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概述
西宁是哪个省的城市

西宁是哪个省的城市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医疗中心。
西宁总面积766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76.5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面积118平方千米,下辖五区、二县及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也是“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服务基地和大后方。
市区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空气质量连续五年位居西北省会前列,有“中国夏都”之称。
自199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内陆开放城市后,对外连接通道不断拓宽,西宁机场国内、国际航线持续增加;青藏铁路、兰新高铁通车运行,西成铁路已开工建设;国家重点公路网中多条国道、高速公路在西宁交汇;连接东西、通达南北的立体交通网络使西宁成为西部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
西宁三分钟介绍稿

西宁三分钟介绍稿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位于美丽青海湖的东部,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她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高原名城。
她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
在西宁这个城市,你可以放心说你的家乡话,也可以尽情地说你的普通话,都不会有人感到惊讶。
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士,他们带来了各个地方的文化和风俗,这些文化和风俗在这里找到了一份天和地,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这美丽的高原古城有着独特的气候,因此西宁有“夏都”的美称。
每逢夏季,就会有大批的外地游人来这里避暑、游玩,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神奇礼物。
近几年来,西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座立交桥横跨城区,街道更加宽敞了,道路更加干净了,现代化的气息越来越浓。
南山公园、儿童公园、朝阳公园、文化公园等都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南凉虎台遗址,更给西宁这座古城平添了几分神秘;西宁植物园里,满园丁香在微风吹拂下,散发着阵阵清香,令这里的游客流连忘返,也正是如此,丁香被誉为西宁市市花。
古今结合,交相辉映,为美丽的西宁平添了几分秀丽。
随着科技的进步,西宁人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成都的提高,人们的衣着更加艳丽、时尚了。
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宁市区的中心广场、新宁广场为市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人们在茶余饭后,漫步来到广场,一边散步,一边欣赏古城新貌。
各族人民一起跳着锅庄,唱着民族小调,歌颂着祖国的富民的政策。
安定、祥和的气氛遍布西宁市的大街小巷。
西宁气候类型及特征介绍

西宁气候类型及特征介绍西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省的省会城市,被誉为“青藏高原的门户”。
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闻名。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带领读者领略这座高原城市的气候风采。
一、气候类型西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且由于地处高原,气压低,氧气稀薄,使得西宁的气候具有其独特性。
二、气候特征1. 温差显著:西宁的昼夜温差非常大,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和冬季。
白天阳光充足,气温相对较高;而到了夜晚,由于缺乏云层的保温作用,地面散热快,气温会迅速下降。
这种显著的温差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2. 四季分明:西宁的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
春季(3-5月)气温逐渐回升,但波动较大,时常出现“倒春寒”现象;夏季(6-8月)相对较短,气温适中,是西宁最宜人的季节;秋季(9-11月)天高气爽,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2-2月)漫长且寒冷,降雪稀少。
3. 气压低、氧气稀薄:由于西宁地处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压低、氧气稀薄是这里气候的又一显著特征。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初到西宁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高原反应,如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会逐渐适应这种高原气候。
4. 日照充足:西宁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尤其是夏季和秋季。
充足的日照为西宁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这里的农作物生长旺盛,品质优良。
同时,长时间的日照也为西宁的旅游业增添了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高原阳光的独特魅力。
5. 降水集中:西宁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其中,7月和8月是西宁的雨季,降水量较大,但多以阵性降水为主,持续时间不长。
这种降水特点对于西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6. 风力较大:由于西宁地处高原,地形复杂,加之气压差异较大,使得这里的风力较大。
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西宁时常出现大风天气。
西宁市区主要景点

西宁市区主要景点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总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53平方公里,人口350万。
市区人口约27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52.2平方公里。
西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中西部,地处湟水河谷地。
地形呈南北狭长、东西窄的簸箕形,全市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海拔2380米至3524米。
西宁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
境内多山,河湖川道纵横,海拔在3000米至3500米之间。
1.西关街
西关街是西宁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的中心地带,西宁人俗称其为“西大街”或“大十字”。
街道全长2100米,宽10—15米,全部为石质路面,路面上铺着有不同花纹的青石板。
街两边建筑大多为两层楼的平房和二层楼的楼房。
1.东关清真大寺
东关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东关清真大寺是回族人民祭祀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地方。
—— 1 —1 —。
青海省与军事交通重镇——西宁

青海省与军事交通重镇—西宁市秦为胜青海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
青海省轮廓很象一只玉兔,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青海辖西宁市、海东市两个地级市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等6个民族自治州,共48县级行政单位。
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
人口593万(2016年常住人口),是西部地广人稀省份。
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从远古起,羌人的祖先三苗就从江汉间流徙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
羌族是最早在青海劳动生息的民族。
在殷商以前,青海被称为“三危地”。
在夏代(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居民称为西羌,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开始使用牛、马耕作。
青海地形多样,盆地、高山、高原和河谷相间分布,山脉高耸,河流纵横,湖泊棋布。
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
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头—三江源,以及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青海湖均位于该省,因大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
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
位于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
青海省会是哪个城市

青海省会是哪个城市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面积第四大的省份。
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区域中心,青海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青海省会城市则是该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承载着许多重要的行政、商业和文化活动。
那么青海省会是哪个城市呢?它就是西宁市。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并且是该省最大的城市。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西宁市坐落在青海高原的中心位置,地势平坦,气候宜人。
这个美丽的城市被周围的群山环抱,有着纯净的空气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西宁市也是青海省的交通枢纽,连接了青海省内的其他主要城市以及中国的其他地区。
作为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在政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这里是青海省政府的所在地,承担着省级行政管理和决策的职责。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政治中心,省内各级政府机构和政府部门都设在这里。
同时,西宁市也是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的会议地点,举办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和会议。
这些机构和活动的集中,使得西宁市成为青海省政治生活的中心。
西宁市也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青海省的最大城市,西宁市有着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活跃的商业环境。
城市内有许多大型的商业企业、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为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同时,西宁市也是青海省的商业中心,拥有许多大型商场、超市和市场,为居民提供丰富的购物选择和便利的生活服务。
在文化方面,西宁市是青海省的文化中心之一。
这里有许多文化遗产和历史景点,代表着青海省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西宁市也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也位于西宁市,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此外,西宁市还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位于西宁市境内,是西宁市最重要的自然景点之一。
青海湖周边的美丽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西宁市还拥有其他许多自然景点,如塔尔寺、茶卡盐湖等,为游客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西宁市概况

西宁市概况西宁市简称宁,因取“西陲安宁”之意而得名。
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
西宁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
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
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
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西宁市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
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属城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海湖新区。
截至2011年11月1日,西宁市总人口达220.87万人, 占全省39.25%,城镇化率达到63.7%。
西宁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
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
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
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
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
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
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
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
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
西宁概括导游词西宁概况导游词

西宁概括导游词西宁概况导游词导语:西宁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铁路的起点,藏羚羊的故乡。
下面小编为你准备的西宁概括导游词,希望对你有帮助!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大美青海,欢乐夏都——西宁市。
我是你们接下来的西宁两日游中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小**。
翻开世界地图,在亚欧大陆的中南部,一块棕褐色彩的高地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高亢海拔,辽阔面积,年轻历史和独特位置与一体的,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相信每一位中国人对此都耳熟能详,但对于青藏高原的门户---西宁,却都不甚了解吧!中国汉字讲究同音异形,琪的同性异形字之一就是神奇,奇特的“奇”,那今天呢,我就用五个“奇”,带您走入欢乐夏都--西宁。
西宁第一奇就奇在“气候奇特复杂”.西宁是青海省省会,寓意“西陲安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青藏高原的门户,“右通海藏,左引甘凉”,虽然是平地升天的第一步,但它的海拔已经达到2250米,比东岳泰山顶峰还高出600多米。
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18.9摄氏度。
也正是由于高海拔,西宁夏季日平均气温只有15--17度左右,素有“西宁无夏日”之称,相对于内地火炉般的盛夏,这里的确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为此,西宁市特意打出“中国夏都”品牌。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西宁的夏日更加迷人“夏都”的旅游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
此外,由于西宁西北部有祁连山,日月山等天然屏障,冬季冷空气很难入侵,一月平均气温约-10度,加之,暖气普及率相当高,使得滴水成冰的日子也成了暖冬。
用“夏无炎暑,冬无酷寒,阳光灿烂,碧空如洗”来形容西宁的气候在合适不过了。
西宁的气候不仅奇特,而且复杂。
其实,西宁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高寒缺氧,人烟稀少,常年冰封的不毛之地,它确实有亘古连绵的冰山雪峰,但它也有葱葱郁郁的森林,深切低下的炎热河谷和温泉,加之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绚丽多次的民俗风情,使得西宁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果说西宁第一期归功于自然的鬼斧神工,那西宁第二奇就非人类奇迹莫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宁概述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讯中心。
全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增长1.24%,其中,城镇人口129.24万人, 乡村人口86.12万人。
在常住人口中,市区人口107.17万人。
人口出生率11.98‰,人口死亡率4.37‰,人口自然增长率7.61‰,计划生育率98.77%。
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
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
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
市区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8.9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
夏季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西宁历史悠久。
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
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
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
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
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
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会省会。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
36万人,占总人口25.55%。
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
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
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机场以每年客运吞吐量以33%的速度递增,已通航全国各主要城市。
“兰一西一拉”(兰州一—西宁一拉萨)通讯光缆工程,使电话通讯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
西宁市是中国优胜旅游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机遇下,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扩大“天路起点,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
形成了以西宁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尔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
根据海拔高度分类,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强化体魄,增进健康的功能。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人体耐力;二是有利于减肥、降低体重而又不伤身;三是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四是促进心肺活力。
据统计,西宁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气肿,关节炎、妇女湿症等发病串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受低氧低温低湿以及大气中紫红外线的影响,使许多细菌、病菌等生存繁殖和传播力度相对减弱,并因低氧刺激红细胞代谢有利于机体氧的交换。
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宁湟中县修建了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体育名将均在此进行过赛前集训。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
每年在西宁举办的“郁佥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西宁背靠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立足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
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抓投资环境建设,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9.4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2.67万亩。
零星植树251.72万株,本年育苗面积0.34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8.72万千瓦,增长1.96%。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5.05,提高30.1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1.47亿元,增长52.23%;实现利润32.83亿元,增长20.46%。
旅游业快速发展。
全年旅游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685.9万人次,增长37.12%;入境游客3.34万人次,增长16.27%。
实现旅游总收入30.95亿元,增长42.3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15.50万美元,增长24.61%。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医院52个;卫生技术人员9589人, 其中:医生359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165张。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8人。
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6元,增长13.94%;农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增长15.14%。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16029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8%。
西宁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
人口占全省的38.84%,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3.93%,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5%,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86亿元,增长37.8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6.35%。
“十一五”时期,我们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做强西宁,服务全省,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区域内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西宁概况】青海省省会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
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
位于省境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地理坐标东经101°49′17″、北纬36°34′3″。
总面积7665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350平方千米。
总人口人口212.73万人,城镇化率为59.59%。
市人民政府驻地:城中区南关街,邮编:810000。
代码:630100。
区号:0971。
拼音:Xi’ning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海拔2261米,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
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北纬36°34′3″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
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61米。
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
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
西宁古称“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
西宁曾是西汉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必经之地。
今天的西宁市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西宁周围群山环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属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均温4.9℃,最高31℃,最低-18℃。
年降水量379毫米。
夏季凉风习习,凉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西宁市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游览点有北山寺、东关清真大寺、马步芳宅邸等,湟中县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圣地,著名的青海湖距西宁市151公里。
西宁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100万。
是一个有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23%。
尤其以回族和藏族为多,如果要领略民族风情,这是一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