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的逆时针旋转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3 小水轮 教学设计 (2)

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3 小水轮 教学设计 (2)

第3课小水轮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生了解了水的基本特点之后,借助小水轮转动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流动的水有力量,知道流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材用一正一反的事例提醒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科学看待自然事物。

认识到这种力量科学的利用可以造福人类,如果让其泛滥就会产生灾难,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学情分析:通过半年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

但是他们对能引起自己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注意力就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我们要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认识流动的水有力量科学探究目标:制作小水轮,了解如何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科学态度目标:体会事物的两面性STSE: 知道水轮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教学难点:了解小水轮转的更快的办法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制作小水轮的材料,水槽,口径不一样的瓶子,水。

教师准备材料:与流水有关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师:今天滕老师带了一个特别好玩的玩具,认识吗?师:小水轮(板书)师:这个小水轮可以怎么玩?预测生:吹。

师:你的意思是用嘴巴吹气是吧!真的能行吗?你来试试!生上台演示师:转动起来了吗? 生:转动了师:怎么一吹就转起来了? 生分析:有风师追问:风怎么就使它转动了,风打到叶片上有力。

师梳理:给了小水轮一个力量。

还可以怎么让它转起来?生:拨(生演示,真的转了,那这又是什么原因?生分析师梳理,手施加了力量给小水轮)师:还有的孩子说到用倒水的方法,可不可以哦,怎么倒?生:让水流到水轮上。

二年级上册自然:第4课水会流动教案小水轮

二年级上册自然:第4课水会流动教案小水轮

第四单元流动的水小水轮(一)教学目标:1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

2 .通过讨论就如何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流动的水有力量。

3 .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水轮、水槽、饮料瓶、抹布,水(H)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复习交流:说说有关水的知识?2 .出示小水轮,揭示课题:小水轮二.探究如何使小水轮转动起来1 .思考:如何使小水轮转动起来?2 .小组讨论、活动。

3 .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方案。

三.探究水为什么会使小水轮转动起来1 .边做边思考:为什么小水论在用水冲了之后会转动起来?2 .小组活动,讨论。

3 .全班交流。

4 .小结:流动的水有力量。

四.探究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1 .思考: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2 .小组讨论,活动。

3 .全班交流。

五.验证使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案1 .小组实验验证:使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案。

2 .教师小结。

六.拓展1 .观看视频,说说在生活中水轮车有些什么用处。

2 .介绍在水底的水轮。

七.总结教学设计:自然常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基础性的课程寓科学于教学中,我们在教学中,应体现的是帮助学生在提示下找到研究自然科学规律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后更多的了解所掌握的科学方法的价值和运用方法。

因此,我在教学中一共让学生“玩”了四次水,每次学生都带着不同的问题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氛围中寻找答案,四次问题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学生观察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认识自然的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课堂中观察活动是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

自然教学大纲要求教师知道低年级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也就是采用一看,二闻,三尝,四摸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各种自然事物。

我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带有游戏性质的实验,知道了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的高低和流量大小有直接关系。

实践证明,学生的实验活动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及思维能力。

二年级的这个小水轮实验虽然简单,但它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创造精神和能动地认识自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心境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2.5 玩转小水轮 教学设计+反思

苏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2.5 玩转小水轮 教学设计+反思

5 玩转小水轮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从教材角度来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中的第二课。

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从科学概念层面入手,着力于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帮助学生对水的认识一步步从具体走向概括,从零散走向完整,从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针对第一课习得的科学知识“水可以流动,流动的水有力量”,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体会技术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生活中的科技产品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

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本课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范畴。

课标对该领域的低年级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身边的人工世界;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手(触觉)感知“水具有流动性”这一特点,为本课“用水驱动小水轮”做好了铺垫。

学生再用水驱动小水轮时,很容易发现小水轮转动得有块慢之分。

对于“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或者实验操作中的发现提出猜测。

与此同时,由于低年段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的限制,学生很难用严谨的实验方法来进行求证,使得科学结论的准确得出存在较大的困难。

因此,教师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践设计来进行公平的比较、进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知道水有力量(二)科学探究能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简单工具组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小水轮,并通过实验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三)科学态度在使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活动中,能有意识的进行公平对比。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通过看图片和视频,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机器个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水有力量,并尝试通过实验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的快慢。

难点:在小轮转得更快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进行公平对比。

一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5 玩转小水轮》 课件

一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5 玩转小水轮》 课件
实验过程:
塑料杯内的水倒入塑料瓶,拧紧瓶盖,倾斜 塑料瓶,从小孔出水,尝试让小水轮转动。注意 出水孔的高度与支架的线圈齐平。
活动要求:
1、有秩序活动,不要争抢。 2、声音要小,别打扰其他小组同学。 3、尽量不要把水弄洒到桌面上,活动在水槽内 完成。 4、节约用水,循环使用。 5、仔细观察,看有什么新发现。
开始活动 活动结束
2020/5/26
水从高处往下流动时,会产生一种力 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小水轮转动起来。
实验说明:流动的水有力量
怎样利用水将小水轮转动 得更快一些呢?
瀑布与小溪

龙头流水

活动二: 在水量相同情况下,比较水位高、水位低小 水轮的转速。
开始活动
活动结束
水位高
水位低
活动三: 在水位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水量大、水量 小小水轮的转速。
你知道哪些水的特点?
拼装小轮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水
Wán zhuàn xiǎo shuǐlún
5.玩 转 小 水 轮
叶片
支架
圆轴
叶片
圆轴 支架
你有什么办法让它转动起来?
手拨、嘴吹……
怎样利用水让小水轮转起 来?
实验器材:
水槽、小水轮、钻大小孔的塑料瓶、塑料杯、 毛巾
开始活动
活动结束
水量大
水量小Biblioteka 洗车shōu huò说说你的收获,比比 谁说的多。

放水时总是出现逆时针旋转探究

放水时总是出现逆时针旋转探究

关于放水时总是出现逆时针旋转的探究现象:浴缸中的水被放走时,在漏孔四周出现一边旋转一边汇合的现象,并且不管你如何搅动,停止搅动后,水的流动图象总是逆时针方向的旋汇。

猜想:1、与浴缸的本身结构有关。

浴缸的放水口可能存在螺纹导致水的旋转方向总是逆时针。

2、与月球绕地球的运行轨迹有关。

月球绕地球运行导致了潮起潮落,也可能导致了浴缸中水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3、与地球本身的自转有关。

地球的自转惯性导致了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拥有了地球自转的偏向力。

分析: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浴缸放水时会形成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比如平原上的飓风,龙卷风,比如藤蔓植物自然生长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比如我国的河流总是东岸冲刷的比西岸更加厉害等等。

但是能够找到他们明显的共同点,这些现象都是发生在北半球的。

,针对猜想1,较容易验证这个猜想的正误,可以换一个浴缸或盥洗台,比较所有的出水口现象是否未发生改变。

若每个出水口形成的漩涡方向不尽相同,则可以初步判定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若每个出水口形成的漩涡都相同,则可以排除这个猜想。

对于猜想2,我们知道月球绕地球的轨迹是一个近似椭圆的轨道。

而结合潮汐的周期我们也能发现,月球对地球表面物体的引力斥力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这个力不会一直存在。

下图显示同一个地方出现月球对地表物体的力需要29.5天。

所以对于这种一直存在且很稳定的现象,月球对于地表物体的力这个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因此可以排除猜想2.对于猜想3,因为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对于北半球和南半球来说,地转偏向力应该就地理位置来讨论。

对于北半球来说,自西向东就给予了地表物体一个逆时针方向的偏转力;对于南半球来说,自西向东则给予了地表物体一个顺时针方向的偏转力。

地球自转影响下,地球上各种想做直线运动的东西都会受到影响。

查阅资料可以知道,这其中和速度方向垂直的部分叫地转偏向力,或者科里奥历力。

估算科里奥历力的影响很容易:F’=-2mW*v’,其加速度大小就是|F’/m|=2Wv’。

首师大小学科学三上《9.流动的水》word教案

首师大小学科学三上《9.流动的水》word教案

(首师大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流动的水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会组装小水轮和做怎么样使小水轮转动得快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具有探究科学问
题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并且使学生认识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它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学生通过做小水轮,及探索怎样使小水轮转动得快的秘密,了解人类怎样利用流水进行工作。

三、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有关水力资源利用的资料。

2. 学生准备:小水轮的学具,有关水的用途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三年级科学。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5 玩转小水轮 教学设计+反思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5 玩转小水轮 教学设计+反思

5 玩转小水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玩转小水轮》是苏教2017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中第二课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范畴。

本课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在学习了第一课认识水会流动的特点的基础上,教材通过“组装小水轮”,“让小水轮转起来”“流水能帮我们做什么”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动手制作小水轮,并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认识流水的力量,进而关心和思考水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不久,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还比较薄弱,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认识小水轮结构的基础上,自己动手组装,将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小水轮”的活动,作为课后延伸部分,这样处理给学生探究“小水轮转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设计理念:根据思维可视化理论,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运用图示、动手操作、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直观、深入浅出地将思维的过程表现出来。

从学生实际出发,充满针对性的课堂教学,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想学”、“会学”,进而“学会”,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可视化手段:(1)实验探究学习。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本课教学设计将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

在本节课中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在实验中每人都有事做,每人都在实验活动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创设让学生合作的时机,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四、教学目标:1、理解流水有力量;2、流水会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3、养成乐于探究,学会小组合作的良好科学品质;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流水有力量。

教学难点: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六、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水槽、小水轮、矿泉水瓶、水、毛巾、教学课件及相关视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周末老师去一个公园,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装置(出示视频),对它非常感兴趣,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水车)关于水车,你们了解哪些知识呢,谁来说一说?【设计意图】通过水轮车的转动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玩转小水轮》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玩转小水轮》优质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 2 单元第 2 课《玩转小水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玩转小水轮》是苏教 2023 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水》的教学单元中的其次课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范畴。

本课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在学习了第一课生疏水会流淌的特点的根底上,教材通过“制作小水轮”,“让小水轮转起来”“流水能帮我们做什么”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根底上,动手制作小水轮,并用试验的方法探究、生疏流水的力气,进而关心和思考水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小同学刚刚接触科学不久,动手力量、试验力量还比较薄弱,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状况,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我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展了大胆的重组,就是把“制作小水轮”的活动,作为课后延长局部,这样处理给学生探究“小水轮转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活动,争取了贵重的时间。

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目标科学学问:知道流水有力气,水位越高水量越大,小水轮转得越快。

科学探究:能对小水轮如何转得快做出猜测并能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小组同学一起共享探究的乐趣。

STS〔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知道流水的力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危害。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流水有力气。

难点:尝试用比照试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五、教学预备水槽、小水轮、可乐瓶〔改装〕、娃哈哈瓶、水、毛巾、白板、教学课件及相关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宠爱玩吗?〔宠爱〕,那这节课刘教师就带你们一起玩,快活吗?〔快活〕那我们玩什么呢?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视频:转动的水车〕讲解: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制造的木制水车,可以帮助人们做事情。

2.看了这个大水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要问吗?〔生:水车是怎样转动起来的?怎样让它转得快一点?水车有什么用处?............. 〕3.大家对水车有这么多的疑问,只惋惜教师不能把大水车搬到课堂上来供大家争论,不过,教师为大家预备了大水车的模型——小水轮,让我们借助它来争论大水车转动的隐秘好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玩转小水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流的逆时针旋转水流的逆时针旋转研究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还是赤道,跟地转偏向力有关,赤道没旋涡,北半球旋涡向右(逆时针),南半球旋涡向左(顺时针)。

地转偏向力亦称科氏力,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地球经纬网为参照系的力。

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空气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简称偏向力。

它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只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

地转偏向力可分解为水平地转偏向力和垂直地转偏向力两个分量。

由于赤道上地平面绕着平行于该平面的轴旋转,空气相对于地平面作水平运动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位于与地平面垂直的平面内,故只有垂直地转偏向力,而无水平地转偏向力。

由于极地地平面绕着垂直于该平面的轴旋转,空气相对于地平面作水平运动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位于与转动轴相垂直的同一水平面上,故只有水平地转偏向力,而无垂直地转偏向力。

在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各纬度上,地平面绕着平行于地轴的轴旋转,轴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既有绕平行于地平面旋转的分量,又有绕垂直于地平面旋转的分量,故既有垂直地转偏向力,也有水平地转偏向力。

原因简述如下:物体为保持水平惯性运动,经纬网因随地球自转而产生相对加速度。

存在条件非赤道地区对于地面拥有水平运动方向速度分量的物体大小 f=2mvωsin φ( m为物体质量 f为地转偏向力的大小 v为物体的水平运动速度分量ω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sin是正弦函数φ为物件所处的纬度)方向垂直于物体速度的水平分量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也可以通过光子学说来给出。

由于地球表面上的光子信息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强度强弱也不同,因此在地球表面上形成台风和飓风几率是不同的,由于地球长期存在,在地球内部存在的光子信息中,总会出现与地球空间想对应的光子信息分布,也就是形成中医中所说的经络系统,在某一处地球表面上的光子信息强度大一些,而在另一处地球表面上的光子信息强度弱一些,相对应地在地球表面上,光子信息强度大的地方,出现台风和飓风的几率大一些。

其中南极是整个地球光子信息聚集的地方,相当于人体的头部,这里的风速应是全球最大的,一旦出现台风和飓风更是可怕。

当说到地球自身的经络系统时,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来,由于地球在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中不断运动,而其它星球也是在不断运动的,总会存在地球与这些星球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地球为了更加适应大环境,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光子信息分布结构,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地球的经络分支系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现台风和飓风几率大的地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台风和飓风的旋转方向应是以右旋转为主,就是通常所说的逆时针的方向转动。

基于这种讨论,在更加微小的光子信息里,也应是以右旋转为居多,这样,电子的转动,也应是以右旋转为居多。

综上所述,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右旋转的动力来源,是来自于物质基本粒子―――光子信息的右旋转。

(也就是北半球逆时针旋转)但是仅仅根据科氏力很难判断水的流向,毕竟科氏力是一个很小的力,而水的流动有着更多的影响因素。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着各种因素所以通过理论分析确实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

抛体运动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向空中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物体所作的运动,它的初速度不为零,可分为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物理上提出的“抛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即把物体看成质点,抛出后只考虑重力作用,忽略空气阻力。

抛体运动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并且速度变化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将其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斜抛运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竖直上抛运动,在任意方向上分解有正交分解和非正交分解两种情加速度及位移等进行相应分析。

斜抛运动: 水平方向速度αcos 0v v x = (1)竖直方向速度gtv v y -=αsin 0(2)水平方向位移 tx v αcos 0=(3)竖直方向位移 2021cos gt t y v -=α (4)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速度v v x 0=(5)竖直方向速度gt v y =(6)水平方向位移tx v 0= (7)竖直方向位移221gt v y = (8)合速度t g vv vv y xt 4222241+=+= (9)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v vv gttg xy==β(10)合位移yx s 22+=(11)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02v gttg ss xy==α(12)设某一抛射体的初速度为0v ,抛射角为θ,将其运动在X,Y 轴上进行正交分解,水平方向速度0cos x v v θ= (13)竖直方向0sin y v v gt θ=- (14)质点的坐标(,)x y 是0()cos()x t t v θ= (15)201()sin 2y t t gt v θ=-(16)从上两式消去t ,便得质点的轨迹运动方程2220tan 2cos gx y x v θθ=-t(17)抛射体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220sin 2H gv θ=(18)其到达最大高度所需时间为0sin T gv θ=(19)空中飞行时间为0sin 22t T gv θ==(20)抛射体的最大射程为20sin 2X gv θ=(21)它跟初速度0v 和抛射角θ有关,在抛射角θ不变的情况下,射程x 与20v 成正比,所以射程随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在初速度0v 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抛射角θ的增大,射程也增大,当45θ=度时,sin 21θ=,射程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抛射角的增大,射程减小。

Matlab 程序绘图:x=linspace(0,pi/2,100); %产生行向量发射角 g=10; %重力加速度 v1=10; %初速度取10 v2=15;v3=20; %初速度取20 v4=25; %初速度取25y1=v1^2*sin(2*x)/g; %初速度为10下的射程 y2=v2^2*sin(2*x)/g; %初速度为15下的射程 y3=v3^2*sin(2*x)/g; %初速度为20下的射程 y4=v4^2*sin(2*x)/g; %初速度为25下的射程 subplot(2,2,1); %选择2*2个区的一号区 plot(x,y1); %输出初速度为10下的射程曲线 title('v0=10'); %加图形标题text(pi/4,10,'射程为10'); %在最大射程处加图形说明 subplot(2,2,2); %选择2*2个区的二号区 plot(x,y2); %输出初速度为15下的射程曲线 title('v0=15'); %加图形标题text(pi/4,22.5,'射程为22.5'); %在最大射程处加图形说明 subplot(2,2,3); %选择2*2个区的三号区 plot(x,y3); %输出初速度为20下的射程曲线 title('v0=20'); %加图形标题text(pi/4,40,'射程为40'); %在最大射程处加图形说明 subplot(2,2,4); %选择2*2个区的四号区 plot(x,y4); %输出初速度为25下的射程曲线 title('v0=25'); %加图形标题text(pi/4,62.5,'射程为62.5'); %在最大射程处加图形说明程序运行结果如图所示。

阻尼斜抛运动1.实验题目研究受空气阻力作用的抛体运动,设抛体质量为m,初速度为,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R与速率v的n次方成正比,即,其中b是阻尼系数。

2.实验目的和要求⑴画出三种情况下即当没有空气阻力,空气阻力分别与速度一次方,二次方成正比时,抛体的运动轨迹图及水平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⑵求出三种情况的抛体轨迹的最高点,到达最高点所需的时间及所计算的抛体轨迹的终点的水平速度⑶学习使用解常微分方程的指令ode45,尤其注意如何编写一个单独的函数文件并向函数传递参数b,n的值⑷学习分区作图的方法,掌握在图形上加上各种标注文字的方法3.解题分析将抛体视为质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抛体的运动微分方程可统一写为(2.1.1) 以抛出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Oxy,Ox延水平方向,Oy垂直向上。

于是由方程(2.1.1)可得两个投影方程(2.1.2) 当b=0即空气阻力为零时,抛体做匀变速运动,方程组(2.1.2)可以用代数方法求解当时,如果n=1,则空气阻力与速率的一次方成正比(它适用于低速情况即v约为),方程组(2.1.2)可以求出解析解。

做法如下:将方程组(2.1.2)改写为(2.1.3) 取初始条件为t=0时,,,将上式分离变量积分,得(2.1.4)取初始条件为t=0时,x=y=0,再积分一次,得到抛体的运动学方程为(2.1.5) 消去(2.1.5)式中的时间t,得到抛体的轨道方程(2.1.6)由(2.1.4),(2.1.5)式可知,当时,,,它的物理图像为:在水平方向抛体受空气阻力的水平分力作用,水平速度不断减小而趋于零;在竖直方向抛体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竖直分力作用,上升阶段竖直速度逐渐减小直至为零,下降阶段的初期重力大于阻力分力使竖直速率增加,速率增加则阻力增大,直到重力与阻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速率达到一极限值,并以匀速下降,此时轨道趋近于渐近线由式(2.1.4)和(2.1.5)知,y=0时的x值为水平射程;时的x,y值为轨迹最高点位置;轨迹最高点位置亦可由(2.1.6)式,按求出当n=2时,求方程组(2.1.2)的解析解非常困难。

下面对三种情况分别计算数值解,初始条件都取为t=0时, x=0, ,y=0,设,,,,将方程组(2.1.2)化为4个一阶微分方程(2.1.7) 再将方程组(2.1.7)写成一个单独的函数文件,而b和p=n-1作为函数文件中的参数,然后编写主程序文件znxpyd.m。

编程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三种情况设置参数b和n的三个值,用for循环对三种情况重复解三遍常微分方程,解微分方程的指令是ode45,每次解微分方程都用题目给定的相同的初始条件,但要将不同的b和n的值传递给函数文件。

解微分方程的时间范围取为0到10,步长为0.01。

在图形窗口用分区作图指令画了两幅图,一幅是抛体的运动轨迹;另一幅是抛体的水平速度分量随时间变化,作图用彗星轨迹的指令comet。

为了比较,设置了坐标轴的范围,并用hold on将三种运动轨迹画在一幅图内。

为了便于区分三条轨迹,在图中加注了文字说明。

图2.1即为程序在一个图形窗口画出的两个分区图形图2.1 抛体的运动轨迹图和抛体水平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轨迹的最高点也就是函数文件中y(3)的最大值,也就是微分方程的解y的第三个分量y(:,3),可用指令max求得,每次求出的最高点的值存放在基本矩阵H 中,最高点对应的时间也就是上升到最高点所需的时间,求法是用指令find求出最高点在y(3)的位置即编号,再求对应这个编号的t值,每次求出的上升到最高点所需的时间的值存放在基元矩阵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