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再见了亲人》设计

合集下载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透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

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三、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深情厚谊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⑴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⑴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⑴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能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抓事例及事例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3、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学习提纲1、你从题目发现了什么?2、自学生字,书写难字:妮、硝、谣、噩、嫂。

3、读通读顺课文:思考批注:课文分别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4、自读第一自然段:勾画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词句,(思考批注),大娘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5、自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小金花最感人的言行,小金花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6、自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大嫂最感人的举动,大嫂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7、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有XX的情谊。

8、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二、练习提纲1、听写生字、新词:从“雪中送炭、唯一、代价”中选一个词造句。

2、课文仿写《志愿军×××,我想对你说》(或《再见了,新人》)。

3、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156页《馒头的故事》。

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⑵这件事反映了军民之间XX的情谊。

一、审题,发现题目的特点1、某人对某人分别时说的话。

2、“亲人”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3、课文写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鲜人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十二个生字,能读写相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重点语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了解抗美援朝的故事吗?谁来谈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指名回答。

)板书:再见了,亲人二、初读感知1、默读课文,看看文章讲了什么事情?读后同坐交流收获。

2、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认真读课文,看看从中有什么发现?2、同坐交流,课上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大娘洗衣、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小孙孙,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条件是多么的艰苦,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的血的代价。

例如:小金花、大嫂等人物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亲情,真情,体会到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战斗,流血牺牲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

四、质疑问难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提出不懂得问题。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⑴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大嫂的腿被炸弹炸掉。

⑵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其效果胜过了陈述句。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五、品读课文,体会情感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内容,想不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喜欢这部分内容的原因。

3、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读的优点与不足。

(多让学生参与读书活动。

)六、拓展延伸课外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七、作业设置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再见了,亲人大娘小金花朝鲜人民──志愿军大嫂真挚情谊──国际主义精神用音乐奠基调篇二播放乐曲《西风颂》,学生简、速学此曲。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和感受亲情的可贵,明白亲情的意义。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亲人、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情、离别和重逢的优秀文章。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一个孩子与亲人分别的故事,表达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2 教学内容安排本章将从文章的背景、主题、情节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2 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亲人的关爱,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4.2 朗读让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4.3 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4.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5 总结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节,强调亲情的可贵和珍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表现力。

5.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情感态度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检查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珍惜程度。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使用《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作为主要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来感受亲情的可贵。

6.2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以便于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6.3 辅助材料准备一些与亲情相关的图片、故事和案例,以便于在教学中进行举例和讲解。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本章的教学内容需要安排2课时进行讲解和讨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体会文中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学会句式转换。

3、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
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收看抗美援朝的影片。

一、由历史背景导入。

1950年(出示图片、课题)
师:课题是《再见了,亲人》,通过预习,课文主要写到了哪些亲人呢?生:写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师:说得对!(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师:谁说“再见了,亲人”?生: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打开课本,看看哪些段落写了我们的亲人呢?比较以下这些段落中哪些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呢?
二、走进课文:
1、汇报句式相同的句子。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在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指导读,指出是反问句。

试着改陈述句。

2、抓住“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找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情。

(1)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2)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3)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抓住词语:“多少、顶、冒、穿、送、唯一”理解大娘以及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把他们当亲人。

理解“雪中送炭”的含义。

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指导有感情的读。

小结: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是啊!整整八年,大娘像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抓住“怎么就落泪了”体会小金花对志愿军亲人般的感情。

出示文字:
你趁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同志们伤心的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抓住词语理解:同归于尽噩耗。

指导读:“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
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为什么?
想象:(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小结:为了救侦察员小金花失去了妈妈。

4、抓住“这样高的代价”来体会大嫂为志愿军做的事情。

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的血泊里…… 大嫂为了给我们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有感情的读这段文字。

5、联想亲人就是这三位吗?还有吗?
6、再齐读: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在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7、过度:为了我们的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为了我们,付出的是血的代价,朝鲜人民为什么对我们有这样深厚的情谊呢?”自由读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呢?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流血牺牲。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联系电影《上甘岭》)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我们缺少蔬菜。

8、补充资料:
舍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
烈火中纹丝不动的战斗英雄邱少云
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牺牲的罗胜教。

毛岸英青山处处埋忠骨
《上甘岭》浴血奋战……
9、小结: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0、所以当我们将要离别的时候我们在心里默默的说:“
站在站台上,面对着朝鲜的每一个亲人,我在心理默默地说着: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徐徐启动,我和朝鲜亲人的手还未撒开,我真想高喊: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在停留片刻!
可是,列车长鸣一声,离站而去,我们只能放声高喊: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0、拓展:在文中亲人还有没有别的理解吗?仅仅是战争年代才有吗?
推荐文章:魏巍的作品《依依惜别的深情》。

《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小金花→←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大嫂
…………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