症,故与手术患者预后关系的观点不一致。

有研究认为,在有潜在心脏疾病的患者中,有症状的VA是心脏出现器质性病变的电学改变和短暂的失平衡,被认为是围术期心血管系统风险性增高的主要临床预测因素。

心脏危险事件的预后取决于室性速率、房室脱节、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及心功能受损程度;Goldman等的临床研究证实每分钟多于5个室早是预测致命性或非致命性心脏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速)的独立危险因子;另外,术前存在的VA 亦被认为是围术期发生心脏意外的独立危险因子。

《围术期心律失常》PPT课件

《围术期心律失常》PPT课件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钠通道阻 滞剂、钾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药物。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律、导管消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适用于药物 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的患者。
电复律是通过电击来纠正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导管消融是通过导管插 入到心脏内部来消除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是一种预
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变影响心脏血 流动力学,进而引发心律 失常。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心血管系统兴奋,引发心律失常。
嗜铬细胞瘤
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强烈反应,导致心律 失常。
药物影响
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能导致新的心 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
非心血管药物
《围术期心律失 常》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围术期心律失常概述 •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病因 •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诊断 •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治疗 •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护理
01
围术期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围术期心律失常是指在手术前、 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的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心悸
患者感到心悸,心跳加速或不 规则。
胸闷
患者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 畅。
头晕
患者感到头晕、乏力,甚至晕 厥。
胸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可能 与心肌缺血有关。
02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脏疾病
冠心病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 致心肌缺血,引起心律失 常。
心肌炎

围术期心律失常

围术期心律失常

围术期心律失常引言围术期心律失常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

手术过程中,身体受到刺激和应激反应,心血管系统功能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并发症。

常见的围术期心律失常类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在心脏的上部(心房)而不是传统的起搏点(心室)起搏所导致的心律失常。

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房传导阻滞以及房性心动过速等。

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在心脏的下部(心室)而不是传统的起搏点(心房)起搏所导致的心律失常。

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颤等。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房的不协调而快速地收缩。

这种心律失常在围术期中经常发生,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和血栓形成。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室快速而不规则地收缩。

围术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手术类型、麻醉药物使用、手术创伤、电解质紊乱、血压异常以及患者的基础心脏状况等。

手术类型不同类型的手术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不同的影响。

心脏手术和胸腔手术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开胸手术。

腹部手术和骨科手术的发生率较低。

麻醉药物使用麻醉药物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麻醉药物如吗啡、氟烷和琥珀胆碱等对心律有直接的影响。

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控制对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很重要。

手术创伤手术创伤可能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这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手术创伤的程度和范围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关。

电解质紊乱电解质紊乱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的可逆因素。

电解质的平衡对心脏电活动的正常传导和兴奋性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电解质异常包括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和高钙血症等。

血压异常血压异常也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性期前收缩
器质性病变者(甲亢、缺氧、洋地黄中度、电解 质紊乱、风湿性心脏病):病因治疗
无器质性病变者一般不需治疗,去除患者发生房 性早搏的诱因,如不饮酒、不喝咖啡、不熬夜等。
症状明显者可给予药物治疗(镇静药、 -阻滞 剂)
心房颤动
心电图特点:正常的心房除级P波消失,以f波取代,f 波的频率不固定,在300~600次/分之间。
杨亚洲
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结间束(前、中、后)-房室结-希氏束(房室束)-左束 支(左前分支、左中隔支、左后分支)右束支-左右心室-浦肯野 纤维心室全部除极
心电图基础
P波 心房除极( 0.06-0.12s )
正常的P波通常意味着心脏的激动是从窦房结发出的
PR间期 心房传导到心室时间,房室结功能( 0.12-0.20 s )
窦性心动过速
– 生理性:健康人(跑步、饮酒பைடு நூலகம்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 等)
– 成人HR>100次/分,节律规则,波群正常。 <130次/分 不需特别处理。
– 病理性:甲亢,贫血、疼痛、缺氧、发热,心功能不全, 容量不足
病因治疗 必要时可用-阻滞剂
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特点:缓慢出现的正常P波,其频率在60次/分以 下,多在40次/分以上,每一P波后紧跟随一个正常的 QRS波,P-R间期正常或略延长,Q-T间期按比例增 加。
,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及双异丙吡胺等。
IB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传导速度及缩短复极时间 ,属于此类的药物有利多卡因、慢心律、室安卡因、 苯妥英钠及莫雷西嗪等。
IC类药物减慢传导速度,对复极的作用不一致,属此 类的药物有氟卡胺及普罗帕酮。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II类:这类药物为受体阻滞剂,能抑制心肌对肾上 腺素能的应激反应。
PR间期的改变说明了房室结区的传导异常
QRS波 心室除极( 0.05s-0.1s )
表明电激动已经到达Purkinje纤维,
随后电激动迅速扩散到心肌细胞
ST段 心室除极结束至复极开始
心肌出现坏死或者缺血会发生偏移
T波
心室复极
心肌缺血会出现低平或倒置,高钾出现高耸
QT间期 心室除极和复极 ( 0.36-0.44s )
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
I度和II度1型AVB:
去除病因,观察,无需特殊治疗 心室率过慢可给予阿托品
II度1型AVB药物提心室率无效时可用临时起搏器
II度2型、高度组滞和III度AVB
慢性:需安装永久起搏器 急性:去除病因
药物(异丙肾上腺) 临时起搏器
对于围术期心律失常,应重在术前发 现处理与预防
药物治疗(静脉用药)
BP不低时: β阻滞剂、维拉帕米、腺苷、胺碘酮 BP降低时: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间羟胺
电学治疗
食道调搏(超速抑制) 直流电复律 射频消融(根治性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一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 缩定义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常在150—250次 /min之间,节律常规则,P与QRS无关系,QRS波宽 大畸形。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传导阻 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按其程度可分为三度。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度、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二度Ⅱ型对血流动力学有一 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由于心 室率在40次/分左右,所以心排血量减少。如果病人 心脏代偿机能足可使心排血量代偿性增加,脑、肾及 其它器官无血管病变时,在静止状态下,心排血量可 满足各主要脏器的需要。但对心脏与血管手术后的病 人,代偿机能受限,心排血量降低,冠脉血流量、脑 及肾血流量均减少。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心室充盈期缩短,心排血量减少 可达30%~60%,血压降低。心房压力升高,脑血流减 少,冠状动脉血流降低,可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室性心动过速如未能及时处理,短期内可发生心室纤颤 与心跳骤停。
室性心动过速
急性发作会危及生命,需紧急处理 处理: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直流电复律 血液动力学稳定者: 1.首选静脉给予利多卡因100mg iv,如无效则按0.5mg/kg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窦性心动过缓不严重时,如 50~60次/分,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心脏每搏量 改变不大。心率进一步减慢时,则心脏每搏量增多, 代偿心率减少。如果心率<50次/分,而每搏量又不能 增大时,则心排血量下降,冠状动脉、脑及肾血流量 减少。
窦性心动过缓
– 健康人 – 甲低,梗阻性黄疸,颅内疾病,缺氧,心肌缺血 – 药物 病因处理 药物(阿托品、麻黄素、异丙肾上腺素) 阿托品0.3-1.0mg iv,
如果影响了血流动力学或是其他更严重心律失常的先兆, 则可选用利多卡因,首剂量为1.5mg/kg
反复发作的可用静脉输注利多卡因1~ 4 mg/min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快速而整齐的QRS波,频率为160~220 次/分,ST-T的形态多是正常的。但有时ST段可向下 偏移,T波倒置。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偶然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对血 流动力学无甚影响,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可使心室充 盈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使冠状动脉、脑及肾血流 量减少。
室性二联律
室性三联律
室性期前收缩
大多数病人若不伴冠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洋地黄中 毒伴低钾或低氧血症情况的不需处理
处理时应首先纠正低钾、低镁或低氧血症之类的基础情 况异常
I度房室传导阻滞
节律:规则 P波:每个P波后都有QRS波群 PR间期:延长超过0.20s,通常固定 QRS波群:不受影响
II度 I型AVB (文氏现象)
频率:心房率不受影响,心室率少于心房率 节律:心房律规则,心室律不规则。R-R间期逐渐缩短,
直至漏搏
P波:正常,每个P后都有QRS,直至被阻断的P波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被阻断的P波 QRS波群:不受影响
心律失常:任何原因所致心脏传导系统的任 何一个环节出现的“故障”,引起心脏不规 则跳动,即为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频率快且规律的P波,每分钟在100次以 上,成人最高可达160次/分。QRS波紧跟在P波后, 形态正常。P-R间期与Q-T间期缩短。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心率轻度增快时,心排血量 (c o)也增大,心脏工作效率也增加。但心率增快达 160次/分以上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减少,心脏舒张末期缩短,心室充盈量减少,心每搏 量(sv)下降。
延长往往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心肌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
心肌自律性是不依赖外来的刺激,能自动地有节律地 发出刺激的特性,从而保持了心脏的节律跳动,以保 证心脏泵血的核心功能的实现。这种心脏细胞又称自 律细胞或起搏细胞,它存在于心脏传导系统的各个部 位。窦房结(SN) 的自律性最高,又称为一级起搏点; 心室浦肯野纤维(PJF)为最低,又称为三级起搏点;房 室结(AVN)即房室交界区居中,为二级起搏点。在正 常情况下,窦房结激动频率为60-100次/分,房室交界 区为40-60次/分,心室浦肯野纤维为25-40次/分。由 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所以它才控制了整个心脏跳动 。因此将正常心脏节律称为窦性心律。
术前认真访视病人,与外科医生沟通交流 ,了解相关基础疾病,麻醉科及心内科医师 会诊,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治疗,会诊之前暂 缓择期及限期手术,识别常见心律失常,掌 握术中如何处理轻中度的心律失常,对于严 重的心律失常,必要时请心内科医生入手术 室协助处理!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I类:这类药物有局部麻醉及阻滞Na+通道的作用。 IA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减慢传导速度及延长复极时间
心率通常在160-220bpm。P波规律出现,可以埋藏于QRS 波中而不可见,也可能跟随在QRS波之后(多为倒置的逆 行P波,如下图)。QRS波可稍有不齐。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心室充盈期缩短,心排血量减 少,血压下降,冠状动脉血流、脑血流、肾血流减少。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物理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多适用于青年人,老年人不用)屏气后 用力吸气,指压按摩颈动脉窦,指压眼球,刺激咽部恶 心等。
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点:提早出现的形态异常的P波,QRS波形 可正常。大多数情况下,房性期前收缩的间歇不能完 全代偿期前收缩的时间,有时也可以完全代偿。房性 期前收缩可以是偶发的,也可形成二联律或三联律。 有时可连续发生,形成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对血流动 力学无甚影响,频繁发生的房性期前收缩可使心室充 盈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但比室性期前收缩影响轻, 连续发生的房性期前收缩可显著降低心排血量,降低 血压。
每分钟重复注射一次,30分钟不超过300mg。 2.心律平70mg iv 异博定5-10mg iv,也可以静脉给予β受体
阻断剂. 3.介入治疗:射频消融可根治
心室扑动
当心室率150-250bpm,QRS与ST-T无从分辨,但尚 有一定的波形时称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
频率达到250-500bpm,波形及振幅均不规则,呈混 乱的波动时称为心室颤动(根据波形振幅的大小可分 为粗颤和细颤)
麻黄碱5-25mg iv 异丙肾上腺素5~20g iv 肾上腺素4-100µg iv 必要时安置临时起搏器
室性期前收缩
. 心电图特点:提早出现宽大异常的QRS波,其前有P波, 其后有完全代偿间歇。异常QRS波后的ST-T的方向与 QRS波主波的方向相反。室性期前收缩可以是偶然发 生的,也可以呈二联律、三联律。
正常窦性心律
正常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后面跟有QRS波群, P-P间隔相等。
I、II、avF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心率 在60-100次/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