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空间结构

又如国家对西部已投资了大约1万亿元的资金,然而这 些资金的大部分通过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又回到了东 部。
前苏联:为了应对“冷战”,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国防 工业、航空航天业等尖端行业。这时的国防工业、航 空航天业等尖端行业,就表现为一的“奇异点”,并 形成“黑洞”效应,吸噬其他产业领域创造产值的能 量。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三次产业的结构与国家财力、 人力、物力的分布,以及社会关系的构成和社会各个 群体的利益分配,都受制于应对“冷战”的需要。由 于一个明确的经济增长指向,不遗余力地朝这个指向 发展,这个指向的发展越迅猛,为了满足这个无底的 “黑洞”,原本是支撑这一发展的基础产业不仅没有 同时被带动起来,反而因高端产业的发展而削弱,导 致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的比值和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这就是经济增长中的“黑洞”效应,形成经济增长中 能够吞噬增长成效的深渊。
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且 (GI+G2)/G值大于0.25。其特点是:省域内有两个 经济地位突出、经济规模相当的大城市共同组成该省域 的经济核心,而其他地级市的经济规模则明显偏小。福 建、广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浙江六省区属于这 种类型。 半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 (GI+G2)/G值小于0.20。其特点是:省域内虽然有 两个地位突出、规模相当的大城市,但是其核心性不强。 广西、河北和河南三省区属于这种类型。 多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G3 /G1值大于0.50,以/GI值大于0.40,且 (GI+G2+G3+G4)/G值大于0.25。其特点是:省 域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经济地位突出、经济规模相当的 大城市共同组成该省域的经济核心。江苏和山东两省属 于这种类型。
相空间重构理论

相空间重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Space Structure Theory,SST)是理解空间组织的一种经典重构理论。
它的基本思想是,空间组织不仅由建筑物、街道或设施构成,还有一种“隐性”的、独特的、融入目标和对象的空间功能,最终形成了空间的逻辑结构系统。
因此,空间结构理论考虑空间中功能的量化和定性,从而形成空间结构模型,作为解释、表征和设计空间组织的框架。
空间结构理论有连续和分散两种类型。
连续空间结构理论主要指那些由联系连在一起的设施或建筑物构成的逻辑结构系统。
例如,农村村落以及其中的耕作地空间结构,公共建筑组团或居住空间结构,乃至整个城市的逻辑结构系统均属此类。
分散空间结构理论指不相联的已有空间结构,如街街坊及其中的空间关系,大学校园以及其中的空间环境。
空间结构理论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加自然地设计出合理而完美的空间结构系统。
它将空间的逻辑结构作为一种工具,既可以用于描述空间的自然结构,又可以用于识别会影响空间组织的关键因素,以及改变空间组织的选择。
空间结构也可用于对“意义”的捕捉,包括可能的未来空间结构,以及开发者如何将“意义”穿越空间结构中得以实现。
空间结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学者们理解空间,也可以帮助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组织、构建用以实现特定效果的空间结构。
例如,空间结构理论可以帮助开发者,尤其是城市规划设计师们,提高空间质量,提升社会联系,为城市设计提供参考,最终创造一个优质的城市生活环境。
空间结构理论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时尚的、可行的观念,提供给我们关于空间的理解。
它的实施将有助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市民生活,以期实现一个优质的、宜居的社会环境。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 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
表 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生产力发 展阶段 农业社会 能源动 力 人力、 兽力、 水力 生产工具 交通工具 产业布局主要特点 石器、铜器、人力车、 铁器、 畜力车、 手工机械 风帆船 蒸汽机械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 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 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 门。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
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
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
农业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起决定性作用, 产业布局有明显的分散性。
第一次科 蒸汽动 技革命 力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第二次科 电力、 技革命 内燃动 19世纪末- 力 20世纪初 第三次科 技革命 二战后 原子能
蒸汽火车、 产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工业向动力 蒸汽轮船 基地(煤产地)和水路运输枢纽集中。
第四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
•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旨在探寻各产业活动 的优化布局规律和合理组合形式,目标 是达到区域整体最优发展,并在实践中 为产业空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理 论包括工业地域综合体理论、增长极理 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城 市区域理论和点-轴理论等。
一、工业地域综合体理论
(五)价格与税收条件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 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 税收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要作用。
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 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3)类型的多样性。
域面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型 分区,国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洋、海、大湖 、平原等。
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二、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提出: 法国 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 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 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 展开。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2024/6/26
**
[3]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述 二、增长极理论 三、核心-边缘理论 四、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五、圈层结构理论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空间结构概念 广义概念 广义即地域结构,指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 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包括区域自 然空间结构、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狭义概念 狭义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 式,即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3、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
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由简单的中心—外围结构 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结构 。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城市 等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环境规划:空间结构理论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空间结构理论一、区位理论简介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下面通过几个著名的区位理论,来认识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1. 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1)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①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②“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③“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④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⑤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按照杜能理论,“孤立国”中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空间结构(图1-5)。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 土地用来种黑麦,1/3土地用来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分子的空间结构知识点总结

分子的空间结构知识点总结一、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理论)1. 价层电子对的计算。
-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
- 对于AB_n型分子,σ键电子对数= n(n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个数)。
- 孤电子对数=(1)/(2)(a - nb),其中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b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
例如,在H_2O中,中心原子O的价电子数a = 6,与O结合的H原子最多能接受1个电子,n = 2,则孤电子对数=(1)/(2)(6 - 2×1)=2。
2. 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
- 当价层电子对数为2时,空间构型为直线形,如BeCl_2。
- 当价层电子对数为3时:- 若没有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如BF_3。
- 若有1个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V形,如SO_2。
- 当价层电子对数为4时:- 若没有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如CH_4。
- 若有1个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如NH_3。
- 若有2个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V形,如H_2O。
二、杂化轨道理论。
1. 杂化类型。
- sp杂化:- 由1个s轨道和1个p轨道杂化形成2个sp杂化轨道。
- 例如BeCl_2,B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在成键时,Be原子的1个2s电子激发到2p轨道,然后2s轨道和1个2p轨道杂化形成sp杂化轨道,分子空间构型为直线形。
- sp^2杂化:- 由1个s轨道和2个p轨道杂化形成3个sp^2杂化轨道。
- 如BF_3,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B原子的1个2s电子激发到空的2p轨道,然后2s轨道和2个2p轨道杂化形成sp^2杂化轨道,分子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 sp^3杂化:- 由1个s轨道和3个p轨道杂化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
- 在CH_4中,C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C原子的1个2s电子激发到空的2p轨道,然后2s轨道和3个2p轨道杂化形成sp^3杂化轨道,分子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第3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2)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 模式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 做到环境资源商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Biblioteka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强调持续性 体现公平性 追求协同发展 推崇人与自然和谐
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最强音,它既要 作为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又要成为环 境规划的最终目标。对持续发展的最求, 应贯穿于环境规划的始终。
第三节
复合生态系统
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四、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五、复合生态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 用
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生态问题; 现在人们生活的环境明显不同于自然环境, 它受人类活动的太多的影响――单纯的生态 学理论不完全适用于这个人类生存的环境。 因此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1981年提出复合生 态系统理论:人类社会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 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 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 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是一个整体,是 个复合生态系统。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 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 自然子系统以生物结构及物理结构为主线,以生物环境的协 同共生及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支持、缓冲及净化为特征,它是 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物质基础; 社会子系统以人口为中心,包括年龄结构、智力结构和职业 结构等,通过产业系统把它们组成高效的社会组织; 经济子系统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需平衡以及资金积 累速率与利润 ,是促进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 这种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 了复 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 展规律。
空间结构力学的理论及应用

空间结构力学的理论及应用空间结构力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结构的受力情况及其稳定性的学问,是应用力学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航空航天、建筑工程等领域。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空间探索的需求下,空间结构力学逐渐成为人类开拓未知领域以及建造高大、复杂、巨型工程的重要技术手段。
一、空间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空间结构是指三维空间内的结构形态,在建筑、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与其形态、材料、载荷、边界条件等有关。
在空间结构力学中,一般采用有限元法、模态分析、弹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力学计算。
有限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空间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它将整个结构划分为许多小单元,每个小单元内力的计算只考虑该单元的内部情况,再通过相邻小单元间接的传递力与位移,完成整个结构的受力分析。
模态分析常被用于振动问题,通过计算结构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模态形态,了解结构的振动特性和稳定性。
弹性分析则是将结构分析为弹性体,在假设结构满足线性弹性条件的前提下,计算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
二、空间结构力学的应用1. 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空间结构力学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结构设计、载荷分析、强度验证和振动稳定性等方面。
例如,运载火箭需要在巨大的重力加速度和气动力的作用下起飞和穿越大气层,因此其结构设计需要满足高强度、轻质、高刚度和高耐久性的要求。
通过结构强度分析和振动分析,可以保证宇宙飞船在太空中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领域,空间结构力学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隧道、地铁等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
例如,什么是可爱的盆景。
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满足地震和风载荷等多重因素的要求,通过空间结构力学计算,可以优化建筑结构,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在拟建大型桥梁时,空间结构力学也可以帮助建筑师确定结构参数和强度要求,减少事故风险。
3. 地球科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空间结构力学被广泛用于研究地震、火山和岩土工程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本书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之一,这一理论既是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写制定的基础和前提之一。
笔者深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尚有相当大的难度,国内同类专著也不是很多,要完成有特色的专著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这本书里展现给读者的是笔者这几年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不足之处甚至是错误在所难免,谨请同行专家予以批评指正,以促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个更大的进展。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这些文献对笔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对直接引用的文献都尽可能地一一注明出处,对参阅的文献在文末也都逐一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