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区域空间结构

又如国家对西部已投资了大约1万亿元的资金,然而这 些资金的大部分通过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又回到了东 部。
前苏联:为了应对“冷战”,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国防 工业、航空航天业等尖端行业。这时的国防工业、航 空航天业等尖端行业,就表现为一的“奇异点”,并 形成“黑洞”效应,吸噬其他产业领域创造产值的能 量。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三次产业的结构与国家财力、 人力、物力的分布,以及社会关系的构成和社会各个 群体的利益分配,都受制于应对“冷战”的需要。由 于一个明确的经济增长指向,不遗余力地朝这个指向 发展,这个指向的发展越迅猛,为了满足这个无底的 “黑洞”,原本是支撑这一发展的基础产业不仅没有 同时被带动起来,反而因高端产业的发展而削弱,导 致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的比值和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这就是经济增长中的“黑洞”效应,形成经济增长中 能够吞噬增长成效的深渊。
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且 (GI+G2)/G值大于0.25。其特点是:省域内有两个 经济地位突出、经济规模相当的大城市共同组成该省域 的经济核心,而其他地级市的经济规模则明显偏小。福 建、广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浙江六省区属于这 种类型。 半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 (GI+G2)/G值小于0.20。其特点是:省域内虽然有 两个地位突出、规模相当的大城市,但是其核心性不强。 广西、河北和河南三省区属于这种类型。 多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G3 /G1值大于0.50,以/GI值大于0.40,且 (GI+G2+G3+G4)/G值大于0.25。其特点是:省 域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经济地位突出、经济规模相当的 大城市共同组成该省域的经济核心。江苏和山东两省属 于这种类型。
区域研究与规划中常用的理论

三、区域空间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
(一)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
威廉逊的“倒U字形”观 点
区 域 发 展 不 平 衡 性
经济增长速度
(二)增长极核理论 1、提出者 2、主要观点 3、应用
P1 Pi q ri
Pi P 1 ri
q
式中:Pi——规模排序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规模最 大的城市人口; ri——规模排序第i位城市的位序; q——常数 如果对上式作对数变换:
lg Pi lg P 1 q lg ri
以上两个式子在概括国家或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时具有相
当的普遍性。当q=1时就是Zipf模式描述的位序-规模分布 法则,实际上是帕累托分布的一种特例。
(二)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
重点:四个阶段及其每个阶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征
二、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作用理论
(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1、断裂点理论 2、模型及其应用 (二)核心边缘理论 1、理论的提出者:弗里德曼 2、主要思想
(三)空间扩散方式 六种扩散方式 (四)效应差异理论 1、回流效应 2、扩散效应
频 率 百 分 比
城市人口规模 区域城市网络的对数正态分布表现
1949年哲夫用指数关系综合奥埃贝奇和杰佛逊的法则,提出了一个修正后 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其公式为:PiRiq=K。(2分) 这样在q=1时,为等级规模分布 q≥1为首位型分布,且q越大,反映首位城市特征突出 q≤1仍为等级规模分布,但中等城市较发育,且q越小,这一特征越明显 q=0时或趋向无穷大时,表示所有城市一般大或只有一个城市
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三个理论
1、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2、空间吸聚理论 3、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 几个概念: ——城市网络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两个经验 法则而展开的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基地非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点线型的网络结构
①河流网络,呈典型的树枝状结构,网络中的点和线有明显的功能等级,为无环网的连接图。 ②界线网络,呈栅栏型结构,交界处存在界面效应和交错过渡性特征,从边界到区内节点可能存 在经济梯队。如在某些存在经济联系的边境地区,统一而均质的区域基底被某种分界线(国境线) 分割开,两侧的生产区和生产区从属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分界线两侧,城市的经济活动指向等 都受到相反的经济引力作用,没有越过分界线而融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一直特殊的以分界线为 明确边界的许多独立但相连的网络结构。③道路网络,呈环网状结构,网络中的点于线存在功能 等级,不同节点及外围地区的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 点点型韦伯结构
3.以城镇为中心的环状土地利用模式探讨
以杜能理论模型和位置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利用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的概念,推导 出郊区以土地作为最主要生产资料产业的各种经营方式的纯收益函数,进而得出经营地带的 划分。 4.最佳规模问题。 以农业区位论和集聚效果理论为基础,认为空间集聚的效果并不总是随着集聚规模的扩 大而递增,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的“门槛值”,可能会产生诸如出行距离增大、交通费用增加、 公共设施边际效益递减等一系列集聚不经济现象,因此,集聚规模经济的转折点即为企业、 居民点乃至城市的最佳规模。 5.空间互动研究
3、对空间结构的作用
( 1)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2)促使邻近区社会经济活动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增加了空间配置资 源的有效性(如容易建立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利于彼此开展合理的分工联系 等)。
(3)造成了邻近区各种经济活动的激烈竞争,减弱了空间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五、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空间结构优化界定
2.轴线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接节点之间的线状经济景观,称为轴线
第8章第3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理论

从全球范围的区域发展来看, 点轴式空间结构具有普遍性,尤其 在城市带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 这一特征更为显著。
东京 横滨
大阪
名古屋 京都
冈山
神户
图8-16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的点轴式空间结构
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4种:
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 沿大江(河)分布的经济轴线; 海岸经济轴线; 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
19
(三)网络式空间结构
◆ 网络的形成过程:点轴系统发展过程中,轴线上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增强,一个 点与周围多个点发生联系,相应建设多个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点(极 核)是网络的心脏。
◆ 各种流通网络,对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网络。网络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 济发达地区。新区的开发一般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当新、老点轴逐渐扩散和交织, 就会在空间上形成网络结构。
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 34
【考研真题】
【考研真题】
❖名词:
1. 双核模式
❖简答 1. 中心—外围理论(兰大2019,10分) 2.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及弗里德曼
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西南大学,15分)
第八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极核式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理论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①前工业化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化阶段、④后工业化阶段】
图8-22 怀化周边城市分布关系
➢ 赣州位于长沙、南 昌、厦门、广州、 深圳等大城市所构 成圆形区域的几何 中心位置。
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 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 ),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 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 ,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
2021/2/2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2021/2/2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同心圆〉法则(1925);
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 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 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 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 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 成。
(四)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 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 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 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 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 可看作是域面。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强调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协调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 空间组织模式和策略。
04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 理论的关联
区域空间结构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空间分布与集聚
01
区域空间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程度,影响空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空间组织模式,如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模式等。这些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
03 空间组织理论概述
空间组织理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空间组织理论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 和利用空间资源,以促进区域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
特点
空间组织理论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实 践性等特点。它涉及地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强调空间资源的 优化配置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环境治理与修复
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制定针对性的 环境治理和修复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廊道与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空间组织理论,规划生态廊道和绿地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区域空间结构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性、开 放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
空间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中心地理论
以城市为中心,研究城市与周 边地区的空间关系,提出城市 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的观点。
空间结构理论
关注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和 层次性,研究空间结构的优化 和重组问题。
区位论
强调区位因素在空间组织中的 重要性,认为区位选择是经济 活动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3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三节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一、增长极理论(一)增长极的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二)增长极的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三)增长极理论评价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三、圈层空间结构理论(一)圈层空间结构的理论内涵(二)区域圈层结构空间特征(一)增长极的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区域经济增长是不均衡的,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及其所在的经济区位(空间),这个创新性行业的集聚点便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布局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区域经济空间分布与地域组合的重心。
(一)增长极的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增长极通过乘数效应、极化-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新增长极的形成和旧增长极的衰落都会改变区域原有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影响效果。
(二)增长极的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1.极化效果: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原因:规模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二)增长极的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2.扩散效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原因: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中心经济“外溢”作用、政府调节(二)增长极的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极化方式有向心式极化、等级式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等。
✓扩散方式包括核心扩散、等级扩散、波状圈层式扩散和跳跃式扩散等。
(三)增长极理论评价✓增长极理论属于不平衡发展理论✓遵循的集聚经济规律✓区域规划和区域开发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1、基地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廖什结构或廖什景观
生产最佳配置点是一系列分散点,而多个市场区相互作用会形成六 边形市场网络的最有效形态,因此,不同的市场网相互叠合,最终形成多 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市场区合生产点竞争配置的区域空间经济网络结构。大流域 Nhomakorabea济区结构
许多大江大河流域范围所确定的经济区具有内在的有机经济联系。因 为域内及域际的经济竞争与分工,流域内始终存在着经济结构同构化和劳 动地域分工两种相反的作用力的对比。其结果就是形成生产分区明显,生 产齐全,市场多层重合,对外表现为区域整体的空间结构类型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2、基地非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点线型的网络结构
①河流网络,呈典型的树枝状结构,网络中的点和线有明显的功能等级,为 无环网的连接图。②界线网络,呈栅栏型结构,交界处存在界面效应和交错过渡 性特征,从边界到区内节点可能存在经济梯队。如在某些存在经济联系的边境地 区,统一而均质的区域基底被某种分界线(国境线)分割开,两侧的生产区和生 产区从属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分界线两侧,城市的经济活动指向等都受到相反 的经济引力作用,没有越过分界线而融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一直特殊的以分界 线为明确边界的许多独立但相连的网络结构。③道路网络,呈环网状结构,网络 中的点于线存在功能等级,不同节点及外围地区的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基本框架
一 • 空间结构概述 二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 •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及划分 四 •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五 •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一、空间结构概述
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图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空间结构”的含义 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要素及其 组合 空间系统 空间组合类型
点-点 点-线
点-面 线-线 点-线-面
节点系统 经济枢纽系统
城市-区域系统 网络设施系统 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
村镇系统、集镇系统、城市体系 交通枢纽、工业枢纽
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 交通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给排水网络 等级规模体系
二、增长极理论
面状要素的主要特征有: (1)面状要素的形式特征主要是其面积大小的可测性。
(2)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3)类型的多样性。 域面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型 分区,国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洋、海、大湖、 平原等。
(一)增长极的提出: 法国 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 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 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 展开。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2016/11/16
4、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 (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 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中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 城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3)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
(二)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 的线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 等工程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 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 骤通常是: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 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 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 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
2016/11/16
[3]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二、增长极理论 三、核心-边缘理论
四、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五、圈层结构理论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空间结构概念 广义概念
可以抽象为线状要素的地物主要有:交通运输线,包括高速 公路、各种等级公路、铁路、航道、管道、运河和大型水渠等。
网络,多条轴线组合即构成网络。区域网络主要形态有放射 状、扇形、轴带形、过境网络、环状——一字形网络。起联结 作用。
域面
即经济腹地(节点影响与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是节点 和轴线存在的空间基础,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起基础作用。
节点
点是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因素,是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最
基本组成元素。
有明确的位置、有大小和形状、集聚性、节点内部有明确
的功能区,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起主导作用。
适合以点状模式来表达的地物有:城市、集镇、聚落、工
矿点、风景区、旅游点等。
轴线及其网络
轴线,由点状要素组成。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长度和方 向,有一定的质量和标准,有密度的概念。 其中,交通线路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 基础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扩展的先决条件。
2、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 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 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 联系的郊区。 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 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 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 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 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3、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
(1)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 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 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四、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开发模式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 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 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 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 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 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 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 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 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 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 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广义即地域结构,指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 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包括区域自 然空间结构、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狭义概念
狭义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 式,即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2、构成要素及组合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1、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 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2、工业化初期阶段 开始拥有单个强有力的中心。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等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 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 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 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 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 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经济区的研究。
2016/11/16
谢谢!
(三)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 —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
两点说明: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
三、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 成彼此联系;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 的区域系统。
3、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 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由简单的中心—外围结构
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结构 。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城市
(2)下过渡区域。
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 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 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三)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 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 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 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2、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五、 圈层结构理论
1、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 间结构〈同心圆〉法则(1925);
2016/11/16
(2)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 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