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仓颉造字的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仓颉造字的主要内容
(原创版)
目录
1.仓颉造字的背景和动机
2.仓颉造字的过程
3.仓颉造字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一、仓颉造字的背景和动机
中国民间故事中,仓颉造字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
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结绳记事、物语等方式传递信息,但这些方式逐渐暴露出诸多不便。
在这种背景下,黄帝的史官仓颉萌生了创造一种文字来方便人们记载和传递信息的想法。
二、仓颉造字的过程
仓颉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诸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等,从中汲取灵感,依据事物的形状特点创造出了汉字。
他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得汉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等多种造字方法。
据说,仓颉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感动了天地鬼神,他们纷纷给予了帮助和支持。
三、仓颉造字的影响和意义
仓颉造字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仓颉造字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勇于创新、追求进步的精神。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文明的进步而不懈努力。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的,人们在传递信息时只能依靠各种传统的方法和手段。
这些传递信息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人们智慧的运用,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底蕴。
一、烽火传信烽火传信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通讯方式。
主要是利用山岭上的高台或山顶搭建烽火台,当有军情或重要消息需要传递时,就点燃烽火,让后方远望的军民得知。
这种方法的代表性故事有《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刘备的蜀汉,曹军主力在潼关一带,大将夏侯惇则被派往“剑阁”防守,以防刘备的援兵袭击。
夏侯惇一方面要抵御蜀军的进攻,另一方面还要时刻等待曹操的命令。
曹操得知蜀军准备夜袭,派他的近臣曹洪送信给夏侯惇。
曹洪千里奔袭后来到了潼关,但由于夏侯惇这时正在指挥战斗,无法接到信件。
曹洪急中生智,寻找了一块大木板,写下重要的军情,并将其点燃放入了对蜀地有了解的山民手中,让他赶往“剑阁”传递消息。
最终,在夏侯惇的正确判断下曹军成功抵挡了蜀军的进攻。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将领的机智和勇猛,也表现了传统的烽火信号传递方式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鸽子传书鸽子传书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传情、传递重要消息的方式。
这是利用鸽子天生的归巢本能,将用纸条写下的文字绑在鸽子的腿上,然后释放鸽子,让鸽子自己回到原来的巢穴,将所载的信息传递给特定的人。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时期,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秦桧等人陷害而被杀,岳飞之子岳云得知消息后,决心要为父亲报仇。
但岳云得到的消息始终无法传递到北方。
面对这一困境,岳云想起了鸽子传书的方法。
他用竹丝制作了一个小笼子,将纸条写上密信后,绑在了一只鸽子的腿上,然后放飞了鸽子。
通过这种方式,岳云将自己的决心和计划告诉了北方的朝廷和将领们。
最终,宋高宗得知了岳云的决心和计划,并出兵北伐,将岳飞平反,并一举击败了金兵。
这个故事体现了鸽子传书在民间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亲人的牵挂。
飞鸽传书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飞鸽传书是古代运用鸽子来传递书信,信息的运输工具。
那飞鸽传书的典故是什么呢?据《宋史·夏国上》记载,庆历元年(1041),元昊又一次向宋发动进攻。
二月,元昊亲自率领10万大军自天都山出发,深入宋境准备同韩琦统领的泾原路主力决战。
这时韩琦正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北)巡边,听说元昊率领大军已经到达怀远城(今甘肃平凉以北),急派大将任福领兵18000人,前往抵御,进行阻击。
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敌军背后,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据险设伏,断敌归路。
临行前,韩琦再三叮嘱任福:“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任福和先锋桑怿、参军耿傅等率领轻骑数千,越过六盘山后,在张家堡南遇到夏军,旋即投入战斗,打了一个小胜仗,杀敌数百人。
夏军假装败北,沿路丢弃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于是贪功冒进,在后紧紧追赶,一直追至六盘山下的好水川。
好水川,在今宁夏隆德县城北十五里,两边山谷环抱,只有一径可通,正是兵家设伏之处。
伪败的夏军,故意保持四五里的距离,引诱宋军追赶。
任福不知是计,分兵两路,朱观军在北,任福军在南,沿好水川穷追不舍。
一直追到笼竿城北,进入了夏军的包围圈,这才发现已经中了元昊的诱兵诡计。
任福、桑怿等为了冲出包围圈,率军沿好水川西行,出六盘山,在距羊牧隆城5里的地方,正准备布阵应敌时,有士兵在路旁拾得五六只封闭严实的银泥盒子,盒中有动物跳跃的声音。
士兵不敢打开,上交给任福处理。
任福命令士兵打开后,100多只鸽子从盒中飞跃而出。
这些鸽子的脖子上都挂了小哨铃,它们腾空而起后,盘旋于宋军头上,发出一片哨铃声。
宋军正在惊疑之时,夏军已从四面合围。
原来这些鸽子都是军鸽,是元昊有意放置在这里,让宋军拾到后放飞的。
宋军果然中计。
元昊得到鸽子发出的信号,10万人马一起从山头出击,将宋军压在谷地。
这一仗,宋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灭,任福以下几十名将校也都战死了。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世说新语历史轶事古代名人的言行趣闻录

世说新语历史轶事古代名人的言行趣闻录世说新语是一部汇集了古代名人的言行趣闻的文献,记录了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的动人故事和智慧言论。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以及那些杰出人物的智慧和风采。
以下是一些世说新语中的历史轶事,带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世界。
轶事一:曹操的孝心据载,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一手创建了强大的曹魏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然而,在世说新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曹操。
在一次曹操的母亲逝世后,他深感自己对母亲的孝道不够,于是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还亲自主持灵车行进。
当时,曹操正身穿孝服,手持火把,扶灵车上山,亲手埋葬了母亲。
这件事让人们对曹操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孝心和仁爱之情。
轶事二:刘备的仁德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君主之一。
在世说新语中,有许多关于刘备仁德的轶事。
有一次,徐庶,刘备的重要谋士,听说刘备要杀死他的亲兄弟刘表。
徐庶深知刘表性格仁厚,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他主动找到刘备,并试图说服他放过刘表。
尽管徐庶的话语让刘备下定决心杀死刘表,但当他见到刘表时,却被刘表的仁德所感动,最终决定放过他。
这个轶事清晰地展示了刘备对仁德的坚守和他重视人情的一面。
轶事三: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是蜀汉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而闻名于世。
世说新语中的一则轶事展现了他的智慧。
据说,有一次,刘备和诸葛亮一起打猎。
刘备兴致勃勃地追逐一只鹿,但始终未能捕获。
这时,诸葛亮看到了一只鸽子停在一株树上,他便沉思片刻,然后解释了这只鹿的行踪。
他说,鹿生性胆小,因此在遇到危险时,会抬起头来注视所在方向,以便随时逃跑。
而那只鸽子停在树上,引起了鹿的注意,所以它一直在同一个地方逗留。
基于这个推断,诸葛亮成功地预测了鹿的行踪,并将信息告诉了刘备。
这个小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观察力。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密信传递之术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人们需要使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传递消息。
其中一种方法就是使用密信传递之术。
在历史上,许多智慧和勇敢的人们利用密信传递之术来传递重要的信息。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曹操在三国时期利用密信传递之术来与同盟者交流。
曹操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之一。
在战争时期,他与其他诸侯国家彼此敌对。
然而,曹操需要与其他诸侯进行合作来对抗外敌。
为了传递重要的消息,曹操使用了一种被称为“密书”的技术。
密书是一种特殊的书信,使用特殊的笔法和码字方式来加密消息。
只有知道密书解密规则的人才能正确地读取和理解其内容。
这样,曹操就能够安全地与他的同盟者进行通信,而不必担心消息被敌人截获。
曹操派遣了一位忠诚的使者将密书送到同盟者手中。
这位使者背负着巨大的责任,因为他的任务是将这个重要的消息安全地送达对方。
为了保证消息的安全,这位使者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使者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山路,远离敌人的军营和哨所。
他也绕过村庄和人口稠密的地方,以避免被民众和敌人发现。
这条山路虽然崎岖难行,但是却是最安全的路径。
其次,为了防止遇到敌人的袭击,使者选择了夜间出发。
他知道敌人的巡逻队通常在夜晚休息,所以这是一个适合他行动的机会。
夜晚的黑暗也有助于他保持隐蔽,以免被敌人发现。
最后,为了保护密书的安全,使者将密书藏在自己身上的特殊位置。
这个位置只有使者自己和他的同盟者知道。
即使他被敌人抓住,他也不会轻易透露出密书的存在。
使者最终成功地将密书送到了目的地,并将重要的消息传达给了曹操的同盟者。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没有现代通讯技术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创造性的方法来传递重要的信息。
信鸽传递之道除了使用密书传递信息之外,古代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基于信鸽的通信方式。
信鸽是一种聪明而忠诚的鸟类,被广泛用于传递重要的消息。
信鸽传递信息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发现了信鸽天生拥有的一种奇特本能。
古人飞鸽传书的故事

古人飞鸽传书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美丽的传奇,叫做飞鸽传书。
相传这是从古代来自晋
国时期,韩信将军是古代有名的军事家,他经常在野外作战,迫切需
要与后方和军中官员及其家人的联系。
韩信曾利用自己的勤劳,养育
了两只飞鸽,然后教育它们发射消息。
于是,只要他有要发送的消息,就把书信绑在飞鸽的脚上,放飞它们,给家里或军中的亲友。
传说这两只飞鸽帮助韩信在几次大战中取得胜利,这种古代的通
信方式称为“飞鸽传书”。
那个年代飞鸽传书是为军人而诞生的,但
在今天,飞鸽传书却成为了表达爱情和友情,对对方传递信息、表达
祝愿等各种表达方式的出现。
飞越了万里,几千年过去了,但飞鸽传书的故事仍是古迹中流传
下来的有关古代传统文化的有趣历史故事。
今天,仍有很多年轻人把
书信绑在飞鸽的脚上,放飞它们,两个世界之间的距离无法阻挡爱的
信息。
飞鸽传书,是一个深具现代文明意义的传统,它既传递信息又
传递感情,代表着心灵的一段美好旅途,无论多远,爱情终将传到彼
此的另一端。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大全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大全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一:信猴传信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
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
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二: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此刻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能够透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此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秀丽的名字――“飞奴”。
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向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三:旗语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
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
之后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
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
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
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
旗的色彩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四:信号旗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古代书信传递的方式有非常多,除了传说中的飞鸽传书,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书信传递方式。
以下是店铺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希望对你们有用!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一:青鸟传书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二:鱼传尺素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一):快马传书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内含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
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
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x队前来援助。
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能够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二):信猴传信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
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
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三):烽火通信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
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务必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
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立刻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
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
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务必立刻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四):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务必的长度,再破为务必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
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十分麻烦,并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五):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多年。
之后,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
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头说苏武在一大泽中。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
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是: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
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感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情绪。
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所以,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六):递信息的故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青鸟传书的神话。
据说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写信,而传书的使者是一只青鸟。
它把信一向送到汉宫承华殿前。
从此,青鸟也成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称。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两句就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我期望与亲人通信和见面的情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还有一个鲤鱼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汉朝。
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
书信上讲的是劝对方多加餐饭,同时作者也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
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
其实,这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
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信中预告他以后将被封在某地。
之后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七):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L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之后,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齐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透过禁卒的帮忙,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状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头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十分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八):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即商代,亦称殷商。
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
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
经考证,来鼓即类似这天的侦察通信兵。
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
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应对通信的需要。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
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
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
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原先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
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
这个历史故事不仅仅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状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九):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欢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以前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向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转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Z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此刻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能够透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此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秀丽的名字飞奴。
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向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一):风筝传递信息在古时也有风筝,可是它是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头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二):竹信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日电话的雏形。
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
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
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向延用至今。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三):快马传书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包含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
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
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x队前来援助。
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能够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四):报房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
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我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