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深情厚谊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⑴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⑴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⑴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6篇)课文为了使表达的情感更深切,多处使用了情感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6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篇1《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

所以我采用“以读为本”的方法,通过整体读、引读、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默读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自由读,把你感动的情节划下来,重点体会,并作批注。

体会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感人的场面,感人的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这样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遗憾的是:创设情景不够,感动的句子未能让学生多思考,多体会,多在感悟中朗读,再加上时空差距大,学生的朗读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篇2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与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与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一、教学目标:1.了解亲人关系的重要性。

2.能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进一步了解亲人关系的重要性。

2.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图片或视频展示亲人的重要性。

2.提前准备一些亲人相关的句子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关于亲人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自己对亲人的重要性的看法。

2.新知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一些关于亲人的句子和表达方式,如:“亲人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亲人的爱是无条件的。

”等。

教师让学生跟读并解释其中的意义。

3.情感体验(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以写信的形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框架,如:开头是称呼,中间表达思念之情,结尾表示期待再次见到亲人。

4.实践练习(25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信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亲人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5.知识拓展(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一些有关亲人情感的优秀作品或文章,让学生学习他人的表达方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6.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亲人关系的重要性,并总结学习到的表达方式。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情感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写信练习中普遍感到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让我意识到需要更多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对亲人的重要性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

他们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得不够真实。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亲人的关爱没有被充分激发,或者是因为他们被习惯性隐藏情感的社会环境影响。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亲人和家庭的意义,让他们真正明白亲人之间的情感是需要表达和沟通的。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篇1“主题教学”,是窦桂梅老师提出来的。

何为主题?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

说的就是主题。

古人做文章讲“题题”,就是“确定主题”,指“命题”“提纲”“中心”之意。

我们不妨还可以用英语的词意说明:theme,指“主旋律”、主干词;topic,指标题或旨意;purport,指意图、涵义,偏重作者的主观意向;再就是subject指主题、主体或主语。

主题教学的“主题”是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和挖掘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这些主题往往可以表现为一些“词语”,或者说一些“关键词”。

挖掘到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词语”。

这个“词语”是一个上位概念,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而是统领这些主题。

当然,多角度开掘主题时,既可以是人文词语,也可以是知识词语,只要是儿童能接受的。

从具体每一篇课文来说,我们找到的这个“词语”可以看作是教材的“眼点”,或者说是“文眼”。

即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等。

《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它的主题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本人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是通过“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四个步骤来挖掘出这个主题的。

首先,我从“亲人”二字入手,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亲人?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并且根据本班留守儿童多的情况,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出外工作与自己分离时的感受是怎样的?由于这个情况太普遍了,很多学生看到这个问题都能纷纷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的学生还说着说着就流出眼泪来。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1课文分析:《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29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29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精选29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篇1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

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不是亲人,可是她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

如“雪中送炭”,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篇2当确定了要执教《再见了,亲人》时,我先是这样设计的:揭题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检查字词。

了解了在生活中亲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后,引到课文中来——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呢?从而抓住题眼“亲人”展开教学。

重点教学第一段(大娘),把“劝慰——回忆——抒情”这三部分倒过来学习,再引导学生给段落分层,总结出学法。

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学第二、三段。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劝慰——回忆——抒情”这种结构仿写一段。

最后再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在本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由于我把两课时内容全为一课时完成,课堂流程过紧,感情朗读不到位,学生读得少,体会不够深刻。

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大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悟问题,自行解决问题为主。

合理分配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有效、高效。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篇3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中的这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的口气,深情地追忆了与朝鲜人民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是学好语文的“硬件”,任何年级都不可忽略它。

本课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体会“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

要学会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要通过第一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第二、三段课文的内容。

要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到祈使句、反问句等句式在表达情感的特殊作用,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落实语文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这篇课文是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多媒体出示照片)看了照片,你有什么想问的?(生质疑)2.师讲述:这张照片的男士就是我国的政协委员贾庆林;这位女士,她来自于朝鲜,她是朝鲜民主女性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朴顺姬。

这是2004年5月24日,我国的政协委员贾庆林同志召见朝鲜的朴顺姬女士,他们见面的时候格外亲切,格外激动,此时,贾庆林同志说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第2张幻灯片)3师:他又说了一句。

(多媒体出示)4师:贾庆林为什么要说“中朝两国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生答)5师:究其原因要追溯到六十多年前的一场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一起走进六十年前发生在朝鲜战场上那可歌可泣的一幕。

(多媒体播放视频)在这场战争中,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的留在了朝鲜这块土地上,他们就这样浴血奋战,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了八年,(多媒体出示第4张幻灯片)孩子们说他们和朝鲜人民在一起八年感情怎么样?(生回答)6师:是啊,深情厚谊,所以战争最好终于胜利,正义和良知赢得了胜利。

在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了,他们就站在站台上握着手说(生:再见了,亲人)手拉着手说(生:再见了,亲人)登上火车他们说(生:再见了,亲人)火车就要开走了,他们仍然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依依不舍呢?(生答)(多媒体出示5,6张幻灯片)(二)抓住中心,自读感悟。

1、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的时候,有多少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大娘,有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有架着双拐的大嫂,她们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此时此刻,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生质疑)2、出示:为什么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史亲人呢?自读课文找到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用体会到的感情来朗读,并能发现,大胆的提出问题。

3、学生自读思考。

(三)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根据学生的提出的问题,有重点地出示导读问题:a.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b.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c.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d.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多媒体出示第7张幻灯片中的重点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3).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出示第8张幻灯片)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理解“唯一",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

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谁又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多媒体出示第9张图片)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总结强调:您为我们失去了亲人,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假如你就是志愿军战士,把你心底想说的话告诉给大娘。

(多媒体出示第10张图片)(四)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多媒体出示第11张幻灯片)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例如,(多媒体出示第12张幻灯片)(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同归于尽”说明了什么?)(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4、朗读训练。

当我们想到小金花为了我们失去了妈妈,我们亲切地对小金花说…..当我们想到大嫂为了我们失去了双腿,我们深情地对大嫂说……. (多媒体出示第13张幻灯片)(五)细细品读,体会感情。

同学们,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朝鲜人民,而我们是志愿军,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我们刚才都是具体的讲现在我们概括的讲(多媒体依次出示第14、15、16张幻灯片)(六)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

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

(多媒体出示第17张幻灯片)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2、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请男生担任战士们,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多媒体出示第18张幻灯片)历史的车轮走远了,但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声音。

(多媒体出示第19张幻灯片)(七)教师总结,布置作业(多媒体出示第20张幻灯片):同学们,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贾庆林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友谊万岁”我们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中朝两国的深厚友谊。

那么,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如何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友谊?(生答)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友谊。

(多媒体出示第21张幻灯片)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教学反思:《再见了,亲人》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一、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

上课伊始,我出示照片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接着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二、读中悟情“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本课显著的特点是:写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最后三个自然段在前面三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集中抒情。

这种写法的揣摩,也应该在教学中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