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案一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的美德,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人离别情景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离别亲人时的感人经历,表达了对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2.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训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感悟亲情。
3.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4.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4.4 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4.5 情境模拟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4.6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人。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课文内容,感受亲情的美好。
5.3 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并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准确性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方面的变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亲情的珍贵,明白亲人之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和思念之情。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与亲人相处的美好时光,唤起对亲人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明白亲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支持和陪伴。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分享和情感表达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图片、故事等素材,帮助学生回忆与亲人相处的点滴。
第二章:亲情的含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亲情的含义,认识到亲情是无价的。
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尊重和珍惜之心。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讨亲情的定义和特点,理解亲情的无私和付出。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明白亲情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和情感分享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故事、图片等素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的真谛。
第三章:亲情的表达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表达对亲人的爱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亲情的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表达对亲人的爱和感激,学习亲情的表达方式。
通过实践活动和分享,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会用言语、行动表达对亲人的关爱。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活动、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角色扮演、故事等素材,帮助学生练习亲情的表达技巧。
第四章:亲情的支持和陪伴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亲人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和陪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愿意为亲人提供支持和陪伴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亲人之间相互支持和陪伴的重要性,学习支持和陪伴的方式。
通过案例分析和分享,让学生明白在亲人遇到困难时,应该给予支持和陪伴。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故事、图片等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支持和陪伴的重要性。
第五章:亲情的传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亲情的传承意义,认识到自己是亲情的传承者。
培养学生的亲情责任感和家族荣誉感。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第一章:阅读理解1.1 学习目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再见了亲人》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介绍课文《再见了亲人》的作者和背景。
1.3.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3.3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词汇学习2.1 学习目标: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运用能力。
2.2 教学内容:课文《再见了亲人》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词汇学习。
2.3.2 词汇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3.3 例句练习:学生通过例句练习,巩固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3.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词汇游戏,增加词汇记忆。
第三章:语法讲解3.1 学习目标:理解和掌握课文中使用的语法知识。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表达。
3.2 教学内容:课文《再见了亲人》中使用的语法知识。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法知识。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语法讲解。
3.3.2 语法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语法知识。
3.3.3 例句练习:学生通过例句练习,巩固语法知识的理解。
3.3.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语法游戏,增加语法记忆。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写作。
4.2 教学内容:写作技巧的培养。
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写作练习。
4.3.2 写作技巧讲解:教师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
4.3.3 写作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展筹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适宜呢?以下是精心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核查,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
要求:用简要的话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guo 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
(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不可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教学目标11.学习第一段,了解三个材料联系的方式。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感受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知道反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惟一、同归于尽、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2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3《再见了,亲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第14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
本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话别的口吻写的,语言丰富生动,情节十分感人。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国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 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
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知之甚少,对于战争的残酷难以想象,对于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会理解不深。
因此,课前要布置学习搜集关于朝鲜战争及志愿军战士英勇战斗的相关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另外,由于文章段式相同,感情真挚强烈,一定会深深吸引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课文的活动之中。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此文蕴涵着伟大而丰富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饱含对朝鲜人民的崇敬之情,用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再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以读感悟,读中熏陶,进而抒发、升华自我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亲爱的同学们,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
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名字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
在人们的记忆中。
让我们重温历史的感动瞬间,聆听那特殊年代那震撼人心的动人故事。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3.解题:你觉得“亲人”应该指哪些人?在本文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之为“亲人”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通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奠定基础。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情?
2.反馈自主学习情况,交流。
(1)拼读生字表,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易错字的读音:暂,谊,混
(2)生字卡片,读字、词: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重点说一说。
区别:谣、瑶、摇。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或查字典,或结合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
)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汇报: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位人物的哪些事?
生小组内交流后进行汇报,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2)说一说: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并帮助学生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
三、品读课文,体会真情。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
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质疑。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引导学生抓住“顶”、“冒”、“穿”、“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3.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象,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5.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预设一:
理解:“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不要哭了……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
失去妈妈的痛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痛对比强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
预设二:
理解:“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大嫂为什么还要去?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给句子换个说法,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
预设三: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光重视句子的理解,还有学习方法的积累。
通过对一个自然段的剖析和理解,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用上这一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四、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跟志愿军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有感情朗读1—3段)
2.拓展资料:想象说话。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
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象,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引读,感悟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师:列车还未启动,站台上军民难舍难分,有千言万语在这时却说不出口,只能在心中呼喊——(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列车终于开动了,站台上会出现怎样的情景?此时此刻,战士们会在心里喊出:——(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如果你是一名志愿军战士,这时候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列车越开越远,他们对着朝鲜的亲人齐声呼喊:——(生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拓展资料、引读体会都是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情感最好的方法。
不仅仅是这些亲人们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情,志愿军们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很多,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一遍遍的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