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点原文背诵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背诵

国学经典背诵

国学经典背诵国学经典背诵要点节俭1、克勤与帮,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3、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4、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6、子曰:“奢则不孙(xun恭顺),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7、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荀子富国》8、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

(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10、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朱子家训》)自信1、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墨子亲士》2、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3、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4、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

(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5、天生我材必有用。

(唐李白《将进酒》)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论语卫灵公》7、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智慧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2、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3、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4、所谓大丈夫者,谓其志之大也。

——《韩非子解老》5、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孟子离娄下》6、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

《文子自然》7、何谓之知?先言而后当。

凡人欲舍(she安排、计划)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8、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

——汉王充《论衡辨崇》8、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中医医师规培考核中医经典原文背诵要点(全)

中医医师规培考核中医经典原文背诵要点(全)

中医医师规培考核《黄帝内经》原文背诵要点(全)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4、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6、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7、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8、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9、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10、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湿胜则濡泻。

11、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3、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4、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15、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16、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17、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18、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19、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20、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21、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22、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23、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燕歌行高适重点背诵名句

燕歌行高适重点背诵名句

燕歌行高适重点背诵名句燕歌行是中国古代优秀诗人高适的作品,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珍贵的经典之作。

它历经时代,代代传承,几千年来流传至今,因其鲜活的生活写照和激情澎湃的诗句,令无数读者着迷,深受人们喜爱。

《燕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唐诗三百首》之一,这首诗是把高适的自身经历与人生感悟完美地融汇到一起的,全诗犹如一部追求自我、追求理想的抒情奇谭,是宣泄抒发内心的激情之作。

《燕歌行》共有46句,其中有一些名句在流传中极具知名度:“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抒写,勾起读者小憩情景;“为谁风露立中宵”,让人思维定格在萧瑟夜色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意境宏大,写照离别的委婉悲伤;“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精致的词句表达了醉汉出游的情景;“满地黄花堆积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勾勒出婉转的时光流逝感。

“沸腾的情感,豪迈的追求,年少轻狂的态度,这就是高适所描写的人生,也是《燕歌行》所传达的智慧,被誉为‘唐诗中的禅宗’。

”著名作家陆游曾评价说,“《燕歌行》是最动人的情诗,最有深度、最有温度的片段,它令人静下心来,反思生命的深奥,充满无尽的热情和友谊,把生活中的温暖和真情传达给每一个读者。

因其独特的诗句和意境,《燕歌行》的诗句一直被收录到中国古典文学课本中,一直被以各种形式被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被认为是一首“伟大而又完整的诗篇”,被称作是“豪放诗史上的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座宝塔。

《燕歌行》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宏大,情调抒情,寓意深刻,语句富有美感,是一首百载不衰的传世经典。

无论是文学界的老学者,还是年轻的文学爱好者,都有乐于品读《燕歌行》,沉浸在它的静思中,体会它的动人之处。

背诵它的名句,是更好地记住它的精华,了解它的魅力,深入领会它的真谛,展示它的魅力。

在新的一个时代,读《燕歌行》还有其他更多的含义。

它提醒我们,一路走来,历经坎坷,勇敢向前,不放弃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它也告诉我们,冲破自我的极限,开启新的旅程,追求梦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来自湖北省经典背诵大赛提纲总体要求: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学习,使读者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阴阳五行1.【必背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

用阴阳归纳事物的性质和功用。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和走向。

阴阳升降失常的病证特征。

2.【必背原文】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讨论了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化生关系。

提出了“壮火”、“少火”的作用与功能。

论述了药食气味的性能。

3.【必背原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了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讨论了阴阳之间对立斗争和消长转化的关系。

4.【必背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黄帝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黄帝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中医经典背诵《黄帝内经》(选读)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律,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6、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7、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高考古诗文背诵常考诗句经典汇总

高考古诗文背诵常考诗句经典汇总

高考古诗文背诵常考诗句经典汇总(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劝学》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最后推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 .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荀子在《劝学》中如是说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以“金石”为喻,强调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11.韩愈通过鲜明的对比,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2.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揭示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君子最终却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的名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3.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两句直接表明了君子广泛学习并经常反思的意义。

14.在《劝学》中,荀子首先谈到学习的意义,一番论证后,用“故”引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知明而行无过”。

《古文观止》最值得背诵的经典篇目

《古文观止》最值得背诵的经典篇目

《古文观止》最值得背诵的经典篇目《古文观止》最值得背诵的经典篇目一、最精华的十篇:1、《过秦论》贾谊2、《前出师表》诸葛亮3、《兰亭集序》王羲之4、《桃花源记》陶渊明5、《滕王阁序》王勃6、《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7、《阿房宫赋》杜牧8、《岳阳楼记》范仲淹9、《醉翁亭记》欧阳修10、《前赤壁赋》苏轼可便捷记忆为:一论一表三序三记二赋。

二、著名优秀篇目(二十一篇)1、《宋玉对楚王问》2、《孔子世家赞》司马迁3、《屈原列传》司马迁4、《太史公自序》司马迁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辞》陶渊明7、《五柳先生传》陶渊明8、《谏太宗十思疏》魏征9、《为徐敬业讨武盟檄》骆宾王10、《与韩荆州书》李白11、《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12、《秋声赋》欧阳修13、《朋党论》欧阳修14、《后赤壁赋》苏轼15、《石钟山记》苏轼16、《陋室铭》刘禹锡17、《杂说四》即《马说》韩愈18、《师说》韩愈19、《捕蛇者说》柳宗元2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21、《卖柑者言》刘基三、著名优秀篇目(十一篇)1、《谏逐客书》李斯2、《北山移文》孔稚珪3、《进学解》韩愈4、《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5、《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6、《谏院题名记》司马光7、《上梅直讲书》苏轼8、《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9、《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10、《黄州快哉亭记》苏辙11、《读孟尝君传》王安石以上文章,共计42篇。

个人建议按照上面一、二、三序号顺序进行背诵。

四、著名优秀篇目(二十篇)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考虑熟读甚至背诵以下篇目。

1、《卜居》韩愈:2、《送李愿归盘谷序》王禹偁:3、《待漏院记》4、《黄冈竹楼记》欧阳修:5、《送杨寘序》6、《五代史宦者传论》7、《相州昼锦堂序》8、《丰乐亭记》苏轼:9、《留侯论》10、《贾谊论》11、《晁错论》12、《喜雨亭记》13、《超然台记》宋濂:14、《送天台庭学序》15、《阅江楼记》刘基:16、《司马季主论卜》方孝孺:17、《深虑论》18、《豫让论》王阳明:19、《瘗旅文》张溥:20、《五人墓碑记》以上文章,共计62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背诵
养生的基本原则: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枉作劳;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矣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懈惰,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步态不正,而无子耳。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sì)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

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治之各通其藏脉, 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水始起也,目果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颈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空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地势使然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这是什么道理)
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

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名词解释
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并维持男女生殖机能的物质。

飧泄:腹泻而便中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四支不用:四肢痿废而不能随意活动
三部之气:即伤于上部额风雨寒暑,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

虚邪之风: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气候。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邪遇上正气相对虚弱的人,则会滞留于人体发病。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病。

阳密乃固: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

阴平阳秘:互文句,即阴阳平秘,意为阴阳平和协调。

遗:指病邪遗留,迁延不愈,余热未尽。

阴阳交: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症候。

痹:指痹证。

是由于风寒湿三邪混杂侵入人体,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闭阻不通,引起以肢体疼痛为主症,日久累及脏腑的一类病症。

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

痛痹:是以肢节剧痛难耐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

著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的病证,包括脉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

肠覃:病名,生于肠外,形如地菌。

石瘕:病名,因寒邪内侵,瘀血内留,生于子宫,坚硬如石,状如怀子的病证。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由于人身之阴阳气血内外上下交相贯通,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盛衰。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又阴虚阳亢引起的发热,用苦寒泄热法治疗而热不退,当用滋阴清热法治疗。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阳虚阴盛引起的畏寒,用辛温散寒法治疗而寒不去,当用助阳温里法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