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陋室铭》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秀11篇)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秀11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设计(优秀11篇)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11篇《陋室铭》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陋室铭教案。

,全文中心小结:篇一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陋室铭》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班交流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五四制语文七下《陋室铭》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五四制语文七下《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设计南水中学曾桂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告诉你们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

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1,简介“铭”: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

墓志铭。

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2、走近作者: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结合自己手中的资料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陋室铭》教案(优秀7篇)

《陋室铭》教案(优秀7篇)

《陋室铭》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作者整理了7篇《陋室铭》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铭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比兴和类比的手法!3、反复吟诵乃至当堂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能够静听贤明之心!三、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

陋室,是作者刘禹锡受人挤兑而住的简陋房屋,但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真可谓用“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激励了太多的中国文人,所以在纯粹“赏析”的教学设计上,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及所有和作者有一样精神追求的雅士的情怀,是上课的重难点。

至于铭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对偶和类比”学生很容易掌握,会仿写即可!四、计划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1、导入:人的一生当中,必定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是,越是苦难的挫折,越能折射出“高人雅士”的坦荡胸襟和励志情怀!一路走来,我们接触过苏轼被贬但仍“夜游承天寺”,释怀地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龚自珍被迫离开朝廷,也是一路高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天,我们再来听一听又一个被贬文人刘禹锡的故事,看看他又经历了什么?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

陋室铭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陋室铭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陋室铭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主旨。

2.学习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主旨。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及词语理解。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课文注释3.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陋室铭》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和语气。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纠正发音、停顿和语气。

三、解读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称自己的房子为“陋室”?2.学生讨论: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主旨?五、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的“陋室”。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二、深入解读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陋室”与“名园”有何区别?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苔痕”和“草色”有何象征意义?四、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古代文人墨客的“陋室”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

五、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陋室”的短文。

2.学生收集关于“陋室”的诗句,进行交流和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二、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陋室”与“名园”有何价值观念的差异?2.学生讨论: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道德观念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语的准确理解。

2.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如《论语》中的名句。

2.介绍作者刘禹锡及《陋室铭》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如直译、意译等。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含义。

五、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七、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如《论语》中的名句。

2.介绍作者刘禹锡及《陋室铭》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课堂复习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如直译、意译等。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其他难点问题,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

四、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他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呢?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二)预习展示:1、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简介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三)美文三读: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自己在书上边读边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再请同学朗读,同学点评。

二读: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检查,交流。

(看大屏幕)三读:读出文章的音乐美。

男生齐读课文。

女生思考:他们刚刚读课文时读得琅琅上口,为什么会这么上口呢?明确:这篇文章是押韵的。

先找出文章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明确基本押ing韵,“馨”除外;再找一找押韵的规律:一般偶句末字押韵。

(见大屏幕)女生齐读课文。

男生思考:这篇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除了押韵,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明确:文章多用对偶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过渡语:一篇美文光有形式之美是远远不够的,这正如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仅要有光鲜的衣着,更要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初中陋室铭教案

初中陋室铭教案

初中陋室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

(2)理解《陋室铭》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掌握《陋室铭》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谦虚、勤奋、自律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陋室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2. 《陋室铭》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技巧。

3.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陋室铭》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最喜欢的房间是怎样的,然后引入刘禹锡的陋室,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陋室铭》,并找出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进行自主学习和理解。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陋室铭》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和表达《陋室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并让学生进行课堂发言。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陋室铭》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技巧,写一篇以自己的房间为题材的短文。

6. 总结: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并让学生认识到谦虚、勤奋、自律的品质对于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陋室铭》。

2.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房间的短文,要求运用《陋室铭》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技巧。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沪教版(五四学制)12陋室铭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学制)12陋室铭教学设计

21 陋室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乐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2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特殊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绩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等学习活动中来。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教学难点:指点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文学常识导入一、导入1、从“铭”字到“铭文”:短小的铭记之文。

2、回忆刘禹锡的生平,“陋室”二字使你联想到什么?遭贬谪、居陋室的刘禹锡要铭记什么情怀?活动2【讲授】朗读分析二、感受音乐美,落实字词1、自读文章,读通读顺,争取成诵2、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音律之美,思考:文章的音乐美来自何处?押韵、对偶、骈散结合3、圈出有疑问的字词,查检工具书,课堂提问解决三、理解主题,感受精神1、在刘禹锡看来,他的陋室是“陋”还是“不陋”?从哪一句话中体现出来?2、作者看来陋室“不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3、陋与不陋的关键是什么?从文中哪一句话体现出来?自信、坚定、风骨……4、反复朗读文章,说说你对刘禹锡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什么更深的感悟?5、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类似的人物吗?活动3【活动】拓展交流四、拓展交流“座右铭”是现代人常用的鼓励自己的方式,想一想,今年你想从哪些方面改变自己?为自己寻找一句能够鼓励自己的“座右铭”。

活动4【作业】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三、课文分析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景。

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

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主人的交往,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正反虚实)小结: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高雅;主人生活:清闲。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教师点拨: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小结: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

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

6.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答: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用山水做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写景叙事,陋室不陋。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古贤自比,表明心志。

7、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本文是一篇骈文。

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

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

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

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

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8、“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9、仿写: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

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

可以睡大觉,作鼾声。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

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

心里云:“混张文凭。

”三、中心思想: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篇铭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下面我们就来一个背诵比赛,看谁背得最快。

四、作业:1、背诵《陋室铭》。

2、文意理解: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参考译文1.《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

其特点:简洁、典雅。

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

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

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

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