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制备方法和性质。
2.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和危害,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化学理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解、实验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复习化学式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然后,我会详细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此外,我还会结合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2.强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碳和一奏曲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例如,我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化学性质等。同时,我会强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我可以提醒学生在使用含二氧化碳的饮料时要注意适量饮用,避免对身体造成不适。此外,我还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例如,我可以强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三)小组合作
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小组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小组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此外,我会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他们的共同进步。例如,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成果,并让其他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义。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生活实例引入:以碳酸饮料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实验现象展示:通过演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4.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参与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填空题:检验学生对一氧化碳相关概念的记忆。
-计算题: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3.家庭实验:请学生在家中尝试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
-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性质差异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者差异的原因。
-应用与危害: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氧化碳相关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总结提升:通过问题讨论、学生分享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一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防范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常见用途;2.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和防范措施;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常见用途;2.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实验设备、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从生活中引出一氧化碳这个话题,并让学生思考一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和危害。

探究(15分钟)1.实验1:观察一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目的:观察一氧化碳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不易燃烧等。

–实验步骤:将一氧化碳加热至60°C,观察气体的性质。

–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到一氧化碳的性质。

2.实验2:观察一氧化碳的产生–实验目的:观察一氧化碳的产生。

–实验步骤: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一些焦炭和硫酸铜,加热容器。

–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到焦炭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

讲解与总结(20分钟)1.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常见用途。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燃烧的气体,常用于工业生产和燃料燃烧过程中。

–一氧化碳可以用于制造合成气、硅钢、甲醛等化工产品。

2.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会和血红蛋白结合,阻止氧气进入血液,引起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昏迷甚至死亡。

3.讲解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及时发现一氧化碳泄漏;–增加通风设施,保证室内空气流通;–要有正确的使用和安装燃气设备的操作;–燃烧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拓展(10分钟)1.与学生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措施,并进行情景模拟。

2.给学生发放一氧化碳防范知识卡,让他们回家与家人一起学习。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一氧化碳的性质、常见用途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并学会了一氧化碳中毒的防范措施。

七、作业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一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家庭作业:与家人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防范措施,并记录下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三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两种不同的气体,他们的共同点是常温下都是气体,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篇一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

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

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

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

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_%,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4、CO2不能燃烧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如何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呢?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1、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

2、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

3、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

探究1.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是否支持燃烧演示实验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结论: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密度比空气的大。

探究2.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否溶于水现象:塑料瓶变瘪结论:CO2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大气压强使瓶子变瘪。

小结CO2的物理性质:1.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

承上启下:CO2能溶于水,是发生了物理变化,那么溶于水CO2的有没有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呢?探究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反应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五、当堂练习:1.为了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说法中不可行的是()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C.分别通入水中D.用塑料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各倒入1/2体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2.下列做法容易发生危险的是()A.用石灰浆抹墙B.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C.到溶洞探险前,先用手电筒照明试探能否进入D.进入红薯和白菜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3.写出下列转化关系的方程式。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的影响。

当堂练习。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2.有人说他身强力壮,不会煤气中毒,等到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这样做行吗?答:不行。

因为一氧化碳没有气味。

4、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发生煤气泄露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措施?答:能够使人及时发现气体的泄漏,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第六单元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学情分析本课通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在学生已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学习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充分运用问题情境,交流与讨论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在活动中抓好知识和技能的落实,结合具体的案例从问题情景的创设,多媒体课件,问题情景的选择等进行分析阐述.反思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的模式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重点难点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引导学生观看《死狗洞》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死狗洞》视频,发现奇妙的现象。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出课题,并说明探究物质的一般规律(板书)。

活动2【活动】探究实验一:向燃着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走入学生中,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各组的现象,并与其它组比较。

然后,学生相互分析现象,可推知什么样结论。

【交流、评价】学生向教师汇报。

教师跟据实际情况,作出评价。

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现象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分析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活动3【活动】探究实验二: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探究实验二: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内容。

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之一,安排在空气、氧气、水之后,金属、以及酸碱盐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从整个初中教学看,它也是初中化学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气体,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也为以后学习金属及酸、碱、盐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学生在生物课上学习了与二氧化碳关系密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

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未必有全面的认识。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学习化合物的一般过程,这为顺利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奠定了方法基础。

在教师引导启发下,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二氧化碳性质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化学实验的方案,能初步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和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观看视频、观察演示实验、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学习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深刻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引导学生实施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教学思路】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小结”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集气瓶、毛玻璃片、软塑料瓶、胶头滴管、滤纸、饮料管、酒精灯、火柴
药品:石蕊溶液、石灰水、稀盐酸、稀醋酸、蜡烛、大理石、水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熟
悉实验操作。

【布置任务】
请用所给的仪器药品进行
分组实验,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
性质。

①组装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②分组完成课本实验(6--3)倾
倒二氧化碳
【巡视指导】
按照规范操作,检查指导各
组的实验情况。

提出问题:
你还能用生活中的事实或
设计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
空气大吗?
【创新实验】改进装置如下图所
示:
师生共评:装置的优点
【归纳小结】
会熄灭呢?说明了
什么呢?
阅读实验
(6--3)分组按下图
完成实验
【学生汇报】
各组学生代表
汇报实验情况及实
验现象
现象:蜡烛由下
至上依次熄灭。

现象:塑料瓶外
面的低蜡烛先熄灭,
二氧化碳的密
度比空气大的
结论,增强学生
探究问题的意
识。

通过对比课
本实验与创新
试验得出相同
实验结论的事
实,有利于转变
学生的思维方
式,培养学生多
角度探究问题
的意识。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实验2】二氧化碳的溶解

提出问题:刚才有同学说二氧化
碳能溶于水,它在水中的溶解性
如何呢?
【演示实验】P117实验(6—4)
向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
瓶里加入约1/3体积的水振荡,
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通常,
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
氧化碳。

强调:“能”溶于水。

高蜡烛后熄灭
【实验结论】
1.二氧化碳的
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不
能燃烧也不支持燃
烧。

【实验现象】
软塑料瓶变瘪了。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能溶
于水。

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