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玩冰_0
创意玩转冰: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创意玩转冰: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通过带领幼儿进行冰的各种实验,并引导幼儿们以本事为经验,真实感受水和冰之间的差异和变化。
在过程中向幼儿们重点讲解冰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感受其产生的能量变化,提高幼儿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冰的产生1、听取幼儿们对冰的话题的看法和猜测,并引导幼儿们主动尝试(可以调制一些混合物幼儿自己找出成冰的线索)。
2、通过展示实验视频或者亲自示范,向幼儿们当场展现水冻变成冰的过程,并请幼儿完整记录下来。
3、给每个孩子发一块圆形模具,让他们自己尝试用水冻成冰,欣赏成冰的过程。
(二)冰窖实验1、提示幼儿,这个实验是通过分析地下的冰层找到确实的液态水的地点的,然后找到好的地点存储食物等。
2、教师引导幼儿用模具冻制成冰块,让幼儿们在冰块上创造自己喜欢的假象图。
完成后,可以拿过来用于这个实验。
3、教师向幼儿集体展示2-3个冰块,在讲解过程中,让幼儿我们重点关注每个冰块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
讲解之后,给每个孩子提供两个不同颜色的冰块,让他们自己把冰块对切成形状相同的两个,然后再将这两个以相反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实现颜色变化。
(三)溶解实验1、教师展示一颗冰块,并将其放在一张纸上,让幼儿们观察冰块溶解的变化过程,让幼儿们逐渐理解水与冰之间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2、提供给每个幼儿一碗冰块,让他们注目观察冰块与水之间的转变过程。
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各种物品,如盐、沙、石粉等,在实验中观察瞬时现象。
(四)热力实验1、教师向孩子们介绍热力学,解释热力学的定义,用热力学的视角看待物质的运动。
2、每个孩子都需要收集准备好用火源对冰进行溶解实验的实验器具,教师应该给他们一些应用实验器具的基本指南。
3、幼儿们在教师和父母的监护下,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提供给他们各种可熔化成冰的物品以及炭火、蜡烛、火柴、火笼等,并鼓励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热力学的运动分布。
中班科学教案冰中取物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冰中取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案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内容源自《幼儿园课程标准》第五章第二节中"冰中取物"一课。
活动目标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发现冰块在不同的温度下的融化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融化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融化现象。
难点:让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冰块融化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温度计、计时器、实验盘、毛巾、记录表。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实验盘、计时器、记录表、画笔和颜料。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一个冰块,引发幼儿对冰块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讲解:教师向幼儿讲解冰块融化的过程,让幼儿了解冰块在不同的温度下的融化现象。
3.实验: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融化过程,并记录下来。
4.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冰块融化的过程。
6.拓展: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冰块融化的过程对生活的影响,让幼儿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冰块融化的过程2. 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融化现象3. 冰块融化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幼儿画出冰块融化的过程,并写上自己的观察结果。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了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融化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积极动脑,动手操作,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
通过本课的学习,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课后拓展环节,幼儿们思考了冰块融化的过程对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如冰块融化可以让我们喝到冷饮,冰块融化也可以用来降温等。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夏天一起来玩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夏天一起来玩冰》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体验,了解水是如何变成冰的。
2.增强学生的观察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夏天为什么这么热?如何解决闷热的问题?引出科学实验的话题。
2. 实验环节(25分钟)材料准备1.水果汁盒子或塑料杯×6-8个;2.冰块×6-8个;3.盐适量;实验步骤1.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个装水果汁的盒子或塑料杯和一个冰块。
2.按照老师的指示,让每个学生在盒子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并在观察下将冰块放入盒子中。
老师需要指导学生保护好自己的手洞。
3.观察盒子里的物体。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盒中冰块的状况变化,如何让冰块快速化解?原理是什么?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在盐的作用下,冰块变得更加”容易融化”。
盐能够降低冰块与盒子内部的结点,使冰块中的部分水凝固。
这种现象称为“溶解冰的冰盐”。
利用盐可以快速制冷,制造冰淇淋和百叶冰也是利用这种“冰盐效应”。
3. 探究与总结(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由老师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思考:何时冰会融化?冰是如何变成水的?把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总结一下。
4. 课堂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答课上学习的问题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证明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料1.学生可参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及其“水循环”,“物质的三态变化”等内容。
2.进一步了解“冰盐效应”的相关信息。
提示与学习反馈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要做的事项和注意事项,如保护好手洞等。
整个实验过程需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并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作业作答情况,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总结本次教学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水的变化”和“冰盐效应”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在教学上,老师们要注意学生安全,保护好学生的手洞,以及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作业作答情况,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中班科学好玩的冰教案

中班科学好玩的冰教案中班科学好玩的冰教案「篇一」活动目标: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有积极探索冰的兴趣。
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若干干净的冰块、不同形状的容器、装饰物品:彩色颜料,毛线绳活动过程: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那就是水宝宝。
你们知道水宝宝在什么时候会变成冰宝宝吗?1、幼儿了解水会结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幼儿自选容器玩冰,探索冰的特征。
3、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的变化。
4、教师与幼儿合作制作冰灯。
5、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都很高。
孩子们亲眼见证了水结成冰,冰化成水的过程。
激发了孩子们的求职欲望。
活动设计背景:北方的冬天,到处充满着寒意。
尽管北风呼呼地吹着,也挡不住小朋友们对冬天的热情,堆雪人、打雪仗、拉冰车等等,玩的不亦乐乎。
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孩子们更深刻的理解“冬季”这个季节。
探索“冰”的奥秘。
小百科: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间靠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疏松”(低密度)的刚性结构(图2-3)。
最邻近水分子的O—O 核间距为0.276nm,O—O—O键角约为109度,十分接近理想四面体的键角109 度28分。
但仅是相邻而不直接结合的各水分子的O一O 间距要大的多,最远的要达0.347nm。
每个水分子都能缔合另外4 个水分子,形成四面体结构,所以水分子的配位数为4。
中班科学好玩的冰教案「篇二」设计意图冰是冬天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得知水遇冷会上冻结成冰,那冰遇到热就会化成水这一科学道理。
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就是想尝试让孩子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
活动内容《好玩的冰》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了解冰的物质特性,初步了解冰是由水变成的,冰遇热会化成水。
中班科学教案:取出冰中的玩具

中班科学教案:取出冰中的玩具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和玩具的材料;3.让幼儿学会如何通过科学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二、教学准备1.冰块2.玩具3.盐4.温水5.小木槌6.尺子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老师准备许多小的玩具,其中有一部分被放到冰块中,其他玩具则是普通的。
让幼儿们一起玩对比哪些玩具最难拿出来,引导幼儿们思考如何把其中的玩具取出来。
2. 学习环节(20分钟)1.引入冰的特性,说明加一些“盐”后会让水结冰比较难化开。
2.让孩子们组成小组,分配冰块、小木槌、温水、玩具,让幼儿试着找出方法,通过实验尝试把玩具从冰中取出来。
3. 操作环节(30分钟)让幼儿们试图用不同的方法取出玩具,老师可以提供以下的思路:1.用小木槌敲打冰块。
2.将温水倒在冰块上,加速冰块的融化。
3.给冰块撒一些盐,盐能够减低冰块和水的冷却点,促进冰块的融化。
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1.是否可以同时用上述三个方法?2.为什么要加盐?是否盐越多效果越好?4. 总结环节(10分钟)让每个小组来分享他们的经历,并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做得更好,或者为什么会失败。
四、教学反思整个课程中,孩子们发挥积极性、团结协作精神,相互帮助,互相鼓励。
师生共同完成了这次有意义的学习。
此外,发现有些幼儿对于科学实验有着较高的兴趣,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缺乏一些耐心和细心。
因此老师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对孩子耐心和细心的培养,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孩子们的将来科学研究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玩冰块

中班科学教案玩冰块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冰块的特性和变化过程。
2.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冰块。
2. 盛水的容器。
3. 温水。
4. 绳子。
5. 盐和砂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向幼儿提问:“冰块是什么?你们见过冰块吗?”引发幼儿的思考和讨论。
2. 实验观察:老师将冰块放在室温下,观察冰块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冰开始融化,变成水。
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冰块融化的过程和现象。
3. 探究活动:a) 将两个相同大小的冰块放在不同的容器中,一个放在盛满温水的容器中,一个放在常温的容器中。
观察并比较两个冰块的融化速度。
b) 找一条绳子,将冰块系在绳子的一端,让幼儿试着用手将冰块融化,观察冰块和绳子之间的关系。
c) 在容器中加入一些盐或砂糖,再放入冰块,观察冰块的融化速度和现象。
4. 总结讨论:老师引导幼儿回顾实验过程,让他们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并问:“为什么在温水中冰块的融化速度更快?”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
5. 游戏拓展:a) 将冰块放在托盘上,给每位幼儿一根细绳或吸管,让他们尽量用绳子或吸管移动冰块,看谁的冰块移动得最快。
b) 将冰块的底部涂上不同颜色的丙烯颜料,让幼儿在纸上画出冰块的痕迹,比较不同冰块的形状和颜色变化。
6. 结束语: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发现冰块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变化,融化速度也不同。
以后如果你们想要让冰块融化得更快,可以用温水或加入盐、砂糖等。
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和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的兴趣。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冰块的融化速度,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游戏拓展,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冰块特性和变化过程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中班科学教案:会变的冰

中班科学教案:会变的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知道冰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了解冰的特性。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冰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冰块、容器、温度计、观察记录表等。
2. 经验准备:幼儿有观察过冰的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看看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冰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有没有玩过冰?”2. 探究: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冰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如放在室温下、放在阳光下、放在热水中等,让幼儿记录观察结果。
4. 拓展:教师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的冰的现象,如冬天的雪、夏天的冰淇淋等。
五、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中的冰的现象,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第二天带到幼儿园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观察、思考、分享。
2. 实验操作:评价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认真。
3. 观察记录:检查幼儿的观察记录表,看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幼儿是否掌握了冰的特性。
教师还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延伸:1. 开展“冰雕”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想象力,用冰块雕刻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2. 带领幼儿去户外,观察冬天的雪景,让他们亲身体验冰的现象。
九、家长沟通:在本节课中,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分享,了解了冰的特性。
他们学会了观察生活中的冰的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科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探究精神得到了发展。
教师应继续引导幼儿探索其他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中班教案《好玩的冰》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好玩的冰》含反思一、教案标题:好玩的冰二、教学目标:1.培育幼儿对冰的感知本领,了解冰的形态和性质。
2.开发幼儿动手本领,让幼儿体验冰的制作过程。
3.引导幼儿探究冰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保鲜、制冷等方面的学问。
三、教学准备:1.冰盒、保鲜袋、手套、冰块2.幼儿游戏玩具、图书3.课件、幼儿冰雕作品呈现四、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老师先给幼儿唱一首《冰雪奇缘》中的《Let it go》,同时,屏幕上放映雪人奥拉夫的短片,让幼儿对冰产生爱好,把现场氛围营造的热诚一些。
2.导入环节老师问幼儿:大家知道什么是冰吗?冰在哪里可以看到?有没有吃过冰?有没有用过冰?……等等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本身的思考和想法。
3.准备活动材料老师把冰盒里的冰块取出来,让幼儿佩戴手套,摸一摸冰块,感受一下它的凉快,体验冰的性质。
4.自由游戏老师为幼儿供给一些游戏玩具,如冰球、雪花等,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游戏。
5.制作冰老师拿出保鲜袋,向幼儿介绍保鲜袋的作用,然后让幼儿把冰块放到保鲜袋里,轻轻敲打保鲜袋,让幼儿体验一下冰的制作过程。
6.察看与探讨老师让幼儿察看冰块的形态,比较大块冰和小块冰的差别,引导幼儿就化开冰的机理进行探讨。
7.冰雕制作老师为幼儿演示制作冰雕的方法,并把制作好的冰雕作品呈现给幼儿观看。
8.拓展活动老师向幼儿介绍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鲜、制冷等方面,同时呈现一些冰箱、空调等设备让幼儿进行认知。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重视了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情境创设,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验了制冰的过程,同时也让幼儿了解了冰在生活中的紧要应用。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觉幼儿个体差异明显,有的幼儿对冰的感知还不够丰富,老师在引导探究时也需要考虑各幼儿的差异性,予以差异化的引导和支持。
此外,在下一次教学中,我还会加添幼儿亲身操作的机会,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制冰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教案:玩冰
设计意图: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够。
《玩冰》的设计就是想尝试通过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孩子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
活动目的:1、让幼儿冰的名称,感受冰是冷的。
2、引导幼儿懂得冰受热后会融化的特点。
3、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冰块若干,冰水、温水、热水每组各一杯音乐《娃娃滑冰》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自由玩冰块,并说出玩冰块的感受。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很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猜猜是什么。
2、请幼儿摸一摸,猜一猜摸到了什么。
3、幼儿自由玩冰块,并说说玩了冰块后手里感觉怎么样?4、小结:冰握在手里的感觉是又冷又滑。
二、引导幼儿知道0摄式度以下水才结冰。
1、你在什么时候见过冰?水龙头会结冰吗?2、为什么现在是冬天,我们屋里的水龙头没结冰呢?3、小结:只有在0摄式度以下水才会结冰,我们屋里很暖和所以水龙头不结冰。
三、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1、师:刚才玩的冰块是老师把水放在冰箱里结成的,里面放了一些彩色的纽扣,谁能想个办法把纽扣取出来?2、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3、教师请大家想办法,做实验。
①摸摸三杯水,说说不同的感受。
②将三块冰放在三杯水里,
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丰富词汇:融化)③观察讨论:为什么热水里冰块化得快,冷水里化得慢?④小结:冰块吸收热量后会融化,吸收热量越多化得越快,吸收热量少化得慢。
⑤让幼儿观察实验结果。
四、让幼儿观察刚才玩的冰块,思考讨论:1、说说冰块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冰块也融化了?3、小结:手有热量,空气里也有热量,冰块吸收热量就融化了。
4、总结:刚才我们玩了冰块,冰是又冷又滑的,它受热后会融化成水。
听音乐随教师模仿滑冰动作出教室,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