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非营利组织现况和发展
台湾社会企业现况与发展之初探

台湾社会企业现况与发展之初探台湾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福利产业化的政策鼓励,并伴随着经济成长不佳的大环境之下,有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NPO)开始将经济概念的商业行为,纳入组织营运模式中。
例如,以劳委会“多元就业开发方案”与经建会、卫生署及社政单位推动的“照顾服务产业”,基本上就是类似欧盟国家所推动的“社会经济”(Social Economy)或“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s)途径模式。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传统的政府部门、营利部门和第三部门之间的界线,已经不像过去那般分明,社会企业发展正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1]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可说是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混合体,代表着另一种慈善福利机构对社会提供的服务。
以台湾社会为例,陈淑兰[2]认为,非营利组织发展社会企业的环境因素有四:(一)非营利部门面临日增的竞争以及资源的缺乏。
(二)福利服务民营化与购买式服务的发展,促使NPO发展使用者付费的直接服务方案,进而形成福利产业的模式。
(三)应对高失业率环境下弱势人口群的就业困境,提供这类群体服务的NPO,发展出一些庇护工厂以提供扩大职场安置计划。
(四)NPO财务自主性的发展趋势,NPO为避免财务收入来源过度集中而导致风险,希望在政府的补助、捐款之外,能开辟更多不同管道的组织收入来源。
在台湾,非营利组织在永续发展及社会企业的使命与实践中关心两个课题,一是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无论在学术、实务方面,都要与在地公民一同参与、建立小区意识,了解社会资本营造。
当谈论到草根公民参与时,扎根、专业性的经营管理便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从社会看企业、从企业看社会,都有互相效法之处,也有其意义所在;另一面向是策略面向,需要从前瞻规划能力上去建构,必须具备全球在地化的宏观意识,因此策略管理人才的培养或参与,对整个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整个社会企业,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就是其发展相当重要的关键因素。
闽台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比较

非 营利组 织 ( h opot rai tn 作 为公共 治理 的重要 力 量 , O世纪 7 T eN nrf gnz i ) iO ao 自2 0年代 以来在 全球 范 围 内得 到 了迅猛发 展 , 承接 政 府 转 移 职能 和 增 强社 会 自治 功 能 方 面 发 挥 着 越来 越 重 要 的作 用 。 在
“ 民 团体法 ” 各种 特别 法规及 相关 宗教 法规 所设 立 的非 营利 性社 团法人 、 人 、 一般 性 财 团法 人 基 金会 、
宗 教社 团法人 、 教财 团法人 , 宗 另外 也包 括依 据寺庙 监督 条例 规定登 记 为寺 庙者 。2可见 , 岸对 非 营 l 两 利 组织 范 围描述有 一定 的差 异性 。大 陆 主要 的非 营利 组 织 指 的是社 会 团体 、 基金 会 和 民办 非 企 业单 位 三类 ; 台湾 的非 营利 组织 可划 分 为 社 团法 人 和财 团 法人 两 大类 。但两 岸对 非 营利组 织 范 围界定 而 也存 在 相 当的交集 , 包括 社 团 、 基金 会 等 , 正是能 对 闽台非 营利组 织进 一步进 行 比较 的基础 。 这
的比较交流 ,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闽台经贸合作和文化认 同, 有利于推进两岸人 民的交流与往来 , 增进
两岸 同胞 的 了解和互 信 , 为两岸 关 系 和平 发 展做 出积极 贡献 。本 文 试 图对 闽 台非 营 利组 织 发 展状 况
进行 一番 较为 全面 的考察 和 比较 。
一
、
闽 台非 营利 组 织发 展 概 况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非营利组织,简称NP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的总称。
美国学者塞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共性6个要素。
目前在我国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还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存在“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称呼。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兴起于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小政府、大社会”行政改革的提出,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非营利组织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各种社团、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他们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他们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促进我国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的不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更是刚刚起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不足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收费、公共部门的拨款、社会慈善捐赠等。
其中收费包括会员费、服务收费、投资和出售产品、服务的所得。
公共部门的拨款主要是指来自于政府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和补助。
社会慈善捐赠主要包括个人捐赠、私人基金会、企业等的捐赠。
但是政府迫于财政压力,不愿在经费上给予非营利组织较大的支持,同时非营利组织本身不思进取,他们努力的方向在于争取更多的公共部门的拨款,而不是主动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的产品和服务,导致组织收入减少。
同时社会捐赠数量的有限对于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发展所需资金来说无异于是杯水车薪,各种因素交织导致了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限制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有些非营利组织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其已经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
台湾行业报告数据

台湾行业报告数据2021年,台湾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台湾各行业的报告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台湾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势。
首先,我们来看看台湾的制造业。
台湾的制造业一直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台湾的制造业在2021年取得了稳步增长。
尤其是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受益于全球市场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增加,产值和出口额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同时,台湾的传统制造业也在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等行业也在逐渐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其次,台湾的服务业也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随着全球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进,台湾的互联网和科技服务业迎来了快速增长的机遇。
数据显示,2021年台湾的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和软件开发等行业均取得了显著的增长,成为推动台湾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
同时,随着台湾国际旅游业的逐步恢复,旅游和酒店业也在逐渐复苏,为台湾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台湾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也展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
随着台湾民众对健康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台湾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也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的投入。
数据显示,2021年台湾的有机农产品产量和销售额均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有机农业成为了台湾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最后,我们来看看台湾的能源和环保产业。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台湾的能源和环保产业也在逐步崛起。
数据显示,2021年台湾的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均取得了显著的增长,成为台湾能源产业的新增长点。
同时,台湾政府也加大了对环保技术和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了台湾环保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台湾各行业的报告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能源环保产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台湾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信在未来,台湾经济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台湾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及运作模式

得由社員決議隨時解散;或社團事 務未依章程進行,法院得因主管機 關或檢察官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而 宣告解散
因情勢變更致目的不能達到時,主 管機關得斟酌捐助人之意思,變更
共目的、組織,或解散之
7
台灣非營利組織免稅法規
編號
法規
1 所得稅法
2 所得稅法施行細則
3 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免納所得稅適 用標準
歷經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時出現的大量捐募,和隨後而來的諸 多水災、颱風,乃至南亞海嘯事件引發的社會捐募,都曾促使社 會大眾關心捐募規範的議題。
公益勸募條例於2006年4月25日通過, 5月公佈實施
20081025
海峽兩岸非營利組織發展與合作論壇
9
台灣各類向政府立案登記的NPO一覽
NPO類別
社會團體
立案登記機關
內政部與各縣市政府
20081025
各縣市社區發展協會
NPO數量
27,144 6402
財團法人基金會
各政府主管機關與縣市政府 4,000(估計數)
海峽兩岸非營利組織發展與合作論壇
工會、商會、職業公會 內政部、勞委會、縣市政府
5,093
寺廟與教堂
合計
內政部與各縣市政府
14,627
57,266
16
近十年來會員成長的趨勢
民間社會團體會員人數的成長趨勢
年度 個人會員數 團體會員數 會員總數 個人會員平均數 團體會員平均數
1992 3107781 80398 3188179
379
10
1993 3721398
123445 203088410428543
409
14
1994 4136808 145576 4282384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的组织,其目标不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发展和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许多社会问题和困境面前,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来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环境。
例如,有些非营利组织关注儿童教育和健康问题,向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
同时,一些关注环境问题的非营利组织也发起各种活动和项目,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其次,非营利组织在公益慈善领域起到了推动和引领的作用。
公益慈善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筹集善款和物资,并将其用于救助贫困人群、拯救灾区人民和推动社会进步。
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慈善活动提高社会意识,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非营利组织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许多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和艺术形式。
它们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然而,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资金来源和筹款能力是非营利组织发展最大的瓶颈。
由于无法追求经济利益,非营利组织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难以维持运作。
此外,一些不规范和低效的非营利组织也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声誉,加大了筹款难度。
其次,非营利组织在组织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亟需提升。
由于缺乏竞争性的薪酬待遇和晋升机制,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往往存在流动性大和素质不高的问题,这对非营利组织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而更加专业化的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推动和引领公益慈善、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为社会进步和改善作出了贡献。
台湾非营利组织部门的现况与发展趋势分析(ppt 18页)

伍、發展的新趨勢
(三)非營利部門所產生之社會福利「民營化」現 象的出現
• 社會取向的福利觀 • 以前是承包政府的服務項目,現在以擴大服務範
圍及擴編人事組織而努力 • 提升專業性 • 公部門與非營利之間的信任 • 造成非營利部門之間的貧富差距
13
伍、發展的新趨勢
(四)學術圈對非營利部門研究的興趣大增 ※1990年代中期,許多高教機構設立相關系所。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現況與特色
黃冠航、鄭十維、張效齊 郭峻廷、徐鵬麒
壹、背景
•非營利組織在1980年之後開始蓬勃發 展,根據1997年的統計,台灣共有1595 個基金會。其中75%以上是在1980年以後 成立的。就資金來源來看,超過70%是屬 於獨立基金會,約25%是企業基金會,剩 下的才是政府及其他類型基金。
17
報告結束 謝謝各位
18
伍、發展的新趨勢
(一)非營利部門取向和活動的區域化與全球化 1996亞太公共事務論壇(APPAF)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CCF)源自世界展望會基督教青年會
兩岸的交流
伍、發展的新趨勢
(二)非營利組間網路的增加
• 加強彼此之間的互動與聯繫,朝多方面來發展
• 喜瑪拉雅基金會完成台灣基金會名錄
• 提供獎學金給研究非營利組織研究之學者及研究 生
14
伍、發展的新趨勢
(五)企業界對非營利部門的支持穩定 • 企業界的捐贈 • 慈善活動 • 優缺點
15
伍、發展的新趨勢
(六)鼓勵民眾支持公共利益與慈善活動
• 台灣特色: 事後捐款 天災人禍 宗教慈善最成功
• 民間運動相當成功,透過媒體曝光率也高
16
陸、未來展望
• 亟需內部改變 • 開發外在資源 • 國際合作
台湾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

朱
黄 家淑
方祝 平 陈勇智 : 台湾非 营利组 织考察 报告
台湾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
柯 少愚 1 朱 , 2 建 黄家 淑 方祝 平 陈 勇智 s 福 州 3 0 0 ; . 建 省科协 , 建 5 0 3 2福 福 福 州 3 0 0 ;. 建 省 电机 工程 学会 , 50 13 福 ( . 建省 学会研 究会 , 建 1 福 福
通 商 专业 事 务 所 等机 构 的邀 请 ,0 1年 5月 , 建 21 福 省科 协学 会秘 书 长交 流 团一行 2 4人赴 台开展 非 营
利组 织专 题考 察 和交流 。 流 团在 台期 间成功举 办 交
了第 三届 海峡 两岸 非 营利 组织 合作 与 发展 研讨 会 , 并实 地 考 察 了高雄 、 义 、 中 、 北 等地 的 l 嘉 台 台 2家
非营利 组 织 、 会 服务 机构 、 普场 馆 和大 专 院校 , 社 科
并致 辞 ,台湾 社 会 福利 总 盟 理 事 长 白秀雄 作 题 为 《 台湾 非 营利组 织 的发展 》 的报告 , 建 省科 协柯 少 福 愚副 主席作 题 为《 陆科 协组 织概 况》 大 的报告 。 讨 研
福建
福 州 300 ;. 建省 烟草 学会 , 50 14福 福建
福 州 3 00 ;. 杂 志社 , 建 5 0 15学会 福
福 州 300 ) t 50 3
[ 摘
要 ] 文 通过 对 台湾 非 营利组 织 的 实地 考 察 , 本 概要 介绍 了台湾非 营利 组 织的界 定及 类 别 划分 、 发
第 三届 海 峡 两 岸 非 营 利组 织 合 作 与 发 展研 讨 会分 别在 高雄 市 和 台北 市 召开 两场交 流会 。 高雄 会 场 于 2 1 年 5月 1 日在 中山大 学举 行 , 自高 雄 01 4 来 两岸 关 系 研 究 学会 、 雄市 地 政 士 公会 、 雄 市 水 高 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
從光復初期至60年代
無競爭性—當時一些基金會、協會的成立,大
都純粹是有錢人做善事的型態,例如,發牛奶、 米或棉被等等的小善事 移植性—一些不屬於政府的團體組織,大多是 由外國引進,如:紅十字會、基督教兒童福利 基金會 俱樂部形式—像四健會、青商會、扶輪社、獅 子會等,其成員大多只有少數的中產階級人士 和上流社會的精英分子
名稱
公民社會團體(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CSO) 私人志願組織(Priv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國際非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之間、非政 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公民社會團體之間, 混用情形非常嚴重
非政府組織定義
目標:必須具備國際性,不得僅圖利特定 成員 成員:至少由三個國家以上的個人或團體 所組成 組織結構:成員須有完全的自主權,不受 任何一個國家控制 職員任命:會員可由制度化的管道被選派 擔任工作職務,且不可同屬單一國籍
台灣地區非營利組織 現況與發展
邱子恆 2008.03.12
背景
私有部門、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在二十世 紀晚期快速的成長 非政府組織整合民間的資源,結合志工的 力量,以靈活的組織,有效的方式,在人 權、環保、兩性帄權、國際開發、人道救 援、安全等議題與工作及國際事務中扮演 日益重要的角色
名稱
國際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GO) 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GO) 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
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
80年代以後
經濟貣飛,產生許多新的社會問題,政府也無
法獨力解決 今日台灣基金會中,有2/3至3/4是成立於1980 年代 非政府組織代表的是社會,而非政府,所以在 國際社會上我們仍有很大彈性的活動
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
90年代以後
台灣的非政府組織開始出現議題區隔、全球化
訂定人、財務的管理制度 貫徹執行力
成功案例分析與政策建議
慈濟
運用多層次連鎖人際互動的模式 全球「社區主義」和謙卑「自我管理」
創世基金會
「自負盈虧」的經營策略 掌握資料的正確和效率很高
成功案例分析與政策建議
董氏基金會
議題運作與媒體管理,形成社會共識 策略定位
有雄厚的草根基礎 具備田野發展的經驗 通常以務實的程序導向處理發展計劃 直接參與的經驗 長期的關注與永續經營的理念 效率高、成本低
非政府組織的缺點
財務困難及缺乏管理經驗 組織規模較小,動員能力有限 組織永續經營能力不足 過於封閉,缺乏組織間的協調溝通能力 參與或介入規模不足 欠缺對整體社會與經濟環境地瞭解
路竹會
義診活動 學術研究
專業訓練
志工培訓 資源、資訊整合
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
外交部91年統計資料,參加之非政府間國 際組織共計1065個 目前各非政府組織已開始透過不同的發展 策略,參與各類的國際活動 從事國際援助發展工作者仍為少數,至於 參與國際倡議型活動方面,目前仍在貣步 階段
強化跨國際的網絡連結功能
的現象,普世的議題逐漸受台灣非政府組織界 的重視。如:環保、婦女、勞工、人權等問題 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以基金會形式的財團法人, 有三千零一十四家;而以人才為主的社團法人 更是基金會的六倍,多達一萬九千五百一十八 家
台灣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挑戰
社會服務時代已經來臨,管理大師彼得〃 杜拉克曾預言:很快就會有高達一億兩千 萬的美國人每週至少貢獻五小時 國內目前僅有十分之一的非政府組織,願 意以誠信原則提供徵信,揭露營運資訊供 社會大眾檢驗
非政府組織成長圖
50000 45000 40000 Nhomakorabea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2020
Total all types NGO Total all types IGO
years
非政府組織的優勢
台灣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挑戰
管理應更透明
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可以師法企業,運用「品質
指標」來取代數字指標 要借重管理觀念和管理方法 政府需要明確的指導
台灣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挑戰
突破當前非政府組織的管理瓶頸
突破募款困境 以「援助者」的姿態走入國際社會
循序漸進整合資源,走入民間邁向國際
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
台灣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仍顯不足 政府政策目標規劃有餘而策略運用不足 台灣「非政府組織網路」資源與訊息流通 功能不彰
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接軌之策略建議
政府與民間應有更積極的互動 迎合全球趨勢,掌握國際主流價值
蒐集國際議題,並分析其主客觀環境因素,抓
住其主流價值 建立完整的台灣非政府組織發展的資料庫 整體活動之戰略設計與技術運用,須多元且富 彈性
非政府組織定義
聯合國定義: 非政府組織是公民所成立的地方性、全國 性、或國際性非營利、志願性組織,以促 進公共利益為工作導向,提供多元的服務, 發揮人道的功能,將人民的需求傳達給政 府,監督政府政策,鼓勵人民參與地方事 務
非政府組織全球數量
1909年,全世界有176個非政府組織 1960年,全世界有1255個 1990年,全世界有6126個 2000年,全世界有45674個
非政府組織定義
財政:必須由三個以上的國家提供 自主性:不受其他組織控制,以帄等地位 與其他組織往來 活動:必須獲得其他國家或組織的承認或 參與 提供政策分析與專業技能,建構早期預警 的機制,協助監督與執行國際協定 各依其目標、管轄、與授權的不同,與聯 合國各局、署保持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