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总线技术
pc104总线

pc104总线PC/104总线技术简介引言:PC/104总线是一种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标准,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如工业控制、军事、医疗设备等。
本文旨在介绍PC/104总线的概念、特点、应用以及一些相关的实际案例。
一、PC/104总线的背景与定义1.1 起源PC/104总线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需求。
由于当时PC/AT机型的巨大成功,人们开始探索将PC体系结构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可能性。
1.2 定义PC/104总线是一种采用堆叠式设计的嵌入式计算机总线。
其标准规定了一个小型的板卡尺寸(3.550 × 3.775 英寸),具有固定的电气和机械规范。
该总线兼容PC/AT标准,采用ISA总线结构,同时还具备高可靠性和抗振动抗冲击的特性。
二、PC/104总线的特点2.1 堆叠式设计PC/104总线是一种堆叠式的设计,每个板卡通过连接器进行堆叠和连接。
这种设计可以方便地扩展系统功能和增加板卡数量,同时减小整个系统的体积。
2.2 多种接口PC/104总线支持多种接口,如串口、并口、USB、以太网等。
这使得系统能够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和交互,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3 低功耗由于嵌入式系统通常运行在长时间不间断的环境下,PC/104总线的设计注重功耗的控制,以提供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稳定的性能。
2.4 抗振动抗冲击PC/104总线的设计考虑到了高振动和冲击环境下的应用需求,采用固定的连接器和可靠的电气接口,确保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三、PC/104总线的应用3.1 工业控制PC/104总线在工业控制中广泛应用,可用于监控与控制、数据采集、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其稳定的性能和较小的尺寸使得它成为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理想选择。
3.2 军事应用由于PC/104总线具备抗振动抗冲击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例如军用车辆、导弹控制系统等。
其可靠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军事设备的首选。
3.3 医疗设备医疗设备通常对性能要求较高且要求稳定可靠,PC/104总线提供了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和抗振动抗冲击的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中,如心电图仪、医学成像设备等。
嵌入式系统开发基础教程——基于STM32F103系列课件第9章 集成电路总线I2C

ITEVFEN 和 ITBUFEN
总线错误 仲裁丢失(主) 响应失败 过载/欠载 PEC错误 超时/Tlow错误
BERR ARLO AF OVR PECERR TIMEOUT
ITERREN
SMBus提醒
SMBALERT
3. 中断请求
I2C中断映射图
第9章 集成电路总线I2C
18
4. 中断寄存器
第9章 集成电路总线I2C
STM32的I2C特性与架构
第9章 集成电路总线I2C
11
6.整体控制逻辑 整体控制逻辑负责协调整个I2C 外设,控制逻辑的工作模式根据我们配置的“控制寄存器(CR1/CR2 )”的参数而改变。在外设工作时,控制逻辑会根据外设的工作状态修改“状态寄存器(SR1和SR2)” ,我们只要读取这些寄存器相关的寄存器位,就可以了解I2C的工作状态。除此之外,控制逻辑还根据要 求,负责控制产生I2C中断信号、DMA请求及各种I2C 的通讯信号(起始、停止、响应信号等)。 7.通讯过程 使用I2C外设通讯时,在通讯的不同阶段它会对“状态寄存器(SR1及SR2)”的不同数据位写入参数 ,我们通过读取这些寄存器标志来了解通讯状态。 8.主发送器 下图中的是“主发送器”流程,即作为I2C 通讯的主机端时,向外发送数据时的过程。
16
在主模式时,I2C 接口启动数据传输并产生时钟信号。串行数据传输总是以起始条件开始和以停止条 件结束。当用START 位在总线上产生了起始条件,设备就进入了主模式。
以下是主模式所要求的时序: ● 在I2C_CR2 寄存器中设定外设时钟以产生正确的时序。 ● 配置时钟控制寄存器。 ● 配置上升时间寄存器。 ● 编程I2C_CR2 寄存器启动外设。 ● 置I2C_CR2 寄存器中的START 位为1,用于产生起始条件。 外设输入时钟频率必须至少是: ● 标准模式下为:2MHz。 ● 快速模式下为:4MHz。
嵌入式开发常用通信协议(总结)

嵌⼊式开发常⽤通信协议(总结)在嵌⼊式系统中,板上通信接⼝是指⽤于将各种集成电路与其他外围设备交互连接的通信通路或总线。
以下内容为常⽤板上通信接⼝:包括I2C、SPI、UART、1-Wire1. I2C总线(Inter Integrated Circuit)I2C总线是⼀种同步、双向、半双⼯的两线式串⾏接⼝总线。
这⾥,半双⼯的含义是指在任意给定的时刻,只有⼀个⽅向上是可以通信的。
I2C总线最早由Philips半导体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研发⾯市。
I2C最初的设计⽬标是为微处理器/微控制器系统与电视机外围芯⽚之间的连接提供简单的⽅法。
I2C总线由两条总线组成:串⾏时钟线SCL和串⾏数据线SDA。
SCL线——负责产⽣同步时钟脉冲。
SDA线——负责在设备间传输串⾏数据。
I2C总线是共享的总线系统,因此可以将多个I2C设备连接到该系统上。
连接到I2C总线上的设备既可以⽤作主设备,也可以⽤作从设备。
主设备负责控制通信,通过对数据传输进⾏初始化/终⽌化,来发送数据并产⽣所需的同步时钟脉冲。
从设备则是等待来⾃主设备的命令,并响应命令接收。
主设备和从设备都可以作为发送设备或接收设备。
⽆论主设备是作为发送设备还是接收设备,同步时钟信号都只能由主设备产⽣。
在相同的总线上,I2C⽀持多个主设备的同时存在。
图1-1显⽰了I2C总线上主设备和从设备的连接关系。
图1-1 图1-2 I2C数据传输格式 当总线空闲时,SDA 和SCL 都处于⾼电平状态,当主机要和某个从机通讯时,会先发送⼀个开始条件,然后发送从机地址和读写控制位,接下来传输数据(主机发送或者接收数据),数据传输结束时主机会发送停⽌条件。
传输的每个字节为8 位,⾼位在前,低位在后。
• 开始条件: SCL 为⾼电平时,主机将SDA 拉低,表⽰数据传输即将开始。
• 从机地址:主机发送的第⼀个字节为从机地址,⾼7 位为地址,最低位为R/W 读写控制位,1 表⽰读操作,0 表⽰写操作。
什么是PC104

什么是PC/104PC/104(pc104)是一种嵌入式的总线规范。
提到PC/104,我们就必须提及著名的ISA总线,因为这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1981年,美国IBM公司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PC机,与此同时,IBM 提出了PC总线(PC/XT总线),这是一种8位总线。
1984年,提出PC/AT总线,这是一种16位总线。
而为了开发与IBMPC兼容的外围设备,行业内便逐渐确立了以IBMPC总线规范为基础的ISA(工业标准架构: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总线。
1987年IEEE正式制订了ISA总线标准。
PC/104(pc104)是ISA(IEEE-996)标准的延伸。
1992年PC/104作为基本文件被采纳,叫做IEEE-P996.1兼容PC嵌入式模块标准。
PC/104是一种专门为嵌入式控制而定义的工业控制总线。
IEEE-P996是ISA工业总线规范,IEEE协会将它定义IEEE-P996.1,PC/104实质上就是一种紧凑型的IEEE-P996,其信号定义和PC/AT基本一致,但电气和机械规范却完全不同,是一种优化的、小型、堆栈式结构的嵌入式控制系统。
其小型化的尺寸(90x96mm),极低的功耗(典型模块为1-2瓦)和堆栈的总线形式(决定了其高可靠性),受到了众多从事嵌入式产品生产厂商的欢迎,在嵌入式系统领域逐渐流行开来。
截止目前,全世界已有200多家厂商在生产和销售符合PC/104规范的嵌入式板卡。
实际上,早在PC/104规范诞生之前,1987年就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块PC/104板卡,由于其固有的优点,在国际上制订统一的规范之前,一直有许多厂商在生产类似的嵌入式板卡。
到了1992年,由业界著名的RTD公司和AM PRO公司等12家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厂商发起,组建了国际PC/104协会,得到了全世界众多厂商纷纷响应,从此PC/104技术的发展走上了康庄大道。
CAN总线分布式嵌入式系统的升级设计

不是 嵌 入式 系 统 的具 体应 用 。 众 多嵌 人式 系 统 的 应 用 也 为 软 件 升 级 带 来 了 诸 多 困
F ah分 成 几 个 区 域 来 使 用 。在 本 ls 系统 中将 F ah分 成 两 个 区域 , 中 ls 其
一
0 0 0 F FF x87F O O O 4 O x8OOO
非 常 具 有 代 表 性 , 着 越 来 越 多 的芯 片集 成 了丰 富多 样 的 随
片 上 通 信 外 设 ( 以 太 端 口 、 如 Ic总 线 等 ) 使 得 嵌 人 式 系 , 统 的升 级 也 具 有 更 多 样 式 , 至 可 以 通 过 公 用 网 络 ( 因 甚 如 特 网 、 RS等 ) 行 远 程 升 级 。l GP 进 薯 参 考 文 献
上 电后跳 转 至应 用 程 序 , 用 程 序 则 完 成 相 应 的 模 块 功 能 。 应
这两 个 区域通 过 特定 的指令 可 以实 现 相互 的 跳转 , 以此 实 并
现 在线 升级 。
升 级 , 他 种类 的 通 信 端 口与 此 类 似 。 其
1 系 统 架 构
系 统 结 构 框 图 如 图 1所 示 。
时性 强 等 诸 多优 点 , 经 越 来 越 多 地 应 用 于 消 费 电 子 、 已 工
发 送 升 级 数 据 , 级 结 束 后 再 跳 回至 应 用 程 序 。 升
2 系统 实现
2 1 在 线 升 级 的 实 现原 理 .
采用 S T公 司基 于 ARM re Cotx—M3核 心 的 3 2位 嵌 入式处 理 器 S TM3 F O VC, 片 上 F a h为 主 存 储 区 。 2 13 其 ls
I 2C总线驱动在嵌入式系统中的两种实现

摘 要 : C总 线 是 一种 用 于 I 器件 之 间 连接 的二 线制 总 线 , 嵌 入 式 系统 中有 广 泛 的 应 用 。 嵌 入 式 处理 器 本 身 携 带 I C 在 IC控 制 器 时 , 以 直接 通 过 配置 特 殊 寄 存 器 来 实 现 IC 的 功 能 ; 当缺 少 IC控 制 器 时 , 需要 通 过 软 件 模 拟 的 方 法 来 实 可 而 则
中图 分 类 号 : P 6 . T 38 1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0 4 7X(0 7 O 0 6 3 10 —3 3 20 )8— 5 —0
Two Ap r a h s f r 1 Bu i e n Em b d e y t m p o c e o 2 C s Drv r : u sak n f2一wi u o n e —c n e tn h C s r me t , n d l s d i m b d e y t ms b t t I C b si i d o a r b sf rit r o n c ig t eI i t u n s a d wi ey u e n e e d d s s e . e n I h mb d e r c s o a h o t o lr t e I C ta s o t t n c n b c iv d b o f u ig t e s e i c r g se so ft ee e d d p o e s rh st eI C c n r l 。 h r n p ra i a ea h e e y c n i rn h p cf e it r f e o g i t e c n r l r Ot e wie t eI C S f n to s mu tb i lt d b o t r . n t i a e ,h b s p o o o n t i h o t o l . h r s 。h u c in s e smu a e y s f wa e I h s p p r t e IC u r t c l d ist e a me— o d ra e a a y e tf s . e t p r a h s f ri lme t g t eI C b s o e a i n i sr c i n n e h r e r n l z d a i t Th n,wo a p o c e o mpe n i h u p r t t u to su d r e ARM ¥ C4 1 r n o n t 3 5O p o e s ra e gv n An e a l a e n smu a i n i l s r t d a a t r c s o r i e . x mp e b s d o i lt Si u ta e tls . o l Ke wo d : C; mb d e y t m ; y rsI e e d d s s e ARM ; o t r i lt n s fwa e smu a i o
FPGA_ASIC-嵌入式SoC总线分析与研究

嵌入式SoC总线分析与研究马秦生,魏翠,孙力军,秦鸣,曹阳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在集成芯片设计中几种常用的片上系统总线-CoreConnect总线、AMBA总线、Wishbone总线和OCP总线,通过比较这些总线的特性及适用范围,展望了它们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IP SoC 片上总线The Analyse And Research of embeded SoC Bus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OCB of CoreConnect, AMBA(Advanced Microcontroller Bus Architecture), Wishbone, OCP(Open Core Protocol) are mainly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applied scope of these SoC bus, the paper views the foreground of the SoC bus mentioned above.Key words: IP SoC OCB(On-Chip Bus)1.引言随着深亚微米工艺制造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芯片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在单一IC 芯片中已经允许包含数亿个晶体管。
与此同时,IC的设计方法也从基于时序驱动的方式,发展到了基于IP复用的方式,这种基于IP复用的设计方法已经在SoC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于IP复用的设计方法的关键是建立片上总线(OCB,on-chip bus),片上总线除了必须具有正确、高效和灵活的特点外,还必须具有可复用性。
这样,就可以实现IP芯核的可移植性和IP设计的可复用性,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公共外设核处理器,就可以提高从公共设计平台创建产品的定制化能力。
因此,实现OCB的标准化是十分必要的。
嵌入式系统中USB总线的应用

端( / WR ) 、 中断请 求输 出端 ( / I N T ) 分 别与嵌入式 系统 的读 信号 ( / O E ) 、 写信 号 ( / WE ) 和外部 中断输 入端 ( / I N T 3 7 5 ) 连 接; 片选控制输入端 ( / c s ) 与嵌 入式系统 中译码器输 出端
( / c s — U S B ) 连接 ; 地址线输入端( A 0 ) 用 于区分命令 口与数 据 口, 与 系统 地址 线 A 0连 接 , 以上控 制信 号用 于控制 芯片按 照正确的时序工作 。 电路的其他一 些电容 主要用 于电源的退 藕和滤 波 , 不再一一详叙 。
图 2中的 X 8 为U S B接 口插 座 , 为了避免 U S B设备 妾 人嵌 入式 系统时 , 工作 电流突然 加大 , 干扰嵌 入式 系 充 的正常运行 。在设计 电路 时 , 在靠 近 U S B接 口插座 的 立 置加 了一个 2欧姆 的限流电阻 ,用 于防止 U S B设备 妾 入时 电流过载 ; 同时 , 在 U S B接 口插 座 电源处 加上一 卜1 0 0 F的 电解 电容 , 用 于储 能和 滤波 , 提高 U S B端 ] 的带载和抗干扰能力 。 图 2中 C H 3 7 5的复位 端( R S T I ) 与嵌入 式 系统 复位 言 号( R E S E T ) 连接 , 从而保 证嵌 入式 系统 复位时 C H 3 7 5 悲 同步复位 ; 发送端( T X D ) 决定 芯片 的工作方式 , 该引脚 勺 置弱上拉 电阻 ,在复位 期间输入低 电平 则使能并 口,
丑 扩 展使用 外部地 址空 间 ,但其 要遵循 一定 的通信协 义, 软 件设计 较为复 杂 , 并且 传输 速度较 并行接 口的传
俞 速度要慢 。对于 大多数 嵌入式 系统应 用 , 因串口资源 交 少, 而且扩 展外部 地址空 间技术 非常成 熟 , 故 本接 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嵌入式总线技术1. 总线基础总线(Bus)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按照计算机所传输的信息种类,计算机的总线可以划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
总线是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
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路叫总线,微型计算机是以总线结构来连接各个功能部件的。
2. 总线的工作原理当总线空闲(其他器件都以高阻态形式连接在总线上)且一个器件要与目的器件通信时,发起通信的器件驱动总线,发出地址和数据。
其他以高阻态形式连接在总线上的器件如果收到(或能够收到)与自己相符的地址信息后,即接收总线上的数据。
发送器件完成通信,将总线让出(输出变为高阻态)。
3. 总线的分类A. 按功能和规范分。
(如图1所示)图1三类总线在微机系统中的地位和关系(1) 片总线(Chip Bus, C-Bus)又称元件级总线,是把各种不同的芯片连接在一起构成特定功能模块(如CPU模块)的信息传输通路,它的宽度可以是8、16、32或64位。
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内部总线技术:I2C总线、SCI总线等。
(2) 内总线(Internal Bus, I-Bus)又称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各插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通路。
例如CPU 模块和存储器模块或I/O接口模块之间的传输通路。
常用的有PC总线、AT总线(ISA总线)、PCI总线等。
(3) 外总线(External Bus, E-Bus)又称通信总线,是微机系统之间或微机系统与其他系统(仪器、仪表、控制装置等)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如EIA RS-232C、IEEE-488等。
其中的系统总线,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总线,一般又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总线,即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
有的系统中,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是复用的,即总线在某些时刻出现的信号表示数据而另一些时刻表示地址;而有的系统是分开的。
51系列单片机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是复用的,而一般PC中的总线则是分开的。
"数据总线DB"用于传送数据信息。
数据总线是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即他既可以把CPU的数据传送到存储器或I/O接口等其它部件,也可以将其它部件的数据传送到CPU。
数据总线的位数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与微处理的字长相一致。
例如Intel 8086微处理器字长16位,其数据总线宽度也是16位。
需要指出的是,数据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真正的数据,也可以是指令代码或状态信息,有时甚至是一个控制信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数据总线上传送的并不一定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
"地址总线AB"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由于地址只能从CPU传向外部存储器或I/O端口,所以地址总线总是单向三态的,这与数据总线不同。
地址总线的位数决定了CPU可直接寻址的内存空间大小,比如8位微机的地址总线为16位,则其最大可寻址空间为2^16=64KB,16位微型机(x位处理器指一个时钟周期内微处理器能处理的位数多少,即字长大小)的地址总线为20位,其可寻址空间为2^20=1MB。
一般来说,若地址总线为n位,则可寻址空间为2^n字节。
"控制总线CB"用来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
控制信号中,有的是微处理器送往存储器和I/O接口电路的,如读/写信号,片选信号、中断响应信号等;也有是其它部件反馈给CPU的,比如:中断申请信号、复位信号、总线请求信号、设备就绪信号等。
因此,控制总线的传送方向由具体控制信号而定,一般是双向的,控制总线的位数要根据系统的实际控制需要而定。
实际上控制总线的具体情况主要取决于CPU。
B. 按传输数据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串行总线和并行总线。
串行总线中,二进制数据逐位通过一根数据线发送到目的器件;并行总线的数据线通常超过2根。
常见的串行总线有SPI、I2C、USB及RS232等。
常见并行总线有VME总线和PCI总线等。
串行总线传输速度比并行快,并行总线的时钟一般为33MHz或66MHz。
C. 按时钟信号是否独立分可以分为同步总线和异步总线。
同步总线的时钟信号独立于数据,而异步总线的时钟信号是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
I2C总线、SPI总线、PCI总线、CPCI总线是同步串行总线,SCI 总线、IEEE 488和ANSI X3.131-1986 SCSI总线、VME总线、RS232采用异步串行总线。
4. 总线的主要技术指标1、总线的带宽(总线数据传输速率)总线的带宽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总线上传送的数据量,即每钞钟传送MB的最大稳态数据传输率。
与总线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是总线的位宽和总线的工作频率,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线的带宽=总线的工作频率*总线的位宽/8 或者总线的带宽=(总线的位宽/8 )/总线周期2、总线的位宽总线的位宽指的是总线能同时传送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或数据总线的位数,即32位、64位等总线宽度的概念。
总线的位宽越宽,每秒钟数据传输率越大,总线的带宽越宽。
3、总线的工作频率总线的工作时钟频率以MHZ为单位,工作频率越高,总线工作速度越快,总线带宽越宽。
5. 总线的优缺点采用总线结构的主要优点:1、简化了硬件的设计。
便于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方法,面向总线的微型计算机设计只要按照这些规定制作cpu插件、存储器插件以及I/O插件等,将它们连入总线就可工作,而不必考虑总线的详细操作。
2、简化了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结构清晰。
连线少,底板连线可以印制化。
3、系统扩充性好。
一是规模扩充,规模扩充仅仅需要多插一些同类型的插件。
二是功能扩充,功能扩充仅仅需要按照总线标准设计新插件,插件插入机器的位置往往没有严格的限制。
4、系统更新性能好。
因为cpu、存储器、I/O接口等都是按总线规约挂到总线上的,因而只要总线设计恰当,可以随时随着处理器的芯片以及其他有关芯片的进展设计新的插件,新的插件插到底板上对系统进行更新,其他插件和底板连线一般不需要改。
5、便于故障诊断和维修。
用主板测试卡可以很方便找到出现故障的部位,以及总线类型。
采用总线结构的缺点:1、利用总线传送具有分时性。
当有多个主设备同时申请总线的使用是必须进行总线的仲裁。
2、总线的带宽有限,如果连接到总线上的个硬件设备没有资源调控机制容易造成信息的延时(这在某些即时性强的地方是致命的)。
3、连到总线上的设备必须有信息的筛选机制,要判断该信息是否是传给自己的。
嵌入式总线技术分类一、内部总线、系统总线和外部总线1、内部总线Internal Bus :将处理器的所有结构单元内部相连。
它的宽度可以是8、16、32、或64位。
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内部总线技术:I2C总线I2C(Inter-IC)总线10多年前由Philips公司推出,是近年来在微电子通信控制领域广泛采用的一种新型总线标准。
它是同步通信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接口线少,控制方式简化,器件封装形式小,通信速率较高等优点。
在主从通信中,可以有多个I2C总线器件同时接到I2C 总线上,通过地址来识别通信对象。
SPI总线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总线技术是Motorola公司推出的一种同步串行接口。
Motorola公司生产的绝大多数MCU(微控制器)都配有SPI硬件接口,如68系列MCU。
SPI总线是一种三线同步总线,因其硬件功能很强,所以,与SPI有关的软件就相当简单,使CPU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
SCI总线串行通信接口SCI(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也是由Motorola公司推出的。
它是一种通用异步通信接口UART,与MCS-51的异步通信功能基本相同。
2、系统总线:系统总线又称内总线或板级总线。
因为该总线是用来连接微机各功能部件而构成一个完整微机系统的,所以称之为系统总线。
常用的有PC总线、AT总线(ISA总线)、PCI总线等。
系统总线上传送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地址信息、控制信息,因此,系统总线包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总线,即数据总线DB(Data Bus)、地址总线AB(Address Bus)和控制总线CB(Control Bus)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系统总线技术:ISA总线ISA(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总线标准是IBM 公司1984年为推出PC/AT机而建立的系统总线标准,所以也叫AT总线。
它是对XT总线的扩展,以适应8/16位数据总线要求。
它在80286至80486时代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现在奔腾机中还保留有ISA总线插槽。
ISA 总线有98只引脚。
EISA总线EISA总线是1988年由Compaq等9家公司联合推出的总线标准。
它是在ISA总线的基础上使用双层插座,在原来ISA总线的98条信号线上又增加了98条信号线,也就是在两条ISA 信号线之间添加一条EISA信号线。
在实用中,EISA总线完全兼容ISA总线信号。
VESA总线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 association)总线是1992年由60家附件卡制造商联合推出的一种局部总线,简称为VL(VESA local bus)总线。
它的推出为微机系统总线体系结构的革新奠定了基础。
该总线系统考虑到CPU与主存和Cache 的直接相连,通常把这部分总线称为CPU总线或主总线,其他设备通过VL总线与CPU总线相连,所以VL总线被称为局部总线。
它定义了32位数据线,且可通过扩展槽扩展到64 位,使用33MHz时钟频率,最大传输率达132MB/s,可与CPU同步工作。
是一种高速、高效的局部总线,可支持386SX、386DX、486SX、486DX及奔腾微处理器。
PCI总线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总线是当前最流行的总线之一,它是由Intel公司推出的一种局部总线。
它定义了32位数据总线,且可扩展为64位。
PCI总线主板插槽的体积比原ISA总线插槽还小,其功能比VESA、ISA有极大的改善,支持突发读写操作,最大传输速率可达132MB/s,可同时支持多组外围设备。
PCI局部总线不能兼容现有的ISA、EISA、MCA(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总线,但它不受制于处理器,是基于奔腾等新一代微处理器而发展的总线。
Compact PCICompact PCI的意思是"坚实的PCI",是当今第一个采用无源总线底板结构的PCI系统,是PCI 总线的电气和软件标准加欧式卡的工业组装标准,是当今最新的一种工业计算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