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乡愁教案

合集下载

有关乡愁教案(通用8篇)

有关乡愁教案(通用8篇)

•••••••••••••••••有关乡愁教案(通用8篇)有关乡愁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乡愁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

教师下去指导顾问)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文学鉴赏的方法: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如何从字里行间读出诗人的情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教师应提供具体的鉴赏方法,如反复朗读、细品词句、联系背景等,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中乡愁的主题、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日常生活,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短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乡愁》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知识储备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四)课堂互动。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2)诗歌的语言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指导。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准备朗读和讨论的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提问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3)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4)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3. 讨论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段描写或抒情的文字。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1)评价学生的朗读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评价学生的背诵记忆和理解程度。

2. 学生讨论和分析的评价:(1)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的深度和准确性。

(精品教案)《乡愁》讲课稿3

(精品教案)《乡愁》讲课稿3

(精品教案)《乡愁》讲课稿3《乡愁》讲课稿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别得别需要编写讲课稿,借助讲课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这么应当怎么写讲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乡愁》讲课稿3,希翼对大伙儿有所帮助。

一、讲教材(一)对教材的明白《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具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本诗是XXX闻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别降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经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个儿心底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经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诗歌的鉴赏办法指导。

教学难点:诗人对祖国、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讲教法1、创设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家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算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可能写诗也会吟。

”教学中,教师采纳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味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最终配乐朗读。

3、讨论、归纳法。

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纳讨论法以加深明白,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别同的画面,经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味诗与散文的别同。

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自个儿创作小诗。

5、迁移训练法。

补充冰心的小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办法来鉴赏诗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一、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课,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为余光中。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外地工作时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

本文话题广泛,情感真挚,文笔流畅,是一篇值得阅读的经典散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作者、内容及文学风格;2.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3.学习如何运用描述、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物象,唤起读者感情共鸣;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a. 导入导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预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1.由学生自己提出“乡愁”的含义,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对家乡的神往和思念。

2.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引导学生猜测全文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b. 阅读理解重点教授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1.让学生细读文章,尽可能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2.教师进行文字分析,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以及主题句、段落大意。

3.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列举几个供参考:–让学生完成文章的精读和泛读,再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报告,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出个人风格;–让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 课文扩展1.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乡愁”为题的自由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2.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体验乡村风光和文化氛围。

3.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乡村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感受乡村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技能。

d. 课后作业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本文的感受和看法;2.将课文整理成阅读笔记,包括自己的思考和问题;3.阅读其他记叙文,分析其写作特点和技巧。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乡愁》教案《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

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走近乡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

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

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乡愁教案8篇

乡愁教案8篇

乡愁教案乡愁教案(一):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透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难点:1、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完美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以前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述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1、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6、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阿!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这天,我们一齐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幻灯片]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幻灯片后补充: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姓名
学案编号
课题
3乡 愁
第一课时
教师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
2.理解诗人的真挚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3.领悟诗歌运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惆怅和期盼)
2.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
本诗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3.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语言及结构上的艺术特征,感悟诗歌的形式美及韵律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学生讲述新格律诗的相关知识,点到为止,勿过于深入。
目标导学四:把握诗歌艺术特征
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明确:1.构思巧妙
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一则“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二则“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2.请具体分析上述几种意象,说说上述几种意象能寄寓作者强烈思乡之情的原因。
明确: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中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请你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然而,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这一系列限定修饰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
【教学提示】
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教学反思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姓名
学案编号
课题
3乡 愁
第二课时
教师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真挚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2.领悟诗歌运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
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现代诗语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目标导学三: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呢?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