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PPT21页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

圈层结构的景观特征?
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 分化。“圈”,实际意味着“向心性”,“层”则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 征。纵观世 界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分为三个圈层: a.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是完 全城市化了的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 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 业、金融和服务业高度密集。 b.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 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 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即城乡 结合部。 c.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 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 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差别明显, 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
增长级对周围区域的影响过程
“增长极”与周围区域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增长极提出来后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 课题。增长极对周围区域同时产生“极化”和“扩散”的双重作用;不同发展阶 段,两种力量的作用大小不同。
(1)极化作用:对周围地区产生负效果。由于增长极推动型产业的发展,使周
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 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增长极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将这一过程称为 “回流效应”;并认为,增长中心无论最初扩 展的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 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 地位。而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服 务等的流动得以实现的。 周围腹地 (2)扩散作用:对周围地区产生正效果。 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它地区的促 进、带动作用,提高其它地区的就业机会,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 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将这一过程称为”涓滴效应“。并认为,增长极的累积性集中 增长,在起始阶段会扩散中心与外围的差距;但从长期看,地理上的涓滴作用将足以 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所谓极化作用,是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 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种自我发展 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甚至在原来赖以发展 的优势已经丧失的条件下,仍然可以适当发展。因为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 社会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专业化协作和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度成为现代工业 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就势必带动一系列为之服务配套行业的发展,从而引起 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极核地区进一步集聚,从而产生乘数效应。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第7页/共66页
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规 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 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 了点的等级体系。
第8页/共66页
2021/3/27
第26页/共66页
六 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应用
强调据点开发,注意扩散 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
2021/3/27
第27页/共66页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 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 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 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2021/3/27
第42页/共66页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节 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
一、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30年,我国在 全国的生产力发展的布局上,采取了 “均衡配置、均衡发展”的原则,即 希望通过工业在全国各地区“遍地开 花”“星罗棋布”,来迅速缩小国内 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空间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
第一,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 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 空间差异
第三,区位粘性的存在决定着 地区的经济稳定性
第二,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 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内生力 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 差异
第四,产业集聚带来集聚租金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模型也就是中心—外围模型,类似于米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发展模型
城市模型涉及的是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城市模型以冯·杜能的“孤立 国”为起点,定义城市为制造业的集聚地,四周为农业腹地
国际模型主要讨论国际专业化与贸易、产业集聚、可贸易的中间产品和 贸易自由化趋势对一国内部经济地理的影响。国际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即使越过国界,特定产业同样会向特有的国家集聚,形成专业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空间经济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模型
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均衡稳定性。正是这两种 力量的相对强弱决定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
市场接近效应
市场拥挤效应
这是引起区域分异的力量,也就是导致现代 部门的经济活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称 之为聚集力,或者向心力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
➢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在20世纪 60年代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或 产业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将经历创新、发展、 成熟到衰退整个过程。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2.3.1宏观的“核心 一外围”结构
1、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观点: 这位学者认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以看作是由核心与外围两个空间 子系统所组成。在成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空间子系统的边界将发生改变, 并且使空间关系重新组合。这种过程将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直到实现完全 的全国空间经济一体化。现实世界的资源、市场和环境,客观上存在着空间 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某些地方的人口和资源利用优先形成空间集聚态势。随 着空间集聚的累积性发展,这类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会比其外围地 区强大而带有竞争优势,即构成一定地域经济空间上的“制高点”或中心。 由于 中心的存在,外围地区的集聚发展受到了抑制,其发展相对滞后而不得不依 赖于它的中心。中心之间的空间竞争的存在又形成了外围腹地的空间划分。 核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就是这样形成的。这种核心外围结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最显著。由于某种外部力量,使得一个国家的现代工业在一个或两个地区集 中发展,而余下的国土空间则成为区位上不发育的边缘。因此,整个空间经 济受唯一的城市区支配,企业家、知识分子和资金等大规模流向核心地域。 这就打上了二元结构的印记。即一个“核心”地区急速集约型地发展,其它 “外 围”地区与核心地区存在不十分完善的关系,而且不是停滞就是走向衰退。
由一系列市场区和竞争点环绕一个大城市而形成的空间 经济景观——生产和消费均在市场区进行,其生产域和 市场域并不一定重合,可能沿不同方向发展。
面
型
勒施结构 (或“勒施景观” )
浅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浅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回顾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历史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 世纪初至20 世纪40 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 世纪80 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段,以及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研究阶段。
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
对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新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2.农业区位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发现地价不同会对农业生产的整体规划带来不同的影响,根据这一现象创建了农业分区论这一方法。
其创始人是杜能,通过这一项创始,发现了很多农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的一些有趣的现象,这项重要的发现不仅为土地问题的规划创造了一个新型的规划体系还为后来的空间理论起到很多的启蒙作用。
3.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建在前两个世纪,制造业在欧洲国家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不断考虑更适用于投入生产活动当中的工业区位生产结构体系,而工业区位理论就此应运而生。
是由韦伯提出的这一经典的区位理论概念,韦伯的重要理论中为人们考虑的非常之全面,通过对于替代物的投入对工业区进行了相关的完善,也通过在不断的分析与研究中对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得到了一个相对非常有说服力的想法,通过对产品进行初步计算,将生产成本的最低点作为发展生产的基础。
第10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理论依据 •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 水平相关 • 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三、点轴开发模式
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 大区间、省区间的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 点进行重点发展。
(一)点轴开发主要内容
①确定位置、资源好的交通干线作为重点开发轴;
②在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及其发展方向; ③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上的等级体系。
(二)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
水平较高的地带。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供给有保证 的地带。
2、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 考虑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重点发展的城镇应是地位重要,对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作
用大,吸引范围广的城镇。
考虑城镇的发展规模。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一般选择规模较大的城市;而在经 济较落后的地区,往往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城镇。
考虑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应根据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在与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 上,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市。
理论反思:
一是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 二是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 三是推动性产业的性质决定增长极不能带来很多的 就业机会。 四是新区开发给投资带来一定难度。 五是增长极理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区域发展政 策,它单纯依靠外力,可能造成脆弱的国民经济。
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
一、核心-边缘理论内涵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离散形 聚集形 扩散形 均衡性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课件第10章 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

(1)必要前提: 产品的区际交换和贸 易,是产品的生产地 和消费地的分离。
(2)发展的内在根据: 社会再生产结构演进,并 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动 时的决定作用上。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
14
方法
第二节 地域分工理论
二、地域分工论 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域分工的动力。 1.绝对优势理论 (1)渊源: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学说。 (2)绝对优势: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 行直接比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 有“绝对优势”。 (3)观点: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 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 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二、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
7
方法
第一节 区域差异理论
3.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发表的 《区位经济学》
消费需求量的大小是区位选择上优先 考虑的主导因素,而市场容量又取决 于消费强度、消费倾向、产品价格、 市场半径、产品推销技术、单件产品 的运费等相关因素。
两种理论的关系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
21
方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4.两理论的理论进步性
“分工(贸易)能够增进利益”始终 是一个在理论上被经济学家们一致首 肯的命题,被视为更基本和更有说服 力的贸易理论。
两理论的理论进步性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
(1)配置顺序不同。 (2)转换的态势不同。 (3)变动的起点不同。 (4)变动的节奏不同。 (5)变动的质量不同。 (6)变化率的时间分布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内涵
(1)“点”的基本类型
指各级居民点和工矿区、各种中心城市 、集聚区。
“点”是区域内人口、产业、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 的相对集中地。
“点”即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
(2)“轴”的基本类型
“轴”是指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 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 发展轴可分为沿海岸型(包括大型湖泊沿岸)、大 河沿岸型、沿陆上交通干线型、混合型发展轴四种。
2、狭义概念
狭义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 式,即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3、空间结构特征
三维性、区域性、整体性、系统性、演化性(低水平均衡 阶段、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极核扩散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 阶段)。
二、类型
1、按尺度:
全球空间结构
超国家空间结构 国家空间结构
第十章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及空间规划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几种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 案例介绍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一、空间结构概念 1、广义概念
广义即地域结构,指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 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包括区域自 然空间结构、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1 )内涵 (1)网络式空间结构是集点、线、面于一体的区域经济系 “点”为各级增长极。
统
“线”包括线状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人才、科技的区际 联系通道。
网络各点组织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形成点、线、面统一体。
(2 )网络式空间结构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优先以“点”发展增长极。
(2)点、轴开始形成阶段。
(3)主要的点轴系统框架形成阶段。 (4)“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阶段。
当集聚的负外部性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时,空间扩散就成为 必然选择。
点轴渐进式扩散直接导致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 相邻点的扩散通道联结成为发展轴线。
3 、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等级的节点与轴线之间经纬交 织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系统。 网络式空间结构模式是点轴空间结构模式的拓展,强调均衡 发展以实现区域整体推进。
(4)网络式空间结构以扩散效应为主、极化效应为辅
由于网络式空间结构是以区域均衡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因
此,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主要以扩散效应为主。
2)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网络空间结构的产生需要社会分工高度发达。 (2)网络空间结构中的轴线模式必须是立体网络结构。
第二节 几种空间结构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提出: 法国 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 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经济空间——存在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①支配效应;
②支配关系的原因是创新能力的差异。 ③支配、推动效应的大小与其外部经济联系有关
次国家空间结构
城乡空间结构 2、按类别: 区域物理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社会空间结构。
三、构成要素及组合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1、节点
点是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因素,是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最
基本组成元素。
有明确的位置、有大小和形状、集聚性、节点内部有明确
3、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 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由简单的中心—外围结构
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结构 。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城市
(3 )“点”、“轴”与点轴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的“点”由轴线相互连接, “点”沿着若 干扩散通道(线状基础束)使经济要素向外扩散, 形成新集聚。 “点—轴”式扩散形成“点—轴—集聚区” ,不同 规模和等级的“点”、“轴”形成点轴空间结构。
2)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过程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历经四个阶段 : (1)点轴形成前的均衡阶段。
2、潜能模型 用于度量区域系统不同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通达性,即一个地方的通 达性是它所在的系统其他空间实体施加的作用力的总和。
pi
j1
n
mj Dij
3、市场域模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ij
oi f rij
f r
n k 1 kj
Pij是i区域产品对j区域的市场占有率,oi是i区域的供应能力,f(rij)是i,j 两地交通距离或时间的函数。 其他还有艾萨德法、断裂点法。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1、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 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2、工业化初期阶段 开始拥有单个强有力的中心。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2)扩散方式(范围、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
(六) 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应用(法国、英国、巴西、印度) 强调据点开发,注意扩散; 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
二、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 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 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区域发展中期阶段,形成“点—轴”系统加强了区际联系,
但区域非均衡发展仍然明显。
区域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网络取代点轴空间结构占主导,公
平优先,兼顾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3)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实现空间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网络式空间结构通过重点建设点轴与其腹地之间的综合网,
将生产能力和经济能量传播到更广的范围,进而促进区域经济 一体化。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 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展开。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dij
P表示人口, d表示地方之间距离,i、j表示不同的地方或城市,那 么Tij表示地方或城市i和j之间相互作用。 第一, 为距离摩擦系数。虽然指数的取值需要根据情况具体确定,但
目前一般将其取值为2,2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幂指数。较大的指数预示两个地 方之间相互作用的预期水平不断下降过程中,距离的摩擦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发达国家地方之间的距离指数就要比穷国地方之间距离指数小的多。 第二, , 为 规模指数化,此指数越大,该指数下的地方就显示出越强 的向心力,相反则离心力越大。例如,大城市相对于小城市,其指数要大得 多。 第三,k为常数项,做函数的最后调整,以便与现实世界更加吻合。
(实物、信息、金融等多维网络)
(3)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形成与网络开发密不可分。
七、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资源环境约束机制
集聚——扩散机制
技术创新机制
产业升级推动
政策制度创新机制
规划引导机制
八、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 选择空间开发模式 确定区域增长中心和发展轴(带) 划分次一级经济区 空间管制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 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 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 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 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由于区位条件的不一样,一些在空间分布上有集聚需 求的经济部门及组织就会选择区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作为 发展场所,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即“点”或“集 聚极”。形成极核式空间结构。对应于区域发展的初级阶 段。会形成城乡二元结构。
2、 点轴式空间结构
是极核式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演化。是点扩散和轴集聚相结合 的产物。
面状要素的主要特征有: (1)面状要素的形式特征主要是其面积大小的可测性。
(2)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3)类型的多样性。 域面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 型分区,国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洋、海、 大湖、平原等。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
—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政府调节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 合过程 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