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

合集下载

外科颈动脉体瘤有哪些症状?

外科颈动脉体瘤有哪些症状?

外科颈动脉体瘤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外科颈动脉体瘤症状,尤其是外科颈动脉体瘤的早期症状,外科颈动脉体瘤有什么表现?得了外科颈动脉体瘤会怎样?以及外科颈动脉体瘤有哪些并发病症,外科颈动脉体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外科颈动脉体瘤常见症状:进行性颈部肿块、颈部搏动、颈部粗、头晕、吞咽困难、震颤、呼吸困难、收缩期杂音、头痛*一、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及向不同方向扩展可发生不同的症状。

生长慢而小的肿瘤常无症状,或有痛感、压迫感。

较大肿瘤压迫神经可有晕厥感、声嘶、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

查体:肿瘤多为单侧,位于颈动脉三角颈总动脉分叉处,胸乳肌的深面,无粘连。

肿瘤圆形或卵圆形,血管丰富都可胀缩或有杂音、震颤。

因肿瘤附于动脉故常可左右活动而不能上下移动。

*二、诊断颈动脉体瘤术前较难与其他良性肿瘤相鉴别,常依据辅助检查及术中发现,术后病理诊断。

颈动脉体瘤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推压肿块动脉常一并移动。

B超、CT可见颈动脉分叉处密度增高阴影。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可使动脉显影,如瘤体有较大分支供血,肿块可显影。

1.颈前三角区、下颌角平面颈动脉分叉处肿块,增长缓慢。

病体小时多无自觉症状,肿瘤巨大时可伴头晕、头痛和邻近神经受压症状,如舌偏斜、声音嘶哑和霍纳氏综合征等。

2.肿瘤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质韧、界限清、光滑,可左右推移,但上下移动甚微。

瘤体内有丰富血窦者,可触及肿块膨胀性搏动和震颤,闻及收缩期杂音,压迫肿块近端颈总动脉,搏动、震颤和杂音消失。

3.动脉造影显示颈总动脉向浅侧移位,颈内和颈外动脉分开,肿瘤富于血管且与颈内或颈外动脉交通。

既有助于诊断,又有助于手术治疗。

*以上是对于外科颈动脉体瘤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外科颈动脉体瘤并发症,外科颈动脉体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外科颈动脉体瘤常见并发症:动脉瘤、神经纤维瘤、淋巴瘤*一、并发病症偶有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颈动脉体瘤较少见,误诊率较高。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
目录 颈动脉体瘤的概念
颈动脉体瘤的生理特性 颈动脉体瘤的检查
颈动脉体瘤发病症状 颈动脉体瘤的护理
颈动脉体瘤:又称化学 感受器瘤,是发生于颈 动脉体的内分泌肿瘤, 典型颈动脉体瘤位于颈 前三角区,甲状软骨上 缘,舌骨水平,相当于 颈总动脉分叉处。因颈 动脉体瘤附着于动脉鞘, 故可向侧方移动,但垂 直方向活动受限.
颈动脉体瘤:属于副神经节瘤,发生在颈动脉 体,起源于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一般多为良 性,40-50岁最常见,女性略多于男性
正常颈动脉体是一 个细小的卵圆形或 不规则形的粉红色 组织,平均体积为 6×4×2mm左右,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 处的外鞘内。其血 供主要来自颈外动 脉,血液通过咽后 和舌静脉回流。
3 正常情况下,颈动脉体细胞可感受血液中PO2、PCO2和pH的变化。 据报道,生活在海拔6,900~14,000英尺的人群的颈动脉体肿瘤的发生率非 常高,这提示慢性缺氧的慢性刺激在颈动脉体细胞的增生中有一定的作用。
颈动脉瘤:常见由动脉 硬化、创伤、细菌感染 、梅毒或先天性动脉囊 性中层坏死所引起的动 脉壁损害变薄,在血流 压力作用下逐渐膨大扩 张,形成动脉瘤。
3手术切口的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局部血肿可压迫气道引起呼吸 困难,剧烈的出血甚至可以威胁患者的生命。负压引流要保持通畅,30分 钟检查一次伤口情况,注意局部有无异常肿胀,包扎敷料有无血性渗出, 引流液量及颜色的变化。若24 h内负压引流量在200--- 300 ml,颜色鲜红, 提示手术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处理。
(2)颈动脉体瘤切除及血管重建术肿瘤较大与血管粘连 严重,连同颈总动脉或部分颈内外动脉切除,或单纯连同部 分颈内动脉切除,如果颈内动脉不能行端端吻合,则需行自 体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移植术,首选自体大隐静脉,

脑左颈动脉瘤的大小标准

脑左颈动脉瘤的大小标准

脑左颈动脉瘤的大小标准
脑左颈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脑左颈动脉瘤的大小标准也是需要了解的。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脑左颈动脉瘤的大小是指瘤体的直径。

一般来说,脑左颈动脉瘤的大小标准是大于等于5毫米。

如果瘤体的直径小于5毫米,那么就被认为是微小动脉瘤。

而如果瘤体的直径大于等于25毫米,就被认为是巨大动脉瘤。

在临床上,对于脑左颈动脉瘤的治疗方案也是根据瘤体的大小来制定的。

一般来说,对于微小动脉瘤,可以采用观察和随访的方式进行治疗。

而对于大于等于10毫米的动脉瘤,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此外,对于巨大动脉瘤,由于其大小较大,手术难度也相应增加。

因此,在治疗巨大动脉瘤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等因素,并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脑左颈动脉瘤的大小标准,需要根据瘤体的直径来进行判断。

在治疗方案上,也需要根据不同大小的动脉瘤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如果患者发现自己有脑左颈动脉瘤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颈动脉体瘤论文

颈动脉体瘤论文

颈动脉体瘤【摘要】颈动脉体瘤是少见的副神经节瘤,大多数是良性的潜在的低恶性肿瘤。

早期无显著临床症状,往往为临床医师在诊断和治疗上忽视,本文总结了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并发症。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诊断;治疗;并发症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0.22%,发病率约为0.012%[1],常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后方副神经节的化学感受器[2],故又称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3]。

cbt多为良性,但也有2%-7%的恶变率[4],女性稍高于男性[5]。

1 病因及特点1.1 病因 cbt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慢性缺氧和高海拔有关[3],长期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生长,从而引起增生和肥大。

有文献显示约10%-50%的颈动脉体瘤具有家族性,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6],其发生与线粒体复合体ⅱ(即琥珀酸脱氢酶sdh)b编码基因突变有关[3]。

1.2 特点正常颈动脉体常为粉红色卵圆形的4mm×4mm×5mm左右大小,依附在颈总动脉后壁的结构,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外膜和中膜之间,主要血供来自颈外动脉,其主要支配神经是舌下神经。

颈动脉体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感觉神经末梢,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7]。

cbt发生时颈动脉体的主细胞和支持细胞呈巢状排列,周围形成丰富的网状血窦结构[8],其保留正常的副神经节的结构[9],故cbt细胞可能对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敏感,血运比较丰富。

因此,cbt肿瘤具有以下特点:①血运丰富;②颈动脉体瘤多呈膨胀性向外生长,沿鞘内神经血管生长,且生长缓慢③可累及颈动脉外层,较少累积神经及大动脉中膜;④可压迫颈部血管及神经;⑤肿瘤包膜与动脉外膜之间有交通血管;⑥肿瘤在分叉处粘连较紧密。

1.3 分型 shamblin[10]等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粘连程度将颈动脉体瘤分为三种临床类型:ⅰ型局限型,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在分叉处粘连程度较轻,容易手术分离;ⅱ型包裹型,肿瘤包绕神经和血管生长,在分叉处粘连较紧密,但不累及血管壁的中层和内膜,瘤体分离相对困难,有神经损伤的风险,特别是喉上神经、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ⅲ型巨块型,肿瘤巨大生长已超出颈动脉分叉范围,可压迫颈部血管、神经、气管和食管等,手术难度大。

外科颈动脉体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外科颈动脉体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颈动脉体瘤的风险与预防
颈动脉体瘤的风险与预防
风险:年龄、性别、高血压、血脂异常 、糖尿病、吸烟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上 颈动脉体瘤的风险。 预防措施:戒烟限酒、饮食健康、锻炼 身体、定期检查等。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检查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检查
诊断方法:超声检查、CT、MRI等。 注意事项:检查前要注意禁食、禁饮等 。
什么是颈动脉体瘤
什么是颈动脉体瘤
概述:颈动脉体瘤,简称颈动瘤,是一 种比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位置:它位于颈动脉分叉处,也就是颈 部的前侧中央位置,直径通常在1cm左 右。
什么是颈动脉体瘤
病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病因,但与家 族遗传、年龄、性别等有一定关系。 症状:颈绞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颈椎病的症状,颔面部肿胀、压痛等。
结论
结论
本次课件总结了颈动脉体瘤的基本概念 、症状、治疗方法、风险预防、误区与 问题解答等方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远离疾病。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外科颈动脉体瘤的科普 知识PPT课件
目录 前言 什么是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的分类 颈动脉体瘤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体瘤的风险与预防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检查 颈动脉体瘤的常见误区与治疗建议 颈动脉体瘤的常见问题与解答 结论
前言
前言
介绍:欢迎大家来到本次关于外科颈动 脉体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目的:本次课件旨在帮助大家了解颈动 脉体瘤的基本概念、症状、治疗方法等 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避免或减少它的发 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颈动脉体瘤的常见误区与治 疗建议
颈动脉体瘤的常见误区与治疗建议
误区:认为小的颈动脉体瘤没有问题, 无需治疗。 治疗建议:颈动脉体瘤已形成不会自然 消退,建议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什么是颈动脉体瘤?

什么是颈动脉体瘤?

什么是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是一种副神经瘤,这种瘤体经常出现在颈总动脉分岔的部位,出现在颈动脉体部位。

发病的年龄比较广泛,颈动脉体瘤一般生长是比较缓慢的,多数为良性肿瘤,当然会有少部分恶变的可能性,当出现颈动脉体瘤明显增大的时候,就容易诱发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

目前这种病症的原因还是不够明确,很多医学专家认为和慢性缺氧有关,因为这种病症在高原地区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因为缺氧,长期明显的刺激有可能出现组织增生的情况,从而最终可能诱发颈动脉体瘤这种疾病。

★病因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慢性缺氧有关,在高原地区人群发病率较高。

长期慢性低氧刺激,使颈动脉体代偿性增生,最终形成颈动脉体瘤。

有家族史者多为双侧发病。

★临床表现1、本病主要表现为颈部下颌角下方无痛性肿块,多数生长缓慢,发生恶变或瘤体内变性者,短期可迅速增大。

2、可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如压迫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出现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甚至晕厥等脑缺血症状,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呛咳,压迫舌下神经出现伸舌偏斜,压迫交感神经出现Horner综合征,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等。

3、少数患者合并颈动脉窦综合征,因体位改变,肿瘤压迫颈动脉窦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晕厥等症状。

有的肿瘤可向咽部生长,检查时咽侧壁饱满、膨隆。

因颈动脉体瘤附着于动脉鞘,故可向侧方移动,但垂直方向活动受限。

4、部分肿块可扪及搏动和闻及血管杂音。

颈动脉体瘤的最典型体征是Fontaine征:下颌角下的颈部肿块附着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肿块可水平方向移动少许,但不沿颈动脉方向移动。

★治疗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瘤体血供丰富,病变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出血多。

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有助于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

手术方式有肿瘤剥离术、肿瘤切除并血管重建术及肿瘤切除并血管结扎术。

超声诊断颈部动脉体瘤1例

超声诊断颈部动脉体瘤1例

超声诊断颈部动脉体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发现左侧颈部包块1年余,无任何不适症状,前来就诊。

门诊以甲状腺腺瘤诊断,建议彩超进一步检查。

超声所见:甲状腺正常大小,形态规则,其内回声均匀,彩色血流未见异常。

于左侧颈部,甲状腺左上方可探及3.8cm×1.4cm大小的不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无明显包膜,于其内可探及颈部动脉血管穿行(见图1),彩色多普勒显示为颈总动脉血流频谱,团块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且为动脉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左侧颈动脉体瘤。

手术后病理诊断:颈动脉体瘤。

讨论
颈动脉体瘤比较少见,男女均可以发病,好发于中青年。

颈动脉体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形态上可以两型:一型为局限型,另一型为包裹型,后者较前者多见。

包裹型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围绕颈总动脉生长,将血管包裹,肿瘤生长比较缓慢,大多无明显包膜,但有丰富的滋养血管[1]。

该患者为包裹型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需要与颈部真性动脉瘤、淋巴管瘤、颈部交感神经鞘瘤鉴别。

颈部真性动脉瘤超声表现是动脉内径增宽,且有搏动感,加之血流信号,两者不难鉴别。

淋巴管瘤内部无血流信号。

颈部交感神经鞘瘤图像为肿瘤推挤颈部动脉,使其失去正常形态,可变窄,移位,并且不包绕颈部血管,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既可以诊断此病,又可以进行鉴别诊断,超声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既快捷安全,又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志安,李建国,主编.临床超声影像学.。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壹颈动脉体瘤⚫副神经位于椎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链内,沿着副神经节的胚胎迁移途径,从颅底延伸到骨盆底。

⚫副神经节在组织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作为化学感受器或在应激反应中分泌儿茶酚胺;颈动脉体副神经通过舌咽神经直接连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而其他头颈副神经的功能尚不清楚。

⚫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嵴源性肿瘤,头颈部的副神经节瘤占头颈部肿瘤约0.5%,占副神经节瘤的3%。

⚫副神经节瘤在头颈部最常见的为颈动脉体瘤(60-67%),颈静脉球瘤和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较少见。

⚫副神经节瘤与多种全身疾病有关,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

✓副神经节瘤综合征。

✓琥珀酸脱氢酶突变。

✓林道综合征(vHL)。

⚫颈动脉体起源于第三鳃弓中胚层和外胚层衍生神经嵴谱系。

⚫颈动脉体数目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部的动脉外膜或附件疏松的蜂窝组织内,每只颈动脉体重约12mg,平均体积约6mm×4mm×2mm,由纤维囊包裹而成,主要由球形或不规则的细胞团组成,团块被隔膜隔开。

⚫颈动脉体由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产生的一条或多条血管供应;这些动脉会产生复杂的小血管团。

从舌咽神经到血管复合体存在大量传入神经。

⚫颈动脉体瘤(CBTs)是由颈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细胞产生的罕见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肿瘤是富血供的,它的血液供是每克肿瘤中最丰富的。

⚫病因不明(高海拔地区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为单侧,大约10%的病例为双侧发病(与琥珀酸脱氢酶亚基基因的突变有关),散发(90%)、家族性(10%),30%的家族性患者为双侧发病,而散发患者中仅5%为双侧发病。

⚫发病率低,多为良性肿瘤,恶变率为2%-9%。

⚫好发于成人,40-50岁多见,平均年龄45岁,儿童很少见,女性稍多。

临床特征⚫通常是缓慢生长的圆形颈部肿块,它通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靠近下颌骨角,舌骨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 26y II 反复头晕1月余
男 25岁 双侧颈部肿物一年余
男 44岁 外院检查提示右侧颈部肿物
男 25y 双颈部肿物一年
影像学表现(image findings)
• MRI所有成像序列呈中等信号强度,与颈部肌肉相比呈等或稍高信号;
• 最为特征表现是:血管流空低信号影;表现为肿块内蚯蚓状流空信号影、 肿块周边迂曲条状的血管流空影;T1WI、T2WI均可见到,T2WI显示更好。
或无汗,honor征; 舌下神经受损,出现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偏向患侧。
体征:下颌角前下方肿块,呈类圆形,边界清楚,质地韧,可左右推动,但 不能上下推动;
表面可触及颈动脉搏动,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流行病学
•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中最常见的 类型,约占60%;
• 发病率低,生长缓慢,每年生 长3-5mm;
肿瘤
• 颈动脉体瘤,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外膜内的颈动脉体实性肿瘤,是一种 少见的头颈部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属于化学感受器肿瘤的一种。
• 副神经节瘤,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其中,嗜铬细胞瘤用于描 述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按照解剖 部位及功能命名;如: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迷走神经副节瘤等。
• II型:部分包绕 型 肿瘤被颈内、 外动脉壁压迫形 成深沟;
• Ⅲ型:包裹型 肿 瘤颈动脉和神经
被肿瘤完全包绕。
治疗
• 包括:外科手术(目前根治的最主要方式)、 放射治疗(敏感性低) 及栓 塞治疗(瘤体血供丰富,仅能暂时缩小,无法根治)以及姑息治疗。
• 不同分型的颈动脉体瘤其手术方式差异也很大,因此术前有必要明确肿瘤 的分级及其与颈动脉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 (质地中等,有包膜,表面光滑,切面呈红褐色,滋养血管丰富) • When the carotid bodymeasures 6 mm, a small 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 should be suspected and further evaluated.
历史
• 1743年VonHaller首次描述颈动脉体组织; • 1880年Giegner第一次切除颈动脉瘤(术后病人死亡); • 1889年Albert首次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并且保留了颈内动脉; • 1903年美国一位医生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
44y 男 发现右颈部渐大肿物9月余
38y 女 发现右颈部肿物1年余
男 44y 发现右颈部肿物2年余

影 二像

脉学 许 规 零
向培一
体 阳 生 七 级

断瘤
解剖
起源
• 颈动脉体由第三鳃弓的中胚 层成分和神经脊的外胚层成 分共同发生。
• 副神经节是来源于神经脊的 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经迁移而分散各处,如肾上 腺、头、颈、纵膈和后腹膜, 他们集聚成副神经节。
病理
• 组织学上,典型的副交 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尚保 留有正常副神经节的器 官样结构。
• 肿瘤由两种细胞构成: 主细胞胞质呈淡嗜酸性、 支持细胞。瘤细胞巢之 间有志如嗜铬粒素A 和突触素主细胞通常阳 性。
病理
Lack等提出恶性特征参考标准:(1)瘤细胞排列成巨瘤巢(Zellballen)(2)细胞异型性 显著;(3)核分裂象多见;(4)细胞巢有中性坏死和血管侵犯 。 MCBT生物学行为有:局部浸润、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以骨、肺多见。
里尔琴征
影像学表现(image findings)
• CT表现为双侧颈动脉鞘内椭圆形或圆形的肿块,等密度,增强可见 明显增强的肿块、被肿块推移或包绕的颈内、外动脉,颈内、外动 脉间距增宽、较大的肿块周边迂曲扩张的供血动脉;
• CTA: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分叉呈被杯口状扩大,颈内外动脉间距 增宽,明显强化的肿块坐落在颈动脉分叉上;

影像学表现(image findings)
• DSA 血管造影:颈总动脉分叉扩大、肿瘤滋养血管、肿瘤染色骑跨 于颈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
• 动脉早期有丰富的血管从颈外动脉发出,中期肿瘤血管明显、实质 成分染色明显。
• Lyer sign 里尔琴征: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分叉之间的角度增宽, 其内可见肿瘤染色,形态似古希腊的乐器 里尔琴。
• 好发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 约43岁;
• 大部分为良性肿瘤; • 恶性者,约2%-8%, 表现为:
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 巨大的瘤巢并血管侵犯、复发;
• 女性:男性 1.87:1 • 家族遗传性发病没有性别倾向。
Shamblin分型
临床分型
• I型:局限型 瘤 体局限于颈动脉 分叉处,在表面, 无黏连;
发病人群
• 3种不同类型的颈动脉体瘤: • 家族型:SDH基因突变引起;其中10 - 50%在较年轻的患
者中更为常见。 • 散发型:散发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颈动脉体肿瘤
(CBTs)的85%。 • 增生型:在慢性低氧症患者中是很常见的,包括那些生
活在海拔5000英尺以上的病人,以及在患有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COPD)或发绀性心脏病的患者中,也可见到增生 型。
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常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颈部肿块,临床无特异症状。 • 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瘤体增大,可有胀痛感; • 进展期:肿块多位于颈部,可向咽部及颅底方向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后
组颅神经。 当肿瘤压迫迷走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及呛咳; 若颈部交感神经受损,患侧瞳孔缩小,睑裂变小,患侧面部出汗减少
• I型:位于分叉处外膜,行单纯瘤体剥除术。 • II型:部分包绕血管,行瘤体联合颈外动脉切除术。 • III型:多行瘤体联合颈动脉分叉切除+颈内静脉重建术。
Instances where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clude young healthy patients with small to medium CBPs(Shamblin class I or II or those \5 cm) and select JFPs where removal has a low risk of morbid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