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案

合集下载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的美德,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人离别情景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离别亲人时的感人经历,表达了对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2.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训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感悟亲情。

3.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4.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4.4 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4.5 情境模拟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4.6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人。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课文内容,感受亲情的美好。

5.3 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并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准确性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方面的变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再见了,亲人》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阅读。

让学生能够运用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意识。

培养学生面对离别时坚强、勇敢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情和离别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亲情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感受到家人之间的关爱。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良好,具备一定的朗读和默读能力。

2.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感受亲情的伟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面对离别时坚强、勇敢的心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故事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感。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

3.3 情境教学法:创设离别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亲情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故事,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4.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解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的伟大。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分享自己的感受。

4.5 情境体验创设离别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生字词。

5.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5.3 家长参与:请家长协助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名确认。

6.1 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的体验。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深情厚谊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⑴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⑴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⑴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1、《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教学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前准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

1958年10月撤离朝鲜。

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⑴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⑴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教学目标11.学习第一段,了解三个材料联系的方式。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感受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知道反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惟一、同归于尽、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2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3《再见了,亲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第14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

本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话别的口吻写的,语言丰富生动,情节十分感人。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国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 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广东佛山九小黄艳碧实录教学过程:一、从课题引入新课师:课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生:“亲人”在课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鲜人民。

师:说得对!(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师:谁说“再见了,亲人”?生: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师: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课文便会知道了,请打开书本。

〔留下悬念,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学课文〕二、讲读课文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生:大娘在志愿军叔叔急需粮食时,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打糕;还丢下小孙孙,救志愿军的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

师:对!讲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用小标题来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写下来。

(请一同学出来写,其余同学在笔记本上写) 〔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再动手,还训练其概括能力〕(那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师:写得对!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1“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了我们花了多少心血!”)句中的“您”、“我们”在课文中指谁?生:“您”在课文中指大娘,“我们”在课文中指志愿军。

师:对啦!那“多少”的意思呢”生:“多少”的意思是数不清,很多、很多。

师:好!谁能改换人称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学生们纷纷举手〕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八年来,大娘给志愿军很多慈母般的温暖,大娘为了志愿军花了许多心血。

〔既理解了句子意思,又为本组的作文改写训练作了准备〕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想象,加深理解,学生思考片刻便纷纷举手〕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为志愿军叔叔洗衣服,好像母亲一样关心志愿军叔叔。

生:我看见老大娘戴着老花镜正在细心地为志愿军叔叔缝补衣服。

生:我看见老大娘与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志愿军叔叔送打糕。

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把志愿军的伤员背进防空洞。

生:我看见大娘正在给志愿军叔叔包扎伤口。

〔学生发言很热烈,老师抓住时机,用激动的语调再加以强化〕师:是啊!整整八年,大娘象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棗生:(齐讲)十分感激。

师:对!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老师范读,学生朗读)〔这时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而读得很有感情。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许多事,文中只列举了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2“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

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为什么志愿军急需粮食?生:因为当时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天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

(打出幻灯片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学生齐读句子)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

生:当时的环境十分危险。

生: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生:(齐读这句子)师:哪些地方应该读得快些?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生: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对!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齐读句子,比刚才读得好多了。

这样指导朗读,切合学生实际。

〕师: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

(让学生读幻灯片3、2的句子。

)师: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有危险了,该怎么办呢?在这紧急关头,大娘怎样做?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师:这也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

结果棗(打出幻灯片4:“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生:(齐读这句子)师:“唯一”的意思是什么?生:“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师:“唯一”的亲人是指谁?生:是指大娘的小孙孙。

(齐读句子)师:为了志愿军宁愿失去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是什么情谊?生:这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师:(打出幻灯片5:“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老师范读)对“高”、“深”要读得重些,句子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志愿军不会忘记这种情谊,我们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老师再范读)生:(齐读句子后“开火车”读:“我们怎么会忘记?”)〔同学们读得一个比一个好,要珍惜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的思想自然地渗入学生心中。

〕师: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确实比高还高,比海还深,现在要分别了,志愿军和大娘都是依依不舍的,尽管大娘年纪大,而且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现在又赶来送行了,那志愿军应怎样呢?(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体会这种深厚的情谊。

)〔老师通过导语创设情景,加上有上述感情基础,所以,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朗读中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师:请同学们看下一段课文,先默读课文,后做填空。

(打出幻灯片6“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与敌人〖CD#4〗”)生:应填“同归于尽”。

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生:“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一起被炸死。

师:也就是说——生:小金花的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了。

师:对!这件事是怎样的?生:(一学生复述这件事)〔以事激情〕师: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有没有哭?师:为什么?生:因为她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仇恨,她是个刚强的孩子。

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对敌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没有哭。

师:对!对这,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 (学生纷纷举手)(一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

而末尾那句呢?生:应读得轻些,慢点,对“刚强”读重些。

师:对!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这句子)〔从朗读中,可看出同学们对敌人充满仇恨,读到末句时,又饱含着对小金花的赞美。

〕——(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师:为什么?生:因为她把志愿军看成是最亲最亲的人,所以落泪了。

生:因为志愿军叔叔和小金花相处了八年,小金花与志愿军生活在一起,还把志愿军叔叔当作亲人,现在亲人要走了,所以小金花落泪了。

师:是啊!八年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亲如一家。

在战场上,并肩战斗,出生入死。

为了抗美援朝,不少志愿军叔叔在朝鲜的国土上流血牺牲,现在亲人要走了,想到这一切,小金花会不落泪吗?生:(齐):不会。

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么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生:(一男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得好!现在我们来听“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这件事的课文录音。

(老师放该段的课文录音,同学们专心地听。

)师:大嫂跑到哪里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生: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生:我从“前沿阵地”想到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叔叔挖野菜的。

生:我想到前沿阵地是个十分危险的地方。

生:前沿阵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是两军对垒的地方。

生:在前沿阵地挖野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生:我从这词体会到大嫂是不顾危险,去挖野菜的。

生: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挖野菜的。

生:大嫂挖野菜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抓住重点词语“大做文章”,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

(打出幻灯片7“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生:(一学生读这句子。

)师:“代价”在课文中指什么?生:是指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

师:这个反问句肯定了什么?生:肯定了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生: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充分表达了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句子。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 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

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请听第三段开头的“告别”片断的录音。

〔适时的导语加播放课文录音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 师:(老师指着左边的板书)看,这些就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就是这些吗? 生:不是,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课文只选取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来写。

为了帮助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累得——生:昏倒在路旁。

师:(板书:昏倒在路旁。

)大娘为救志愿军的伤员,而——生:失去小孙孙。

师:(板书:失去小孙孙)小金花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生:失去了妈妈。

师:(板书: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生:失去了双脚。

师:(板书:失去了双脚)生:(齐读:“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脚。

”)〔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板书,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激动地问)这些都是什么代价?生:(激动地回答)这些都是血的代价。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生:(齐说)亲人!〔点题十分适时〕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牺牲,所以,我们说,中朝人民的友谊——生:是用鲜血凝成的。

〔归纳中心思想水到渠成〕师:对!(打出幻灯片8“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生:(齐读这句子。

)师:八年来,中朝人民结下了这么深的情谊,一旦分开,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

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分别情景:看,在站台上棗生:志愿军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鲜人民告别。

师:列车即将启动了——生:志愿军叔叔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师:列车开动了。

生:有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跑,高喊:“再见!再见!”不少人站在站台上擦眼泪。

生:志愿军也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启发学生想象,缩短学生和课文描写的情景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师: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生:(先个别朗读,最后全班齐读)〔在朗读时,同学们已经沉浸在那告别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学的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

〕论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都寓于具体的语文文字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